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麻——牵系中国古代文明的不朽农作物

2017-12-02 16:01 作者:王艾迎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王艾迎

中国长期是一个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麻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几乎每个普通人离开麻就无法生活。但现在的好多年轻人,对于麻,似乎已经十分陌生。他们只知道,历史上,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在世界有名,不知道麻也十分名贵。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穿的衣服、鞋,大部分以麻为原料,并把它的印记牢牢地刻在中国的文化里。这种情况,你还能把麻忘记吗?

麻得到广泛种植

在古代,中国的山南海北,都处都生长着麻。主要品种分为两种,一个叫苎麻,一个叫大麻。

苎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比较温暖和量充沛的山坡、阴湿地、山沟和路边等。战国时期,苎麻因一年可以收割三次,因而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西汉时,苎麻在中原内地成为老百姓衣着的主要原料,而且在西南边疆等地区开始种植。后来,越来越多的地方,种植了苎麻,为麻布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大麻是属于桑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很强,从热带到北温带的各个地区都有分布。早在三、四千年前,大麻的种植就遍及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各地。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不少大麻籽,证明当时已经有人工种植大麻。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蚕麻以时,布帛不可胜衣也。”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我国种麻是十分早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一年中什么时间种麻呢,1500多年前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的记载是这样:“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与现在北方种麻的时间仍然是一样的。各个朝代,对麻的生产,朝廷和百姓十分重视,都把它作为解决穿衣问题的重要措施。朱元璋大力推广桑、麻、棉等作物的种植,战争年代就曾下令:有田5至10亩的必须栽种桑、麻、棉各半亩,10亩以上加倍,田多的以此类推,凡不执行的要受处罚。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政策,经济手段是:凡种麻的每亩征8两、种棉每亩征4两,种桑的免税四年,不种桑的要交纳绢,不种麻的要交布。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下令,种植桑、麻、棉的成绩纳入官吏政绩考核之中。

宋、元、明初之后,棉花(当时称木棉等)的种植得到大力推广,麻作为衣服鞋袜原料的作用下降,种植的面积开始有所减少。

麻制品都有什么

在古代,麻有许多用途,麻的纤维可以织布、做衣、制鞋、造绳,麻籽还可以加工成食用油,也可以加工成火麻仁入药,麻叶和桑叶一起,还可做成桑麻茶,麻杆还是十分好的燃料,用来做饭,十分方便。

麻最主要的用途还是把它的纤维剥下来做衣服。首先是将麻砍倒,放入水池沤麻,使麻皮上的胶质被微生物分解掉,纤维散开来。《诗经·陈风》中就有:“车门之地,可以沤苎”的诗句,简要叙述了苎麻脱胶的办法。麻沤过十几天后,取出来撕下麻皮,开始纺纱。最古老的纺纱工具是纺轮,一种石头或者陶器的小圆轮子,将散纤维一头吊着、一头手提,旋转纺轮,将纤维逐渐拉长、加捻成线。成了线的纤维原料,一些拿去用木架子拉平、绷紧、卷轴,成为经线;另一些卷绕在一个木头梭子上作为纬线。然后通过一些简单的脚踏、手提装置就可以一边开口、一边提综、一边投梭了。这就是织布的全部过程。战国时期,用苎麻生产的布已经普及,并被当作贵重礼物相互馈赠。南北朝时期花木兰从军前,织的就是麻布。隋唐时期,江南苎麻布年生产能力达一百多万匹。宋代,江南地区苎麻布生产不仅数量多,技术也提高了,出现了各种品牌。

就是在现代,苎麻布仍是制作衣的上等纺织品,苎麻纤维同葛纤维一样,吸湿、透气性比其他纤维都好。当夏日人们热得汗流浃背时,穿上夏布衣服,确有“去汗离身”的功效。也正因为此,“麻”在国外也享有盛名,被称为“中国草”。

麻布具有挺实,易于生产的特点,是军队服装的原料之一。在新疆罗布淖尔地区一个汉代古峰燧亭遗址中,就发现有大麻短裤以及麻布囊等。

古时候,穿什么衣服是有讲究的,不是每个人想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西汉时桓宽写的《盐铁论》说:“古时候,70岁以上的老人才穿丝绸做的衣服,其余的则只穿麻布做成的衣服,所以老百姓叫布衣。到了后来,衣服里面用丝,外面用麻衣,袍子就是合缝也不做装饰品。至于绣着花纹的精细丝织品,则是帝王、皇后、妃子们穿的服装。粗丝绸、细绢、白绢,则是结婚时穿的漂亮衣服”。这段话说清了,老面姓日常穿的就是麻布做的衣服,也说明了老百姓简称布衣的原因。而丝绸,则是一般人结婚时或高贵身份的人穿的。

麻纤维还能做麻鞋。先用麻的径皮纤维制成绳索、布,再编成鞋子,麻鞋就做成了。麻鞋凉爽、防潮防滑,具有吸汗透气治脚气的作用;穿麻鞋还可以按摩脚底穴位,又具有疏经活络,益寿延年的保健作用。周朝时,人们就穿麻鞋了,到宋、元、明,麻鞋十分流行。唐朝时,诗人杜甫躲避安史之乱,写了《述怀一首》,有两句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且看《水浒传》中对神行太保戴宗的描述“六尺五六身材,三十二三年纪,三柳掩口黑髯,……,腰系一条绢搭膊,下面青白袅脚(裹脚)多耳麻鞋,手里提条行秤。”行者武松经常穿八搭麻鞋,呼保义宋江、花和尚鲁智深常穿多耳麻鞋。在《红楼》第一回中,有这么几句,“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这麻屣就是麻鞋。到了民国,麻鞋依然十分流行。192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越关山至甘肃省清水县时欣然写下一首《麻鞋歌》,其中几句是这样写的:“清水县,县城下,麻油油,被四野。老农自矜产麻好,并谓麻鞋制作巧。”在现在的农村,我们偶尔还能见到麻鞋的影子,只不过是老年人在穿。

麻绳在农业社会,更是一种不能离开的东西。在航海贸易中,麻绳的作用也十分巨大。明朝郑和出使西洋的时候,为了使水手打发无聊的时间,他发明了麻将,为了纪念麻绳的作用,把一种牌的花色命名为条,用麻绳的图案来显示。

麻在文化中的渗透

悠久的种麻历史,使古人们对麻有了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典型的麻文化。

东晋陶渊明,在他的《归园田居》中,写了“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清楚地表明了农民之间无拘无束谈论农事的情景,用桑麻来代表农业。唐朝诗人司空图写的《独坐》“幽径入桑麻,坞西逢一家。编篱薪带茧,补屋草和花。”给人一种亲和的回家感觉,好象桑麻就在我们的身边。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描述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喝着酒,吃着肉,打开窗户,看见丰收的场面,谈论桑麻之类的故事,这真是一种人间仙境。

语言词汇中,有很多关于麻的词汇。形容人干事利索,叫“麻利”;遇到难干的事,叫“麻缠”、“麻烦”、“麻达”;因过去用麻绳把铜钱串起来,民间干脆把铜钱叫麻麻钱或麻钱;不讲大义、不明事理的人叫“麻迷”;心情不好,烦乱,叫心乱如麻;杀人太多,叫杀人如麻;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叫快刀斩乱麻;口语中把不够粗壮的腿比喻为“细如麻杆”;名医华佗把他发明的一种药起名为“麻沸散”;有一本书叫《麻衣神相》;得过天花的人,脸坑坑洼洼,叫麻子脸。有一种好吃的面食,表面如麻窝,叫麻食。

还有用麻来编谜语的,如“麻窝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大胖子。”打一农作物,谜底是花生。还有很多关于麻的谚语。古代启蒙书籍《增广贤文》中就有“种麻得麻,种豆得豆”。这个谚语用种麻得麻来说明,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育人们要勤劳。

在北方农村的丧事中,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地方,死者的亲属把用麻合成的粗糙麻绳缠在腰间,表示祭奠。在死者安葬时,这些麻绳还要集中放在棺盖上,到现在也如此。可以说,人在生前,要用麻制品,死后也要和麻绳结伴而去。另外还有一个“披麻戴”的成语,说明在中国古代,长辈去世,子孙身上都要披上麻布服,头上戴白,对去世的老人表示哀悼。

有人可能会问,麻比桑重要吗,麻布比丝绸好吗?不是的,桑麻是一对好友,这在诗歌中能够明显看出。但毕竟有区别,丝绸价高产量小,主要服务有权势的人,麻布服务于普通人。丝绸是阳,麻布却不是下里巴人,只是稍次一些。

麻还有一个特点,能够保护庄稼,因为它的叶子味道特殊,牲口一点也不喜欢吃。所以,农民经常在路边、场边种大量的麻,这也是群众喜欢麻的重要原因之一。麻现在还在发生作用。甘肃省天水地区的清水、甘谷等县,还在生产麻鞋,并进行出口,国内现存的好多麻鞋,也是这里生产的,这是民族的传承,历史的记忆。农村人现在做的布鞋底,多数仍用麻绳来纳。麻绳在农业生产中还有一定的用途,吃麻籽,还得种麻,制作中药火麻仁,也需要麻。

从古至今,麻一致在服务我们的生活,你能忘记麻吗?难道它不是牵系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根美丽的绳索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1519/

麻——牵系中国古代文明的不朽农作物的评论 (共 7 条)

  • 浪子狐
  • 一凡
  • 绝响
  • 心静如水
  • 王东强
  • 雪
  • 鲁振中
    鲁振中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