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难忘当年我跳忠字舞

2017-12-08 15:56 作者:旬竹笛韵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总想翻着花样儿把日子过好。有的居民自己建新房,有的居民自己买新房。而买了新房后,又要装修。我们全家是工薪阶层,我和老伴儿已经退休,没什么积蓄,也学着追潮流赶时髦,把住了21年的旧房给装修了。旧家具一车拉到蜀河侄儿家。待装修好房子住进后,才发现还有一口绣着3个“忠”字的棕箱还躺在桌子上睡觉没拉走。老伴儿说,那口棕箱不要了,当垃圾扔了算了。我一听,急了,那可是父母留给我的遗物呢!放在家里,好歹是个纪念,人心里也有个念想。我不假思索对老伴儿说,你说扔了,那我们还不如把这口棕箱,当做文物捐献给县博物馆,也算是为旬阳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的贡献吧!就看是不是文物?人家博物馆要不要?老伴儿听后不语,默认了。我欣喜过望,把棕箱拍了几张照片发在空间里,征询友棕箱算不算文物的意见,结果是众所纷纭,有说是,有说不是,模棱两可,莫衷一是。

2017年11月21日,我一个打探电话拨给县博物馆馆长刘国强,刘馆长向我问清棕箱的来龙去脉后说,这口棕箱在你家已使用50年历史了,应该是文物,博物馆愿意收藏。并定好时间安排专人到我家取走棕箱,为我颁发捐献证书。看样子,刘馆长是个说话快人快语决不含糊,办事干脆利索不打折扣的人。第二天上午,他就派专人专车来到我家,并由我亲自护送,把棕箱送到了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室。先是一起和棕箱合影照相留着纪念,尔后又为我颁发了文物收藏荣誉证书。但尽管如此,我的心里还是有些五味杂陈,毕竟棕箱是父母留给我的遗物啊!当这口棕箱被送到县博物馆的瞬间,我心里难以言状的唏嘘悄然而至,一缕眷恋不舍的思绪稍瞬即逝。真的送走了棕箱,心里感觉还是有些空寂。我望着棕箱上绣的3个“忠”字出神,记忆的阀门迅即被打开。

棕箱上绣着3个“忠”字的起因,源于和50年前家乡旬阳全县在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全民学跳忠字舞的政治运动有关。确切的说,如果当年没有这场政治运动,就没有当年全民学跳忠字舞活动;当年制作棕箱时,就不会被绣上3个“忠”字。3个“忠” 字民间俗称三忠于,内容就是:忠于毛主席, 忠于毛泽东思想, 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三忠于,有着它特殊的时代背景,不仅是政治运动的产物,而且还来自于民间老百姓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敬、崇拜和热。想当年,老百姓对《东方红》这首歌儿耳熟能详,想唱歌儿的时候,一出口就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另外喜欢唱的歌儿还有《大海航行靠舵手》、 《北京的金山上》、《敬爱的毛主席》、《满怀豪情迎九大》、《毛主席的光辉》等等。这些歌儿,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是当年神河区乃至全县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群众跳忠字舞的主题歌。

在旬阳民间,栽植棕榈的历史漫长悠久。老百姓栽植棕榈,主要用于剥取其棕皮纤维(叶鞘纤维),作绳索,编蓑衣、棕绷、地毡,制刷子和作沙发的填充料等。剥取棕榈的棕皮后,可用于装饰盛放衣物的木箱,季寒冷的时候,可将棕皮制作成长筒靴样式的鞋子,套穿在脚上用于取暖。也有老百姓把剥取的棕皮卖给当地的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门市部,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妇女们则是把棕皮用浆糊粘成硬纸壳状,再垫上碎布条纳鞋底,用于给家人做布鞋穿。

1964年至1972年,我家在神河区街道大队居住。1967年,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第二年。这一年,神河区供销社为了增加全区供销系统营业额收入,充分利用了全区的棕榈和木材两大自然资源,请来了一对儿制作棕箱的四川籍夫妻,专门为神河区供销社加工制作棕箱对外销售。因时值全县10个区59个公社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学习跳忠字舞的热潮,所以,带着当时政治色彩、反映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棕箱因此而应运而生。除了在棕箱上绣3个“忠”字外,也有绣“为人民服务”的,还有绣“斗私批修”“防修反修”的;有绣“毛主席万岁”“将革命进行到底”“大海航行靠舵手”的等等,没有绣文字,在棕箱上绣图案的有“天安门城楼”“红日从东方升起”“五星红旗”“镰刀斧头”等图案。内容不一,但形式相同。正是在这个时间段里,父母为家里定做了两口棕箱,一口绣有3个“忠”字,一口绣的是“镰刀斧头”图案。1972年冬,我家举家搬迁到蜀河街道居住,两口棕箱也没舍得丢弃,一直陪伴着我们全家。1977年3月,我告别3年知青生涯到县城参加工作,父母将绣有3个“忠”字的棕箱作为欢送我参加工作的礼物送给我。我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工龄40年,变换了4个单位,这口绣有3个“忠”字的棕箱一直不离我的左右,另一口绣有“镰刀斧头”图案的棕箱,父母同样作为礼物送给了我从农村返城参加工作的弟弟。

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知道忠字舞是一个怎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现在回忆起来,当年的忠字舞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用于大会场(大场地)或游行的队列行进间的歌颂性群众舞蹈。以《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在北京的金山上》和毛主席语录歌等歌曲为伴唱、演奏。在文化大革命高潮期非常流行,旬阳全县掀起跳忠字舞高潮,时间约在1966--1968年期间,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结束,全县59个公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后,渐渐消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清楚地记得,忠字舞舞蹈语汇,是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照搬过来的,因为这部电影纪录片我看过。忠字舞是因为通俗易懂动作简单,群众一学便会,从而简化演变而成。舞蹈动作粗放、简单、夸张,采用象形表意、图解化的表现手法。主要动作有:双手高举表示对红太阳的信仰,斜出弓步表示永远追随伟大导师毛主席,紧握双拳表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如歌词“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如歌词“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您讲”,舞者双手按着自己胸部;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舞者两手放到腮帮,仰头望,手指呈放射状地一闪一闪;唱到“千万颗红心”时,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并,画成一个心的形状比在胸前;唱到“要献给您”时,舞者单腿的脚尖跳跃着,另一条腿不断后踢,双手把那一个心形向右上方一下、一下地送上去。跳舞时手里还要挥动毛主席语录本(红宝书)或红绸巾作为道具。动作又有点像现在的广播体操。舞蹈者全身心充溢着朝圣的庄严感。虽然能激起观众情绪激荡。但因舞蹈动作粗糙、僵硬、稚拙,却让人又会产生一种滑稽的感觉。但尽管这样,忠字舞舞蹈姿势依旧优美,仍可与现在的劲舞媲美。虽然是政治运动的产物,但对当时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还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人们观赏忠字舞,就像看戏和在市场上买菜一样,南瓜和白菜,各取心上爱;会观赏的看门道,不会观赏的看热闹。

记得1967年的神河区街道,各个群众组织游行时,人们随着乐器的伴奏声,先是在“锵锵起锵起,锵锵起锵起锵起”的锣鼓声中扭秧歌。秧歌扭结束后,就用跳忠字舞的舞姿向前行进,也就是用舞蹈动作代替步行走路。在当时,毛主席发表讲话特别多,毛主席在中央发表的每一次讲话,只要广播里一播出,上级主管部门一组织传达学习毛主席最新讲话,神河街道的干部职工群众就要组队,打着各色彩旗,喊着口号,每人手举着类似红领巾一样的三角红旗,上街游行,庆祝毛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游行的方阵队伍,是按单位或各个群众组织分布的,少则几十人,中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如果神河全区开展大的活动,一组织群众游行,要么几百人,要么上千人。人们在喊着口号的同时,一边跳着忠字舞,一边向前行进,游行队伍有时竟持续半公里或一公里左右路程。跳累了就用步行代替休息,交替行进。其场面,现在的年轻人是没有见过的。规模之庞大,气势之磅礴,热闹之浓郁,热烈之虔诚。在现在看来是史无前例的。考验一个人对毛主席忠不忠,其中之一主要看你会不会跳忠字舞。如果忠字舞跳得不好,或不会跳忠字舞又不学,那是要受到批评或批判的,甚至给予处分。

现在回想起来,60年代跳的忠字舞,有点像80年代、90年代流行的中老年健身舞(操)。不需要特别舞蹈基本功的专门训练,好学很快就会学会,只要有忠字舞辅导老师辅导练习,男女老少都可以很快学会;但是,因为跳忠字舞是一项政治活动,所以要求除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阶级敌人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叛徒、特务、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简称走资派)、臭老九(指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这九种人不能参加跳忠字舞以外,其他人员一律要求必须参加,否则你就是对抗政治运动。而我在当时,虽然担任神河区区长的父亲被造反派打成走资派,但我却是在运动中被确定为是“团结的对象”、“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因而我也加入了跳忠字舞队伍的行列,参加了神河小学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把忠字舞从街道游行队伍搬上了学校舞台和神河公社经常开群众大会的会台。在当时不仅学会了跳忠字舞,也学会唱不少歌儿,还当上了红卫兵。那年,我12岁。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三个男生、三个女生跳少数民族忠字舞舞蹈《毛主席的光辉》和《北京的金山上》,是在神河公社召开群众大会的会台上演出的。我们6人在欢快的乐器声伴奏下,激情的翩翩起舞,博得了台下群众的热烈的掌声。记得参加跳这个舞蹈的,除了我以外,男生有袁治强(安康日报社退休)、李文涛(旬阳县档案局退休);女生有吕彩娥(旬阳县气象局退休)、王际茹(旬阳县图书馆退休)、涂玉琴(安康缫丝厂退休)。舞台艺术指导,是我的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袁竹梅老师。另外,神河小学跳忠字舞的高手,还有女教师吴广东老师、李凤珠老师、余天莲老师,她们当时都在辅导着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跳忠字舞,以便随时参加学校或神河区举行的忠字舞表演赛。记得在排练忠字舞时,我和同学们一般利用音乐课,有时是下午放学吃过午饭后,就往学校赶,利用休息时间排练忠字舞,以便白天演出。

悠悠岁月,感概万千!51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41年前的1976年,我幼时跳忠字舞的舞姿,又一次出现在现在的仙河镇(原蜀河区观音公社)文艺舞台上,只是演员换成了我们在原观音公社前旺大队(现仙河镇王坪村)插队的男女知识青年,导演是曹大铭。除了演出其他节目外,我和同学们跳的舞蹈,说白了就是把当年跳的忠字舞舞蹈《毛主席的光辉》和《山升起了红太阳》等等,搬上了农村文艺舞台,当然,效果是明显的,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现在,我把这段经历写在这篇文章里,既是对往事的回忆和怀念,也是对自己的人生阅历做一个记录,对后辈人有个交代。

进入2000年代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网络化、信息化生活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但围绕过去跳忠字舞和现在跳广场舞,在网络里却引起了热议。一是有人把过去跳忠字舞和现在跳广场舞放在一起相提并论,立刻遭到反对。理由是:过去跳忠字舞,是忠于毛主席, 忠于毛泽东思想, 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具体表现;而现在跳广场舞,是干部职工、人民群众为了更好的强身健体,健康长寿,快乐过好每一天。怎能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呢?还有一个事例是,一个宾馆的老板,为了增加营业额收入,安排员工每天早晨在宾馆门口集中,集体同跳忠字舞,以此来招揽顾客。因跳的舞蹈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忠字舞,结果引起了当地媒体关注,称这个宾馆的行为是“历史的倒退。”当地工商部门闻讯而动,暂扣了营业执照,停业整顿。在我看来,不论是过去跳的忠字舞,还是现在跳的广场舞,都受着时代背景的制约和影响,是时代的产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作为就应该摒弃,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作为就应该坚持,别无选择。

近20年来,家乡旬阳和全国各地一样,当年全民皆跳的忠字舞,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成广场舞。每天晚上的祝尔慷广场,音乐声、舞步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喜欢跳舞的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不用组织,不谋而合,自发、自觉组队排队列队,把欢快的舞蹈跳起来!正可谓:翩翩亦起舞,音舞同期声,歌唱家乡好,起舞颂党恩!而每当路过广场的我,观此盛景,也想在广场跃跃欲试,再现我当年的舞姿。无奈腰椎间盘突出症,跳了2次就扭伤了腰,无奈作罢,只有当个热心观众的份儿了。不过还好,虽然我没有加入跳广场舞的行列,但我非常支持我的老伴儿到祝尔慷广场去跳广场舞。每天清晨,我俩儿同时起床,她去广场跳舞;我从家里出发,步行到祝尔慷广场,再到小河北,从景观大道到康华园,从康华园返回莲花池的家中。虽然我没跳广场舞,但我却用自己的脚步替代了我的舞步,感觉就像跳广场舞一样;心旷神怡,其乐融融。有朋友说我是老年人的身体,年轻人的心态,要多快乐有多快乐!

从忠字舞到广场舞的发展和演变,记录着家乡旬阳社会发展和进步,目睹着一个人的成长和喜悦,见证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丰富。国富民强,人民康泰,芝麻开花节节高!

完稿于2017年11月20日---12月8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2319/

最难忘当年我跳忠字舞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