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经》的智慧(一)

2017-10-23 16:32 作者:李玄钥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心经》的智慧——烦恼由何而来?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情,比如两个人接触的好好的,有一天突然听到对方的“我们分手吧”,面对这一切不知错云,痛苦万分。又比如,两口子好好的,突然发现,另一方竟然有他(她)不知的秘密,十分生气。或者,逛商场看淘宝,你喜欢已久的衣服或者什么在搞活动,你眼前一亮,十分激动,可没钱,于是乎,心情不爽,怨恨自己或者亲人没能力赚钱。或者,工作压力太大,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明明你干的事情最多,可领导总是批评你,而交口称赞从不干活的张三或者李四。

遇到这些事情,我们一般不会分析其来龙去脉,只顾着生气或者烦躁,其它一律不顾。都知道这种心理叫“烦恼”,但不会去关心“烦恼”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都有什么分类?我们的这个心理是属于哪一类?从来不会考虑这些问题。道理很简单,因为对我们没什么用,没必要在这些无聊的问题上花时间

有时候可能会想,是不是过于感性了,不太理智呀之类。不过几秒,会想到,我们又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时时刻刻都会理智呢?这样一想,感到一丝丝的安慰。可又想,有时候过于感性,也会耽误事情啊,这样也不好啊之类。这样便会产生另一种烦恼——纠结。

其实,我们都知道烦恼是有害于我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心理,我们都很讨厌它。所以,我们有意无意地想尽办法为克服这个讨厌的烦恼而采取一些措施,或许是听歌、看电影或者跟朋友一起逛街,发牢骚之类。虽然一时感到缓解了或者解除了,但过了一段时间,还会产生一些新的烦恼。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要断除烦恼,需要心如止水”,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懂归懂,能做到的人有几个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有些烦恼,在我们身上经常发生。比如,跟同事斗嘴或者意见不合,觉得心情不爽;长时间没联系过的同学联系你了,聊天后发现他(她)是来给你炫耀幸福等等。这些事情很渺小,渺小得过了一段时间我们自己都会忘记。但是,这些小事情连续发生,或者我们联想到了很多不开心的事情,我们就会认为,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苦”。

我们偶尔也会想产生痛苦或者烦恼的原因,虽然很多时候想不通那也会想,并且会反复想,得出的结论总是一样,是没钱、没势。因为每次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会坚信我们的结论是对的。

不过,我们也经常会想,有钱人就没有烦恼了吗?当官就没有烦恼了吗?之类的问题。并且知道,他们也有他们的烦恼,虽然不知道是什么。

钱财、权利,确实好东西。古人都说了,“财乃养命之物”,“官乃荣身之体”,能不好么?正因为如此,没钱的人得不到而烦恼,有钱的人怕失去或者得到更多而烦恼。虽然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但还是认为,有钱和没钱根本没有可比性,两种烦恼截然不同。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对烦恼有所研究的。我们知道,烦恼有临时和长期的区别;有大小的区别;有说不出来的种种区别。也知道,烦恼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会无缘无故消失的。更加知道,采取了一些措施,烦恼也会减轻,哪怕是临时的。

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烦恼的本质,认知也不够体系。想全面认识烦恼的性质和种类,减轻方法和解决方案等,就可以读——《心经》。

《心经》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说明,《心经》是观音菩萨领悟了渡过苦海,断除烦恼之法后告诉我们的断除烦恼之法。

那么,观音菩萨是用什么方法来断除烦恼的呢?是用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看到事情本质的智慧。烦恼的本质是我们对一些事情的态度,而不是事情本身。比如,我们想买某东西,可没钱而感到烦恼,认为没钱才是烦恼的源头。其实不然,没钱本身不是烦恼,而我们想买而买不到,控制不了购买的欲望,这才是烦恼的源头。假设,你对某些东西不感兴趣,即使它再便宜,你也不会有购买的欲望,不会想到你没钱,自然不会产生烦恼。这种看到事情本质的智慧,便是般若智慧。

人活着就会有欲望,难道欲望是烦恼产生的根源?我们要断除所有欲望?不是的,人要是没了欲望,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想要正确看待烦恼,就要先正确看待欲望。佛教是不允许有欲望的,这个不假,但这是给想要成佛的人定的要求。而我们是凡人,佛教允许我们可以有欲望的。

有欲望就会有烦恼,但要减轻或者去除烦恼,这不是有矛盾吗?对,是有矛盾的。我们在“《心经》的智慧第二部”讲般若智慧跟凡俗认识的矛盾和统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6421/

《心经》的智慧(一)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