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打谷场—停车场

2017-11-05 10:53 作者:马济元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958年,在我们村的西边,政府为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区农民建设了一座电力排灌站。“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此话说得千真万确!有了电力排灌站,低洼地涝能排,旱能灌,收成有了保障。好事宜逢双,生产队旋即傍着电灌站修建了一块打谷场,拉上了亮堂堂的“小太阳”,淘汰了臭气冲天的电石气灯,开天辟地头一遭用上电灯的农民个个笑逐颜开。收获季节,打谷场上的稻床①一字儿排开,噼噼啪啪忙掼稻。入,“小太阳”下的打谷场亮得如同白昼,干劲冲天的农民们挑灯夜战,一连十数天。几年以后,那些稻床被叠在了一个角落,生产队开始使用脱粒机轧稻。最早的脱粒机是村里木匠师傅自己制造的,它用十来根嵌着粗铁丝的木条扎成圆筒,安装在三个半米多高的水泥墩子上,以电动机带着圆筒飞速转动。此时,农民将稻把压在圆筒上,哗哗哗连续摁几下,稻谷立马离开谷穗,与早先溅落的稻谷一起聚拢成一座金山。脱粒机轧稻不但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电力灌溉,机械脱粒,真实又生动地诠释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让初尝机械化甜头的农民更加憧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那时,打谷场是生产队农民各类活动的中心,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在这里,聊天乘凉的男男女女在这里,出工干活的农民在这里,会计公布的账目在这里,一年的劳动成果即一年的希望也在这里,甚至于民办小学和农民夜校一段时期也办在这里(打谷场上的仓库里)!收获季节,为把丰收的粮食拿到手,生产队的全部劳动力都围绕打谷场运作:首先,全队所有的壮劳力全部出动投入抢割,让割下的庄稼在田地里躺晒;然后,全队劳力兵分两路,男壮劳力负责搬运,女壮劳力负责脱粒。搬运晒干的庄稼到打谷场,全靠壮男杭育杭育地肩挑。水乡多河浜,眼望着一箭之地的前头,走上去却被河浜阻拦,所以生产队的农田多数离打谷场很远。于是农民摇来农船,先把庄稼装上船,然后欸乃欸乃把装得如楼船似的稻船摇往打谷场。那几天负责脱粒的妇女更辛苦,她们站在脱粒机后忙着轧稻,“纹丝不动”,常常站得腿脚发麻,而轧稻酸痛得双手和肩膀失去了知觉。此外,脱粒机转动还颠得灰尘飞扬,呛得人吭吭咳嗽。壮劳力们的农活艰苦,作为辅助劳力的老人和小孩,同样非常的忙碌和辛苦。他们有的得把脱下的稻谷飏筛干净,有的把稻谷运进谷囤;有的得把稻草堆成高高的大草垛。为了把丰收的劳动成果拿到手,为了把好粮卖给国家,全队上下个个忙得顾不上吃饭,减少了睡眠,瞅一眼手工归来的农民,哪个不累得筋疲力尽,眼眶凹下了一圈,身体瘦掉了一个膘!

后来,生产队启用了新的打谷场。为建造新打谷场,生产队筹备了一个五年计划。因为修建新打谷场,是为了让它坐落生产队田地的中央,以方便搬运,提高劳动效率。可是整个生产队的300亩土地,被蛛网似的河浜分割在五六个屿圩上。为此,生产队在每年闲时集中劳力拦河筑坝。四年之后,生产队筑了四条拦河坝,新打谷场和新的仓库才开始修建、使用。至于那块电灌站旁边的老打谷场,仓库腾给了下乡安家落户的全家户居住,再为知青在仓库对面盖了新房,老打谷场遂成为了新农民的聚居区。

光阴流逝,斗转星移。几年以后,知青们返城了,改革开放了,打谷场上的大草垛悄悄地转换成为了鳞次栉比的小草垛了——承包土地的农户们瓜分了两个打谷场。又是几年过去,两打谷场突然不再有客户光临了,门庭冷落,渐渐蒿草丛生,打谷场荒芜了。原来,土地流转,大户种田施行政府推介的秸秆还田,国家粮库又有烘干机,种田大户收起的粮食可以直接送入粮库。至此,这打谷场的使命寿终正寝了。

三年前,荒芜的打谷场时来运转,它转行成为了停车场。由于村子里家家都有了小轿车,况且在不断的增加着,停车难遂也成为了乡村的一个令许多人头痛的老大难。村委会为民办实事,斥资并且安排劳动力,除去电力排灌站旁的打谷场上的杂草,然后铺上厚厚的碎石子,再浇砌为一块平平展展的水泥停车场。站在这块由打谷场辟成的停车场上,我放眼环视家乡:河浜依旧,田地依然,然而村子里新楼迭起,硬化的林荫大道宽阔平坦,不远处还有高速公路横穿而过。偏僻低洼的家乡已今非昔比。我不由得心潮起伏,喃喃自语:脚下的土地啊,你就是家乡半个多世纪来发展变化的见证,而我呢则是一位见证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8059/

打谷场—停车场的评论 (共 9 条)

  • 雪
  • 心静如水
  • 程汝明
  • 鲁振中
  • 诗心云卿
  • 雪儿
  • 雨袂独舞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接地气的文字,朴实、自然。建议分段,像是写好就发的,望修改,支持!祝创作予以!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