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安康有个谢青天

2017-11-02 16:52 作者:清风细雨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陈俊东)世人皆知,河南开封有个闻名于世的包青天,岂不知陕南安康也有个流传千古的谢青天。

常言道:南方才子北方将。余以为,这话一点都不假。幸被李克强总理誉为“秦巴明珠”的陕南安康,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河谷盆地居中,自古以来文儒之气并不稀疏。仅在清代百余年间里,汉水之滨的谢氏一门,不仅接连高中了谢玉珩、谢裕楷、谢俊崇三位进士,另有十人中举,三个知府,九个县令,不愧为陕南望族。而且所有出仕之士都能以勤俭品端,民清廉而深受百姓赞誉,为汉水文化史增添了一抹浓重的色彩。这其中,当数人称“谢青天”的谢玉珩名气最大。

学有所成,安康大儒。谢青天原名谢玉珩(1781~1854),字宝书,号鹤舲,陕西安康流水店陈家坝人(今汉滨区流水镇中心社区)。自幼聪慧,五、六岁嗜学如成人,从兄学经书,后与张补山共师乡贤董朴园。董谓张博而才,谢拘而谨,乃安康少有之大儒。

谢玉珩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二十一年中举,二十五年以进士分发四川,历署新宁、德阳、昭化、绵竹、达县知县。从政期间,清正廉洁、守法奉公,并且为民请命、除暴安良,赈灾济贫、减赋安民,崇文重教、创办义学。谢玉珩高中进士后,一直在川北一带做地方官,在当地留下了很多传说故事。特别是善折狱,凡遇疑案,再三推勘,不得真情不止。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其在昭化任知县时侦办的一件凶杀案,在民间演绎出《谢青天断案》。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谢玉珩出任昭化知县,上任不久遇上一个十分棘手的案子:劫案连着凶杀案,据情理推之引出双尸案,贸然开棺验尸又惹下泼天大祸。皇上限期三个月查清案情,否则株连九族。谢老爷子于是微服私访……蜀人慕其德行,于是呼之“青天”。

家庭助廉,守法奉公。据《安康谢氏族谱》载:二百六十七年前的清乾隆十五年,住在原福建龙岩州武平县中山镇上坪村,九二朗公后七世祖桂宗公长子维敬公之后一个名叫谢世显的壮年男子,在南方大移民潮流中,怀藏家谱携家带口一路向北,当来到江南水乡般的陕南安康时,长途迁徙中的他不由得砰然心动,便决意放下包裹,落脚此美丽的地方生根发芽起来。他们先落地汉阴县,后又伸展到了岚河口、流水店等地。谨行家范,从严治家,耕读传世,农闲时组织山货特产自汉江放排外运,再倒腾回些外来物品,逐步发展,家道遂渐入佳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据谢氏后裔珍藏至今的谢玉珩父亲谢元敬撰写的《自叙年谱》载,谢玉珩嘉庆二十五年十月十六日赴蜀上任时,其父谢元敬临别告诫说:“凡为官者,荣亲易,不辱亲难。此去当为蜀民造福,不义之财分文不取,倘旅费不足,着人归取,余力尚能勉凑也。”次年谢玉珩因手头费用拮据,遵父嘱着人归取银二百两,而不累及百姓。

崇文重教、创办义学。新宁俗朴,文事不举,他于四乡设义学,常携笔墨书籍躬往劝导,奖掖学业优秀者,果有张姓生员乡闱告捷,时人誉为“破天荒”。文庙倾颓,募金逾万,十月乃成。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城东2.5公里处的凤岭山,亦名塔子山,海拔1056.3米,与昭化古城隔江对峙。《旧昭化县志》载:晋永康二年(公元300年)有凤栖此山,为此而故名。道光四年(1824年),邑令谢玉珩倡建“崇文塔”一座,由此以塔取名。

赈灾济贫、减赋安民。谢玉珩后移任绵竹,道光四年大灾,他全力以赴救灾散赈。先清户口,分极贫、次贫,据门牌发给米票。设两局,极贫归赈济局,次贫归零赈局。贴出安民告示,约日散济,每砍领五日粮,民无拥挤守候之苦。有议设粥厂,他说:“施粥杂沓,稍有颜面者,甚于嗟来之食!”

为民请命、除暴安良。他还办团练,禁盗窃以民捕贼。为劝化乡民,又用乐天体,编五、七言俚句俗歌,张贴街市通衢,妇孺皆能成诵。邻邑并有抄录,传为家训,地方一绅士录为一册,题名《谢公宦蜀政治录》。凡官去任时必减价税,印契人惊问其故,他说:“吾资金无忧不给若后任新莅斯土,倘所需不敷,不又重累吾民乎!”执政爱民深得川人拥戴。离任新宁,士民攀留,四境奉送万民伞,抵昭化,民相候道左迎接,并建德政坊,书“为民父母,除暴安良”,谢力阻未能。此坊曾毁坏,光绪四年,又重修。道光五年,因父丧归家。百姓赠匾书“上蔡遗风”。

治学精博,谨言慎行。谢虽出身封建家族,却能平等待人。归家后不再为官,优游林下二十年。兴安太守白维清、徐栋先,先后聘他任关南书院讲席。因治学精博,谨于言,慎于行,不自骄矜,人称良师。所撰《淙城草》、《葭萌草》皆不示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其学生章声扬、阮钧衡拣所录存者数十篇付诸同乡,安康知县陈仅弁言简端,依其自居名号,题书《守拙斋集》。

魂归故里,续享宁静。位于安康城西南约25公里瀛湖风景区中游的流水古镇,既是生养谢玉珩的家乡,也是他魂归故里续享宁静之地。前不久,我怀着对一代清官的敬仰之情,瞻仰了被老百姓称颂为“谢青天”的清代名臣谢玉珩墓园。自流水码头乘船前行约千米,在一背风向阳处,谢鹤舲先生头枕青山、脚蹬绿水的陵墓就静静的安放在这里。几株高大的翠柏旁,墓园碑石碑文内容完整,字迹清晰可辨。有联上书:望绿水静观帆樯穿梭;下书:卧翠岗默数秋更替。横额:续享宁静。墓前青石古碑高约两米,壁柱挽联左书:德政嘉言存之天地;右写:身模家范付与儿孙。可谓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贤公遗训,教益后人。轻轻翻开《谢氏族谱》,内有“乡贤公遗训”二则,今天读来仍令人受益匪浅,今录之:“行身处事之道,非弟无以植本,非忠厚无以培基,非勤俭无以立业,非仁恕无以及人。陈文恭公五种遗规语最切要。朝夕讲解,俾内外大小同听。纵不能尽行先人之言为主,亦足化其顽梗刻薄之气。其共勉之后,嗣有出侍者,如以贪墨败度不许入祠训俗编云。”

“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非特为饔飧(yōng sūn)之计,亦使知稼穑之艰难也。子弟读者不耕,犹曰吾有所事也,乃有既不读书又无他业而又不从事耕耨,第令鲜衣美食安享荣华,不数年而家道零落。教不先而率不谨,虽悔何及。宜使之服力田间,习为劳苦,知粒米之可贵,自不敢奢华过度,守身克家莫急与此。”

右高祖霞漳府君暨伯曾祖鹤龄府君,遗训二则,一示开创之维艰,一戒守成之匪易。于读与耕尤兢兢三致意焉,旧谱皆阙而弗录殊失。先人持盈保泰之意。百年余来,子若孙习忘祖训,既不耕读,又无他业,徒见其鲜衣美食,安享荣华富贵而巳。尤不肖者,则且饮博淫荡,一掷百千,而无所吝惜,独至本源之地,事关公益,则守悭囊而一毛不拔。听其废坠如秦越之相视者,比比皆是,是殆所谓忘本非欤。囊使缅怀先训,辑录谱端,资后人考镜。纵不能规规焉,亦步亦趋,先人之言为主,有所警惕,何至泰然自肆。

江河日下,百数十余烟户皆奄然不振,若是耶夫?惟智者观无形贤者,防未萌。捧读二训,似逆知今日情事者,故诫辛苦诫勤劳,殷殷过虑,反复叮咛,何见之远而思之深也,己酉莫春,谱届三修总其事者。

胞伯润苍公梧,亦以分修合繤,与胞兄裕枋同侧其间,一日,伯父拣手抄遗训二则并霞漳府君自叙年谱一帙,命录简端以召后起,书竟缀语篇末。自知意肤词,费于先德,未能发挥万一。然眷念宗盟萎然中落,情之所至,有不能已,于言者耳,知我罪,我所不计也。

庚戌花朝七世孙裕梧谨注

拜谒过鹤舲先生墓园,沿库区小道去500米外的“清政亭”。那是1998年瀛湖库区开发时,当地百姓为缅怀这位先生而特建的“清政亭”。亭坟隔水相望,给往来游人许多启迪和沉思。谢玉珩的一生,留下的许多传奇故事中,均饱含了百姓们无穷的敬仰和爱戴。

钟灵毓秀,流水古镇。据《安康县志》载:古镇东南陈家坝,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明清之际,由于汉江航运的发展,古镇成了入川下汉口的重要码头,又加之本地盛产漆、麻、耳、棓、生丝、茶叶等农产品,又成了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一时间商贾云集,许多人逐渐喜欢上这山这水,乐不思蜀在此定居下来。

今日流水,气候宜人。数十平方公里的湖域、岛屿纵横,错落有致,是瀛湖中游最具规模的人流和物流中心。烟中的古镇,如水墨画般流淌……交通发达,襄渝铁路横跨其中,西渝高速出口引线直达集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安康电站37万亩库区水面,该镇占近10万亩。周围山峦起伏,其山乡野趣与平湖风光兼备,依山傍水的港湾叉道迂回曲折,既有北方山水的壮美,又有江南山水的灵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出众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谢氏一族更是人才辈出。

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安康谢氏”其子孙在传历四代后,因有兄弟七人而分为七房。除居于汉滨区流水店外,又迁岚皋、紫阳、白河等县,如今已传至18代,有2000余户、约8000人。通过对谢氏家族的了解,发现谢氏迁陕后通过短短几十的艰苦奋斗,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耕读世家。历代都有出仕为官之士,并以胸襟博大、德高品端的清政廉洁著称。这些贤达之士的成长和为官清廉的品格,无不深受其谢氏族规家训家风的滋养浸润和熏陶。

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谢世显的第四代孙谢玉珩考中进士,为二甲二十八名,成了安康谢氏学而优则仕的第一人。

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藉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三卷本)载,清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第七代孙谢裕楷又以三甲第七十一名成绩考取进士。谢裕楷(1844~1898),字端甫,他考中进士后随授顺天府固安知县。上任时恰逢永定河泛溢成灾,到任后首要组织赈济,拯救灾民。为防水患,又指挥民众植柳万株护堤。他注重弘扬文化,修葺书院,亲督生员课读,治下学风大盛,社会风气好转,民间诉讼减少。光绪十九年(1893年),调任大兴县继任知县,时值燕南水患,灾民流离失所,他承父谢仁晖遗命,慷慨捐款千金,设粥厅,赈济六门三镇,事必躬亲,席不暇暖。大兴是顺天府首邑,官吏衙差往来频繁,凡公人贪脏枉法,他命令捕拿,决不宽贷。因忤犯权贵被参,直督汤文勤为之辩白得脱,后补宝坻。因治理有方,升东路同知,再补西路同知。他为政务,宽以治民,严以治盗。辖区内房山煤窑是盗贼啸聚之所,谢裕楷擒得为盗的原巨魁将要依法处置,求情的信一日数至。他掷书于地曰:“一官不足惜,如苍生何?”坚持执法,后以疾病死于任所,当地士民立祠纪念。后朝廷得知,为表彰他的功绩,特授予了“钦加四品衔”。目前,该匾保存在汉滨区瀛湖镇清泉村四组村民谢克义家里。

传承谢玉珩、谢裕楷第三位科举及第的谢氏子裔名曰谢俊崇,为谢氏迁入始祖第八代孙。他于清末光绪癸已(1893年)中举人,乙未(1895年)春会试中贡士,五月会试中进士,殿式钦点翰林院庶常吉士,时年二十五岁。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谢俊崇为二甲第二十五名。他榜名谢馨,字宗山,号绍宣,一号伯南,又号白石山樵、海月楼主人、复园老人。以名次靠前的成绩高中进士后,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签分云南省通海县任知县,后任定远、蒙自知县,在任候补服花翎三品衔。

谢俊崇在云南边夷七年知县任上,经常安步当车,深入村寨了解民情,甚至施医于山民,留下了“别人马瘦,谢令马肥”的美谈。在赴滇的路上,他未及到任就未雨绸缪以《辰常舟中》一诗告诫家人:“……我家一尺布,农家一日粮。虽有升斗禄,亦当念疲氓。”谢俊崇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拥护共和,袁世凯推行帝制,他作诗嘲讽:“天怒已深人怨气,楚歌声里项王休。盖棺论定羞青史,民国清廷两不忠。”

辛亥革命成功后,谢俊崇离开通海,蔡锷将军礼送至越南海防,后又辗转香港、上海、西安、武汉等地。1933年,邵力子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陕西省主席,聘谢俊崇为省府顾问和经济前席,后又被继任省主席王一山、孙蔚茹先后聘为省府顾问。1938年春,六十八岁的谢俊崇,毅然辞去省府顾问一职,回到陕南家里,安度晚年。“风尘已了前身债,罢官仍是老书生。”他除开吟诗、作画、读书、写字以外,还常常受邀施岐黄之术于乡邻,为梓里百姓诊病施医,且不取分文。1952年,谢俊崇病逝,走完了他八十二岁的人生历程。诗文集《海月楼诗文杂抄》共6卷10余万言,是近代白河县出诗文集的第一人。除针砭时弊的作品外,亦有不少寄情山水、人文的佳作。

安康谢氏族人中,不仅在清时人才辈出,在现代亦不乏仁人志士。谢树英是教育家蔡元培的学生,1920年11月,在华法教育会派赴法国勤工俭学船上结识周恩来,对周的忧国忧民、矢志变革中国现状的赤胆忠心,感佩不已。后二人多次晤面,并过从甚密。1937~1945年,历任监察院监察委员、川康铜锌铝矿务局局长兼地质勘探总队长、山西大同煤矿主任等职。期间,一面勘探,一面开采,解决了抗日战争急需的铜、铝、锌矿。1942年,谢树英曾去重庆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拜会周恩来,二人畅叙别后经历,周亲切地称他“老朋友”。1953年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应聘为地质勘探指导委员会(地质部前身)委员。他教子严格,其子女在各个不同岗位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1988年8月2日,于北京病逝。

从严治家,耕读传世。谢氏先祖渊远流长,位于福建长汀谢氏总祠的门上对联“长岗日暖舒龙鬣,宝树风和起风毛”言明了谢氏起源。总祠里供奉着谢氏族规八条,内容为“重本源、敦孝弟、谨蒙训、肃闺范、睦宗族、习勤俭、励廉耻、息争讼”。

安康谢氏在修家谱时也不忘祖根,并依据武平祖籍家谱中所载20字字辈续补了新的20字字辈,使二者合在一起成为一首完整的40字字辈诗。前不久,我在汉滨区洪山镇天池村谢氏老三房后裔谢开勇家里,从谢英武先生主编的《安康谢氏族谱》(重印本)里看到了这首诗:“鼎世有元玉,曰仁裕俊英。克贤承先德,宏业绍凤鸣。纪国继永盛,成家道益明。懋才开景远,启秀庆隆平。”

随后,我又从谢开森先生主编的闽秦·安康《谢氏族谱》第12页得知,现居汉滨区洪山镇这支族人系七世祖桂宗公三子惟孔公之后。二百七十年前的清乾隆十二年春(1747年),十五世祖泰衍公肩挑二子,风餐露宿,携家带口从福建武平所迁来陕西东南部汉阴县落居。为寻迹安稳生活,乾隆二十五年迁岚河口,后又溯汉江而上伸展到了流水店等地,清道光二年(1822年)再扯进至洪山镇元坝村(今天池村)成为谢氏老三房一门的始迁祖。这支族人光绪六年谱载排行自十八世为:“正大光明盛,春开益茂恭。万崇登金志,世代宇文昌。”1990年农历二月,该支族人续谱排行:“德高升望重,萌苗闽承源。秦安荣后生,书耕远相传。”其支“正”派与“玉”派同辈,其“世”字辈为来陕开基祖。

在谢静女士的引导下,我们翻山越岭专程拜访了位于梁家湾建于1915年的“光典公私祠”。该祠堂坐北朝南,四面环山,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祠堂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红楹绿角,飞檐耸翘,塘灰砌墙,青砖铺地,青石大门,房檐画有花图案,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大门楹联题写:“创业维艰善步箕裘遵格语,守成匪易敬嗣宗祖事幽风。”内墙壁上镶嵌着这支谢氏后人们制定的家风八条、家规十二条、家训十四条。有联曰:“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这是泰衍公由闵来陕后,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谢氏家祠。

光典公后裔枝繁叶茂,祠堂建成后若干年,春祭人气兴旺祥和,成为传播家族文化,教育子孙后代尊老敬贤的中心,也是凝聚家族向心力的重要场所。后因年久失修局部漏水坍塌,后族人捐款重新修缮于2016年完工。

目前,安康谢氏重新修订的家训虽只有:孝亲、有爱、睦族、养蒙、立身、有德、崇文六条,但每条都有百字以上文字,从做人的不同角度规定了族人必须遵循的家规细则。谢氏家族人才辈出,历代都有出仕为官之士,并以廉政著称。福建长汀谢氏总祠内供奉的八条族规里“励廉耻”家训,充分说明安康谢氏家风的传承。

安康谢氏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众多族人出仕为官者,正因为都能够在任上廉洁奉公、为民担当,尽职效忠。除自身受到家训、家风熏陶,修德而来的人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谢氏族人深深懂得廉洁齐家之理,作为当地名门望族,这些为官骄子不同家族平凡子弟,他们在家虽受家训家风教化,廉入童心,但真正走上仕途,是否能让扎根于身的“廉”处处外化于行,这正是家人特别是长者所担心的。如果为贪所废,毁掉的不仅是个体自己,而且毁掉的是整个家庭和大家族的声誉。所以安康谢氏家训第五条说道:“儒者,不独文章,所贵乎砥行修身,入侧为仁人君子,出则为公卿大夫之贤者。”第六条还说:“有德者,生平心术必良,行为必瑞,议论必正。”就是要求有文化当官的族人要做到品行端正、清廉为民当好官。如有亲人做官了,家人首先从家庭筑起廉的屏障,家庭每位成员都要用实际行动当好“廉内助”。正如谢玉珩走马上任前夕,临别时其父就告诫其:亲人当官荣光耀祖很容易,但要一直做个好官,在任上自始至终做到不给家人和族人丢脸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特别是“不辱亲难”,意为官戒字当头,廉为上,时时要警醒自已,必需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然父亲也知道要当个真正清官不容易,所以临别时还说了让他回家取钱的嘱咐!

沧海拾珠。近期,我在搜集整理关于安康谢青天相关资料,筹拍《安康谢氏族规族训》专题片的时候,发现整个谢氏家族里类似故事还有很多。作为一名官员家庭成员的这种提醒警句和出力解困的做法,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家族美德。谢氏后辈子孙们承前启后,努力秉承“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源,和顺齐家之风,谨慎保家之气”的家传、家德、家风,这是先辈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有益于社会和谐,有益于融洽家族关系,实乃古今家庭助廉之典范,我们该当继续传承、大力弘扬。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7802/

安康有个谢青天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