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然无雕饰

2017-11-03 21:44 作者:郭伟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天然无雕饰

——读四川省作协会员、巴中市作协副主席陈礼贤先生的散文

⃝郭伟

我虽铁佛人,出卫校时却被分配到广纳中心卫生院工作了七年,那时,县文化馆已办《通江文艺》,我们乡下却是难得一读的。一天,广纳中学有个高中生来院对我说:“三合小学陈礼贤老师写散文,很有名气。”我很羡慕,有次回铁佛,便与我一个小学同学同车,到三合下了车,专程去看望他。那时电话不便,事前没联系,没想到陈礼贤老师真就没在校。这次所冒风险很大——便是当天再也没有到铁佛班车,我俩只得花两三个小时步行回铁佛。

又过了几年,由于思乡心切,我一心要回到本乡才肯结婚,卫生局领导居然同意了我们的请求,把我与恋人一起调到铁佛中心卫生院去了。

当然,我们回到铁佛安顿下来后,首先便是去拜望这位心仪已久而又近在咫尺的作家。天随人愿,第一次就见到礼贤本人了,相谈甚洽。从那时起,我发现他为人很朴实,心无杂念,清澈明净,值得深交久往,便叫他陈兄,或礼贤兄。不久,巴中市有文友到铁佛镇,我专门请礼贤、黎明等人相陪,搞了一个小聚会,在一个小乡镇可谓文人大聚会了。只是,我是学医的,为文则属杂家,没想到那次也附庸风雅了一回。(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礼贤有他的教学任务,我有我的住院病人,相处的时间还是比较少的。除了教学,他经常手不释卷,因此我去他家的次数居多,有时便留赴家宴。但见面一次,我多是听他纵谈古今,深入浅出,气氛热情友好。一九九六年初我被借调县卫生局不久,他也调到《巴中日报》社去了,相见更少,但我们神交依旧,友情依旧。十几年来,他的大作频频,创作颇丰,加入了省作协,并获得巴中市作协副主席官衔。

我借调卫生局十四年期间,一有空闲,依然为文,在《中国卫生》、《中国卫生政策》、《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卫生行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等方面的论文和一些长篇通讯报道。我虽无文学系统理论,作文也不得章法,但依然不改初心。后来有了联系,就方便多了,得到陈兄的鼓励和帮助颇多,受益匪浅,我发表的文章也渐渐多起来。我与他相交,绕都绕不到世俗之见上去,也从来没有浓情厚礼、滥醉如泥的现象,而是深合一句现成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

其实这个淡水之情,原来正是深受陈兄的影响。我读过他很多散文,脑壳里留下来的,就如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而且是黑白的水墨画。画的内容就是具有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农村农民——农村早晨的一缕淡淡的炊烟,缓缓地飘荡在绿色的山林中,农民在田间耕作,时隐时现,一圈圈涟漪,围着耕夫和牛,渐渐扩展。《乡村记》虽然分出了《风物记》、《下乡记》、《田野记》、《种菜记》等五章,实则风格一致。山水、道路、民居、鸡鸭、鱼兔、猫狗、花——就是黑墨所画的一个个静物,一幅幅素描。

石器、石缸、石碾、石磨、石磙、碓窝……这些都是静物,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生活用具,既是他们的智慧所造,也是他们生活所用。闲置时是静物,动起来却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但是,与其说它们是人类的工具,是为人类服务的,勿宁说,劳动人民是围绕着、依傍着、将就着它们而生存。丝瓜南瓜瓜,随地可见,俯首可拾,不播而收。而那些石器,一看便让人想到那些大墓考古,长满岁月的青苔,残留磨砺的沧桑。“乡音难改”,“故土难离”,“叶落归根”,一代一代农村居民都是这样守着祖坟过日子。这也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得以传承,并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的根本原因。

这是读一遍的感觉。再读一下,就发现所写并非静物,而是有动的。看久了就会发现,那画中之水在动,是水纹在荡漾;那画在飘香,是墨香,是兰香。《柿子》“一些鸟飞来,聚在树上,叽叽喳喳,把柿子当点心。”深秋时节,柿子红了,冻得柿子叶子全掉了,那是一幅很静美的画。没想到几只鸟儿来了,便打破了宁静,充满了生机,随之,鸟儿当点心吃,就凸显了柿子的作用了。动静结合得非常巧妙。

读第三遍的话,能勾起人们的回忆。《玩泥》每个农村儿童都干过的。“一脚下去,稀泥从脚趾间冒出,是一种柔软的抚摸,感觉很舒服。”乡间路上或水田里泥的气味,遥远的童年快乐,让人全部回味起来了。

再读一遍的话,便能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花的香》是有些夸张,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笔法。“香得我们的脑袋都有些晕眩。”“花们在高处香着,我们进出院子,脚步都有些飘呢。”这显然是作者的特殊感觉,全面调动并准确描述到人体多种感官的发现和兴奋点。

而《打草鞋》这么过时且普通之事,借着陈兄博学多识,纵贯古今,考证其称谓和功能,让读者在品尝优美散文的同时,得以窥视其历史渊源,吸取大量相关知识,同时感受到农村那种悠闲自在的慢节奏生活。

总之,越读越有品味,越读越觉韵味深长。

人是文中最灵动的精髓,但是文中之人,只有精神面貌,而没有具体形象。男女老少是模糊的,脸是模糊的,衣着是模糊的——但可以肯定,他们都是农村的兄弟姊妹,是姑舅姨表,是父老乡亲。只有四季的轮回是具体的,泥土的颜色和香味是具体的,山林之氤氲潮湿是具体的。这些感觉,要细心地去感受才能被感官抓住。

我常在想文章的深度到底怎么表达,有一次在县文化馆听一位作家老师的演讲,她认为一个事物必须深挖,才能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这话完全正确。但有没有文章深度的刻度?怎么挖掘,还是不太清楚。我再递纸条子,她便有些不耐烦了。

我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给孩子量身高,他站在体重计前面,背后竖起一把大尺子,上面有刻度,孩子往前一站,“一米几?”一眼就明白了。

文学似乎也可以列一个刻度表出来,你能把一个文学作品拔高到什么程度,就是专攻文章的学者们的尝试。虽然有时牵强,有时夸张,有时力道却又不够,但到底还是到了那么一个点,那么一个层面,便有了那个层面的高度。

我想像中的文学尺子除文体(小说、散文、诗词、曲艺、相声、小品、纪实等)、类形(传记、言情、军旅、武打格斗等等)、篇幅(长中短篇、微形小说等)这些分类外,是不是可以树这样一个标尺。一、崇尚天道(自然规律);二、紧跟政党(主义信仰和政治路线);三、遵纪守法,坚持国家大政方针;四、弘扬道德(君亲师,忠悌,仁义礼智信);五、唱颂真情(爱情父子情母女情、友情等);六、赞美弘扬——爱好和平、爱国爱民、民主自由、公正平等、浩然正气、见义勇为、勤劳勇敢、坚韧不屈、豁达大度、吃苦耐劳、热情友好、爱岗敬业、文明卫生、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正能量精神;或讽刺批判——汉奸、卖国、叛徒、懒惰、无信、软弱、偷盗、目无法纪、自私自利等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写完这一段一看,它还是一种分类方法,但也有一个高低层次在其中。如果真这样一列表,再对照检查,一眼就可以看出文之所及到了哪个层面,哪个深度——是不是有点机械化、简单化?班门弄斧之说,纯属笑谈——允许讨论和批判,或者完善。

陈兄的文章又到了哪个高度呢?改装一句古话我觉得很合适:“天然无雕饰”。

《乡村记》文字非常简洁,篇幅短小,如看展馆的展品上的文字简介,农村居民也好像一些原始部落的原生态人,以至于《割草的女孩》为一把嫩草堕下悬崖,丢失性命。这种因小失大,本末颠倒的现象,是有着深刻而又复杂的社会原因的。这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发现这些文章之根深、之厚重。

时尚大多数文章,都喜欢在结尾处做一个结,像小女孩把头上几根稀疏的黄毛毛,在脑后揪成一个髻,算是一个提升文意的焦点,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也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八股式文章。陈兄行文如行云流水,没有启承转合,文字十分简洁明快、返璞归真。他以深厚的文学造诣、艺术才华和高洁的人品,写就的文章多成精品,常获大奖,也被选入多种文学选本,尤其是《狗泪》被选入“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创新教材《语文课本》”。能获此殊荣,绝非偶然。

陈兄纯静如水,不惊不咋,生活朴实,为人厚重,为友笃诚,世俗之尘难入其目。人品清淡高洁,文章隽韵悠长。正是因为水清,才让我们能看到他内心纯洁明净的最深处。

2017-9-18:16

郭 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Y00009),巴中市作协会员

地 址:四川省通江县诺江镇石牛嘴红峰大厦五楼——通江县医疗保险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7937/

天然无雕饰的评论 (共 13 条)

  • 紫燕之约
  • 浪子狐
  • 鲁振中
  • 雨袂独舞
  • 紫色的云
  • 江南风
  • 秋实黾园
  • 雪儿
  • 亓方文
    亓方文 审核通过并说 “这样一个标尺”1、2、3、4、5、6这就是等级分配吗?弘扬道德低于遵纪守法?
  • 剑客
    剑客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并推荐阅读!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 南国孤鹰

    南国孤鹰品读先生的人生札记。问好!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