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评论:闽文网大畜:读《驿外随笔》杂感(摘录)

2017-12-12 09:11 作者:驿外荒泉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城乡差异下的复杂感受

作家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这种身份的自我确认,使他拥有一双不同的眼睛去观察城市和城里人。同样,来自乡下的高世麟,虽在大城市定居谋生,但自视为城市的“旅人”,从而更敏感于城市的生活状况。

在城镇化的热潮下,城市不断扩大版图,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表征着繁华、热闹、发展。高世麟写道:“从我十几年前认识城市以来,只要是有人迹的地方就难免三里一围挡,五里一塔吊,一直处在拆建修补之中。哪怕是好不容易建好的地方也是三日一开挖,五日一改造。”(《岁月静好殊不易》)在城市难得宁静,“慢生活”已被快节奏替代了。“貌似简单的慢生活已是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在唐诗宋词中记忆。人类已经不由自主被自己创造的文明‘架空’,人人都被送到工业化的高速履带上,被抛到空中楼阁中去了。”(《丢失的“慢生活”》)城里人为满足欲望而疲于奔命,不仅丢失了“慢生活”,还失去人与人之间那份纯朴。他们把房子装上防盗网,像笼中,邻里之间也少有往来。“现在去别家或邀别家来玩,都得考虑再三,或怕对方难有凑巧的时间,甚或最好互相带点东西,就像年节去走亲戚一样,我就反而觉得生分。”(《隐居在都市》)

作为都市旅人,高世麟有时觉得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只能“笨拙地活着”,并不由自主地回首,怀念牵挂着乡村。乡下的童年生活,作者记忆犹新,乡下可以挑蜂蛹,抓甘蛙,熏烤鼠肉,捞河蟹和溪螺,充满着山村食趣。然而,当下农村的荒芜、衰败情况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竹匠、木匠、被缸匠、铁匠、强棉匠、石匠、劁猪匠等艺人,职业媒人、烧炭人、拾粪人、挑山工、神汉等老行当,大多已随着农村的变化而消失了。乡村只有在节前最热闹,春节一过,“成年的男男女女们照例背上行囊,大包小包,作别父老乡亲,如退潮的流水一般返回到都市。乡村又渐次复归平静”。(《春潮》)高世麟对乡村饱含眷恋,又对其衰落深怀忧虑。“当乡村彻底败落,也许就意味着人生来路的灭失。”(《乡土,一个尴尬的存在》)那时,在外的游子如何寄托这一份“乡愁”?

在城乡之间,高世麟的情感是向乡村倾斜的,但面对喧嚣的、物欲横流的城市,并非一味的批判或抵制。他不是随大流的盲目者,身处闹市而不迷失心智;他不是保守主义者,对乡村怀旧而不守旧。高世麟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城乡的变化,他认为生活的品质不在于外在环境,而内在于心境。“都市噪杂其实只因人心浮躁。只要心静,不把自己想得那么重要,远离钻营,不逢场作戏,远离名缰利锁,城里也并不那么扰人。慢慢发现在闹市静心冥想其实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隐居在都市》)因此,高世麟对城乡的差异有着复杂的感受,这不是单纯的爱或恨可以形容的。

二、高世麟随笔的的艺术特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是相互对照。中国特色的城乡差异制度,使现代化的进程出现城乡“双调”,高世麟作为置身城市的乡下人,强烈体验着城乡的不同生活方式。他的行文在表现城市时,就想到了乡村,而在表现乡村时,又想到了城市。例如,在《山村食趣》中,山村食趣主要在于获取食物的过程,带有劳动的成就感和喜悦,但作者想到城市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市里的市场上卖的多是加了添加剂或是不明不白的别的玩意儿,而山村食物,百分之百绿色食品。”这在城里读者看来,山村食趣有了更吸引人的因素。再如,《儿时的游戏》写到玩“过家家”:“除做饭菜之外就是扮老公老婆拜堂结婚孩子之类的,也有闹冤家、教训孩子之类的,但似乎都没有闹离婚的……”“过家家”的游戏扮演着传统家庭的生活,有着嬉笑怒骂,而离婚是现代婚姻的重要现象,作者插入“似乎都没有闹离婚的”这一笔,不仅表现童年的纯朴,也表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又如《考溪的河蟹》,写以前的河蟹常被大人小孩抓走,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一条溪没有了人影,河蟹也获得了自由:“不像那些进城的村民每月要交房租或房贷。也没有城管,没有拆迁,更无关升值和贬值。随便什么时候高兴了就横行着爬到布满青苔的大卵石上歇息……”从坚守的河蟹联想到进城的村民,体现了作者对村民生活的思考。高世麟善于这种城乡结合的相互参照,表现的对象不再是扁平的、单纯的,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给予读者更深刻的体会

二是见解独到。很多人都有城乡两种不同的生活体验,而乡村的安稳与城市的躁动常置人于矛盾和困惑当中。如《我与土地》所言:“小富即安,胸无大志似乎总是被人不齿。有意思的是知足常乐也是常被人宣扬的一种生活境界——人总是这样自相矛盾,举棋不定的,咋说都有理。”但从文集来看,高世麟很少表现出类似的矛盾,他有着自己的处世哲学,从而对城乡生活发表独到的见解。例如,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总有各种艰难险阻,总要寻找出路。然而,“如果每时每刻都关心着出路,难免时时觉得当下哪做得都不对,是会很累的。”“人生一世,似乎只有子宫口和坟墓是不可置疑不可改变不可选择的道口,除此之外别无出路,只有一条线九曲回肠。”既然如此,与其为明天的出路绞尽脑汁,不如把握好当下,“认真与激情地过好当下尽管常被指为鼠目寸光安于现状,却也未尝不是一种智慧。”(《出路》)面对生活中的争名夺利、勾心斗角,高世麟不禁叹道,“现在每看到有些闲情逸致的人,我也不那么抵触了,倒觉得他们丰满而可爱”(《风花月又如何》),因为在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的今天,与为更多金钱而奔波相比,闲情逸致或风花雪月显得更有意义。还有一篇《旧时的童年》,写小孩要父母讲述自己的童年,父母一般都会讲那物质贫乏的童年是多么的艰苦,含有忆苦思甜、教育孩子的意图。但高世麟认为:“相比于让孩子看到父辈的穷,我更倾向于让他们认识父辈丰富的童年精神。”确实,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出生的乡村人,大部分经历了物质相对匮乏的童年,但这不意味着精神生活也贫乏,而是仍有着许多乐趣。也许,高世麟的有些观点显得消极、不思进取,但他注重的是生活品质,对于为物质财富而盲目追求、疲于奔命的读者来说,读这些文章,就像内心注入了清凉剂,能够静下来反思自已,从而为作者睿智、独到的见解所折服。

三是真情实感。高世麟不注重文辞的雕琢和华美,也不刻意拔高文章的主旨,他的文章大多为有感而发,以表达真情实感为要务,因此,流露出一股真诚。例如,对于自己能够长期在一单位工作,不是因工作出色而老板挽留,也不是自己忠诚于单位。“其实我没这么崇高。更多的还是因为本事不高,怕流落街头,只能作一颗螺丝钉,把本职内的事尽量做好。从另一面讲,若我从没把工作做好,也未必能呆得下去罢。”写出了小职工为生存而努力工作的心态,“我的经历告诉我:你不能不忍!所有的抱怨、指责、逃避、发脾气、吹胡子瞪眼、涕泪涟涟都无济于事。”(《笨拙地活着》)作者感受着城市膨胀的欲望和难抑的焦躁,觉得“太多人缺的是理性良知和平静的安抚”(《后记》)。因此,他坚守着理性良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知足。如《上下二十年,纵横二百里》所言:“我们的真正需要从古至今并没有那么复杂:生存繁衍,心的安宁。在外物的纷繁变化中,我们更需要保持一份内心的清醒和自在。”既然那么多的追求是没必要的,“我总以为呆在舒适区无论如何不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几乎是所有动物的天性。只有人总是这般不可理喻,口口声声‘追求幸福’,可又觉得在舒适区不如在火坑里煎熬更高尚。”(《“舒适区”》)这种不人云亦云的观点,正体现了作者的真诚,具有感染人的效果。写作不在于多华丽的文字、多巧妙的修辞,没有真情实感的美文,都是“金玉其外”。

定稿于2017.7.21

作者简介:大畜,原名刘建朝,闽中人氏,编辑,闽文网主持人,《闽文》主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2670/

评论:闽文网大畜:读《驿外随笔》杂感(摘录)的评论 (共 9 条)

  • 王东强
  • 鲁振中
  • 浪子狐
  • 心静如水
  • 雪
  • 早岁那知世事艰
  • 江南风
  • 雪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