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妈妈来了,妈妈走了!呜呜!(短篇小说)

2017-11-13 13:06 作者:棋霸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妈妈来了,妈妈走了!呜呜!

妈妈来了,是我借出差的机会,绕道到老城,把她强行接来的!

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在很多年之前我们就都出飞了,而且大都飞得很远,只有二妹子还在老城.

其实,接老妈来是我多年的愿望,只是一直没有实现,我曾多次去信和打电话,而且还特意去接过,可老妈就是不来.

老妈说故土难离,一个人过挺好.

老妈也不是谁家也没有去过,曾去过二弟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二弟家在北京,各方面的条件比我家好,也愿意接老妈过去,我们兄弟姐妹也同意,因为那是首都呀,让老妈去开开眼界,享受享受!可老妈也是不愿意去,我们大家经过好说歹说,最后总算劝过去了.

那是在十年前的事儿了,老妈在那时七十五岁,身体还算可以.

可到了北京就开始闹病了,今天发烧,明天闹肚子,过几天又这疼、那疼的,在头一个月里就跑了好几次医院,人瘦了一圈!

最关键的是精神状态,糟透了!医生说是水土不服.

其实我们都心里有数,虽然跟水土有关系,但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就是故土难离!

没有办法,老妈在北京只勉强待了二个月,就只好又回老城了.

老妈对老城那个家眷恋得邪乎!

那个家还有啥呀?屋里一共才十多平方米,只有一对箱子,还有箱座,那是在我结婚时那年打的,我出来后就留给了家里.还有一个老式桌子,三个抽屉的,下面没有卷柜的那种,以及椅子和凳子.

在早年福利分房是带家具的,一个桌子、二把椅子、四个凳子,咱家竟用到现在,当然都已经破旧得不成样子了.

本来妈还有一对老箱子,但已经破损得厉害,只能早劈了生炉子了.

还有就是自搭的板床,靠窗户,满满登登的一面墙,几乎占了半间屋子.再还有就是箱子里的破东西,以及锅碗瓢盆.

当然,对老妈来说,最重要的是墙上那些照片!

一张是爸爸的黑白遗照,十二吋的,用镜框镶着,挂在桌子上方的墙上.

在一对箱子的上方,还另外挂着一溜的老照片,也是用镜框镶着,大都是老旧的黑白照,少有几张彩色的.

当然对这个老屋我也是有眷恋的,但只是有些许,我既眷恋那幸福童年,又憎恨那痛苦的童年!

在那时候,我们兄妹五个像蝗虫一样与爸妈挤在一个大板床上,因睡觉挤,经常打架,谁躺下晚了,根本就没有地方睡!

福利分房的家具其实也包括床,但用床形成不了大铺,睡不了那么多人,只好把床头锯了,再加些木板,铺成大铺,才勉强睡下那么多人,那么多人还包括早年还在的奶奶.

在小时候的很多事,真的还记忆犹新,现在想起来,有的真的很甜蜜,有的真的很痛苦!

记得一天最难忘的时候,往往是在天的早晨,我们不常被爸妈起床后的动静弄醒,而是常被饭菜熟了的香味儿熏醒!

一打开蒸锅,一锅涩涩黄黄的冒着难闻气味儿的大窝头就不要说了,还有那天天难喝的破白菜汤,或萝卜汤!而最令人兴奋的是,有时妈妈一打开蒸锅,偶尔是一锅大馒头,或是大花卷,我们是被这种香气熏醒的!

凡在这时候,我们都立马支支愣愣地爬起来,在被窝里支撑起上身,伸着脖子,瞪着眼睛,鼻子使劲地嗅着,口水都流了出来!

当然还有妈妈偶尔炒的肉、煎的鱼,那就更香了,妈妈凡在那时看我们高兴,也张着嘴乐!

最难忘的还有这种情景,妈妈给爸爸炒了两个鸡蛋带菜盒,与装了两个窝头的饭盒一起装进爸爸的提兜里.

尽管如此,鸡蛋和葱花的香味儿,在屋里久久的不散,我们仍在使劲地嗅着!

常在这时候,爸爸会把菜盒再拿出来,打开盖儿,放在我们的鼻子底下,让我们挨个地闻.然后拿起筷子,给我们每人一口,然后就没了.

妈妈在这时候总是埋怨,爸爸却笑着说:"其实我最吃咸菜,你妈弄的真香!"说着把咸菜夹到了菜盒里.

奶奶在这时候早起来了,弓着腰在屋里收拾这、收拾那,看到这情景,总是摇头叹气!

只有冬天才在住人的屋里做饭,不是只因为厨房冷,而是为了给住人的屋里取暖.

在那时候,虽属北方的老城,也没有暖气,只好在屋里生上站炉子.在早晨,我们冻得总是把头缩进被窝里,在感到暖和的时候,就知道妈妈已经把炉子生着了,再加上饭菜的热气,屋里的幸福气氛是最浓的!

在每天爸爸上班走后,妈妈把我们的棉袄、棉裤用手拿着在炉子上烤,然后喊我们起来,挨个给我们穿上.

其实爸爸也是个头头,是大工长呢,没少给单位写申请,说家人多、住不下,申请扩大住房,可总不能如愿,因为那时的房子分配确实紧张!

我们这个单元其实有两个房间,一南一北,一进大门是走廊,我们家在南屋住,北屋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共用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

在文革后,北屋那个知识分子当官了,给了双居室,搬走了.

这可是机会,爸爸又是申请,又是托人,又是送礼,两个房间终于都给了我们家,我们家在那阵子好顿高兴!

最高兴的是我们这帮孩子们,那时候我已经十六岁了,能帮家里干活了,与弟弟妹妹们争着抢着帮爸爸把床拆到北屋安上,又找来新木板,把南屋仍钉成大板铺.爸妈和两个妹妹在南屋,我们哥仨在北屋睡单床,甭提多高兴了!可惜奶奶那时已经不在了,要不多好哇!

后来又拥挤了,因为我结婚了,在北屋住,弟弟们又回到南屋大铺上去挤了!

我为什么远走N城?搬出去,改善家里的住房条件也是原因之一,那承想,三蹦哒,二蹦哒,竟蹦到N城去了.

蹦到N 城,我并没有后悔,单位不错,媳妇工作也不错,儿子在大学毕业后当了公务员,儿媳也是公务员,买了三室二厅的房子.我和媳妇住一屋,儿子住一屋,剩下的房间,是给老妈准备的,当初买房子就是这么想的,可老妈就是不来!

说也怪,我蹦到外地去了,两个弟弟和大妹妹后来也都蹦到外地去了,在老城只剩下二妹子.在爸爸活着的时候还好,可爸爸一走,家里只剩下老妈一个人了,对我们做儿女的来说,心里是放不下的!

老爸是在七十三岁时走的,得的是脑血拴.脑血拴不像脑溢血,一般不会立马死人,我恨死那家医院了,是他们把老爸的病耽误了!

在那时候,治疗脑血拴一般都用"小分子"什么的药,而那家医院用的是自制的药汤,记得好象叫"川胸芹",一点儿效果都没有!我们家属要求用"小分子"什么的,医院不肯!

事后才知道,"川胸芹"是他们在那时正在试验的自制新药,其它药一律不用.后来,"川胸芹"经试验无效不用了,又改为用"小分子"什么的了,而这个裆口却让老爸赶上了!

治疗脑血拴在当时虽然没有特效药,但很多患者用"小分子"什么的,也有抬进医院,站着出来的。而老爸是白治疗了一个月,抬着进去,抬着出来,一点儿也没有见轻!虽然在以后想尽了很多办法,但黄金抢救期已过,回天乏力,且越来越重,最后撒手人寰!

在老爸走后,老妈像变了一个人,原来风风火火忙生计的劲头不见了,有点儿像呆傻的样子,食欲就不用说了,人整个堆了下来!还好,在三年后,老妈的状态恢复了一些,人的生老病死是常情,不看开也不行.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二弟把老妈接走了.

老妈从二弟家回到老城后,我们仍不死心,都仍然争着抢着接老妈去,可老妈再哪儿也不去了,二妹子只好常回去看老妈,陪老妈.

人生难啊!我们舍弃工作、舍弃小家,回家陪老妈?这也不现实,就是二妹子老回去看看,陪一陪,老妈都不让。说:"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家,不用老往妈这儿跑,妈一个人过挺好的,放心吧."

我们能放心吗?可不放心又有什么办法呢?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我虽然每天忙这个小家,但也心急如焚!因为老妈的岁数越来越大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在那时候都八十六了!

老妈的身体本来是很好的,劳动人民嘛,只做家务,也是劳动人民!

做家务活儿轻吗?不但不轻,而且很繁重,在小时候,我还不懂这个道理,现在懂了!

所以,现在一想起在那时候妈妈干活的样子,我就心酸,甚至于流泪!

在那时候我们小,什么也干不了,只知道玩儿,而且还淘气,常常惹妈妈生气!

如妈妈一个人买煤、拉煤,往三楼的家里运煤,弄黄土合潮煤,或者打煤坯,有时还筛煤,我们总跟着捣乱!

如买秋菜,渍酸菜,搬大缸,压大石,一个人干很吃力!

如劈劈材,平时买粮、买菜.买菜也不是轻巧活儿,如买豆腐,就象上战场!

如在那时候一听说来豆腐了,人们像潮水一样的往商店跑,有时候秩序好了能排队,有时候就是疯抢!

当抢着买出一盆豆腐的时候,整个人都已经变了形!如帽子挤丢了,鞋踩掉了,衣服扣挤没了,披头散发的,泥头汗渍的!

妈妈在干活的时候,就大都是泥头汗渍的样子,特别是在干重活的时候,头发乱得垂下来,糊在满是汗水的脸上,不时的用戴着套袖的胳膊擦擦,因为手太脏.有时累得受不了了,就稍直直腰,喘喘粗气,活动活动,对着水龙头,"咕咚,咕咚",喝几口凉水!

还有种地,我家所在的楼区不是市中心,在那时候人少,闲地方有的是,所以家家都在楼后弄了块菜地.一年到头,妈妈是天翻地、背垅、种地,天是拔草、铲地、侍苗,秋天是收割。当然还有平时的积肥、施肥、灌水!

爸爸是劳模,一心扑在工厂里,早出晚归,所以很多活计都是妈妈一个人干的!

爸爸也过意不去,常对妈说:"那些重活、累活给我留着,哪能都让你一个人干,可别累坏了!"

爸爸再忙,也有偶尔休息的时候,每逢这时,总是琢磨还有什么重活、累活,然后拼命的争取都干完,我们不懂事,却也总是跟着捣乱!

好象有专家说,劳作等于锻炼,所以老妈的身体一直还是不错的,虽然在老爸去世后,堆了一阵子,但毕竟有老底子,恢复后还算可以.

但如今不行了,奔九十岁去了,头发已经像儿一样的白,满脸皱纹,弓着腰,已步履蹒跚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让她一个人过,我们做儿女的怎能放心和忍心!所以,不管老妈愿不愿意,我强行的把老妈接了过来!

老妈当然是住在给她准备的房间里,阳面,大玻璃窗,床是双人的,为日后如有什么情况照顾方便.有一个小衣柜,够她放各种衣服的了.在墙上挂了一台四十二吋的平板电视,坐在床上就能看,不用到客厅去看电视.

我以为一切都准备得挺好,哪承想,并不那么顺利!

比如吃饭,虽不能说顿顿山珍海味,但每天换着样的挑好吃的东西进行调剂,可老妈有的连瞅都不瞅.如肉、鱼、虾,给她夹到碟里,有时能吃上几筷子,再给就连说不要了.像特意给她做的海参、鲍鱼等稀罕物,她连瞅都不瞅,给她也不吃!

我说:"妈,现在不比从前了,好东西有的是,我们也有钱,您得多吃些,这样身体才能好,才能长寿,我们做儿女的看着也高兴!"

可妈说:"不爱吃,不想吃."就连青菜都吃得很少.

我儿子问:"奶奶,您想吃啥?您说出来,我们给您做."

妈说:"想吃咸菜."

我说:"在我们小时候,老妈做的咸菜可好吃了,可能想吃那种咸菜?"

老妈做的咸菜虽然都是大萝卜、大白菜等普通青菜,但让我们做出一模一样的出来,料还真不好找和不好弄!

媳妇说:"现在有很多人还是爱吃那老式咸菜,超市里有的是好咸菜,挑好的买几样,看妈爱吃哪种?"

媳妇真的曾买回来好多样,大都是高级的酱菜,可老妈还是不爱吃,亏了也买了那种"红咸菜",细丝的那种,老妈爱吃它.

饺子、包子等细做的主食老妈吃得也差劲,就是吃大米饭,特别是爱吃高梁米饭,既使是新焖的饭,也要泡上水,她说这样吃顺溜.

结果,想让老妈好吃、好喝的愿望落空了,老妈每顿只吃少半碗泡米饭,就点儿咸菜,很少吃别的菜!

水果老妈吃得也少,也说不爱吃不想吃,我们把水果剥了皮送到她嘴里,十回有一回吃了就不错了!

但有一天我买了苹果,老妈来后我是很少买苹果的,因为老妈咬不动,买是留给我们自己吃的.可只见老妈眼睛突然一亮,立刻拿起一个就开始啃皮,我们都惊呆了!也忘记了给她削皮,只静静地看着她怎样吃?

老妈是假牙,啃了半天总算把皮啃完了,然后晃晃悠悠地站起来,拿到洗手间冲了一冲,最后递给了我!

我突然明白了,眼泪喷涌而出,接过苹果大口地吃起来,老妈则笑了!

在小时候能吃到水果是很难的,不是没有钱买,而是买不到!

爸爸刚解放就入厂了,在八级工后当了工长,月基本工资有一百多块,还不算奖金什么的,对普通的人家来说,收入是相当不错的,既使人口多,也够花,因为东西太便宜了.如豆腐才二分钱一块,那还是在我印象最深的文革期间,在早些时候更便宜,如大火勺才一分钱一个.问题是后来东西太匮乏了,有钱也买不到!

在那时候,买什么都凭票,还别说,凡是凭票的东西很少断档,如鱼、肉、蛋,老有,只是买的人冷清,因为哪有那么多票呀.而不凭票的东西,就不是这样了,根本就很少有货!

在那时候,商店里的水果档,是一溜的向外倾斜的有格的大槽子,背景是大镜子,槽子里在装满水果时,镜子一衬,玲榔满目,刹是好看.可总是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在家庭里,吃不到水果,父母是要想办法的,所以爸爸有时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兜苹果,一进屋,我们就能闻到香味儿,抢着把兜子打开!

妈妈这时就会拿来盆,装上苹果洗一洗,而我们却总是迫不及待地伸手抢苹果,妈妈也总是打我们伸出的小手,笑着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洗干净了再吃,小馋猫们!"

洗完后,妈妈就会对爸爸说:'行了,你给孩子们啃皮吧."

爸爸这时就会对我们说:"排好队."

我们就会排好队,最小的二妹子在前头,我在最后一个.

然后爸爸开始啃苹果皮,啃完后,一个个递给我们吃,还会在边啃皮时边说:"真香,真甜!"

当我们都吃上苹果后,爸爸还会说:"哎呀,挺累牙,还是让妈妈给你们啃皮吧."

这时妈妈就会笑着说:'累什么累."也就开始给我们啃皮.

其实是爸爸挂记着让妈妈也尝尝苹果的鲜味儿,他们是舍不得吃个苹果的,只是把皮吃了!

如果苹果少,我们会一气儿吃光了,如果多,会留起来再吃.

在那时候吃苹果,确实是感觉又香又甜,其实都是很次的苹果,最大的也就比鸡蛋大不了多少,顶多半红,小一点儿的全是青的,都是国光,哪能赶上现在的苹果!

听说那时的好苹果都出口到苏联了,给老大哥送去了,都是精选的,都是红红的大大的,般般匀的,用包装纸包着.

我买的这个房子也特意买的是二楼,目的是能让老妈方便下楼走走,每逢天气好,我们家人谁方便,就会扶老妈下楼.

我们这个小区还是不错的,有假山,有假河,有鱼池,有树荫,有绿地,还有小广场,有休息的座椅,妈妈走累了,看累了,可以在小广场的座椅上歇一歇.广场上常有很多人,也有老年人,也可以唠唠喀,可老妈对这些不太感兴趣.

在楼上的时候,她总爱依在阳台上向外看,并问我老城在哪里?我指着北边的方向,说在那里,她就老往那个方向看.还问我二弟、三弟和大妹妹的家在哪里?我也指给她看,她也总在望!

不向外望的时候,就总爱在屋里看照片,爸爸的遗照和那些老照片,我都拿来了,挂在了妈妈的屋里.爸爸的遗照挂在电视的对面,在双人床的上方,其他照片挂在了窗户的对面,一边是小衣柜,一边是二趟照片,都挂得不太高,为的就是让妈妈看时能方便.

另外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烦心事,如老妈上厕所的事儿.

老妈虽然吃得少,却总爱喝水,当然不能让她再喝冷水,这可能与她年轻时干活累爱喝水有关系.所以在里,她要"起夜"三次,也可能与年老了肾脏功能差有关系.

我怕老妈"起夜"摔着,给她准备了痰盂,说半夜就在痰盂里方便,可她不肯,非要上卫生间.

没有办法,我只好准备了几个零点几瓦的小灯泡,安在老妈去卫生间的沿途上,夜里常明着.尽管如此,尽管老妈也知道"起夜"会影响我们睡觉,尽量蹑手蹑脚地走,但毕竟是老年人了,常碰得叮噹山响.没有大动静的时候,那种蹑手蹑脚的脚步声,虽然轻微,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就象有节奏的鬼步一样,反倒让人觉得恐怖!

其实不管老妈脚步如何轻,稍有动静,我就醒了,立马起来,协助老妈上厕所.

上岁数的人就是上岁数的人,坐便垫常被她弄得湿湿的,甚至于有时还蹭上了大便,她也不知道.

媳妇为此常嘟囔,我说:"你嫌弃我老妈了呗?"

媳妇说:"不是,我们女人就爱嘟囔嘛,我收拾都收拾了,你还不让我嘟囔嘟囔?"

看来当初房子买二卫的就好了,还有那种卫生间就在屋里隔壁的,现在可好,老妈上厕所得出屋门,到客厅,再走一会儿,才能到卫生间.

其实,既使买了二卫的,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老妈不喜欢坐便,喜欢老式蹲便.

我说:"妈,您喜欢蹲便,咱就换成蹲便,可您能蹲着起来吗?"

老妈说:"费劲,在家得拽着前面立着的那根水管,得费好大劲,才能起来."

我说:"还是的,年老了得服老,还是坐便好."

老妈说:"那就别换了,还是坐便吧."

得说一下,老妈可不是因为没有文化较愚昧的那种人,在同龄人中,老妈可曾是姣姣者!

在旧社会,穷人虽说念不起书,但不是都不念书,老妈还是念了几年书的,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毕业吧.

我父母祖籍其实都是山东人,只是"闯关东"早些,早就在老城附近的农村扎根了,都在一个村子里,父母两个人而且从小就认识.

在那时候的农村很少有学校,但类似私孰的学堂还是有的,我父母就是在那儿念的书,要不,后来招工也招不到我父亲.有些穷人家明白,再困难,也要让孩子读书,我父母就是这样念的书.

不要小瞧了只念了几年书,当时可是香饽饽呢,在刚开始时,老妈是不能随老爸进城的,后来就可以了,因为老妈有点儿文化,在家属中很快就显露出来不一般了!

显露一是在街道,二是在父亲的单位,街道是让老妈当街道干部,单位也是让她管点儿事儿.

中国妇女在传统上是主内的,但在新社会是主张妇女解放的,在那时候,不管你上不上班,妇女都被组织了起来,老妈像大多数妇女一样,选择了上单位.

单位的很多工作都是依靠妇女来做的,老妈很快就当上了小头头.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我们兄妹五个接二连三地出生,老妈最后又选择了回家,一心一意地培养孩子们.

等我们都稍大了以后,又有一个潮流可以上班了,就是"家属自救",可老妈没有去.街道也曾多次让她当街道委主任,她也没有干.

可别小瞧了街道委主任,在那时候虽然不是正式的国家干部,但也是有待遇的,后来都按退休处理了.而且后来,街道都办起了小企业,有很多机会也可以按退休待遇的.

我们后来曾问过老妈,为什么不当街道委主任?为什么不上街道企业?为什么不去"家属自救"?

老妈说,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脑袋削尖想当官,不争着抢着要待遇,老爸在邻居当中,挣得还是比较多的,同样多的孩子,挣几十块钱的家庭是大多数,有机会时,跟他们争着抢着干啥?

其实,她虽然没有干街道委主任,但比街道委主任干得街道工作还多,因为大家有事总爱找她.她虽然没有去“家属自救”和街道企业,但也没少跟着操心和操忙.

所以,老妈并不是愚昧之人,相反,是能行之人,只是亏得太多,也没混上个退休待遇,刚开始进厂的那帮妇女,包括曾围着老妈团团转的那些人,有不少后来还当了大官呢!

尽管我们精心照顾,老妈也像在二弟家一样,时不时的这病、那病,在一年后,竟变成了老年痴呆!在二年后,竟瘫痪在了床上!在三年时,竟找老爸去了!

在刚开始,老妈是单睡的,四个月后,我看不行,就又买了个单床,过去睡了,照顾了老妈近三年,媳妇争着要去,我没让.

不是我心疼媳妇,是基于两个考虑.

一是媳妇侍侯老妈虽然是心甘情愿的,但总是嘟嘟囔囔的让我受不了.俗话说,"病长无子",还是有道理的.虽然前面说老妈在来一年后变成了痴呆,其实是来后很快就逐渐痴呆了,如那次给我啃苹果皮,就已经有些痴呆了,只是在后来越来越厉害了!

如你问她,喝水吗?她总是会说喝,可她自己逐渐的就不会喝了。喂她水时,刚开始是知道喝与咽的,后来竟都不知道喝与咽了,盛水的汤匙放到她嘴边都无动于衷了!

所以,我在后来有些后悔,或者叫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如不强行把老妈接来,老妈是否还能多活几年?

弟弟妹妹们都劝我,不要自责,我们做儿女的做的没有错.

老爸的墓地在老城,我们只好把老妈也安葬在老城的同一个墓地里,在那一天,我们兄妹五个都去了,又一次回到老城,对有些事情才详细得知.

如房子,原二个房间都已经是咱家的了,怎么后来又变成了一间?

原来在老妈刚一个人过的时候,邻居张婶家来了个常住的亲戚,是农村来的小两口,还带个孩子,来城市打工谋生来了,给张婶家挤了个鸡犬不宁!

老妈的心眼儿好使,看不得别人遭罪,就主动把北屋借给了张婶的那个亲戚.人家要象征性的给点儿房租,老妈也不要,说不缺钱,房子闲着也是闲着,搬来了还有个伴.

人的境界确实是不一样的,那个亲戚可能是穷怕了,紧抓一切机会来改善生活状况,在临近房改的时候,他们对我老妈说,能不能好人做到底?房改时,这间房子就归他,这样将来拆迁时,他就会有真正的独门独户的家了,户口已托人迁来了,房改补的一间房钱由他拿.

对这样的过分要求老妈竟答应了,所以又变成了一间房,然而拆迁的事儿一直没实现,虽然这是刚解放时建的老式三层楼,但老城开发慢,还没有开发到这里.

我们回来了,那个亲戚对我们很热乎,说我老妈绝对是个好人,这么多年相处深有感触,她那么大岁数了,还要强得很,干点什么,我们帮忙还不用,等我们有什么事了,还反过来帮我们.还说,老太太吃饭可能将就了,两天焖一锅饭,然后顿顿泡水吃,菜也只吃点儿咸菜,很少做别的菜.我们做点儿好吃的送去也不要,相反,还老给我们咸菜,还别说,那咸菜还真好吃.

由此,我完全明白了,为什么老妈老是泡饭吃,原来是多年习惯了,二妹子也曾说老妈老这么吃饭,但这回我是更彻底的了解了.

又由此,想起了老妈更多的往事,特别是老妈还惦记的一件事.

老妈故土难离,当然是指老城这个家,当然是指当年只有十几平方米这个曾给她带来无尽欢乐的老屋。但还有一个地方,也是老妈常常提起的,特别是在最近的几年,老妈曾多次的提出来要回去看看,就是指农村的那个老宅.

老爸和老妈当年在农村就结婚了,与奶奶一起住在爷爷留下的一处三间草房里,那里也有老妈难舍的记忆.进城后,这三间草房借给了老爸的一个远房亲戚,从此,爸妈再也没有回去过.

没有回去有几个原因,一是老爸太忙,无暇回去.二是太远,虽然才离几百公里,但那时交通不便,回去一次要好多天呢.三是那里已经无直系亲人了,在爸妈进城时,其他的直系亲人就都不在了. 四是有要房子的嫌疑,对那老宅房子,父母也商量过,不要了.

在早年,那个远房亲戚也曾来过几封信,告知房子的情况,后来见我家不要了,也不准备回去了,也就不再来信了.

就是这个老宅房子,还留有老妈青春幸福的记忆,我就是在那里出生的.就是在那片土地,而且也留有老妈在孩童时代难忘的情怀,因为爸妈也都是在那里当地出生的.

我跟弟弟妹妹们商量了一下,说很遗憾,在老妈生前没能满足她的这个愿望,现在让她回去看看吧,然后再回老城安葬.大家都同意,我们就捧着老妈的骨灰,一同踏回了故地,不指望老宅还在,都六十多年了,但能闻闻故土的气息也好.

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个老宅竟然还在!

我们祖籍虽然属山东,但这里是第二个故乡,弟弟妹妹们差一些,我可是惊喜万分!

我兴奋地流着泪,捧着老妈的骨灰,急切地在院子里、在房子周围、在屋子里转着看着,并对老妈说:"妈妈对不住您了,一直没让您回来看看,没承想这个老屋还在,您好好地看看吧!"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这里主要是青草状的记忆,到处都是青草野花,还有那青青的庄稼、青青的青菜,还有就是草房水井和院里那棵大杏树及院子的篱笆,还有到处都有可玩的泥巴.

真的没承想,这些都还在,当然,如今的乡村变化极大,但我家老宅却没有任何变化!如泥巴路已经变成了柏油路,家家的草房都变成了大瓦房,甚至还有很多小楼,与绿油油的庄稼地同在的,还有很多小企业,还有许多文化福利设施,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正疑惑间,村长来了,我们当然不认识,经过唠起来,才知道了是怎么回事.

原来借住的那个远房亲戚,因为后来有了新房场,早盖了新房搬走了,虽然我家说不要这个老宅了,人家也没有占便宜,而是把老宅交给了村里.村里完全可以把老宅扒了,地用作其它用途,但没有这样做,因为有高人给出了个主意.

在那时,这里已经到处是新模样了,相比之下,咱家老宅就显得很不协调,很是刹风景,但那个高人说,要换一种角度看呢?可能不但不刹风景,还抬色!

在那时,这里已经开始发展旅游区了,虽然山美、水美,但老建筑基本上没有了,是个缺憾。那个高人说,把这个老宅保留下来,让游人看看过去的模样,不但不刹风景,还是一处教育基地呢!村里最终采纳了那个高人的建议,我家老宅因此就侥幸的被保存了下来!

村长对我们说,我家如还要这个房子,所有权还归我家,住人也可以,但不能擅自改动,要翻盖需要村里的同意.

我们商量后说,不要了就是不要了,所有权还是归村里,能做教育基地是我家的荣幸,这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没能为故乡的建设出什么力,献出这个房子,就算为故乡的发展尽点力吧.

村长很高兴,连说谢谢!

我抱着老妈的骨灰,把屋里和院子看了个遍,还找了个高处,让老妈看了看故乡的变化!

我对老妈说:"妈,我也已经是花甲之人了,在过去有很多事不太懂,现在懂了,可已经晚了,就是没有能好好的孝敬爸妈.您们在天堂等着,我争取早一点儿与您们团聚,在那时候,一定要好好地孝敬您们!"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9091/

妈妈来了,妈妈走了!呜呜!(短篇小说)的评论 (共 9 条)

  • 早岁那知世事艰
  • 江南风
  • 紫色的云
  • 鲁振中
  • 倪(蔡美军)
  • 心静如水
  • 王东强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