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们的近邻

2017-11-18 10:49 作者:宜昌石头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们的近邻

按照词典的解释,日本人指的是拥有日本国籍的人或者有大和族血统的人;日本人通用日语,汉字也是日本流行文字;日本人深受我国汉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礼仪,还是服饰、茶道等各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华元素;同时,日本人自古深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有着对外侵略的本性,最近发起和参与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及东南亚等国的侵略战争。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日本人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可是日本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太湖,称汉字为吴字,和服为吴服;日语属于古代汉语和阿尔泰语系的某些语言的混合,受汉语影响极大;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日语借用了大量汉语词汇;大乘佛教自6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后迅速普及全国,而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明治维新以后曾被定为国教,全国城乡皆有神社,很多人都有神、佛并重的双重信仰,在生育、婚姻、节庆等现实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仪式;对丧葬、祭祀、法事等方面则遵照佛教信仰。

我国周朝文献《海内北经》就已经记有日本的方位:“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而日本列岛上本来是没人居住的荒岛,日本人的祖先主要来自亚洲大陆的古代帝国中国,有考证说,炎帝时代的女娲部落迁徙和避难到日本列岛,她们构成了大和民族的基因来源的主体,女娲则成为天皇家族尊崇的太阳女神天照大神的原型;也有一种说法,中国人是从朝鲜半岛或者胶东半岛迁徙到日本的,其中公元前219年,徐福东渡日本是最著名的一次,华夏文明、文化与科学技术由此而植入日本。不过,现代又有人考证说,日本人是从我国云南一带迁移而去的,因为日本人臀部的胎记和云南那里的少数民族身上的几乎一模一样。不论怎么说,日本的大和民族的主体是属于中华民族了,同种同文也是事实。

关于日本人自称和族(大和民族)的来源,有人考究出来,《尧典》记载我国古代有天文总管羲和,他负责观测四方、四时、四季,羲和即日出日落、来秋往,而日本人自称和族,也有着上述的天文历法渊源;中华书局的《辞海》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平也,调也,解也,不刚不柔曰和;注谓是:大和,日本之别称,简称和,本畿内五国之一,在今奈良县辖境平安奠都,(公元794年)以前世世都此,故名。

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以来都使用中国的汉字,日语中的汉语借词超过30%,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日本早已普及了中等教育,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较高。可是他们一直很注重对自身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的传承。大和民族的民族服装依然为仿照中国唐代服式改制的和服,至今每逢节庆很多人仍然穿用;日本人饮食方面吃酱汤和甜食,年节喜庆日期吃红豆饭以示吉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个资源贫乏、农业产品不能自足的岛国工业高度发展,造船、汽车、钢铁、石油化工业皆居世界前列;精密机器、电气机械、电子工业也很发达;海洋渔业十分兴盛,捕鱼量居世界首位;自1968年起,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不过即使在高度发达的今天,日本农村居民仍然保持传统习俗,多住在木板平房里,屋内木板地上铺上草席供起居睡眠用;进屋必须先脱鞋,当然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就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剑。

中日之间的战争由来已久,其实早在公元663年就开始了,在现在的韩国西南部的锦江唐军与日军爆发的白村江战役以日军完败而告终,那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万历朝鲜之役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双方伤亡惨重,最后以一代枭雄丰臣秀吉郁郁而死,日军退出朝鲜半岛而结束,不管过程如何,对于中国而言也算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可是到了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无论是政局还是战局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日军占领了朝鲜全境,进而攻占了东北和胶东半岛,满清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李鸿章赴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享有各种特权;满清政府还必须每年另付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的占领费五十万两;同时还承诺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无怪乎当时《马关条约》一经公布,中国朝野一片哗然,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那个思想开放、主和议降的李鸿章就此从洋务派的领袖一下子变成了千夫所指的卖国贼。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此后的无论那一次外国军队对华发起的侵略战争,都有日本的参加,甚至把中国领土视为自己的国土,在东北三省和俄罗斯打得不可开交;最为惨痛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的那一次侵华战争,更是把中国人民陷入到战争的痛苦之中去。不过,客观说来,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以后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中国一直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而直到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才从此开始。不过,从1937年8月,日军开始进攻上海,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先后失守,侵华日军在中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地,除了遇到一些国军顽强的抵抗,暂时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以外,大半个中国到最后都落入敌手。

历史往往就会在关键时刻发生匪夷所思的转变。那个已经胜利在望的日本军部却突然从中国掉转枪口对驻守在东南亚各国的英军发动攻击,在珍珠港对美国人发动了突然袭击,欧美就不得不对日宣战,而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在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战争由此出现战略相持阶段;那个坚持“攘外必须安内”的蒋介石在完成对陕北红军的包围、即将对共军发起最后攻击的时候,张学良却发动了西安事变,于是就有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不少的历史学家都承认历史的一些巧遇和不可思议:如果没有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井冈山的朱毛充其量不过就是山大王,即便是发展壮大,也逃不过最终被蒋介石歼灭的厄运;如果没有军阀之间的隔阂与自保,红军在长征伊始根本不可能突破五道封锁线;如果不是遵义会议决定了毛泽东的地位,历史几乎肯定会在大渡河畔被重写;如果不是周恩来舌战群儒,使得张学良放走蒋介石,历史也许同样会被重写,中国的命运究竟如何发展也许还真的是个谜。

千万别高估了我军的抵抗能力和在局部发动的某些战役的效果,平型关大战不过就是打了日军一个后勤部队一个伏击;台儿庄大捷不过就是用十倍的兵力暂时延缓了日军进军的速度;百团大战仅仅只是破坏敌占区交通线的麻雀战。到了1944年,日军还曾经集中兵力发动过一次对中国军队的进攻,国军依然出现令人痛心的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这也是事实。

战局的彻底扭转是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取得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造成日本平民重大人员伤亡;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歼灭百万关东军;8月14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有人说,哈日要哈到痒处,反日要反到痛处,友好要恰到好处。的确如此,只有了解了日本的历史、风习、文学,知道日本的饮酒、捕鲸、武士道、浮世绘,了解日本的工厂、科技、街景、书店和榻榻米,才能知道我们的近邻究竟是些什么人。

我们应该承认,日本人勤洗手、勤刷牙、勤洗澡、勤换衣、不随地吐痰、不边走边吃、鞠躬代替握手、说话轻声细语、香烟灰有专用袋、垃圾分类盛放、朋友亲友串门较少、主妇每日打扫卫生、有送礼习惯、善于学习与汲取经验;喜欢温泉、戴眼镜的特别多、爱吃咖喱、很容易受骗、喜欢八卦、喜欢名牌、喜欢存钱、对政治不感兴趣、喜欢工作、特别守时、不擅言辞、特别喜欢排队、喜欢顾及面子、喜欢漫画、喜欢学习、不擅长说英语、喜欢在称呼中加上头衔。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间,总有一些为其他的国家和民族所不屑或者不能理解的成分,有一些是属于传统的陋习,譬如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三寸金莲是为了让男人欣赏步步莲花,譬如日本武士的剖腹自杀是为了以示“不成功便成仁”;有一些是因为彼此的仇恨和蔑视,例如中国把日本称作“小日本”,日本把中国称为“支那”;中国把日本人称作“日本鬼子”,日本人把中国人称作“支那猪”;也有一些是新近产生的,比如中国人喜欢随地吐痰,在日本人看来是不讲卫生和身体不健康的表现,而日本人捕鲸仅仅只是为了鱼翅,这让许多中国人愤愤不平,认为是典型的暴畛天物。

鲁迅在《藤野先生》里面就说,中国的大白菜到了日本,会被看作是稀罕之物,冲洗干净之后,还要用红绳子拴住根部倒挂起来,美其名曰“龙舌兰。”这是自我吹嘘;不过日本人对中国的崇拜仅限于我们的大唐帝国,也就是他们大量派出遣唐使、鉴真和尚东渡扶桑的那个阶段,在那以后甚至是现在的中国,在日本人的眼里,不过就是他们的原料基地、生产车间、也许还是买春的地方,电影《一路向西》的情节在日本游客里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日本人高桥敷在1970年的时候出版了一本《丑陋的日本人》,以一个日本人的眼光,审察了自己所属这个民族的种种劣根性,总结出日本文化阴暗的一面;20世纪80年代,韩国人金容云也写了本同样标题的书,结论是:日本人最为丑陋的本性就是他们的侵略性。作者借用那些“慰安妇”们的愤怒声讨日本:“50年前你们侮辱了我们的身体,今天还要侮辱我们的灵魂吗?” 1984年以《丑陋的中国人》扬名海峡两岸的柏杨其实也就是鹦鹉学舌。

高桥敷在《丑陋的日本人》中指出:日本人是输不起的民族,在名誉面前他们往往表现出极端的狭隘性和拼搏精神。如果再联系到他们曾经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这种观点似乎就更有说服力了。至于这种狭隘性和上进心的根源,有学者认为那就是传统的“岛国”心态,由封闭的地理环境走向狭隘的民族精神,由强烈的忧患意识转换为侵略本性,一切就变得顺利成章的,所以日本一方面的确是“小日本”,另一方面却也是“大日本帝国”。

中日之间的仇恨由来已久,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那场日军发起的侵华战争。据抗战赔偿委员会做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我国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这个数据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的伤亡损害。国仇家恨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仇恨,因此大部分中国人痛恨日本人也是很正常的,对反日抱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可以肯定的。

中日之间的交往由来已久,不管是大秦帝国的徐福东去还是日本的遣唐使,不管是孙中山、蒋介石还是周恩来、郭沫若,不管是日本的纺织机械还是中国的织染技术,都是一种见证。尤其是1971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周恩来说了那句“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的概括以后,中日关系迅速升温,日本成为当时我国最好的友邦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所需的资金、经验、物资、和技术,相当大的部分都来自日本,日本对我国实行无息贷款、半卖半送的援助,当时中国人用的几乎都是日本电器,看的都是日本电影,崇拜的都是高仓健,满世界高呼的都是中日友好。

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凝聚精神造成了这个民族的封闭心理。日本人习惯抱团取暖,严重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这可能与他们学习的儒家文化的内敛性有关,从中也可以看出,同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大和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是比较强的。所以,美国人赖肖尔在《日本人》一书中认为:“日本人一方面向全球展示其巨大的经济力量,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胸襟狭窄的国民性格,这不但是一种讽刺,也可以说是一种悲剧吧!”古原慎太郎和盛田昭夫也在他们的那本影响很大的《日本可以说“不”》这本书中呼吁日本人应当成为世界主义者。

其实不仅仅是日本人如此,中国人一旦到了海外,也有这样的习惯,满世界都有的中国城就是实例。不过坚固的凝聚力往往也导致自身的封闭,所以在亚洲国家“托福”考试平均成绩的调查中,菲律宾第一、日本倒数第一,我们则摇摆不定,先是跟着苏联老大哥学俄语,改革开放后学英语,三十年以后,为了扩大华语的影响,满世界的花巨资建孔子学校,教外国人学中文,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呢?

不得不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身局限的地方,所以不但有高桥敷的《丑陋的日本人》,还有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也有美国人写的《丑陋的美国人》。很多年以前,日本人拼命的学习中华文化,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我们的精英分子就一股脑的跑到日本去学习;到了改革开放,日元贷款建成了中国的宝钢,日商成了在中国投资的第一批掘金者。我们不仅在各种工业产品上很喜欢模仿日货,就是在文学创作上也喜欢向日本看齐,人家写了《日本可以说不》,我们就可以写《中国可以说不》,连电视剧的每集播出时间也是学的日本经验:从一小时缩短到四十五分钟甚至更短,为可以赚钱的广告腾出更多的空间。

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是相当优秀的。就经济能力而言,日本人世界第一;就研发能力而言,日本同样是世界第一;就民族精神而言,19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一直在中国之上;就国家、社会、文化和道德的评价上,日本更是远远的把我们远远抛到后面,这也就说明在那个国家和那些人身上确实有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在对日本民族性的评价上,我们应该继续痛骂他们历史上的侵略暴行,但是绝不能停留在这个十分肤浅而已经过去的问题上驻足不前,周恩来在谈到中日关系上说过一句著名的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日本人说的,也是对我们中国人自己说的。(2013-3-21)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9670/

我们的近邻的评论 (共 6 条)

  • 诗心云卿
  • 鲁振中
  • 王平如是说
  • 心静如水
  • 浪子狐
    浪子狐 审核通过并说 历史,没有如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