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2017年《广安文艺》所刊散文浅谈广安散文创作

2017-11-19 16:06 作者:秋歌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广安文艺》就每年所发散文进行综述点评至今已满三届。应当说,综述点评对散文创作所作的评价是冷静客观的。

回顾2015年《广安文艺》上所载散文,凸显了一个情字:乡情、亲情情等等,而乡情之作又在全年所发作品中占了很大比重。2016年广安散文创作仍侧重于思乡怀旧,在乡情亲情上落笔较多。那么,2017年又如何呢?有无变化之处?这是本文欲与作者和读者探讨的地方。

  抒情,怀人,叙事是传统散文的三大基本版块。纵观2017年的广安文艺所发散文,没有脱离这个基本版块。散文创作的题材较前两年,变化不大,亲情、友情、乡恋、家恋、忆事、怀人,依然占据作品的主体地位。不同的是,对文化现象的探讨开始进入作者的视野,流露于笔端。这是我对2017年广安散文创作的一个基本判断。

  2017年的散文中,我很喜欢武胜作者田达武的《保证书》,这篇散文值得一读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一个特殊年代人们心灵的创伤与痛楚,让人欲哭无泪。作品通过一个家庭中几兄弟在那个动乱年代因上学、工作、当兵而被大队主任借“政审”之名,多次卡压的遭遇,展示了那个年月人所共知的苦难与悲哀,深刻揭露了那个年代所谓村官打着政审幌子,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丑恶行径。作者所写的事情在今天这个法治时代看来十分荒唐,然而这种荒唐在那个荒唐年代却相当普遍地存在。在所谓的政治合格与否的背后,一些品行恶劣的人干尽伤天害理的勾当,埋没了无数无辜的人才。给社会,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伤痛,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作品所表现的虽是发生在一个村一个家庭的事,但折射出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明年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读过这篇作品,不禁让人深深感到,历史的教训必须牢记,只有加强法治人权保障,老百姓才能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才能感受到法制的公平正义,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而不是刻骨铭心的冷漠。在读了不少卿卿我我的文字之后,再来读这篇作品,凸显出其深刻性,为2017年广安散文增添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色。

  女作家侯玲的散文《行在云端》是今年《广安文艺》所发散文中的一部重头戏。这篇长达两万余字的作品通过作者的云南之行,生动描绘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在她的笔下,丽江的水、泸沽湖的云、西双版纳的风、纳西的辣辣烤鱼、版纳的烤西红柿等等,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的。读罢此文,作者的学识与阅历让人深深佩服。在这个作品里,作者的笔调时而大气磅礴,游刃有余,时而宛如绣花,密不透风,行文的节奏完全随着作者流畅的思路在跳跃前行。真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好久没有读到如此漂亮的文章了。常听人说,现在这个时代不欢迎长文章,人们没有时间去读,没有时间去想。这话初听似乎有道理,但细细琢磨其实也不完全对。文章的长短并非关键,关键在于是否有内容,有内涵,有文采,否则即使再短的文字也不过是浅薄无味而已。这些年来,广安作者写的游记并不少,但实事求是地说,内涵丰富,知识厚重者总觉不多,因而让人愿意读下去的自然就少。而侯玲的《行在云端》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2017年的散文中,马卫的《乡村文人》值得关注。这是一篇很有韵味的美文,生动有趣,实在难得。在这篇作品里,作者以独到的观察将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乡村文人的斯文、酸楚与无奈表现得栩栩如生,耀然纸上。读着这篇文章,我眼前飘过的是《儒林外史》中的周进、范进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等形象。《乡村文人》所概括的乡村文人,可以说是中国底层社会尤其是偏僻农村的一种奇特现象,值得研究。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这些乡村文人,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也没有留下大名,死后能剩几本破书,子孙们都不屑于保留。但是,他们却是一篇篇真实的乡村历史。这些乡村文人能够从古至今代代不绝,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没有绝望也没有奢望。正是这一代代乡村文人,才让乡村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式。可以说,一篇千余字的《乡村文人》,以精炼的笔调为我们叙述了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令人深思遐想。正因如此,我力推此文,建议大家都来读读,或许从中能得到一点意外的启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中篇小说《美食家》引起全国轰动,其作者是著名江苏作家陆文夫。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美食家朱自冶的命运沉浮,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政治变迁,以独特视角深入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苏州精致而独特的美食文化。其题材的独特,手法的细腻,寓意的深刻,让人至今不忘。而今年在《广安文艺》上出现的江苏作者凌逸蘅,也堪称一位美食家,不过他不是以小说,而是通过散文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对美食文化的见解,他的《食之味》是很有品位的一篇作品。这篇文章最后的一句“见忘者,岂独食之味,亦文化之道”更是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深意,耐人寻味,相信读者会有同感。

  在今年的散文中,有两篇怀念故人的作品需要提到,这就是黎仁礼发于网络上的散文《走着走着人就散了》,另一篇是李朝琳的《兄长》。两篇作品其实写的都是同一个人,一位英年早逝的朋友。两个作品都充满真挚的情感,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感人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黎仁礼的文章回顾了这位曾经在“望乡”茶摊喝茶的朋友,为事业、生活、厄运而奋斗、奔忙、挣扎最后成功的历史,然后以一句“走着走着人就散了”,道出了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无奈以及对友人离去的遗憾。读完此文,读者内心不由生出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而李朝琳的《兄长》,则以女性的细腻笔触将自己与兄长的交往娓娓道来,写得情真意切,表达出浓浓的深情。作者说:“在这个荒凉的世界,爱是上天给我们最温柔的馈赠。有了爱,平淡的日子会闪光,庸常的生活会温暖。阳光,花香,风,月色,都会温柔。兄长所爱者众,爱他者亦众。”笔墨简洁,句句深情。无疑这两篇应是今年怀念故人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前面说过,今年的散文作品中对亲情的表现依然不少,有代表性的当数黎均平的《姐姐的天空》,道出了亲情弥珍。作者通过与姐姐相处的几个片段,让我们感受到了姐弟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一个成天充斥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充斥于鸡毛蒜皮,充斥于波澜不惊的庸常生活,没有那么浪漫与唯美的姐姐,将自己的空间全部奉献给了家庭、亲人、生活乃至国家、社会。读完作品,一个中国传统农妇所具有的真善美本色在作者的笔下跃然纸上,令人敬意顿生,感动不已。

  在2017年的散文中,徐仁河的《记得当年骑竹马》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文章,让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作者用调侃的语言,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四个充满幽默情趣的小故事,道出了青涩孩童的天性与本色,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社戏》里的情景。读完这篇作品我的第一感受是,小题材并非不能感染读者,恰恰相反,只要把握好了内容,投入了真情,照样能够吸引读者,感动读者,引起读者共鸣。文中一句“古今来,色色形形,无非是戏;天地间,奇奇怪怪,何必认真。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端是不错。”似乎可以理解为作者隐藏于文后的潜台词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今年的散文作者中,出现了一位新人,这就是杜鹃。杜鹃爱写,却从不在报刊发表,基本是一种自娱自乐。我曾读过一些杜鹃的散文,都是从她的网络空间里看到。作为一个教师,杜鹃爱读书,爱观察,爱游历,很多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一个或许人们觉得微不足道的事物,在她眼中和笔下都能变得十分精美,让人乐于品味。杜鹃的散文多系抒情散文,非常诗意,她的作品没有大江东去的气概,更多的是小巧玲珑,精致细腻,婉约缠绵,甚至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孤独,一篇《半城花冷香袭》就是其典型之作。

  今年广安的散文,还有一些作品也是不错的,如陈亚东的《有话对你说》,唐明贤的《赶场》,高中生张书航的《一杯柠檬水》都各有特色。

  谈了成绩,也要谈谈不足。如果说前两年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狭窄,眼界不宽;叙事陈旧,缺少创新,难以见到具有厚重感的隽永精品,那么认真研究2017年的广安散文创作,我觉得这种不足依然明显,主要表现为:

  1、题材狭窄。大量作品局限于小我世界。风花月,无病呻吟之作依然不少,而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大作严重馈乏。比如扶贫攻坚,举世瞩目。这样的大题材,可供表现的内容甚多,给了我们的散文作者十分广阔的发挥空间。然而我们的作者们却没予以高度关注,反应迟钝,缺少敏锐性。今年除了《四川作家》发的《绿染高峰意浓》、《广安日报》发的《老古》、《广安文艺》所发莫为《猎猎风声》外,几乎再难觅踪。

  2、恢弘厚重的大气之作依然深藏不露。这一现象在广安散文创作中已存在多年。今年表现尤甚。这说明我们的散文作者学养还不够深厚,对现实生活,对历史往事缺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耐不住寂寞,只想短平快,不愿沉下心来专注于一些重大题材的深度挖掘,定力缺乏,浮躁难平。因此,作品视野狭窄,目光短浅,缺少思想性与深刻性,这样的作品又何来恢弘大气?自然难以震撼人心。如果散文作者的现实关注度,对历史的研究度,对生活的热情度都没能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必然导致立足点不高,洞察力不深,自然难有力作出现。散文写作绝非简单的码字,它需要作者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事物独到的洞察与思辨。同时还需要从他人的作品与创作经验中吸取养料,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如果仅仅局限于一种个人的肤浅简单体验而非深入地感悟与借鉴,是不可能创作出厚重大气的散文作品的。

  3、散文评论严重滞后。文艺评论是文学创作产生精品力作的催生剂。一部好作品总是与文学评论家的科学指导分不开的。好的文学评论能使作者从局狭的自我意识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认识到自己作品好在何处,不足在哪里,让作者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的作品,找到突破的方向。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当前包括散文在内的各种文艺门类创作的短板。我们的文艺评论家应当破除面子思想,既要实事求是地唱赞歌,更要客观公正地说不足,这样才能使作者的创作得以提升,否则一味无原则地吹捧,你好我好大家好,不痛不痒,皆大欢喜,对于提升文艺创作的质量毫无益处,散文创作自然也在此列。

  4、本土作者佳作不多,外地作者的作品数量日增。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它一方面表明目前我们本土的散文创作群体力量薄弱,激情不够,亟待培养新人,推出新人,增进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升创作水平,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我们时下的一些散文作者眼界不宽,对生活悟性迟钝,缺少敏锐性,缺乏进取心,安于现状,沉醉于自娱自乐的现象是存在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以上仅就2017年《广安文艺》上所发和少数网络所载散文作品表达一点粗浅看法,目的在于和大家探讨,以期引起散文作者们的注意。一孔之见,所言多谬,仅供参考,欢迎批评。

 

2017年11月18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9813/

从2017年《广安文艺》所刊散文浅谈广安散文创作的评论 (共 14 条)

  • 东家人
  • 暮笛悠悠
  • 浪子狐
  • 春暖花开
  • 小虎涛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心静如水
  • 紫燕之约
    紫燕之约 推荐阅读并说 好文章!欣赏学习了!不仅有对几篇文章的详实评述,还指出了前两年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散文评论严重滞后”这一点,很诚恳!
  • 鲁振中
    鲁振中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
  • 秋歌

    秋歌散文评论严重滞后。文艺评论是文学创作产生精品力作的催生剂。一部好作品总是与文学评论家的科学指导分不开的。好的文学评论能使作者从局狭的自我意识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认识到自己作品好在何处,不足在哪里,让作者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的作品,找到突破的方向。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当前包括散文在内的各种文艺门类创作的短板。我们的文艺评论家应当破除面子思想,既要实事求是地唱赞歌,更要客观公正地说不足,这样才能使作者的创作得以提升,否则一味无原则地吹捧,你好我好大家好,不痛不痒,皆大欢喜,对于提升文艺创作的质量毫无益处,散文创作自然也在此列。

    赞(0)回复
  • 彩蝶

    彩蝶好文,受益,老师介绍的散文,不知从哪里可以读到,想读好文,汲取营养,补自己的不足。点赞推荐!问好秋歌老师!

    赞(0)回复
  • 秋歌

    秋歌回复@彩蝶:我可以陆续发在这里大家看看

    赞(0)回复
  • 彩蝶

    彩蝶回复@秋歌:好的,谢谢秋歌老师!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