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四次搬家

2017-12-09 20:46 作者:闫振田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四 次 搬 家

1978年10月,我从部队转业,离开部队之前,我最发愁的是回去后没有地方住。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五口,总得有个安身之所吧。当时我人和两个孩子,还有我母亲都住在阜阳纺织厂厂区里自己搭建的10 多平方米的防地震庵棚里。庵棚里高不足两米,宽不足3米,阴暗潮湿,又闷又热,下时还要庵棚里做饭。一个天,两个孩子热得哇哇直哭。我回去后,又何处安身?

就在回去之前,爱人来信告诉我一个“特大喜讯”:厂里分给她一间楼房,有20平方米。而和她同时进厂的工人,还有不少人住在集体宿舍里。她像捡到一个金元宝似的地说:“这回咱们不用愁了。”虽然房间面积不大,但总算有了“家”,我还自我安慰:宁要心宽,不要屋宽。

1980年我调到阜阳日报社工作,实现了多年当记者的想,接着好事接踵而至:1981年报社盖了一批砖瓦房,报社领导看我家住的实在太挤,分给了我两间,每间20 平方米,另外还有一间小厨房,一个小院子,比起原来的住房,不仅面积扩大了一倍,而且单门独院。搬进新居那天,两个孩子高兴得欢天喜地,尤其是女儿,她为自己有了小屋兴奋不已。乡下来了客人,也不像原来那样发愁了。

在这两间砖瓦房里一住就是16年,时间住久了,越来越感到它的简陋和难耐。天:八面透风,冷得像个冰窖,夏天又热得像孵小鸡的“炕房”。赶不走的苍蝇,灭不尽的蚊子,每到晚上,顶棚上的老鼠窜来窜去,轰轰隆隆,如同巡逻的马队,加上老鼠啃咬桌柜的声音,让人难以入睡。胆小的女儿用被子把头蒙得紧紧的,仍然吓得睡不着。离我家不足30米远的针织厂,机器声彻轰鸣,排出的废汽废水,散发出恶臭。不远处的护城河,污水横流,成了蚊虫的孳生地,夏天的傍晚,密集的蚊子迎面扑来,让人难以睁眼。女儿在一篇题为《小镇.小屋和我的梦》文章(发表在《中学生写作报》上)中,表达了她对搬进新居的渴盼,盼望有朝一日,能住上楼房,改善居住环境。

1996年,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女儿的这一愿望实现了。多年的分配住房改为商品房,我买了一套84平方米的楼房。虽然面积不算大,楼层不低(六楼),装修得又很简单,但我想起原来的两处住房,我感到满足,想起大忽隆的年代,老家的住房,我更感到知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在老家时,父亲不仅愁吃愁穿,而且愁住房。两间破草房,住着一家十来口,我和哥哥从中学放假回家没地方住,晚上不是借住在亲戚家,就是借住在小学校里,像逃荒一样。草房年年要修缮,生产队分的柴草不够烧的,哪有剩余的柴草往房顶上缮呢?每到秋季,父亲都要带着我和缠足的母亲到淮河对岸给人家割荻柴,荻柴茬子锋如竹签,扎通鞋子扎破脚,荻柴叶子将手臂、脚脖子上划出一道道血口子,割下的荻柴归人家,剩下的叶子搂回去缮房子。母亲挪着一双小脚割了一天荻柴,晚上,脚疼得她“唉哟,唉哟”地呻吟。房子年年修缮仍年年漏雨。每当下大雨时,一家老少,都端着瓦盆满屋接雨水。常常白天接晚上还要接,一直接到天明。那时的草房没有窗子,夏天室内又闷又热,晴天还可以在外面睡,遇到阴雨天,全家人挤在屋里,当时又买不起蚊帐,蚊虫叮咬,汗流不止,真是度日如年。

1969年,父亲到部队去看我,我带他逛公园、逛商店,都没有引起他的兴趣,他感兴趣的是楼房。临走那天晚上,他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俺乡下老百姓啥时候能像城里人这样住上楼房就好了!”

当我搬进新居,打开明亮的窗户,遥望家乡。禁不住想:要是父亲还活着,能让他老人家在楼房里住上几年,那该多好啊!

2003年,我在六楼住了7年,遇到了新问题:年事已高的岳母,上一层楼都累得喘不过气来,何况上六层楼?我和爱人商量,省吃简用也得买一楼的住房。我和爱人几乎跑遍了全城,终于看中了一套176平方米的“连体别墅”,当时是商品房价格较低的时候,装修好的房子,才要价21万。我把原来的房子卖掉,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将这套新居买到了手。

这套房子已经让我心满意足,住了13年后,儿子大宇不满意了。他说:这个小区养狗的太多,环境太嘈杂,你和俺妈年纪大了,又好失眠,我给您们换个地方,那里环境优雅,又安静又漂亮。去年10月,儿子真的给他的住处附近给我买了一处新住房。新住房让我处处感到满意:小区里栽满了各种花草木树木,一年四季可闻到花香;新住房宽敞、明亮、采光好,不仅有宽敞的客厅、舒适的卧室,而且还有书房;左邻右舍素质高雅,彬彬有礼,互相谦让……。

除了这些,房前还有个不小的院子,院子里有竹园,翠竹挺拔,四季葱绿。每天清晨,小在竹林中歌唱,轻脆悦耳,让人一觉醒来,欣喜无限。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身居淮北城中,有江南翠竹相伴,岂不美哉?

院中有石椅,椅前有花圃。有好友来,我常常邀其院中坐,搬来竹圆桌,泡上一壶好茶,边品茶,边叙友情。天南海北,家长里短,无话不谈,和文友谈创作,和战友谈往事,和家乡人谈故乡的变化,一席畅谈,如饮琼浆。

1980年,改革开放不久,阜阳地委曾提出过一个口号: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实现三年住瓦房、吃细粮。当时不仅大多数老百姓不信,认为是吹大牛。我当时也不信,因为当时农村看不到瓦房,住的都是低矮破旧的茅草房,城里人住房还十分困难,用油毛毡搭建的简易住房随处可见。让城乡老百姓三年内住上瓦房,简直就是说梦话。可是三年后,地委提出的这个口号真的实现了:农民普遍扒了草房盖瓦房。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后来又扒了瓦房盖楼房。现在不仅城市居民的住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的小洋楼也是一座比一座漂亮。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与改革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在老家时,常听老人们说:好家经不起三次搬。意思是越搬越穷。可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先后搬了四次家,每搬一次,住房面积扩大一次,不仅面积扩大,而且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特别是这最后一次搬家,像住进了上档次的宾馆一样舒适,让我多年的失眠症不治而愈。最近,安徽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打算出一本书,让每一位“老新闻”谈谈改革开放40年来的切身感受,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搬家给我全家带来的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四十年已经让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实现,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改变,我相信,只要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不变,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安徽省阜阳市阜阳日报社 闫振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2422/

四次搬家的评论 (共 10 条)

  • 王平如是说
  • 落笔映惆怅
  • 江南风
  • 雪
  • 程汝明
  • 鲁振中
  • 心静如水
  • 李奉实
    李奉实 推荐阅读并说 实话实说,事实胜于熊斌,内容充实,从一个特定角度切入,以理服人,结论有力。赞赏。
  •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新作,问好老师!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