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甘南七日

2017-10-19 21:59 作者:菩提树下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甘南七日

利用国庆假期,我驱车走了一下甘肃南部,行程大概3000公里。从西安出发,黄龙、诺尔盖草原、扎尕那、郎木寺、桑科、拉不楞寺最后到临小憩。然后返回,途经麦积山,回到西安。

自驾游。好处是自驾,坏处也是自驾。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全凭兴趣驱使,乐趣所致,在好奇、憧憬、想象,甚至追的牵引下,自由地看山、看水、看物、看人。随心所欲,一路欢歌。操心的也是自驾。虽然事前看了攻略,也作了准备,但旅行不是赶路,也不唯拍照。走走停停,吃吃喝喝,中意的地方多呆一会,不适的地方一晃而过,行程一直在变,不停地调整线路。这就平添了许多辛苦,走了许多冤枉路。说冤枉也不冤枉,没走过看过的都是风景,走过看过的都是记忆

             一: 机器不骗人,只有人骗人

九寨沟因地震关闭了,我决定去黄龙风景区。设定了高速优先后,我依据导行提示,在第一个收费站下了高速。但一下高速,路突然变的狭窄起来,我急忙停车问路边的收费小姐,路对吗?小姐很专业也很热情,说:高速下早了,要调头回前面收费站下高速。于是我在第二个收费站下了高速。不放心的我,又停车问这个收费站的小姐,收费小姐答复很肯定。对。于是,我在不同收费站的两个小姐的指引下沿212省道蹒跚前行。经文县却到了九寨。九寨隧道封闭,我又绕了150多公里。天黑了,只好住在平武县。白白地浪费了一天时间

朝文县走的路上,虽然导行一直提醒我调头调头,但我却认为导行这东西,只是给我们这些外地人指路的,对于本地人,肯定人比导行更熟悉道路,也更靠谱。况且指路者还是依靠公路生活的收费员,更应是准确。职业的外衣让我对这个职业的从业者笃信不疑,虽然耳畔导行喋喋不休地提醒,但我还是一意孤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去若尔盖草原也一样,导行指东,交警指西,我选择了信交警。却只看到了草原的末梢。

收费员,交警骗了我吗?说没骗吧,我的确走了冤枉路。说骗吧,他们说的也不错。

其实,旅行,就是在这,是对非对,是错非错的过程中摸索和体会。风景,就在那里,你去与不去,她都在那里。看到了,你目迷五色,感慨不己,看不到,你充满想象,心动不已。看到后,你瞻前想后,唏嘘不已。

旅途的经历,情绪的变化,思想的起伏,心路的感触,也是一场旅行。心灵的旅行。

二:黄龙回来不看水

这次旅游,我将黄龙定为首选目标。五A级风景区,口碑又好,一定有好的风景。果然,在黄龙,水被玩成了极致。

有个词叫“水性杨花”,就字面意思讲,说明流水易变,杨花轻飘。这里的水,柔软,清澈,多变,浩荡,缥缈。这里,将水的清,水的柔,水的变,演绎到了极致。

“五彩池”是黄龙的眼睛。弯弯曲曲的线条,坐落有致的坡度,起伏蜿蜒的缓冲,勾勒出一田一田的区域。水,轻轻地,柔柔地流淌其上,一片一片,一朵一朵。象祥云一样,婀娜多姿,飘逸绰约。更妙的是,这一田一田的水还颜色不同,碧,蓝,绿,橙,橄榄,……泛着亮光,闪着涟漪,飘着水雾,真是一幅绝美的中国丹青。

水,经常被用来形容女人,最著名的一句也许是贾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大千世界总总,只有二件物,山和水。大千世界芸芸,只有两个人,男和女。山与水,男与女,阳与阴,相克相生,相辅相成。黄龙的水,千般柔情,万般姣媚,总是绕在山的腰间。黄龙的山,峻秀清朗,湿润葱绿,是水滋润它的伟岸。假如,夫妻之间能够达到黄龙的山与水这样的和谐,这样的鬼斧神工,那真是一道风景,那真是天人合一,大同世界。

黄龙隔壁就是九寨沟,九寨的风景也很美,但最近九寨地震了,路塌了,山不美,水也不美了,山水吵架了,阴阳不畅了,只好停业整顿,内部自查,重新开始!

三:扎尕那---最后的伊甸园

扎尕那是个村庄的名子,从省道到扎尕那有150公里的路程。迭部是甘南的一个小县,扎尕那是迭部的一个小村。一个小村庄能够中外驰名,被称为最后的伊甸园,定有她的不同之处。

前一天晚上,我们住迭部县城。第二天起了个早,40公里的乡村道路,一路飞奔,早早就到了扎尕那。买票时,售票的藏民还没开门,驮人上山的马儿也没有牵来,我们算是第一批上山的。

其实上这座山,是为看对面山上的风景,要上的这座山,风景本不多。

秋日,太阳初升,对面的山坳里,云雾弥漫,星罗棋布的木房若隐若现,草场上的牛羊隐约可见,白塔的塔顶闪着金光,高耸的输电塔一闪一闪。随着太阳的升起,云雾的变化,一会儿,云雾下出现几排房屋,一会儿,一切都藏在云雾之中,一会儿,云雾间又露出几顶房沿,一会儿,一排房屋浮在云雾之间。这一切一切的变化都在两个翠绿的山坳间表演。仿佛山为柱,云为幕,天地之间就是舞台,让山村伴随着云雾的变化,演艺着有和无,真与假,虚和实,惊与喜的魔术。

天公作美,云雾挪动的时候,大山这根撑天柱也配合演出,一会探出个头,一会露出个腰,更让人有,海市蜃楼,神仙下凡,南天门就在眼前的幻觉。

有幻觉的地方,就会有作梦的感受。游客们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但大家都很享受这缥缈的感觉。谁还没有个梦,缥缈的梦?但梦,都在梦里,大多醒来就会忘却。扎尕那,让梦幻展现在眼前,任你拍照,任你指点,还能邀请朋友一起分享,合影留念。

伊甸园是故事中的家园,梦想是一个人心理的家园。扎尕那的山,扎尕那的雾,实景地导演了一场,现实到梦想,就一念之间,一步之遥的南柯一梦,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四:郎木寺与拉不楞寺

郎木寺,金碧辉煌。硕大的讲经堂,鲜艳的酥油画,金光闪闪的佛塔……一切之一切,都觉得富丽堂皇。

拉木楞寺,矮小灰旧。狭窄的佛堂,灰土的门窗,破旧的僧舍,一间又一间……占地面积虽大,却让人觉得破旧邋遢。

讲解中,我才了解到,拉木楞寺才是藏传佛教的黄埔军校,北大清华。所有藏寺藏院的活佛,主持都曾到这里游学,这里供奉的是班禅的佛像,建寺者是康熙的护法大法师,是世界顶级的藏学院。郎木寺的领导也许就是拉不楞寺的某界某班的小强同学。

郎木寺是寺院,拉不楞是学院。

郎木寺是景点,拉不楞是学校。

我曾去过黄埔军校。在广州一个封闭的小岛上,有几排低矮的房屋,一个大操场,那就是黄埔军校。灰旧的门楼,灰不拉几的教室,只有门楣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令人肃穆。拉不楞寺也一样,太阳下泛的是灰光。象一个成年男子一样,灰上衣,灰裤子,显的低调而又低沉。但它脖间却有一条黄色的领带,那就是拉不楞寺的贡唐宝塔。拉不楞寺所有的金碧辉煌,所有的精美奢华都浓缩于此。只是塔顶是镏铜的,所以游客才能另外买票登塔。

在郎木寺,我还去了天葬台,当日早晨就有天葬,可惜我们是中午去的。天葬的家属还在放经卷,一个天葬台上还冒着兰烟,一群红嘴的乌鸦仍在天空盘旋。走近看,刀、斧、剪、锤,乱扔一地,仍然能看见血迹和碎骨,还有秃鹫打斗留下的羽毛。再走近,一股刺鼻的血腥味扑面而来。虽然地上,有些地方撒了白灰,但也给了人提示,这里几个小时前,曾有人天葬。

葬,是后人的事。死,是自己的事。活,才是当前的事。怎么活,活个什么样子,什么品质,才是最最迫切的事。

                   五:草原

这次我共经过了三个草原,若尔盖草原,只看了尾部,还遇到小。红原草原,是晚上经过的。只有桑科草原,是车览了全貌,还走走停停,在草原上拍了照。还与牧民们发生了一件小故事。

桑科的草原,草是绿的,天是兰的,海子也是兰的。一群群牛羊,低头吃着牧草,慢慢地移动。牧民们或站或坐或躺或骑着马儿,懒散地晒着太阳。风不吹,草不动,一切都那么自然,悠闲。

正开着车,妻子突然喊了一声,“停一下”,我侧头一看,原来是公路旁边,很近,有一群牛羊。牛羊我经常见,但这么一大群,足有三四百头的阵势,我还是很少见。于是,停下车,我们走近牛羊群。牛羊成群是不怕人的,它们依然埋头吃草,慢慢悠悠地挪动。

在羊群不远处,一个避风的阳坡上,半躺着一个年青的放牧男孩,十七八岁的样子,穿着宽大的藏袍,低头玩着手机。旁边,还有二个女孩,十五六岁的样子,穿着平常的衣服,“苹果红”的脸,一看也应该是藏民。她们中,一个举着一把草,不知是看草,还是透过草儿看太阳。另一个,也坐在地上,不过屁股下面垫着一张牛毡,手里拿着一根小木棍,正在草地上写画着什么。

见我走近,拿草的小姑娘,用不太熟练的汉语招呼我,说,骑马吗?我笑笑,说,不骑。小姑娘见没有生意,又举起麦草,继续看她的草或太阳,不再搭理我。拿棍子的小姑娘,见我拿着手机,立即凑过来,也用不太熟练的汉语问我,照像吗?我说,照。怎么照?她说,一次五元。

其实,在草原拍风景,拍牛羊,大多是不收费的。但我也听说过收费的事,谨慎期间,我再次问小女孩,是一次五元还是一张五元?小女孩害羞地说,一次五元。

一听这话,妻子马上启动拍照模式。拍牛,拍马,拍牛马。拍草,拍地,拍草地……我趁着间隙,问小女孩,一头牦牛卖多少钱?你上初几?这么多牛羊是你们家的吧?……小女孩很羞涩,脸红红的,底着头,小声而又简短地回答我,8000,初二,不是……

草原女孩,身体看起来很单薄,但她黝黑的皮肤,红红的脸蛋,匀称的身材,能让人感到一种原生态下的健康,一种自然而不是健身房里走出的光亮。

一会儿,照片拍完了。我掏出20元递给女孩,让她找零。女孩正要接。突然,一直玩手机,葛优躺的男孩说话了。“20”。我一听,就生气了,这不是敲竹杠吗?我与男孩理论,男孩说着藏语,我一句也听不懂,只能听见,“20““20”。

钱,真是通达一切的好东西。

出门旅游,原本就是让钱为人服务的。在家的时候,一个人,二三天或者一个星期可能不化一分钱。二点一线的重复,所谓的工作,最后的目地也许就是赚钱。为追求视觉的悦乐,心理的放松,人们出门走一走,旅旅游,消费一下,享受一下用钱换来的服务,满足一下,高兴一下,做一下钱的主人。我想,这也许是旅游的另一种味道。

因此,我出门不是很节俭,也不吝啬。吝啬了,也许该看的没有看,该去的没有去,主人作的羞涩,遗憾留给自己,那多残缺。

按说,出门是找乐的,遇到小牧民这种事,也属正常。但小孩这种坐地起价的方式实在下作。假如,他们能甜甜地叫一声叔叔,找一个可的理由,我一定会哈哈大笑一声,然后轻轻地摸一下他们的头,微笑而去。或许,我还会从车上拿出些苹果、葡萄,枣子、月饼分给他们吃。

但,这次不行,上次就行。

就在前几日,在郎木寺,往天葬台去的路上。有两个藏族的老太太,一前一后,在路边摆个小摊。所谓小摊,就是在草地上铺一张不大的兰色帆布,上面放着佛珠,手链,挂件。这些文玩,一看,和一般景区的大同小异,都是些颜色鲜艳的克隆品。蜜蜡、檀木,油松石、和田玉,品种不少,但一问价格,你自己都不会相信,他的东西是真的。

藏族老太太席地而坐,脖子上挂着几件品相较好的饰品,她脸上的皱纹一道一道,耳畔上挂着的铜钏一闪一闪,让我想起了枯树,及枯树上挂着的铜钟。老太太的碎辫子己经很短很白,胸前的佛盒也很旧很亮,额前的头发零乱,双手黑而粗糙,但眼神却是虔诚和安详。

我们经过时,坐在地上的老太太给我们兜售饰品,我原本不准备停留,但妻子却坐在地上和老太太说话,问那天天葬的事情。我也有点累,有点饿,就点了一支烟,也席地坐在草地上,翻开随身的背包找东西吃。吃着吃着,我突然感觉到老太太看着我,那眼神仍是安详和虔诚,还带有一份慈祥。我感觉到了。

于是,我也凑前加入她们的谈话……临走时,我买了一串念珠,没搞价。还将背包中的月饼,苹果,全部拿出,分给老太太和临摊的另一个老太太品尝。

老太太没有感谢,只是说,你们的月饼,甜。

甜,这就好,高兴就是甜。

但是,眼前这个男孩牧民一点都不甜。嘴里嘟嘟囔囔,一句话也听不懂。原先和我讲价的小女孩,用藏语和男孩说话,男孩仍是不屑,坚持“20”“20”

我收回20元,从另一个口袋翻出5元,递给男孩。男孩将钱扔在地上,额头上倾,嘴里仍是“20““20”。小女孩满脸通红,提高了声音同男孩说话,我也走前一步……

这时候,小男孩来了电话,小女孩立刻捡起钱,冲我们用汉语说:“你们走吧“

…………

我不生气,我只是感慨,钱,当这个社会将钱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时,这社会还有什么原动力能促使社会的发展?

藏族,尚且还有宗教,藏族小孩也是这样。汉族,被戏谑为没有信仰的民族,还有什么办法拯救?

              六:小麦加---临夏

临夏是一个地级市,距兰州很近,因为市内清真寺,拱北,回民较多,有较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因而被称为东方的小麦加。

我看了宾馆中介绍临夏的宣传册,说临夏,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中原农耕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的接壤区,是中部汉族和西部回、藏,维族的群居区。所以形成了临夏市多样,包容,豁达,开放的城市性格。文章写的真好。

我虽是走马观花,但登记宾馆时,吧台上放着的小碟,小碟里放着的,清洗后的红枣,红枣任旅客品尝的小举动,我就能感到这个城市的好客和大气。

说临夏是结合部,我是想说,我的家乡也是结合部。渭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红区与白区的结合部,关中民俗和陕北风俗的结合部,关中活道与陕北犟直的结合部……有的地方结合,形成了风格。有的地方结合,只剩下鬼气。

在临夏,绕不开”拱”字。四大拱北是临夏市地标性的建筑。“拱北”就是回民先哲的陵寝,和我们汉民的墓地,祠堂一样。临夏的拱北,大多有砖雕,六角形的重檐塔楼,雕梁画栋,底层墙壁就是栩栩如生的砖雕图案。有的建筑是阿拉伯圆拱墓盖形,这些,大都属于哥特式建筑。这种建筑结构的独特,形成了,回民和伊斯兰教,鲜明的地域风格。

清真寺也一样,中式的庭院,敞亮的教堂,高耸的塔楼,圆拱形的顶盖。这些都,独一无二地彰显和宣誓着伊斯兰的风格和存在。

看着青兰色的清真寺,我想起了藏传佛教的标识和建筑。哈达,转经桶,经幡,玛尼堆,酥油画,白塔……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藏传佛教才是佛教的瑰宝 。

普陀、峨眉我都去过,少林、白马寺我也去过,寺院我去过不少。但每次,我都没有去清真寺和喇嘛庙的肃穆和感染。要说奢华,有的寺院修的那叫金碧辉煌,器宇轩昂 。但,外表的奢靡总是激不起我内心的触动,外表的富丽堂皇也无法敲醒我心里的共共鸣。总觉得,缺点什么?少点什么?没有一个激发点,没有一个触景生情处。

去喇嘛庙,我看见虔诚的藏民们,十圈百圈地绕着白塔转,千次万次地磕着长头。

看见他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拖家带口去跪拜。

看见他们,衣衫褴褛,身体前驱,但目光却专注而真诚。,

看见他们嘴里喃喃私语,脸上露出卑微和渴望,但眼睛里,却充满着笃信和恭敬。

看见他们,义无所顾地长跪,倾其所有地捐献,终其一生地追求。

他们,死拧,坚信、执着、死心塌地。

他们,倔强,陶醉,迷信,深信不疑。

…………

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了我,打动了我,震撼了我,击垮了我。

我跪地膜拜,我宁愿相信,这就是真的,他们的信仰是真的,他们的神是真的,他们的寄托一定会实现。

我是一个缺乏信仰的人,也是一个麻木的人,世事看的太多,坏人见的太多,形成了不会轻信于人的习惯。对于宗教,我不是很信,对于世事,我也不是认的很真。我一直寻找一种心里的平静,精神的家园。但平庸的禀赋,现实的生活,使我深陷其中,我不能快我所快,也不能乐我所乐。只能,人来人往,随其自然。

七:看是天上神  却像俗世人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我去过,相比龙门石窟,麦积的石窟无论从形从质从名上却显的落魄。就说名吧,麦积,就是麦子堆积起来的意思。用词虽直白,却象是一个乳名,土里土气的,怎么也上不了台面,没有一点文艺范。

    去麦积的人,我估计八成是奔栈道而去的。反正我是。壁立千仞,栈道巍峨,如枯滕绕大树,似蛟龙缠玉柱。悬空而出,镂空而立.走在上面,如登天梯。足下人如蝼蚁,腰间祥云袅袅,头顶佛光普照。给人以腾云驾雾的感觉。游者,兴致马上高昂,修为瞬间提升,破茧成蝶的想法陡然而生。

讲解员说,麦积山石窟是用民资修建的,所以

造像都像俗人,眼眉低垂,微齿含笑,十分亲切。我看也是。龙门石窟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样子建造的,那模那样,总给人以拒之千里的感觉。

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隔阂。距离不是用尺子所能丈量的,性格、环境、认知都能产生距离。虽然说消灭了阶级,但阶层,等级的鸿沟却越拉越大。人,各自包团取暖。人,各翻自己的朋友圈。有时虽然,哈哈哈哈,呵呵呵呵。但各自有各自的背景音,各自有各自的水上船。交流不等于沟通,承认不等于认可,谁是谁的谁,也不等于谁是谁的谁。

说到这里,我到觉得麦积山的名子起的好,真实,形象,归位。

 

 

匆匆七日,走马观花,我看了山,看了水,看了草原,走了沟,走了寺,走了城市,遇到人,遇到僧,遇到牧民。外面的世界很精采,外面的世界也疲惫。我的眼中他们是风景,他们的眼中我是过客,他们是静,我是动,他们到家了,我们还在寻找。

过去几年,我看了南方的粉黛和娇媚,近几年,我又看了北方的广袤和狂野。我越觉得,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句话说的很对。

地域造就了人的性格,人丰富了地域的标识。人,才是世间最灵性,最有创造的主宰。

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天很公平,地上没有地下有,地下没有地上有。”甘南地区,川大沟深,土地贫瘠,是个穷地方。但甘南地区,风光迤逦,旅游资源丰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几年,靠旅游也富甲一方,九寨沟地震,大家都不需要捐款。

我今年五月份去了晋中,山西所谓的风景,大都是人文古迹,若谈天造地设的自然风光,那就只有沟壑。但山西地下有,有煤。煤炭也让山西名噪一时。有人的地方,上天必有所赐。大城市是簇渊之处,小地方是适闲之所,车马不慢,书信不远,各有各的生存之法。

旅游之地,一般都有庙宇。有的地方,庙宇是后建,有的地方,庙宇本身就是景区。为什么呢?我想,也许有庙的地方,就有仙。有仙的地方,应该就有灵气。旅游,有时是寻找一种存在。能存在在青山秀水之间,且存在在仙气袅袅之中,那种通达和敞亮,那种触手可得,仿佛就会幻化成真。

于是,去寺庙,我有个习惯,喜欢兑换一把零钱,见佛就拜,拜完就塞钱。不管这尊佛是儒是释是道。既然这些神仙存在了几千年,信徒那么多,那么它一定有它令人信仰的地方。冥冥之中,定有道理。我去了,佛也许不在,但我的钱在,佛会知道。对于,佛经教理,我虽不懂,但我可以敬仰。敬仰也是一种陶醉。

人,一辈子,一条路,也许一生只会走一次,走,就要走的无憾。年青的时候,少不更事,总以为青山在,绿水绕,前面的路会更好,景色也会更美。现在看,走过的才是风景,过往的才是真实。梦再好,只是梦,出门走走看看,乘物游心,解心释神,这需要历练。

 

附件(1 个)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5974/

甘南七日的评论 (共 10 条)

  • 红尘使者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 王东强
  • 心静如水
  • 诗心云卿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老夫子(熊自洲)
  • 王平如是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