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边塞千阳与中晚唐诗人

2017-11-30 15:48 作者:王艾迎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王艾迎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叛乱,滚滚铁蹄踏碎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同时,日益强大的吐蕃大举东犯,“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失守,自凤翔以西,彬州以北,都成为吐蕃的领地”(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册P28)。唐朝的疆土日益缩小,原本处于内地的千阳变为边塞,与吐蕃接壤,成为两国争夺的热土。

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九月十九日,凤翔节度使李晟派遣将领率三千士兵埋伏于千阳,告诫说“俟吐蕃前军已过,见五方旗,虎豹衣,乃其中军,击之,必大捷”。依其言,唐军果然胜利。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吐蕃大掠千阳、吴山(陇县南)、华亭三县,残杀老弱人,壮年男女万余人全被掳去。此后的110多年,千阳县一直作为边疆,驻扎重兵,保卫着唐朝的安宁。

在国家危亡之际,作为唐朝知识分子的重要群体——国诗人,积极参与保卫边疆,有的入伍,有的游览边城,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诗人姚合,善写五言律诗,与贾岛齐名,风格相近,时人谓之姚贾。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左右,从“陇西公”镇泾州作记室的姚合来到边塞千阳,写《穷边词》两首,其一是: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节气柔。(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那种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

屡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的诗人马戴,好客游,曾南到潇湘,北抵幽燕,西至千陇。他到千阳后写《作汧上劝旧友》一首:

斗酒故人同,长歌起北风。

斜阳高垒闭,秋角莫山空。

雁叫寒流上,萤飞薄雾中。

坐来生白发,况复久从戎。

通过对边塞风景和守边士兵的描写表达了对边塞士兵的更多理解和同情。

诗人许棠与马戴有类似的经历,多次漫游边塞,尤以写洞庭湖诗出名,时人称之为许洞庭。他曾写《题汧湖二首》

偶得湖中趣,都忘陇坻愁。边声风下雁,楚思浪移舟。

静极亭连寺,凉多岛近楼。吟游终不厌,还似曲江头。

陇首时无事,湖边日纵吟。游鱼来复去,浴出还沉。

蜃气藏孤屿,波光到远林。无人见垂钓,暗起洞庭心。

这两首诗通过对水、鸟、鱼、林、光的描写表现了千湖景色美好、作者心灵孤独、边境的平安无事。

韦庄是唐朝末年十分有名的诗人,也是花间词派的领军人物,他忠君爱国忧民。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他从凤翔过千阳去西川(今成都),写诗两首。一首是《汧阳阁》:

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

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

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

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

另一首是《题汧阳县马跑泉李学士别业》:

水满寒塘菊满篱,篱边无限彩禽飞。

西园夜红樱熟,南亩清风白稻肥。

草色自留闲客住,泉声如待主人归。

九霄岐路忙于火,肯恋斜阳守钓矶。

这两首诗和姚合的诗意境相像,描写更加细致入微、豁达,表达了千阳两处景致的无限美好,也简约透露了千阳作为边关、贫穷、战火的一点遗憾。

站在这个饱受战乱之苦、军事要塞之地,欣赏诗人们1200多年前发自内心的抒情写意,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如今,千阳已不再是边塞,景色美丽,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幸福。面对古人,我们更要珍惜今天来自不易的生活,把爱国、平安牢记在心,更加热爱美丽的家乡,把诗人们的爱国之情发扬广大!

(注:汧阳即今千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1313/

边塞千阳与中晚唐诗人的评论 (共 10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紫燕之约
  • 雨袂独舞
  • 王平如是说
  • 轻风伴月
  • 岁月如歌
  • 雪
  • 鲁振中
    鲁振中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问好,推荐阅读!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