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官亲民:七绝·嵌名冷慰怀题诗

2017-12-08 08:40 作者:上官亲民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嵌名冷慰怀题诗

2016年9月4日

魏珠蕊串冷金丝,

槐树葩开慰眼姿。

久盼上苍怀众卉,

今从花发见天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注:

槐,分为国槐和洋槐两种。洋槐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树种,公元1601年引入欧洲,公元1877年后传入中国,因其与国槐一样的优秀品质,而在国槐的土地上扎下根去,像国槐的一个好兄弟,不管是在乡村的庄前屋后,还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大凡能看到国槐的地方,常常也能看到洋槐。槐,又称国槐、槐树、槐蕊、豆槐、白槐、细叶槐、金药材、护房树、家槐;蝶形花科(豆科)槐属,落叶乔木,树型高大,干高15~25米;树皮灰褐色,具纵裂纹;枝多,当年生枝绿色,无毛;羽状复叶长15~25厘米;叶轴初被疏柔毛,旋即脱净;叶柄基部膨大,包裹着芽;托叶形状多变,有时呈卵形,叶状,有时线形或钻状,早落;小叶4~7对,对生或近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5~7.5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渐尖,具小尖头,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稍偏斜,下面灰白色,初被疏短柔毛,旋变无毛;小托叶2枚,钻状。圆锥花序顶生,常呈金字塔形,长达30厘米;花梗比花萼短;小苞片2枚,形似小托叶;花萼浅钟状,长约4毫米,萼齿5,近等大,圆形或钝三角形,被灰白色短柔毛,萼管近无毛;花冠白色或淡黄色,旗瓣近圆形,长和宽约11毫米,具短柄,有紫色脉纹,先端微缺,基部浅心形,翼瓣卵状长圆形,长10毫米,宽4毫米,先端浑圆,基部斜戟形,无皱褶,龙骨瓣阔卵状长圆形,与翼瓣等长,宽达6毫米;雄蕊近分离,宿存;子房近无毛。荚果串珠状,长2.5~5厘米或稍长,径约10毫米,种子间缢缩不明显,种子排列较紧密,具肉质果皮,成熟后不开裂,具种子1~6粒;种子卵球形,淡黄绿色,干后黑褐色。花期6~7 月,果期8~10月。槐树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石灰及轻度盐碱地(含盐量0.15%左右)上也能正常生长;尤其能适应城市土壤板结等不良环境条件;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佳。对二氧化硫、氯气、烟尘等污染的抗性较强。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幼龄时生长较快,以后中速生长,寿命很长。老树易成空洞,但潜伏芽寿命长,有利树冠更新。国槐是庭院常用的特色树种,其枝叶茂密,绿荫如盖,适作庭荫树,在中国北方多用作行道树;配植于公园、建筑四周、街坊住宅区及草坪上,也极相宜。龙爪槐则宜门前对植或列植,或孤植于亭台山石旁;也可作工矿区绿化之用。国槐也是可以选作为混交林的树种,例如国槐与泓森槐混交林,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面积,能较好地发挥防护效益,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资源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很多城市将其作为市树,如山东的淄博市和泰安市。槐树材质坚硬、有弹性、纹理直、易加工、耐腐蚀、耐水湿;可供建筑、造船、枕木、车辆、家具、雕刻等用。槐树皮纤维可用于造纸、打绳索。槐花秋可观花,并为优良的蜜源植物。花蕾可烹调食用;陕西、北京地区流行吃“槐花麦饭”,亦称“槐花疙瘩”;每年槐花放香季节,经常有小儿唱着顺口溜:“小娃娃,做钩搭,做好钩搭钩槐槐花;槐花蒸成疙瘩饭,吃得人人笑哈哈。”一边唱,一边钩下一朵朵鲜嫩的槐花;采得槐花后,先将其淘尽,拌上面粉,再加上适量的盐、五香粉,放进锅中蒸熟。食用时调上香油、蒜水,味极清香可口。槐花很早就用作染料。《中国染料史话》载:“栌木叶、黄檗、地黄、槐花、荩草、姜黄……等等,都可以染黄色。”而且染出来的色彩亮丽,多年不退色,很实用。嫩枝叶的营养价值较好,富含蛋粗白质和易浸溶的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含量较低,氨基酸含量比较丰富,与一般豆科牧草相当,高于一般禾本科牧草,甚至比蛋白质含量较丰富的小麦麸还高。嫩枝叶是绵羊的好饲料,其他牲畜也吃;槐籽的油粕可以充作精饲料,喂猪尤佳,风干后的嫩枝叶也可饲川。种子榨油供工业用,种子含油18~24%,可用于制肥皂、润滑油;种仁含淀粉,可供酿酒或作糊料、饲料。槐角的外果皮可提馅糖。棉槐茎皮可提取栲胶,枝条编制篓筐;果实含芳香油,种子含油率10%,可作油漆、甘油和润滑油之原料。栽植于河岸、河堤、沙地、山坡及铁路沿线,有护堤防沙、防风固沙的作用。槐树皮、枝叶、花蕾、花、种子均可入药,荚果俗称“槐米”;花和荚果有清凉收敛、止血降压作用,可治痔疮出血、肠风下血、血痢、崩漏、血淋、血热吐衄、肝热目赤、头晕目眩;槐枝、叶、根皮有清肝泻火、凉血解毒、燥湿杀虫作用,可治疗疮毒、心痛、目赤、疥癣;《食疗本草》载曰:“主邪气,产难,绝伤。又主瘾疹,牙齿诸风疼。”《日华子本草》载曰:“煎汤,治小儿惊痫壮热,疥癣及疔肿。”《滇南本草》载曰:“阴干为末,治一切大小便下血,或痔疮疼痛,脓血不止,灯草煎汤服。”《本草纲目》载曰:“槐初生嫩芽,可炸熟水淘过食,亦可作饮代茶。或采槐子种畦中,采苗食之亦良。”《抱朴子》载曰:“此物至补脑,早服之令人发不白而长生。”《名医别录》载曰:“服之令脑满发不白而长生。”《梅师集验方》、《传信方》、《千金方》、《唐本草》、《姚僧坦集验方》、《重庆草药》等也有槐药用记载。槐树和其他豆科树木不同,根部没有共生的根瘤菌。近代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其基因进行研究后,分出一个单独的小属“槐属”。槐属全世界有80种,其中中国有23种。槐主要分为国槐和洋槐两种。槐属下有:白花槐、尾叶槐、短蕊槐、凉山白刺花、川西白刺花、柳叶槐、闽槐、宜昌槐、毛叶槐、堇花槐、五叶槐、细果槐、翅果槐、砂生槐、厚果槐、疏节槐、西南槐、紫花越南槐、多叶越南槐、长颈槐、光叶短绒槐、多叶槐、攀援槐、瓦山槐、黄花槐、云南槐、曲阜槐、柱冠槐、杂蟠槐、早开槐、锈毛槐、短绒槐等。常见的槐树有国槐、刺槐又称洋槐、白刺槐、德国槐、龙爪槐、紫花槐、红花槐、金叶刺槐、毛刺槐、五叶槐、香花槐、金枝槐等。龙爪槐,一种园艺变种,枝条下垂,树型不大,是一种装点园景的好树种;还培育出一种开粉红色花的龙爪槐。现今北京城的大街、胡同、小巷和四合院里,留存有许多古槐,如故宫武英殿断虹桥边有闻名的“紫禁十八槐”。邱县刘云固村的一株古槐树龄在1600年以上,历经14个朝代,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河北国槐”,2500年树龄,胸围1700厘米,树高2000厘米;是目前中国已知的树龄最长的槐树,有“天下第一槐”之美誉;现在,古槐仍然年年发芽吐绿、开花结果,令人称奇。沈丘县中华槐园,在宁洛高速公路沈丘出口处东侧;槐园占地400多亩,栽植着世界各地60多个槐树品种,种植数量达多株;其中胸径50厘米以上的有150多株;不少是国内稀有的槐树品种。在槐园大门口,有两株树龄上千年的古槐树;槐园西部种植的是100多亩的国槐树,东部为200多亩的紫花槐树,中央是一个槐园文化广场。在槐园周边的公路旁,种植着树龄达50年以上的各类槐树……这里是目前国内品种最全、占地面积最大、古树最多的槐树生态园。国槐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北部较为集中,北自辽宁、河北,南至广东、台湾,东自山东,西至甘肃、四川、云南。常见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海拔1000米高地带均能生长。甚至在山区水少的地方都可以成活的很好。南北广为栽培,尤以华北及黄土高原生长繁茂。日本、越南也有分布,朝鲜并见有野生;欧洲、美洲各国均有引种。刺槐原产美国,北纬23°~46°、东经86°~124°都有栽培;17世纪传入欧洲及非洲;中国于18世纪末从欧洲引入青岛栽培,现中国各地广泛栽植;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多集中连片栽植,生长旺盛;在华北平原,垂直分布在400~1200m之间,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有栽培。槐树原产中国。槐木化石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的景点,据考证,此槐木化石已有上亿年的历史;上世纪末,由当地人在洪洞县西山开采煤矿时发现,因长期被埋藏于地下,上面已有许多炭化的痕迹,该化石的出土证实了洪洞早在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也说明中国是槐树的原产地。槐树栽培在中国已有约4千年历史。西周吕尚《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距之。”说明槐树就是社神所凭依之“主”,植槐就是使社神有栖息之处。据《周礼·秋官司寇·朝士》记载:“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西周宫廷道路两侧各栽植九株棘树,正面栽植三棵槐树,群臣朝见天子时,卿大夫和公侯伯子男站在棘树下面,“三公”站在槐树下面。栽植棘树的寓意是取其有“赤心”,象征官员们对朝廷忠心尽职。栽植槐树的寓意是取“槐”与“怀”同音,有“怀民”之意,表明“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所谓“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个最高官职的合称。槐树早在周代已成为朝廷最高官“三公”的象征,对后世的槐树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周代以后,演绎出许多与槐树相关联的名词,如人们常用“槐铉”、“槐鼎”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也泛指执政大臣;用“槐望”形容公卿的良好声誉;“槐绶”指“三公”的印绶;“槐卿”、“槐岳”、“槐蝉”均指朝廷高官。还有一些名词是从官职引申为宫廷或官僚的住所,如“槐宸”指的是皇帝的宫殿;“槐掖”指的是宫廷;“槐府”、“槐第”指的是“三公”的官署或宅第。受官场“崇槐”风的影响,古人常在自家庭院或门前屋后栽植三棵槐树,以图吉兆,期待子孙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位列“三公”。《尚书·逸篇》载:“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可见,槐树已成为区别社坛方位和大小的重要标志。《周礼·夏官·司耀》载引郑众说云:“《邹子》曰: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槽之火,取槐檀之火。”冬改火用槐木。淳于越《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有所槐,令吏守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醉而伤槐者,且加刑焉。其女告晏子曰:‘妾闻明君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今君以树木之故罪妾父,恐邻国渭君爱树而贱人也’。晏子人言之,公令罢守槐之役。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可见齐景公爱槐达如此极端的程度。战国《穆天子传》载:“天子遂驱升于龠山,乃纪丌于龠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管子》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槐。”说明在先秦时期就注重植槐的土壤选择。《尔雅》载曰:“槐有数种:叶大而黑者名槐,昼合开者名守宫槐,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别。四月、五月开黄花,六月、七月结实。七月七日采嫩实,捣汁作煎。十月采老实入药。皮、根采无时。医家用之最多。”汉代《春秋元命苞》中说:“槐之言归也。古者树槐,听讼其下,使情归实也。”可见古人认为在槐树下听讼,可使案情归实。刘向《名医别录》载曰:“槐实生河南平泽。可作神烛。颂曰:今处处有之。其木有极高硕者。”刘安《淮南子》载曰:“老槐生火,久血为磷。”这句话实质说的是磷的自燃现象。汉代刘歆《春秋纬·说题辞》载:“槐木者,虚星之精。”《汉书·五行志》记载:“昭帝建始四年,山阴社中大槐树,吏人伐断,其夜复自立如故。”《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熹五年十月壬午,御所居殿后槐树,皆六七围,自拔倒,树根在上。”注“臣昭曰:槐是三公之象,贵之也。灵帝受位不德进,贪愚是升,清贤斯黜,槐之倒植,岂以斯乎!”是说汉灵帝时,朝内六七围粗的大槐树无故自倒,根竖向上,有人认为槐是三公之象征,如此,正和朝廷贤愚不分,黜忠进奸相一致,东汉大概要亡了。果不其然,不久东汉就被灭亡了。可见,槐树神奇异常。古代人种槐除了取荫之外,就在于讨吉兆,寄期翼。自汉代开始行道树种植槐树,京城长安大道两侧尽植槐树,称槐路。《三辅黄图》载:“元始四年(公元前90年)起明堂辟雍为博舍三十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株。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经书,相与买卖,雍容揖逊。议论槐下,侃侃阉阉。”因此,在汉代长安有“槐市”之称,是指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晋左思《吴都赋》中曰:“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化,玄阴耽耽,清流莜莜。”吴都就是今之苏州。东晋南迁南京后,在建新宫时,城南宣阳门至外城朱雀门的街道称御道,长五里,夹道植槐。南朝梁元帝《长安道》诗云:“雕鞍承赭汗,槐路起红尘。”《晋书·苻坚载记》:“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北魏京城建于洛阳,城中多植槐。北朝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永宁寺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曰:“槐子熟时,多收。擘取。数曝勿令虫生。五月夏至前十余日,以水浸之,如浸麻子法也。六七日,当芽生,好种麻时,和麻子撒之。当年之中,即与麻齐。麻熟刈去,独留槐。槐即细长,不能自立,根别树木,以绳拦之。冬天多风雨,绳栏宜以茅裹,不则伤皮,成痕瘢也。明年,靳地令熟,还于槐下种麻,协槐令长。三年正月。移而植之,亭亭条直,千百若一。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若随宜取栽,匪直长迟,树亦曲恶。宜于园中割地种之。若园好,未移之间妨废耕垦也。”已经掌握槐树的培育技术和方法。梁·萧子显《南齐书·祥瑞志》载:“永明元年五月,木连理。闰月,璇明殿外阁南槐树连理。”视槐枝连理为吉祥的象征。北周庚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绿槐垂学市,长杨映直庐。”此有“学市”之称。《周书·韦宽传》载:“废帝二年,为雍州刺史。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堠,经雨颓毁,每须修之。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堠处植槐树代之,既免修复,行旅又得庇荫。周文(隋文帝)后见,怪问之曰:岂得一州独尔,当令天下同之。于是令诸州,夹道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焉。”《隋书·高颊传》载:“颊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唐代长安城大道两侧尽植槐树,排列成行,人称槐衙。当时还出现了槐陌、槐街等名词。槐陌是指两旁要植有槐树的街道;槐街是指天街,因其两旁所植槐树成行。《唐书·吴凑传》载:“凑为京兆尹,先是街稀残,有司莳榆其空。凑曰:‘榆非人所荫玩。悉易以槐。及槐成,而凑已亡。行人指树怀之。’”《唐国史补》载:“贞元中,度支欲砍取两京道中槐树造车,更栽小树。先符牒渭南县尉张造,造批其牒曰:‘近奉文牒,令伐官槐。若欲造车,岂无良木。恭惟此树,其来久远,东西列植,南北成行,辉映秦中,光临关外。不惟用资行者,抑亦曾荫学,徒拔本塞源,虽有一时之利,深根固蒂,须存百代之规。’”由于张造的据理力争,使得官道的槐树免于砍伐,道路两侧的槐树才得以保全。唐代学者吴兢所著《贞观政要·刑法》篇中,记载了唐太宗的这句话:“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槐树从三公的代称遂引申而为断狱的官府之称。杜甫《槐叶冷淘》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筋,香饭兼包芦。……”说明在唐代,槐叶饼就是普通百姓以至帝王将相品食的佳肴。唐元稹《学生鼓琴判》亦言:“期青紫于通径,喜趋槐市。鼓丝桐之逸韵,协畅熏风。”后还以槐借指学宫、学舍。唐·武元衡《酬谈校书》诗云:“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记盛名。”可以想见唐代长安学宫中的情调。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载:“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黄,举子忙。’”自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关乎读书士子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借此阶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因此,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唐·郑谷《感怀投时》诗:“孤吟马迹抛槐陌,远渔竿掷笔乡。”称顷槐陌。唐·王维《送邱为往唐州》诗曰:“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槐色就是指行道两侧种植的槐树。韩愈《和李司勋过连昌宫》诗曰:“夹道疏槐出老根,高甍巨桷压后尘。”称颂行道古槐。宋·孔平仲《谈苑》载:“吕蒙正方应举,就舍建隆观,缘干入洛,锁室而去。自冬涉春方回,启户视之,床前槐枝从生,高二三尺,蒙茸合抱。是年登科,十年作相。”王旦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据《宋史·王旦传》记载:“旦父祜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到宋真宗时,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后来,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后人便以“三槐堂”泛指高官之宅第。老百姓还认为种槐树能招来财宝。民间有句谚语说:“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又云:“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还有一种说法是:“院中一棵槐,幸福自然来。”北宋苏颂《图经本草》载曰:“初生嫩叶可炸熟,水淘过食。亦可作饮代茶。或采槐子中畦中,采苗食之。”对槐树可食用做了记载。北宋林洪《山家清供》载曰:“见其法,于夏采槐叶之高秀者,汤少沦,研细,滤清,和面作淘。乃以醯酱熟蒸簇,细苗以盘行之,取其碧鲜可爱也。”对槐叶饼方法也有记载。金·刘著《次韵王子慎玉田道中兼呈韩公美阁老》诗曰:“古到阴阳槐树老,归鸿杳杳荻花秋。”玉田在北京至秦皇岛中间,说明当时行道仍有槐树种植。古人还视槐树为瑞槐。元·乃贤《孔林瑞槐歌(并序)》:“序曰:先圣墓林古槐一章,枝干偃蹇,肤理若镌刻篆籀龙凤,细如丝发,虽善画者,莫能状其奇巧。袭封衍圣公愈加培植,见者咸加敬爱。因以纪瑞云。歌曰:阙里阴阴槐树古,百尺长柯挟风雨。密叶蟠空拥翠云,深根贯石流琼乳。苍皮皴蚀纹异常,天成篆籀分毫芒。游丝萦错科斗乱,云气飞动龙鸾翔。嬴秦书焚士坑戮,几叹遗经藏壁屋。千年圣道复昭明,喜见文章出嘉木。神明元冑嗣上公,雨露滋沐深培封。清阴如水石坛静,弹琴树底歌薰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槐》载曰:“槐之生也,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规,二旬而叶成。初生嫩炸熟,水淘过食,亦可作饮代茶。或采槐子种畦中,采苗食之亦良。其木材坚重,有青黄白黑色。其花未开时,状如米粒,炒过煎水染黄甚鲜。其实作荚连珠,中有黑子,以子连多为好。”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载:“晋人多食槐叶,又槐叶枯落者,亦拾取和米煮饭食之。尝见曹都、谏真予述其乡先生某云:世间真味,独有二种,谓槐叶煮饭、蔓菁煮饭也。乙卯见赵六亨民部言食槐芽法:炸熟置新砖瓦上阴干。更炸如是三过。绝不苦。”明·文震享《长物志》载曰:“槐榆宜植门庭,极扉绿映,真如翠幄。”古代人广泛种植槐树,出现了许多因槐树而得名的地名。明《嘉兴县志》载:“槐潭在县北三十里,相荡之。北宋高宗南渡时,有汴人王氏为宋承事公,随辇南渡,筑室于此。手植槐于屋侧,寄意三槐之意。故名,迄今数百载。”山东淄博周村有“矮槐亭”,很早以前设有邮亭。明《青州府志》载:“邮亭处有古槐十株,高五尺许,相传宋高祖(赵匡胤)未帝时,过此常挂袍于上。”还有槐树庄、槐树沟、槐树坪、槐树湾、槐窝、槐疙瘩、槐树岭、槐树埝、槐树台、槐子峪、构家村、槐树胡同、槐树底街、槐树巷、槐花巷、槐花街、槐树街、槐树老街,等等。还有因植槐树得名的园林名称,如扬州古典园林中有双槐园、休园中有植槐书屋、红叶山庄有槐荫堂、江都县有双槐堂景点。明·李东阳《庭槐》诗:“去年长比人,今岁高过屋。好雨东南来,依稀满庭绿。”可见槐树生长之快。明《济南府志》载:“王氏大槐,在新城县署新街之西。相传邑善人王伍常于槐树下作饘粥,以饲饥者。人挂其笠于槐,累累如也。后梦满树皆挂进贤冠。云孙曾以下科第蝉联,遂以大槐王氏名其族。”明·朱之蕃《王氏大槐记》称其事。明《洛阳县志》记载:“房氏洛阳故家,将营室,一木忽甲拆于庭,视之则槐也。久之,乔木上耸,密叶四布,观者以为昌盛之兆。厥后,子仪果联登进士,遂匾其堂曰:‘祯槐堂’。不忘厥初也。”明·薛瑄《祯槐堂记》为之载说。清·陈扶瑶《花镜》载:“盘槐:独枝从顶生,皆下垂,盘结蒙密如凉伞。性亦难长,历百年者,高不盈丈,或植厅署前,或植高阜外,甚有古致。”对槐树在庭院中种植做了记载。清代河北《文安县志》载:“古槐,在戟门西,清同治十年东南一枝怒发,生色宛然,观者皆以为科第之兆。”说明古槐某一枝与往年相比,长得比较繁茂亦是一种吉兆。可见,古代的读书人希望在有槐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心中就自然有槐位---三公之位之想,并以登上槐位作为刻苦求学的目的和动力。清代河北《唐县志》记载:“古槐在县署二堂东,大数围,高耸旁阴,无一枯枝,下有槐神祠。”山西《汾阳县志》载:“仙槐观在城隍庙之北,相传其地有槐,枯朽如刳舟。金皇统中,遇异人投药其中,倏长茂如初。故州人饰观以仙槐名。今观中他愧亦盛。”由于人们视槐树为神,所以为之造祠立庙供奉。在民间,常见有一些老槐树下或旁边有人搭建一座小庙或高台,四周的居民都向它烧香磕头,祈求保佑,请赐丹药。清史志学家陈作霖《金陵琐志·炳烛里谈》卷下载:“牛市旧有槐树,千年物也。嘉道间,小儿初生,辄寄名于树,故乳名槐者居多。”这是父母望子成龙观念的流露。槐象征着三公之位,举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人仕。甘肃天水市北道区马跑泉乡李家湾村有龙槐寺,民国《天水县志》载“龙槐寺,山门上龙槐一株,高不盈尺,苍雕疏,枝可合抱,霜皮斑剥若鳞夭娇,大似、龙飞,近千年物也。”槐树(特别是古槐树)自古就被人们视为神树而极力崇拜之,产生和出现了许多有关槐树的神化传说。《太平广记》载两京道上槐王和荆山槐神的故事。载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有江叟者,喜读道书,擅长吹笛。一次走到阌乡境,醉倒在驿道旁大槐树下,“及夜,艾稍醒,闻一巨物行声举步甚重。叟暗窥之,见一人崔嵬,高数丈。至槐侧坐,而以毛手扪叟曰:‘我意是树畔锄儿,乃瓮边异卓耳。’遂敲大树数声曰:‘可报荆山中二郎来省大兄’。大槐乃语云:‘劳弟相访’。似闻槐树上有人下来,与语须臾,饮酌之声交作。荆山槐曰:‘大兄何年抛却两京道上槐王耳?’大槐曰:‘我三甲子当弃此位。’荆山槐曰:‘大兄不知老之将至,犹顾此位。直须至火人空心,膏流断节而方知退,大是无厌之士。何不如今因其震霆自拔于道。必得为材用之木,构大厦之梁栋,尚存得重重碎锦,片片真花,岂他日作朽蠹之薪同人爨,为煨烬耳!’大槐曰:‘雀鼠尚贪生,吾焉能辨此事邪!’槐日:‘老兄不足于语。’告别而去。及明,叟方起。数日至阌乡荆山中见庭槐,森耸枝干扶疏,近欲十围,如附神物。遂伺其夜以酒脯奠之。云:‘某昨夜闻槐神与盘豆官道大槐王论语云云,某卧其侧。并历历记其说。今请树神与我言语。’槐曰:‘感子厚意,当有何求?殊不知尔夜烂醉于道,夫乃子邪!’叟曰:‘某一生好道,但不逢其师。树神有灵,乞为指教,使学道有处,当必奉酬。’槐神曰:‘子但入荆山寻鲍仙师脱得见之,或水陆之间,必获一处度世,盖感子请慎勿泄吾言也。君不忆华表告老狐祸及余矣。’叟感谢之。明日,遂人荆山缘岩循水,果访鲍仙师,即匍匐而礼之。师曰:‘子何以知吾而来师也。须实言之。’叟不敢隐。具陈荆山之树神言也。仙师曰:‘小鬼焉敢专辄指人,未能大段诛之。且飞符残其一枝。’叟拜乞免。仙师曰:‘今不诛后当继有来者。’”后来江叟在鲍仙师的指点下,道行日深,并凭借仙师所赐玉笛,得到了龙王的水珠,最后得道成仙。故事留下了许多启发意义,一是槐可“构大厦之梁栋”的有用之材;二是器物之用,须得适时,错过时机,有用便会化为无用,栋梁之材也将成枯木朽株,烧火之外,别无可取,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然;三是荆山槐语重心长的开导愚顽,其通达和自我牺牲精神,亦是令人感佩,明知会遭到惩罚,仍热心指点求教者。《唐山县志》载:“神槐在泜河东岸。明河堤数溃,民受其害。有神示梦于邑人曰:我城隍神也。悯若等久罹阳侯之难,今已植砥障矣。厥明视之,岸畔果有槐生焉。自是终明朝无河决之患。”说明神槐能发挥保持水土、固岸护堤的作用。《夷坚志》记载了神槐送药的故事。《南柯太守传》载说有书生淳于芬梦人槐安国,被招为附马,迁官晋爵,享尽荣华富贵。后来因交战失利,公主夭亡被遣。那槐安国便是为人熟知的大槐树下的蚂蚁世界,是成语“南柯一梦”的典故出处。《继夷坚志》说仙人麻姑也看中了槐树是建筑的好材料,因人间为之修庙,树主梦见女道士募化,一夜风雨,大树便不见了,却砍截成材,卧于建庙工地。《因话录》说古槐之上常有仙人出游,每每于夜间传出丝竹音乐之声。明《保定县志》说白天有人在议论砍伐槐树,夜间便梦见黄衣老人求救,砍断处会出血,砍倒者竟会自己重立原处。还有传说老槐树能开口讲话,劝董永莫错过天赐良缘,这就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故事。由于槐树具有树干挺拔、树冠浓荫茂密的特点,深受古代人们的喜爱。三国时著名文人王粲《槐赋》:“惟中堂之奇树,禀天然之淑姿。超畴亩而登殖,作阶庭之华晖。形棉柿以条畅,色采采而鲜明.丰茂叶之幽蔼,履中夏而敷荣。既立本于殿省,植根柢其弘深。愿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襟。”则全面高度地概况了槐树的特点。曹丕《槐赋》:“有大邦之美树,惟令质之可嘉。托灵根于丰壤,被日月之光华。周长廊而开趾,夹通门而骈罗。承文昌之遂宇,望迎风之曲阿。修干纷其璀错,绿叶萋而重阴。上幽蔼而云覆,下茎立而擢心。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鸿雁游而送节,凯风翔而迎时。天清和而温润,气恬淡以安治。违隆暑而适体。谁谓此之不怡。”曹植《槐赋》:“羡良木之华丽,爱获贵于至尊。凭文昌之华殿,森列峙乎端门,观朱榱以振条。据文陛而结根。畅沈阴以溥覆,似明后之垂恩。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覆阳精之炎景,散流耀以增鲜。”都是对槐树自然特点的描述。槐树被视作为绿化树、行道树、庭院树则广为种植和保护,这也是中国人崇槐、敬槐的表现。历朝历代吟咏槐的诗词也多矣!唐·李峤《槐》:“暮律移寒火,春宫长旧栽。叶生驰道侧,花落凤庭隈。烈士怀忠触,鸿儒访业来。何当赤墀下,疏干拟三台。”唐·翁承赞《题槐》:“雨中妆点望中黄,句引蝉声送夕阳。忆昔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唐·郑谷《槐花》:“毵毵金蕊扑晴空,举子魂惊落照中。今日老郎犹有恨,昔年相虐十秋风。”宋·孔武仲《曹家巷税居三咏·小槐》:“合抱庭槐已是奇,何年春色长孙枝。主张莫使随薪槱,会见繁柯偃盖时。”宋·许及之《咏槐》:“槐绿复槐绿,时来人自忙。处阴聊避影,岁月去堂堂。”宋·杨万里《芗林五十咏·其三十九·槐阴墿》:“阴作官街绿,花催举子黄。公家有三树,犹带凤池香。”宋·宋庠《咏槐》:“万物迎春兔目开,亭亭圆影覆莓苔。孤根信得全身地,可待山中养不材。”明·黄淮《墙外槐树》:“绿泛晴阴过短墙,金英争压桂花黄。一从愁里看秋色,几度乡关举子忙。”槐自古有象征权势、祥瑞、神圣的传说与记载!其词语如:槐鼎、槐位、槐卿、槐兖、槐宸、槐掖、槐望、槐绶、槐岳、槐蝉、槐府、槐第等,都预示着三公九卿!槐树祈祷求子。因“槐籽”与“怀子”谐音,一些地方的人们视槐树为祈子的灵物。不孕妇女要吃槐树籽,并向槐树祈祷,以望“怀子”。槐也通“怀”,长用于表达怀念友人的意思;古代人认为槐树是木鬼,极有灵性,可以给人带来福气。因此非常受广大人民的欢迎。此外,槐树还是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吉祥、祥瑞的象征等文化意义。从清朝开始,海外的游子大量增加,国槐就被赋予了“怀念国家”的含义,备受游子们的青睐,从而成为了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物。槐树在中国广为栽植,全国各地都有大槐树,最为著名的是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凭这棵大槐树,支撑了国家4A级旅行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响当当的名号。每年,这儿都要举行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吸引了全世界的中国人前来认祖归宗。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说的是山西移民的历史。民国《洪洞县志》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徙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置员,发给凭照、川资。因历久远,槐树无存,亦发贡于兵燹。”是说元末山西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驿道边有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明初鉴于长年战乱,中原荒芜,朝廷多次组织将山西之民移往翼鲁豫皖等地。当时洪洞县人口稠密,地处交通要道,故移民尤多。每次移民多在深秋,官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凡移民,都要集中在这里登记造册,“发给凭照、川资”,后由这里编队迁送。据说当时明朝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日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拖家带口、熙熙攘攘,纷纭赶往古槐树下。到第三天,大槐树下聚集了十几万人。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的百姓,一位官员宣布了大明皇帝的敕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由于是强迫性移民,所以移民们在这里登上了离乡背井的征程,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悲伤哭啼,频频回首,渐行渐远,亲人的面孔逐渐模糊,只能看见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历经50年的大移民,官府将这10多万人全部搬迁到了中原地区。移民的地理分布,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槐树也就成了移民们怀祖的寄托,所以移民们到达新地建村立庄时,多在村中最显要的地方,如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或村口种植上一棵槐树,以此表达对移民活动的纪念和对故土祖先的怀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幼槐成了古槐,古槐就成了故乡、祖先的象征。河北石家庄市区东南部的槐底,就是明初山西移民定居之地,渐成村落。移民为怀念故乡,便以洪洞大槐树为标记,定村名为槐底。甘肃天水市城乡广泛流传“祖先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之说,民间对槐树特别喜欢栽植和爱护,农村落户建庄时,就植槐树以纪念故土,甘谷县姚家庄村民就称“先有大槐树,后有姚家庄”。所以古槐就被移民的后裔们视为祖先,向古槐祈求吉凶祸福,成为祖先崇拜的变异形式,希望通过祭拜槐树,获得思想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被嵌名题诗的诗人简介:冷慰怀,笔名魏槐,1945年12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人,祖籍江西省宜春市。1960年毕业于洛阳第二中学。1966年参加工作,退休前任洛阳轴承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编辑;历任广东《鹤山报》、《大亚湾报》、《惠阳报》编辑/编辑部副主任,《惠州日报》总校审、《洛阳晚报》特约编辑;致力于民间文学活动,自2011年来,已连续主编全国“苍生杯”征文优秀作品选《苍生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约400余万字,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河南能源报》、《南昌晚报》、《诗刊》、《星星诗刊》、《绿风》、《鄂尔多斯》、《杯水》、《中国作家网》、《关雎爱情诗》、《中华文学》、《牡丹》、《曲流》、《商洛诗歌》、《打工诗人》、《江门文艺》、《尖诗刊》、《中国诗歌》、台湾《葡萄园》、《秋水》、香港《大公报》、《文学评论》等上百家刊物与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常有作品被推荐;个人事迹也多见媒介报道。出版著作:诗集《花草帽》、《呼喊与倾听》、《审视生命》、《除了爱,我一无所有》、《寻觅清香》等;文集《香梅苦寒录》、《林茂鸟啼深》等;校园作品点评集《幼鹤初鸣》;传记文学《“烛”---张彤云艺术与人生》;报告文学《无影灯下的荣与辱》、《老黑新传》等;记实文学《黄河纤夫阎纯德》、《血为芭蕾热》、《硬汉塞风》、《是谁吹起金唢呐》等;评论《悬念尽在不言中》等;主编《苍生录》,已编辑6集约160万字。作品入选《当代世界华人诗文精选》、《2008中国打工诗歌精选》、《新时期文学三十年诗歌散文诗回顾展》、《2009中国打工诗歌精选》、《谷雨诗选(第三卷)》、《2012年南昌诗歌精选》、《2014年南昌诗歌精选》、《2015年南昌诗歌精选》、《诗江西》、《新世纪诗选》等多种精品选本。诗歌《旅途》荣获《诗刊》首届“珍酒杯”大赛优秀奖;《辣味湘音》荣获陕西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齿轮》荣获全国“金鹰杯”朗诵诗大赛三等奖;《钳工邓小平》荣获全国诗文书法大赛二等奖;散文《陈山火龙》荣获全国首届“吴伯萧散文”大奖赛优秀作品奖;歌曲《厂前有棵白杨树》荣获1985年全国机械工人征歌三等奖;组诗《回望历史》荣获纪念建党80周年第十届“新星杯”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1990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读书自学活动积极分子称号;组诗《奥运新赋(四首)》荣获2008年“为奥运喝彩”全国网络诗歌大赛新诗组一等奖;荣获中国微型文学大赛新诗一等奖;《情人》荣获《中国诗歌》七夕节主题诗会一等奖;《“犟驴”三题》荣获第二届中国(浙江)廉政故事大奖赛优胜奖;《夯击---献给两亿农民工》荣获全国首届农民工诗歌大赛优秀奖;荣获《关雎爱情诗》2014年年度“十大实力奖”;《江城子•共圆七彩梦》获2015年“书写核心价值 送您平安吉祥”新春诗词歌赋征集活动评选二等奖;荣获“大唐杯”第二届“中国梦·劳动美”全国职工诗词创作大赛二等奖;《血肉凡人(组诗)》荣获《当代汉诗》首届“骑士杯”诗歌大奖赛优秀诗歌奖;《标本》荣获《光明日报》“罗蒙杯·道德之歌”诗歌大赛三等奖;其作品《陈山火龙》在2016年《中国梦文学网》“大好河山”中华全国诗文联赋大赛暨徐霞客文学奖征文中获“散文(含散文诗)”组银奖,出席了“相聚天台山”首届全国诗文大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2272/

上官亲民:七绝·嵌名冷慰怀题诗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