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绝·嵌名杨耀强题诗

2017-11-25 11:42 作者:上官亲民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嵌名杨耀强题诗

2016年6月3日

莫说杨花志不崇,

曾缘耀德数迁中。

因知强木生良地,

择域之时才入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注:

杨花,本名柳絮,别名柳子、柳实;柳絮,即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所以称柳絮。柳树系杨柳科落叶乔木,干高可达18米,树冠开展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芽线形,先端急尖;叶狭披针形,长9~16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有叶柄,长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厘米,有短梗,轴有毛;雄蕊2,花药红黄色;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达2~5厘米,有梗,基部有3~4小叶,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有1。蒴果,种子细小,倒披针形,长1~2毫米,黄褐色或淡灰黑色,表面有纵沟,顶端簇生白色丝状绒毛,长2~4毫米,成团状包围在种子外部。花期3~4月,果期4~5月。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不能误认为是柳花。柳的花都是单性花。花没有花被,只有一个鳞片。柳的雄花有两枚雄蕊,两个蜜腺。柳的雌花有一枚雌蕊,一个蜜腺。柳的花虽然没有花被,色彩不鲜明,但具有蜜腺,是借着花蜜来引诱昆虫传布花粉的,所以它是“虫媒花”。而杨的花与柳的花很相似,结构也很简单,但是没有蜜腺,不能分泌花蜜引诱昆虫传布花粉,只能借风力传布花粉,所以它是“风媒花”。杨和柳均属杨柳科,但在植物学上是有严格区别的。它们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例如都有毛毛虫样的花序(柔荑花序),这种花序有雌雄之分,老熟时整个脱落,雌花序中的果实裂成两瓣,具有白色茸毛的种子就随风飘散出来,柳絮里面的小黑点就是种子。又如“沙里栽杨泥里柳”,杨、柳都易栽易活,可进行无性繁殖,随便折一枝条插进泥土里,很容易生根发芽。但长期的无性繁殖,会使杨树的生活力逐渐削弱,因此,有时得用播种育苗,进行有性繁殖。凉拌柳絮就是用嫩柳絮凉拌的吃法,常食有清热解毒、祛火明目的功效。嫩柳絮,不仅可以作烹饪原料,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种子味苦、性寒,入肝、心、大肠经,有凉血止血,解毒消痈的作用,主治吐血、创伤出血、痈疽、恶疮,内服研末或浸汁,外用适量敷贴、或研末调搽、或烧成灰撒。《中华本草》、《神农本草经》、《药性论》、《别录》、《本经》、《经效良方》、《千金方》、《外科撮要》、《圣济总录》、《本草纲目》等医药著作都有关于柳子的药用记载。杨花是柳絮的别称。据《辞源》解释为“柳絮”。《说文》:柳,小杨也。《玉篇·木部》:杨,杨柳也。《尔雅·释木》:杨,蒲柳也。《文选·潘岳〈闲居赋〉》:长杨映沼。刘良注:杨,柳树也。《文选·王巾〈答颜延年〉》:杨园流好音。吕向注:杨,柳也。《急就篇·卷一》:柏杜杨。颜师古注:杨,一名蒲柳,可以为矢。《广韵·杨韵》:杨,赤茎柳。《诗·小雅·采薇》:杨柳依依。毛传:杨柳,蒲柳也。《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朱熹《集传》:杨,柳之扬起者也。这些记载与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一样,“杨柳”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因此“杨花”当然也是指柳絮。至于说到柳树叫杨柳是因为隋炀帝杨广开运河,下令河岸种柳树,后世遂称“杨柳”,这纯粹是附会。《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显然在以前就早有杨柳一词了。从这些资料看,过去杨柳是指柳树,那杨树在过去应该不是叫“杨树”的,或者有别的称呼;杨树虽然很早就出现了,但种植得比较少,而且杨树是比较难看的,不像柳树那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很有观赏价值且适合用作诗词意象,故而不受古代诗人重视。至于现在说的杨树、柳树,是两种不同的树木,前者代表如白杨,而后者就如一般的垂柳了,但同属杨柳科。杨絮和柳絮的体态很相似,也是到处飘舞,其实杨树的花叫“白蜡狗”,褐色,样子像条蝼蛄。中国古人从孔子开始喜欢用植物来类比君子的品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孔子在颠沛流离为理想而奔走的人生中,面对傲寒的松柏,迸发出诗意的感慨和坚韧的自勉意识。梅兰竹菊和松柏是早期文人经常吟咏的植物,杨花在诗词中频频出现,是从盛唐时代开始的。有人研究统计,《全唐诗》中杨花出现了208 次,初唐只有3 首,盛唐时期有26首,中晚唐达到了高峰,唐诗中共有17 首专咏杨花的诗。到了宋代,词体大盛,而词的传统风格柔婉含蓄,令诗人更加将目光聚焦在飘飞的杨花上。在《全宋词》(武陟仁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年版)中,各种各样名称的杨花共出现417 次,118 位诗人提到它。在宋词中杨花的别称可分为三大类:絮、、花。如“飞絮”、“花絮”、“轻絮”、“乱絮”、“香絮”、“柳絮”、“雪絮”、“荡絮”,“花雪”、“飞雪”、“飞花”、“苹花”、“轻云”,因为是柳絮,也称为“柳绵”或“柳花”。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部浩浩诗史,“杨花”和几乎所有的题材都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山水田园、游子思乡、情恋相思、托物言志等等莫不都有杨花的影子。杨花质洁轻盈,如绵似雪,在柔柔的春风中漫天飞舞,悠然飘逸,是春末初的标志型景物,这种飘忽迷离又似花非花的事物契合了中国文人敏感细腻的思绪,往往引动诗人的无限遐思和灵感,成为他们笔下哀思的信物。因此,杨花具有的文化意蕴非常丰厚,情感表达大体分为几种情况:一、惜春伤感: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唐·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诗中拟人手法的奇妙运用,将人与花糅于一体。“草树”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感伤春逝是宋词中杨花最常见的一种寓意。宋·汪元量《莺啼序·重过金陵》:“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宋·柳永《昼乐》:“况值阑珊春暮,对满目,乱花狂絮。”在中国文人独特的四季审美情怀中,习惯于惜春和伤春,因此杨花常与“乱”、“残”等词汇连用,如“花絮飘零”、“飞絮残英”等。宋·张先《浪淘沙》:“肠断送韶华。为惜杨花,雪球摇曳逐风斜。”春季也象征着人生美好青春年华,杨花也引动文人伤春惜时之感。宋晏殊《望汉月》:“谢娘春晚先多愁,更缭乱,絮飞如雪。”尤其对于歌女而言,红颜易老,青春转瞬即逝,更添无限伤感。宋·吴文英《浣溪纱》:“落絮无声春坠泪,行云有影月含羞。”宋·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等等,这些诗句也都生动形象地写了杨花在春天占有的特殊地位,它的飞花和春天的逝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惜春伤感成了杨花意象的重要内涵。二、离恨哀思:从《诗经》时代开始,中国已有柳喻离别的习惯,《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絮”与“绪”,“丝”与“思”皆为同音双关词,柳絮飘飞,游丝绕树,自然牵动离人的绵绵思念。又因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形成这一习俗的原因大概是古代交通不便,远行走水路者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为方便,而且柳者,留也,最能传达出惜别之情。杨花既是柳絮,自然也就成为离愁别绪的代名词。望杨花生愁是古人共同的思想感情,杨花成为离恨哀思的象征。北魏宣武帝灵皇后胡氏,在情人离自己远去后,百转愁肠,谱成一曲杨花词,以暮春时节的杨花飘荡难觅踪迹,来抒发内心的怀想和期盼,其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落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诗中“杨花”实隐喻逃亡到南方的情人杨华,巧妙双关,而又哀婉动人。自此词人们把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友的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都寄予在温柔多情的杨花身上,希冀从中寻求自己情感的归宿。隋代的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用杨花的漫天飞舞来渲染离别的伤感。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如絮般的杨花,像诗人心头滋长的愁绪,愁煞着即将分手渡江远去的友人。晚风中,传来几声短促凄清的竹笛曲调,和着杨花的飘落回荡在江上。这种场景传染出了浓得化不开的离愁。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即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来渲染气氛,杨花漂泊不定,暗示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带来的飘零流落的离别之恨。唐·张祜《杨花》:“散乱随风处处匀,庭前几日雪花新。无端惹着潘郎鬓,惊杀绿窗红粉人。”诗中“散乱”写出了杨花在风中飞舞时情态,而由“乱”到“匀”道出了杨花飘扬、坠落的全过程,再由杨花轻盈,随风飘散,联想到居无定所四处飘泊的游子,不知今夕为何夕,正因如此,才“惊”杀绿窗红粉人,才使她想起了游宦在外的心上人。宋·苏试《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杨花被塑造成了一个正在思恋远方丈夫的闺中少妇。她身世飘零,无人疼,“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她柔媚娇憨,温婉可人,情思绵绵,愁肠百结,让人一见,顿生爱怜。“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千古名句,将杨花的精魂描写得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艺术结合,表现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少年游·润州作》:“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日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更有绝世佳句,飞雪、杨花意象的迷离,营造出相思不绝、时光飞逝的朦胧与伤感,是与不是,像与不像之间,传达出相思愁苦、意乱神迷的千古通感。陈允平《虞美人》:“离情脉脉如飞絮,此恨凭谁语。”张先《一从花令》:“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向子湮《七娘子》:“满地落花,漫天飞絮。谁知总是离愁做。杜安世《惜春令》:“絮飘纷纷人疏远,空对日迟迟。”夏日初长,漫漫长日映衬离别后的百无聊赖。秦观《一落索》“杨花终日空飞舞,奈久长难驻。”陈师道《清平乐》:“吹花卷絮无踪,晚妆知为谁红。断章台云,世间不要春风。”周密《清平乐》:“自是萧郎飘荡,错教人恨杨花。”美好的恋情十分短暂,文人随着官职的迁动,往往是一去不复返,女子空留相思无着。刘学箕《惜分飞·柳絮》:“池上楼台堤上路,尽日悠扬飞舞。欲下还重举,又随蝴蝶墙东去。糁径飘空无定处,来往绿窗朱户。却被春风妒。送将蛛网留连住。”一片真心,总遭辜负,一份深情,总是太多羁绊。一往情深,转眼零落。周邦彦《玉楼春》:“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三、轻薄低贱:杨花不同于一般花瓣片状,而呈絮状,使得杨花很容易随风飘零,飘忽不定,行踪难觅。这一特质常常让诗人们用来表示一种贬义,多指人的轻薄,无行,难以信任。松是苍劲伟岸的,菊是清新淡远的,莲是高洁秀美的,竹是虚中多节的,梅是贞丽耐寒的,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是文人君子的比德之物,它们代表的是人的美好的人格气质。而唯独杨花是轻薄,这同杨花的固有的特质分不开,它的飘忽不定才引得这些文人的鄙视。人们常把情感不专一的女人叫作‘水性杨花’,在文人的眼中,杨花到底是不一样的。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句曰:“颠狂柳絮随风舞。”柳絮借风力更让人觉得柳絮见风使舵,得风生力。宋·晏几道《梁州令》:“人情却似飞絮,悠扬便逐春风去。”更是一语道破小人的特质。宋·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作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势力小人得势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殊不知“天地有清霜”,言外之意也就是在嘲讽得势小人。宋·谢逸《花心动·闺情》中句曰:“风里杨花轻薄情,”宋·龚迈《湘春夜月》里说“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宋·李元膺《鹧鸪天》:“薄情风絮难拘束,飞过东墙不肯归。”都是轻薄与难以信任这个意思。宋·司马光《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此诗以柳絮与葵花作比,“匪以花为美,有取心向日。孤忠类臣子,恒性若有德。”的向日葵与随风飘荡的柳絮,轻贱分明,天地之别。四、凄苦薄命:杨花就是细小而又柔弱的柳絮,它没有菊花的清香,玫瑰的惹人,莲花的清幽,梅花的傲骨,桃花的妖娆,它无色无香,得不到人们的青睐,它不能生长在有主人悉心照顾的院落,只能生活在路边,自开自落,身份低贱。所以千百年来,杨花就以其轻质身微被文人骚客们喻为薄命和悲苦的象征。杨花作为植物依附物的肢体结构,外形,与其所关的物象相契合,组构成了“妓不如人”的审美情趣,这反映出了古代妇女卑微的地位。所以杨花也就往往指女性。唐·薛涛《柳絮》:“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在女诗人眼中,杨花本性是自由,天真的却也卑微。漫天狂风席卷满城飞絮,面对不可预测的命运,漂泊不定。“一任南飞又北飞”,这也正是诗人的写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薛涛对自由的呼喊的声音就如漫天的飞絮一样,飘忽飘渺最终飘散,化为尘埃。唐·罗隐《柳花》:“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何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诗则是纯属对娼女的贬嘲。唐宋以来有才华的歌妓众多,但身世多舛,命运不济。歌女们根本无从把握自身的命运,文人们对她们随波逐流的漂泊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宋·毛滂《蓦山溪·杨花》:“雪空毡径,扑扑怜飞絮。柔弱不胜春,任东风,吹来吹去。”即使是宋代官员,面对仕途的叵测,官场的起伏,也不禁借杨花表达与歌女同病相怜的认同感。宋·周紫芝《潇湘夜雨》“酴醾花谢日迟迟,杨花无数飞。章台侧畔尽风吹,飘零无定期。”宋·陈允平《齐天乐·泽国楼偶赋》更是明确慨叹“宦情高下等风絮。”宋·毛滂《渔家傲》:“鬓底青春留不住,功名薄似风前絮。”年华和功名似乎是世人最留恋也是最难以留住的东西。清·舒位《杨花诗》:“歌残杨柳武昌城,扑面飞花管送迎。三月水流春太老,六朝人去雪无声。较量妾命谁当薄,吹落邻家尔许轻。我住天涯最飘荡,看渠如此不胜情。”这首诗借杨花暗喻妓女漂泊不定,生活凄苦,容颜易衰,青春将逝的无奈,悲伤的心境。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咏雪》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侄子、侄女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后世有同名同题诗词多篇见诸文坛,一并流传下来。历代都有人咏杨花,名篇佳作很多。唐·雍裕之《柳絮》:“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唐·吴融《杨花》:“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百花长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明·李雯《浪淘沙·杨花》:“金缕晓风残,素雪晴翻,为谁飞上玉雕阑?可惜章台新雨后,踏入沙间。沾惹忒无端,青空衔,一春幽梦绿萍间。暗处销魂罗袖薄,与泪轻弹。”清代曹雪芹也钟情于柳絮,因此在他的著作《红楼梦》中还专章设置人物题写了咏柳絮词,透过这些词发出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悟与感叹。史湘云《如梦令·柳絮》:“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贾探春《南柯子·柳絮》:“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林黛玉《唐多令·柳絮》:“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薛宝琴《西江月·柳絮》:“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薛宝钗《临江仙·柳絮》:“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同前面几首柳絮词低回的调子截然相反,薛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从薛宝钗的角度看,这同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一致;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意图看,似乎是让她乐观一阵,把未来想得十分美好,然后再让她失望。即先让她“登高”,然后再让她“跌重”。“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无根的柳絮飘上青云又怎么样?能永远留在天空中吗?最后还是免不了“随流水”与“委芳尘”。作者让薛宝钗故作乐观语,实际隐含着讽刺意味。有人根据薛宝钗这首词骂她是“野心家”,想向上爬,想夺“宝二奶奶”的宝座云云,未免过于穿凿附会,作者未必有此意图。薛宝钗在拿出她这首词之前,有这样一段议论:“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薛宝钗给柳絮作了翻案文章。

被嵌名题诗的诗人简介:杨耀强,笔名明光,男,1990年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人。保险公司职员。创作与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短篇小说,作品散见《延河文学》、《江山文学网》、《西部作家论坛》、《关雎爱情诗》、《北斗星诗社》、《中国梦文学网》等刊物与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有作品被推荐。作品入选《中国百年新诗经》等多种精品选本。荣获2013年首届《秦禾杯》全国网络文学赛二等奖;荣获2013年“孔府宴酒·五宴尊杯”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优秀奖;荣获《中国梦文学网》“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新诗百年最具潜力诗人”奖;其作品《火石寨扰春》在2016年《中国梦文学网》“大好河山”中华全国诗文联赋大赛暨徐霞客文学奖征文中获“诗词”组银奖,出席了“相聚天台山”首届全国诗文大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0630/

七绝·嵌名杨耀强题诗的评论 (共 12 条)

  • 雪儿
  • 鲁振中
  • 江南风
  • 诗心云卿
  • 低调的沉默*
  • 浪子狐
  • 东湖聚李胤德
  • 王平如是说
  • 心静如水
  • 雪中傲梅
  • 草木白雪(李淑芳)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