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们六堡村的小人物系列散文——通金先生

2017-11-19 16:08 作者:东家人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们六堡村的小人物系列散文

通金先生

赵华甫

晚年的通金先生在我们村小学不远处守着一个小卖部,过着清贫的日子。我常常在下午放学后,到他的小卖部门前去坐坐。记忆中他一身清瘦,头发稀疏花白,戴着一副旧式眼镜,或粗布长衫或对襟短袄在小卖部站着,很有民国风范。乡村的小卖部客流不多,闲下来的时候,我就和他坐在小卖部门前,夕阳下,听他慢慢讲述他曾经的往事。

通金先生出生在民国十四年,早年在我们东家人(1996年认定为畲族)聚居的村寨读私塾,访遍东家村寨名师,直至二十多岁还在求学。我们东家人尊崇读书多的人叫先生,通金先生的名声在他青年时代就在东家人聚居的村寨叫响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贵州省著名教育家周恭寿先生回麻江举办师资训练班,通金先生积极报名参加师资训练班学习,聆听周恭寿、熊凤铎等麻江教育名流的教诲,学成后回家乡六堡办学,教授学生多人,解放后他的学生参加革命工作,有的到政府机关、供销、民政、水利等部门工作,大部分成为建设新中国、建设家乡的人才,有的成了党的基层干部,有的成了志愿军战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那个国难当头的动荡岁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他积极响应当时国家领袖“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在麻江县城加入了“三民主义青年团”。抗战胜利后,他坚持在家乡办学,不参与政治,但因为他参加过“三青团”的原因,在解放初期的匪乱中,他被土匪裹挟,被迫随匪麻江县长周志云到雷山谢世钦部任上士文书。在一次解放军的进攻中,土匪被打散,通金先生趁乱逃回家乡。剿匪结束后,因为他是被裹挟参加土匪的,身上没有血案,最终被新生的人民政府宽大,到本村办的小学任民办教师。

1956年,新的政治运动又开始了,通金先生担心自己曾经入过“三青团”、被裹挟当过土匪的历史再次被清算,他辞去民办教师职务,回家务农,当一个远离纷争的农民

如果通金先生就这样甘于平庸,了此一生,也许他的这点事迹还上不了我要写的我们六堡村的小人物故事。可是后来他所做的事的确令我折服,因此今天我以十分崇敬的心情,把他的事迹写下去。

大饥荒的那几年,我们村饿死了很多人。那时通金先生的弟弟参军回来,因为在朝鲜战场负过伤,正在贵阳疗养。他借此机会,到大队部打证明,到黔桂铁路谷硐火车站乘火车上贵阳探望弟弟。在火车上,可以凭火车票到餐车打一个饭,他舍不得吃,把饭装进自己早先备好的布袋里,然后再找几个同车乘客的车票,又去餐车打饭装进布袋,带回家给家里人吃。回来时,他又在贵阳火车站买票上车,凭自己的票和找乘客的票又打几个饭,把布袋装得满满的,回家参着瓜果野菜,可以吃上十天半月。吃完后,他又继续这样往返在火车上买饭回家吃,救活了一家人的性命。饿饭那几年,他一家没有一人饿死,他的父亲还活了102岁,成了我们村最长寿的老人。

改革开放,农村包产到户的第二年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我们村里解决了吃饭问题,大家就来商量,请通金先生在村里办私塾,教教村里那些小学毕业上不了中学的孩子读《四书》《五经》、乡党应酬。

要知道那时已经恢复高考好几年了,科举考试早已被尘封进历史的角落。但是由于当时刚刚拨乱反正,百废待兴,县里教育资源不足,很多农村孩子小学毕业后上不了中学读书。记得1981年我们将近一万人口的隆昌乡,才有3人考入县城中学读初中,其中一个就是我,其余的同学留在家里。家里有钱的,可以在小学补习一两年,没钱的,小小年纪从此离开学校,走上社会。

这时候通金先生答应在村里利用一间私人闲置的房子办私塾。有学子来入学的,由家长一年给二百斤米,通金先生就这样维持着。你骂他落后也好,不合时宜也罢,不管怎样,这些上不了中学的学生又有了一个上学的机会。

通金先生把这些乡村学子收来,教他们写毛笔字,一笔一划,横平竖直,教他们学习古代经典,很多人慕名前来学习,一时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的朗朗书声,在我们村里响起。

当我读中学接触到《论语》《孟子》时,我们村的同龄人在通金先生的教导下,早已熟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的名言警句了。

虽然通金先生教他们这些东西不能考试,不能升学,但是一个民族、一个村子能够生生不息,除了吃饱穿暖外,还得要有文化支撑着,何况这些东西是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经典啊。后来通金先生教这些学生写字、教他们乡党应酬,培养出一批批农村文化人。他们有的成了我们村红白喜事的主持,谁家有事也离不开他们,有的还成了村干部。我们村有上百名书法好者,曾被县文化部门评为全县第一个书法村,与通金先生当年的辛勤教育分不开。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我们村的学子小学毕业后,不仅能上中学,成绩优秀的还能上大学了,通金先生才退出他的私塾教育。晚年的通金先生由他的子女在我们村小学不远处给他开了一个小卖部,以此安度晚年。

在通金先生的良好家风熏陶下,他的孙女、孙子分别考上江南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成了我们村最有文化的人家。

(2017年11月19日星期日初稿)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9814/

我们六堡村的小人物系列散文——通金先生的评论 (共 13 条)

  • 东家人
  • 暮笛悠悠
  • 浪子狐
  • 鲁振中
  • 紫燕之约
  • 春暖花开
  • 小虎涛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心静如水
  • 东家人

    东家人当我读中学接触到《论语》《孟子》时,我们村的同龄人在通金先生的教导下,早已熟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的名言警句了。

    赞(0)回复
  • 东家人

    东家人虽然通金先生教他们这些东西不能考试,不能升学,但是一个民族、一个村子能够生生不息,除了吃饱穿暖外,还得要有文化支撑着,何况这些东西是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经典啊。

    赞(0)回复
  • 东家人

    东家人我们村有上百名书法爱好者,曾被县文化部门评为全县第一个书法村,与通金先生当年的辛勤教育分不开。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