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绝·嵌名杨龙美题诗

2017-11-09 11:50 作者:上官亲民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嵌名杨龙美题诗

2016年9月3日

移易杨舟荫水涯,

川湄龙树叶如花。

因其美掌连成缎,

到底燨光未过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注:

梧桐,即“中国梧桐”植物,别名苍桐、青桐、桐麻、碧梧、青玉、庭梧、龙树;梧桐属落叶乔木,树干挺直,光洁,分枝高;高达15到20米,胸径可达50厘米;树皮绿色或灰绿色,平滑,常不裂;老枝光滑,红褐色;小枝粗壮,绿色,芽鳞被锈色柔毛;叶大,基部呈心形,宽 10~22 厘米,长15~30厘米,掌状3~5裂,裂片是三角形,顶端渐尖,边缘有数个粗大锯齿,两面均无毛或略披短柔毛,基生脉7条,叶柄与叶片等长;圆锥花序长约20~50厘米,被短绒毛;花单性,无花瓣;萼管,条状披针形,外面密生淡黄色短绒毛;雄花的雄蕊柱约与萼裂片等长,花药约15生雄蕊柱顶端;雌花的雌蕊具柄5,心皮的子房部分离生,子房基部有退化雄蕊;花淡紫色,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果枝有球形蓇葖果;蓇葖,纸质,长7~9.5厘米,通长 2 个,常下垂;种子球形,分为5个分果,分果成熟前裂开呈小艇状,种子生在边缘,基部有长毛,未成熟期时成球成青色,成熟后橙红色。花期 5 月,果期 9~10 月。梧桐树是喜光植物,但季树皮不耐烈日;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喜肥沃、湿润、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在酸性、中性及钙质土上均能生长,但不宜在积水洼地或盐碱地栽种,又不耐草荒;根肉质,不耐水渍,深根性,植根粗壮;积水易烂根,受涝五天即可致死;通常在平原、丘陵及山沟,砂质土壤生长较好;对多种有毒气体都有较强抗性。怕病毒病,怕大袋蛾,怕强风;萌芽力弱,一般不宜修剪;生长尚快,寿命较长,能活百年以上;发叶较晚,而秋天落叶早。梧桐为普通的行道树及庭园绿化观赏树,常栽植于小区、园林、学校、事业单位、工厂、山坡、庭院、路边、建筑物前。梧桐木材纹理直,质地轻而韧,少翘裂;为琴瑟乐器、家具、箱板等用材。古亦为棺木用材。《左传》所谓:桐棺三寸是矣。”《群芳谱》称:“其木无节,直生,理细而性紧。”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可为棺,梧桐木含大量粘液质;刨成薄片,可浸出粘液,作为刨花(水),供泽发用。”梧桐树皮纤维洁白,可用以造纸和编绳等用。古籍另载有用梧桐华绩布,是“桐华”还是树皮纤维未详考。《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哀牢(今云南盈江县一带)……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碨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三国时陆玑谓:“今云南牂牁人(今贵州瓮安县一带)绩以为布,似毛布。”东晋王璩(346年前后在世)撰《华阳国志》,记述古代巴蜀地区历史、地理、风俗状况。称:“益州(今四川成都)梧桐木,其华采如丝,人绩为布,名曰华布。”梧桐种子炒熟可食或榨油。后魏贾思勰云:“子于叶上生(注---此处之叶应指果皮),多者五六,少者二三也。炒食甚美。味似菱芡,多啖亦无妨也。”明李时珍曰:“人收炒食。味如菱芡。”王象晋曰:“桐子微炒,布包少许,砖地上轻轻板之,简出仁,未破者再板,陆续收取。”梧桐根皮、茎、叶、花、果、种子均可入药;油中分离出苹婆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小儿口疮、无名肿毒等症,还可治疗白发;叶用于治疗高血压、风湿痛、跌打骨折、哮喘及外伤出血等症;花用于治疗烫伤、头癣、无名肿毒、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皮中含有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半乳聚糖、糖糠醛、甘八醇、羽扇烯酮等,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树皮煎浓汁温洗治脱肛;根用于治疗肢体麻木、腰膝疼痛、萎弱无力、跌打损伤、闭经、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咳嗽以及各种皮肤无名肿毒等。种子含脂肪、灰分、粗纤维、蛋白质、非氮物质、咖啡碱等,《本草经集注》云,梧桐子具有顺气和胃、健脾消食,以及止血之功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木白皮,治肠痔,叶治发背,子治白发,小儿口疮。”古人常好以果物与茶叶同用沸水泡饮,称为“注茶”或“沏茶”,也称“点茶”。明·文震享《长物志》谓:梧桐“其子亦可点茶”。嫩叶煎汤代茶治高血压。梧桐科梧桐属的植物,世界约有15种,中国原产3种,除梧桐外,还有海南梧桐与云南梧桐。清·吴应枚(康熙时在世)撰《滇南杂记》描述了云南梧桐的特征。称:“永昌(今云南保山县)有梧桐子,比中州者形颇长,大者几可当莲实,过永昌亦不可得。”一般梧桐种子直径为6-7毫米,云南梧桐种子直径达8毫米。梧桐原产中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尤以长江流域为多;北起河北,南至广东、广西,东至台湾,西至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均有梧桐;中国梧桐主产于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西、广东、南京、湖北等地省份。梧桐也分布于日本、朝鲜、韩国。现已被引种到欧洲、美洲各地作为观赏树种。梧桐一词的植物名称,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约是在秋中叶汇编成集的《诗经》中,《诗经》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约500多年的社会现实。《大雅·生民之什·卷阿》篇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著的《淮南子》中,也提到过梧桐,《淮南子·说山训》中比喻刚柔之理时谓:“梧桐断角,马牦截玉。”自汉以后,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梧桐的描述。古藉中除提到梧桐这个名词外,还有关于“桐”的记述。西汉初,记录上古史料的《尚书》载:“徐州厥贡,峄阳孤桐。”《诗经》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其桐其椅,其实离离。”西汉戴圣编《礼记》,在《月令》篇中谓:季春之月“桐始华”。关于古藉中所指的“桐”,是否即为今称之梧桐,还是包括另有名为“桐”的其他树木?后人有许多诠释。东汉许慎(约58—约147)撰《说文解字》在《说文·木部》释“梧”字时,注释为“梧桐木”;同时又释“桐,荣也。”“荣,桐也。”据此似在东汉时,桐与梧桐已被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树种。但西晋郭璞(276—324)注《尔雅》,称:“荣,桐也,即梧桐。”东汉高诱(205年在世)注《吕氏春秋》的“桐始华”时云:“桐,梧桐也,是月生叶,故曰始华。”郭璞与高诱当时都认为“桐”即“梧桐”。而三国(220-265)时陆玑撰《毛诗草木兽虫鱼疏》疏“梓椅梧桐”条目时,则云:“椅今人云梧桐也,则大类同而小别也。桐有青桐、白桐、赪桐。”晋以后,对“桐”的更多注释,认为古称之“桐”,其实包含了梧桐及其他名为“桐”的植物。南北朝陶弘景(字隐居,452-536),云:“桐有四种,即青桐、梧桐、白桐、岗桐。”南北朝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533-544年成书)中,在梧桐种植的条目下,记有青桐、白桐。北宋苏颂(1020-1101)修《图经本草》在叙《桐》一项时,称“其类有四种”,即青桐、梧桐、白桐(又名椅桐、黄桐)、岗桐。同时又叙述了“江南有赤桐”、“紫桐”、“岭南有刺桐”。北宋陈翥(1009-1061)于宋皇佑二年(1050)成书的世界最早论述桐树的专著《桐谱》,记述桐树有六种,分为白花桐、紫花桐、油桐、刺桐、梧桐、赪桐,并在《类属第二》卷,开卷明言曰:“桐之类非一也。”关于“桐”名的考证,自晋以后,已根据植物性状将梧桐与其他称桐的植物有了区分。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有《种槐、柳、楸、梓、梧、柞》的章节,在梧桐条目下明确记实了青桐即梧桐,云:“实而皮青者曰梧桐,按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明·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将梧桐与桐分别列为二个独立的条目。李时珍除了明确叙述了梧桐的形态特征,医用药性外,对“桐”也作了较详细的诠释。李时珍曰:“桐华成筒,故谓之桐,其材轻虚,色白而有绮文,故谓之白桐。”又曰:“白桐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华房。”并释“桐”名谓:即故称之“白桐、黄桐、椅桐、荣桐”,同时还首次提出了“桐”即俗谓泡桐的释名。同时纠正了古人以荣、椅为梧桐的错误。曰:“陆玑以椅为梧桐,郭璞以荣为梧桐,并误”。此后,明·王象晋的《群芳谱》在梧桐条目的附录中称:“白桐,一名华桐,一名泡桐。”明·方以智(1611-1671)的《通雅》亦注释“椅桐、荣桐、白桐,即泡桐也。”清·吴其浚(1789-1847)的《植物名实图考》亦将桐与梧桐分别在卷33,卷35列为二个条目。在释“桐”时,称:“桐,本经下品,俗呼泡桐。”至此,可以确定古称之“桐”,是包括梧桐在内的多种名为桐之植物的泛称,但从古籍对“桐”的性状、用途等描述看,古称之“桐”大都是指玄参科的泡桐。陈翥《桐谱》,虽未提到泡桐一词,但实际介绍的内容乃以泡桐为主。今人曾雄生为《桐谱》写《桐谱提要》中称:“《桐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桐树(泡桐)的著作。中国有着悠久的植桐经验,早在《诗经》、《书经》中就多次提到桐。”另外古籍中提到的岗桐,《群芳谱》释谓:“岗桐,一名油桐,一名茬桐,一名罂子桐,一名虎子桐。”则应是大戟科的油桐。刺桐、赪桐在《桐谱》、《图经本草》与嵇含《南方草木状》等书籍中都提及,刺桐,又名山芙蓉为豆科植物。赪桐,又名贞桐、百日红为马鞭草科植物。梧桐的异名:1、梧:西汉《礼记》载:“畅,臼以掬,杵以梧。”东汉《说文解字》释梧为“梧桐木”。明·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释:“梧者东方之草,春木也。”又曰:“梧桐春荣,阳木也。”2、榇:《尔雅》释木谓:“榇,梧。”郭璞注“今梧桐”。古称空棺为榇,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梧桐释名曰:“《尔雅》谓之榇,因其可为棺”。明·徐光启(1562-1633)《农政全书》云:“梧桐,又曰榇梧。”又名“榇皮”。3、青桐:《齐民要术》云:梧桐“按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也。”北宋陆佃(1042-1102)《埤雅》释:“今以梧桐皮青,号曰青桐也。”4、青玉:梧桐皮青如玉。唐·白居易(772-846)《云居寺孤桐》诗曰:“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北宋司马光(1019-1086)诗《桐轩》云:“朝阳升东隅,照此庭下桐。”又曰:“疏柯青玉耸,密叶翠羽蒙。”5、碧梧:唐·杜甫(712-770)诗《暮归》:“霜黄碧梧白鹤栖。”又曰:“碧梧栖老凤凰枝。”6、翠梧:杜甫诗“凄凄把翠梧。”上官仪(?-664)《奉和过旧宅应制》诗:“翠梧临凤邸。”7、凤条:传说凤栖梧桐而称梧桐枝为“凤条”。晋·陆机(261-303)《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曰:“假翼鸣凤条,濯足升龙渊。”南北朝庾肩吾(约520年前后)诗:“桐横栖凤条。”唐·段成式(?-863)《酉阳杂俎》记:“历城房家园,齐博陵君豹之山池,其中杂树森竦,曾有人折其桐枝者,公曰:何为伤吾凤条,自后人不复敢折。”8、风梧:庭植梧桐,秋风吹,索索有声,报入秋矣。宋·陈师道(号后山1053-1101)诗:“风梧有先声。”9、高梧:唐·韦应物(737-791)《新秋寄诸弟》诗“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李中(约947年左右)《新秋有感》诗:“门巷凉秋至,高梧一叶惊。”梧桐在早秋最先落叶,高耸的梧叶漂落,知秋至也。宋苏东坡亦称梧桐为“高梧”诗曰:“露叶耿高梧。”10、庭梧:唐·罗邺(约877年前后在世)《秋怨》诗:“断南窗啼晓乌,新霜昨夜下庭梧。”宋·陈师道诗:“庭梧自黄殒,风过成夜语。”11、井梧:唐宋时以梧桐为嘉木,植于庭院,庭中有井故有井梧、井桐之称。唐·杜甫(712-770)诗:“清秋幕府井梧寒。”南宋·陈詠(号景沂)《全芳备祖》(约1225年完稿)载古诗:“井梧栖灵凤,”洪适(1117-1184)诗:“井梧摇落先霜尽,衣杵凄凉带月闻。”翁元广(生卒年代不详)诗:“才破繁华海棠梦,又惊摇落井梧时。”12、井桐、金井梧桐:唐·王昌龄(698-756)诗:“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李白(701-762)诗:“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白居易(772-846)诗:“郁郁井上桐。”宋·欧阳修(1007-1072)诗《桐花》:“猗猗井上桐,花叶何衰衰。”钱惟演(1022年前后左右)诗:“秋意先侵玉井桐。”陆游(1125-1210)诗:“桐引新枝出粉墙,金井梧桐辞故枝。”13、胡同:《汉书·西域传》载:西域鄯善国(楼兰)“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同、白草。”朱起凤撰《辞通》释谓:“胡与梧同音、借用。同乃桐字之省。”14、白铁树:北齐·颜之推(531-591)之《颜氏家训》载:“或有讳桐者,呼梧桐为白铁树,便以戏笑耳。”15、琴材:唐雍陶(约846年前后在世)诗《孤桐》:“疏桐余一干,风日萧条,岁晚琴材老,天寒桂叶凋。”16、焦桐:梧桐因焦尾琴故事而得名。唐·陈标(831年前后在世)七言律诗《焦桐树》:“江上烹鱼采野樵,鸾枝摧折半曾烧。未经良匠材虽散,但得知音尾已焦。”17、龙树:元·马祖常《无题》诗之三:“丹穴凤来龙树远,海门鱼去蜃楼遥。”梧桐是中国传统庭院树种,已经有3000余年栽培史。梧桐引凤凰的传说,最早文字记述见于三千年前《诗经·大雅》中的《生民之什·卷阿》篇。诗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诗经》的《生民之什》是西周时期,王室贵族歌颂周朝始祖后稷与早期帝皇功绩的作品。其中《卷阿》篇是周成王三十三年(公元前1082年),成王游弋卷阿(指蜿蜓曲折的山岗)时,随臣对成王的颂美诗。诗寓有规劝成王求贤、用贤之意,亦以凤凰栖梧桐,喻为贤人汇集。以后又见于战国时庄周(庄子)(约前369-前286)所著《庄子》(《南华经》)的《外篇·秋水》,其中有一段记述庄子之友惠子(惠施,约前370-310)在魏国为相,当时庄子从宋国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惠施恐庄周欲代惠相位,在国内搜查三日三夜。后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宛鸟雏(凤凰类),子知之乎?宛鸟 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礼泉不饮。”东汉郑玄(127-200)为《诗经·卷阿》作笺。亦曰:“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西汉韩婴(前157年前后左右)撰《韩诗外传》谓:“黄帝即位,凤乃止于东园梧树上,食竹实,没身不去。”《后汉书·蔡邕传》载:“吴人有烧桐以爨(Cuān,烧火做饭)者,邕闻火裂之声,知其良木,因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人以梧桐为琴材,遂用“焦尾琴、焦尾、焦琴、焦桐”等指美琴或比喻良才未被赏识。晋郭璞《梧桐赞》云:“爰伐琴瑟,八音克谐。歌以永言,雍雍喈喈。”蔡邕所述能作琴材之桐可能为泡桐,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已作注释,云:白桐(泡桐),“成树之后,任为乐器。青桐则不中用。”晋·郭璞(276-324)《梧桐赞》:“桐实嘉木,凤凰所栖。”出自梧桐引凤凰的典故之后,皇家宫苑,民间院落,都以梧桐为吉祥嘉木,普遍种植之。春秋吴王夫差建梧桐园于园中植梧桐树,南北朝时梁代任防《述异记》载:“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一名琴川。”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4年)越灭吴,后人有《梧桐园》诗咏道:“桐花香,桐花冷。生宫园,覆宫井。雨滴夜,风凉秋。凤不来,吴王愁。”此即南宋范成大(1126-1193)著《吴郡志》所云:“梧宫秋,吴王愁也。”其后的《尚书》、《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均提及梧桐树。汉代梧桐树被植于皇家宫苑,《西京杂记》载:“上林苑桐三,椅桐、梧桐、荆桐。”“五柞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魏晋时种植梧桐树开始增多,晋·夏侯湛《桐赋》日:“有南国之陋寝,植嘉桐乎前庭。”大规模种植梧桐树则是东晋十六国时先秦皇帝苻坚(338-385)据长安(今西安)阿房城,时长安民谣曰:“凤凰凤凰止阿房”。《晋书·苻坚载记》载:“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晋·傅咸(239-294)《梧桐赋》记述了门前列行植桐引凤之盛观,赋曰:“美诗人之攸贵兮,览梧桐乎朝阳,蔚菶菶以萋萋兮,郁株列而成行,夹二门以骈罗,作馆寓之表章,停公子之龙驾,息旅人之肩行。瞻华实之离离,想仪凤之来翔。”南朝著名文人谢眺《游东堂咏桐》诗有“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叶生既婀娜,落叶更扶疏。”句,是在庭院中植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对种植梧桐有“明年三月中,移植于厅斋之前,华净妍雅,极为可”之论。南北朝时齐·王融(468-494)《桐树赋》“梧桐生矣,于邸岫之曾隈,仪龙门而插干,伫凤羽以抽枝。”梁·沈约(441-513)《桐赋》:“龙门之桐,远望青葱。”唐代种植梧桐树极为普遍。唐·刘餗(742年前后左右),撰《隋唐嘉话》记“唐初宫中少树,仁后命种白杨,谓何力曰,此树易长,三数年间宫中可得阴映,何力一无所应,但诵古诗云:‘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意谓此是塚墓间木,非宫中所宜种。孝仁逐令拔去,更树梧桐也。”是于皇宫中种植梧桐树。李白有诗句曰:“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实际上,这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段成式《酉阳杂俎》称:“历城(今济南)房家园,齐博陵君豹之山池,其中杂树森?,曾有人折其桐枝者,公日:何为伤吾凤条,自后人不复敢折。”是私人园林中种植。李贺《天上谣》诗“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是庭院中种植梧桐树的写照。唐·羊士谔诗“萧条梧竹下,秋物映园庐。”唐·李频(约860年前后在世)《题长孙桐树》:“一去龙门侧,千年凤影移。”唐·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诗曰:“北竹青桐北,南桐绿竹南。竹林君早爱,桐树我初贪。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渐。栖食更如此,余非凤所堪。”不仅表明了古人庭院喜桐竹配植的景色外,还寄托着引凤栖梧食竹的祥端。宋代种植梧桐树也很多。北宋朱长文于苏州建乐圃,其作《乐圃记》称其园中植有梧桐、松柏等树:“柯叶相幡,与风飘飓,高或参天。”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载北宋洛阳名园十九处,多植有梧桐树,最著名是《丛春园》,载云:“桐梓桧柏,皆就行列。”宋·吴儆(1125-1183)诗:“庭前两梧桐,浓绿涵清辉。”宋·徐积(1028-1072)《华州太守花园》诗曰:“南园花谢北园开,红拂栏干翠拂苔。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描述关中华州城官家园林中种植梧桐造景之况。关于梧桐“一叶知秋”,宋·司马光《梧桐》诗曰:“紫极宫庭阔,扶疏四五栽。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元代庭院种植梧桐造景,元诗词可证。元·丁鹤年(1335-1424)《题凤浦方氏梧竹轩》诗云:“凤鸟曾闻此地过,至今梧竹满丘阿。”元·郑允端(1327-1356)《梧桐》诗曰:“梧桐叶上秋先到,索索萧萧向树鸣。为报西风莫吹却,夜深留取听秋声。”元·郯韶(1341年前后在世)吴兴人(今浙江湖州)善画,诗《碧梧翠竹堂》云:“去年种桐树,绿叶高云凉。今年种新竹,已与梧树长。幽人读书生高堂,夜闻天籁鸣笙簧。下堂仰视明月光,照见鸟啼金井傍。鸟啼在何处,双飞向桐树。枝头哑哑传好语,明年结巢凤来住。”同代人于立认为郯韶重梧而略竹,又作《梧竹谣》曰:“凤来住高梧,枝高梧叶老,秋风明月吹,夜夜栖啼鸟。不如池边竹千尺,露叶霜筠照寒碧。今年结实苦未多,明年实多凤来食。”都是对元代梧桐树造景的描述。明代梧桐树常栽植在庭前、窗前、门侧、行道旁。明·高启(1336-1374)《梧桐》诗曰:“井边双玉树,高洁自生凉。影散秋云薄,声喧夜雨长。疏英飘碧簟,乱叶响银床。绿绮谁能斫,持将奏凤凰。”表述了民间庭院内井旁植桐的习俗。明·王象晋《群芳谱》云: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群芳谱》还载:“遁甲书云:梧桐可知月正闰,岁生十二叶,从下数一叶为一月,有闰则十三叶。视叶之处,则知闰何月。立秋之日,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故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明·陈继儒(1558-1639)《小窗幽记》对庭院梧竹配景又谓:“凡静室,前栽碧梧,后栽翠竹。前檐放步,北用暗窗,春冬闭之,以避风雨,夏秋可以开通凉爽。然碧梧之趣:春冬落叶,以舒负暄融和之乐;夏秋交荫,以蔽炎烁蒸烈之威。”陈继儒又有四言诗曰:“高梧修竹,静者之居。风飘不鸣,梦亦清虚。客至有酒,客去有书。披裘种花,蹑屐采疏。”碧梧翠竹的配植手法,乃中国古典庭院植物配景术之一。明·文震亨(1585-1645)的《长物志》云:“青桐有佳荫,株绿如翠玉,宜种广庭中。”明代所建的苏州著名私家园林拙政园有“梧竹幽居亭”景点,亭的匾额“梧竹幽居”由明代文徵明(1470-1559)所书,亭内悬挂清代赵之谦(1829-1884)撰写出的一付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亭旁植梧桐、翠竹,如今梧桐已成古木。明末扬州著名私家园林影园也植有数株梧桐。关于梧桐纪年,出于明李渔(1611-1676年)的《闲情偶寄》。清代种植梧桐树的热情不减,陈扶摇《花镜》对梧桐树造景有“藤萝掩映,梧竹致清,宜深院孤亭,好乌闲关”之说。康熙时浙江著名文人高士奇于隐居处嘉兴平湖城建“江村草堂”园林,园中辟有“碧梧蹊”景点,其作《江村草堂记》载:其景是“兰渚后碧梧夹道,行其下者,衣裾尽碧。清露展流,则新枝初引;轻凉微动,则一叶飘空;墅中在在皆有,此地独多。”《北墅抱瓮录》云:“梧桐修柯,碧叶纡径之内,种之成列,绿阴蔚然。晓雨夜月时,幽响滴沥,清影扶疏,秋声秋色,尽在于是。”李斗《扬州画舫录》记:“临水红霞”景点有“桐轩在飞霞楼后,地多梧桐”之载,此外扬州的张琴溪家的“双桐书屋”和马日珀的行庵等园林也以植梧桐盛名。近现代以后,梧桐树已被全国各地广为种植,机关、学校,工厂、公园、风景区、街道两旁等,均见有梧桐树的身影。关于新疆和田地区梧桐树王的传说:当地有人说是从印度引进的。当地还流传不少于此树有关的神话传说,无不充满神秘色彩,激起人们亲睹该树的欲望。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一直把它视为“圣树”,经常有人前往顶礼膜拜。这株古梧桐树在地理学、植物学方面有重要研究价值。已成为和田的一处重要旅游景点。梧桐植物涵义:一、“高洁品格”,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二、“忠贞爱情”,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三、“孤独忧愁”,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四、“离情别绪”,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

被嵌名题诗的诗人简介:杨龙美,笔名易湄,女,1966年出生,江苏省东台市人。高级教师,任职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多个论坛诗歌版主,诗歌、散文诗编辑,如担任新加坡书写文学网中国大陆版版主。自幼爱好文学,200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发表作品几百篇(首),作品散见《星星诗刊》、《散文诗》、《中国诗歌》、《关雎爱情诗》、《时代文学》、《世界汉诗》、《参花》、《海外诗刊》、《诗歌周刊》、《中国爱情诗刊》、《江苏诗人》、《天津诗人》、《北京诗人》、《新文学》、《湖海》、《翠苑》、网刊《大诗界》、《中国诗歌网》、《盐城晚报》、《凉山日报》等报刊杂志与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有作品被专刊推荐。出版诗集著作《凝听灵魂抽穗的声音》、《岁月划痕里的断章》等。作品入选《当代诗卷·2012年卷》、《星星诗人档案(2013卷)》、《中国散文诗(2013卷)》、《中国散文诗·2014卷》、《中国当代诗人情诗集萃》、《2016中国魂·散文诗选》等多种选本。小说《罗圈腿的囫囵爱情》荣获2014年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的“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三等奖;散文诗《把酒喝进心灵的深巷》荣获2014年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荣获《关雎爱情诗》2015年度“十大潜力诗人奖”。其作品《那夜色中斑驳的古墙(外一章)》参赛了2016年《中国梦文学网》“大好河山”中华全国诗文联赋大赛暨徐霞客文学奖征文。出席了2016年5月“相聚天台山”首届全国诗文大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8640/

七绝·嵌名杨龙美题诗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