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也说惜秋

2017-11-27 13:22 作者:平凡鸟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最近,王有器先生在朋友圈上发了一首《惜秋》的诗:“一山黄叶一山秋,万里霜天眼底收。长恨西风伴萧瑟,谁知萧瑟亦难留。”有器先生已届古稀,正如他在前面小序中所说,“人生犹如四季,一到暮年便已入秋,遂生惜秋之感。”读这样的诗,真使人心有戚戚焉。于是,在他的诗后写了一句“诗有真情,就能感动人”的点评。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别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自宋玉在《九辩》中借深秋肃杀凄凉的景色,抒写自己失职的惆怅和愤懑、羁旅的孤独寂寞开始,秋天成了代表伤感寂寥、感慨时光与生命流逝的文化符号。一旦秋风萧瑟,便会使送归者有思慕之恋,远行者有羁旅之恨,登山者有思古之幽情,临水者有逝者如斯之感慨;宇宙无穷,人生短暂,草木摇落,人何以堪!因秋而愁而惜而悲,成了历代文人笔下之常情。

当然,也有例外。唐代刘禹锡两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赋予了秋天生气和色彩,唱出了昂扬的励志之歌。刘禹锡是在参加王叔文变法革新运动失败贬谪到朗州(湖南常德)时写《秋词》的,虽然仕途失意,但当时他还只有34岁,因年轻,希望还在,斗志还在,并没有因贬官而消沉,因此,诗中表现出的是不屈志士的奋斗精神。可他的《秋声赋》就没有像《秋词》那样赞秋气、咏秋色了。他在《秋声赋》的第一段中写道: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暮兮,万叶迎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蔓起寒螀之愁。

刘禹锡是在去世的前一年写这篇《秋声赋》的。笔下的秋景是肃杀、凄凉的,寄寓的是离群索居的孤独迟暮之感。“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一开始就勾勒出一幅秋天寥廓苍凉的图景:碧天如水,渺茫无边。这样的景象会使人想到宇宙的无穷,个人的渺小。接下来分写秋叶、秋虫:萧条衰飒的秋风吹落枯黄的败叶,发出凄清之音;各种秋虫对着黄昏,呼朋引伴,作着悲哀的呻吟,似乎预感到生命行将完结。这里写“百虫”“万叶”,借以表达的是明显的迟暮之悲。紧接着化用宋玉《九辩》和王璨《登楼赋》中的句子抒发自己离群索居的孤独之感。“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蔓起寒螀之愁。”作者睹物伤情,感到自己就像被露水所浸而不能奋飞的秋蝉和为自己生命将要告终而悲吟的寒螀一样。这里,没有了明净和爽朗,只有沉重的迟暮之感。

虽然秋天过后就是天,但秋季毕竟与万物生长的春季和热烈繁盛的季是等长的。即使是落叶乔木,叶片凋零也有先后之分,有些叶片硬是抗过秋风秋秋霜的侵袭,挺立到冬季。一次,与几个同事去另一同事家聚餐,在车上闲聊时,我吟诵起《惜秋》,而当时正在开车的女同事说:“你看看远处山上,红黄绿相间,色彩斑斓,不是很美吗?当然,如果我是一幅即将零落成泥的黄叶,惋惜、痛惜在所难免,但更要珍惜,毕竟现在还悬挂在枝头上啊!”这位女同事的话,富含哲理,我想,这应是她自己的生命体验。这位同事,几年前得过一场大病,做了大手术,当时我们去看她时,也曾流过泪。但手术后不久,就回来上班,依然整天面带微笑,单位的所有活动,她都积极参加,甚至还去了西藏旅游,她硬是以乐观的心态彻底战胜了病魔。是的,惜秋,不能一味沉浸在惋惜、痛惜之中,更应珍惜。“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惜秋的“惜”,应落在珍惜上。如何珍惜?这时,我想起了以前在一篇短文中曾写过的一段话:生命的航船只要舵未断、浆未折,就要继续奋力远航;即使是一颗“病树”,只要还挺立着,就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2017年11月27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0926/

也说惜秋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