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忘初衷老而弥坚

2017-11-02 15:49 作者:闫振田  | 1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不忘初衷 老而弥坚

闫振田

我一口气读完90岁老人原阜阳县地方志离休干部司洪贤先生编著的《原阜阳县谚语、歇后语与方言词汇》,激动不已。让我回想年轻时对谚语、歇后语和对方言词汇的学习使用的执着追求。

小时候,我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对谚语、歇后语很熟悉,常常张口就来:天下大雾时,她就说:“一雾三场空,不下就刮风”,后来果然如她说的一样。1956年,我10岁那年,农历四月十二,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母亲叹了口气说:“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即雨淋湿了乌鸦的羽毛),麦在水里捞。”当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连续下了几天的大暴雨,淮河发大水,内涝也很严重,已经成熟的小麦全都泡了汤,丰收年变成大灾年。

儿时贪玩,吃晚饭时狼吞虎咽,为的是尽快吃完饭,好跑到外面玩。母亲看我急急慌慌的样子,就说:“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制止我不安心吃饭,要我细嚼慢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和母亲一起下地割草,母亲很快割了一筐,我连半筐也没有。我就问母亲:“您咋割得那么快呢?”母亲说:“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要想割得快,就得蹲下来,一把一把不停地割。”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很快割满了一筐。

这样日积月累,我也会了很多谚语。上高中时,为了让作文生动,我还专门用个小本子,把掌握的谚语记下来。1968年我参军时,还将这个小本子带到部队,听到战友们讲的外地谚语也记在本子上,后来这些谚语中了大用。

我向报纸投稿时,凡是能用到谚语的地方,都尽量用。比如连队在农场劳动,连长作动员时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我们要尽快把秧插下去,保证秋季丰收。”我写稿时,就把连长说的话用在了稿子里。编辑在给我的回信里还表扬了我,说我的稿件里“战士语言”多,生动活泼。由于发表了一些稿件,我也从战士中脱颖而出,被提拔为团政治处新闻干事。

我在连队当副指导员时,每天训练回来,战士们一身汗水,有的战士图一时痛快,常将冷水劈头浇下,结果患感冒的不少。我在全连战士会上对大家说:“汗水未干,冷水莫沾。”并讲清为什么不能用冷水冲汗水的道理,并要求班长监督,结果患感冒的减少了。有的战士说:“咱们副指导员说的真灵,比吃药还有效。”

平时,不论是军事训练还是讲团结、讲学习,凡是用得着谚语、歇后语的地方,我都插上谚语或歇后语。甚至上政治课的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也不失时机地插上一两句。有一位山东东老兵对我说:“我就喜欢听你讲课,生动,耐听,有趣味。”这就是谚语和歇后语的魅力。

近几十年来,每当我在书店里看到有谚语、歇后语方面的书卖,我看一本买一本。只有有空,我就找出来翻一翻。

因为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经过千百年口头流传下来的。

通俗易懂,内容广泛,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自然贴切。以其独特的表现力。让人深思,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司洪贤老人编辑的这本谚语、歇后语、方言词汇集锦,内容十分广泛,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谚语,谚语中有农事谚语、气象谚语、做人谚语、管教子女谚语、保健谚语等十二个方面。现在农村青年大多数到外地打工,务农的越来越少,什么时候该种,什么时候该收,怎样进行田间管理,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农事谚语就以最少的语言,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你:枣芽发,种棉花;六月六耩黄豆,一天一扛榔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稀麦稠豆子,饿坏小舅子;黄豆开花,豆棵里养鸭;犁地不耙地,像似蒸馍跑了气;人缺营养脸皮黄。地缺肥料少打粮……这些谚语以最少的语言把春种秋收、浇灌施肥等方面的知识讲得一清二楚。

怎样做人,怎样培养好的家风,这本谚语里也讲得很透彻:人靠好心,树靠好根;葱辣鼻子,蒜辣心,坏人嚼舌头根(翻瞎话,污人清白);根不正,稍不正,结个葫芦歪着腚(指家风不好,培育不出好子女)……你看说得多生动多形象,让人一看就懂,一看就记住了。

在读书学习的谚语中有:修房趁天晴,读书趁年轻;玉要成器需要琢,人要成才需要学;一样师傅一样课,学好学坏在自个……每一条谚语都语重心长。

第二章为歇后语,在这一章里共收集了180多条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大都是淮北语言,又分为谐音类和取意类两种,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让人忍唆不禁,又让人深思。如老汉坐在石滚上,场(长)里看;迎风吞炒面,张不开嘴;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钱;癞蛤蟆爬到脚面上,不咬人讨厌人……

第三章写的是方言词汇,共370多条,有称谓用语,有计量词汇,有买卖词汇,有丧喜词汇,有衣物词汇等等,涉及到的还有疾病、时令、植物、动物和其他词汇。离开家乡多年,这些词汇大部分都忘了,看到司老先生收集整理出来的这些词汇,感到特别亲切,联想起许多往事。

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读完这本书,我想说,这些谚语、歇后语和方言词汇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流传千百年的语言,融汇了成千上万人的实践与智慧,至今仍具有学习和使用的价值。

首先,对于写作者来说,具有学习语言的价值,语言是写作第一要素,不论你写新闻还是文学类的文章,都离不开丰富的语言,而这本书里记载的语言,都是流传民间的口头语言,生动而又贴切,你掌握了这些语言,就会为你的文章添彩。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也有学习这些语言的必要。我们常讲领导干部要“接地气”,接地气首先要学习群众语言,老百姓说的话要听得懂,要用老百听得懂的话与他们交流,熟读这本书,你会学到很多群众语言,同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更好的接近群众。

对于从事文字语言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也很有用。因为这本书写的是原阜阳县的谚语、歇后语和方言词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掌握这些资料,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

司老先生一生热爱地方志事业,把全部精力花在地方志的编写上,如今已是九旬高龄,仍不忘初衷,把多年来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和方言词汇汇集成册,传之后人,这是司老先生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安徽省阜阳市阜阳日报社 闫振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7794/

不忘初衷老而弥坚的评论 (共 1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