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青台绝唱

2017-10-16 16:50 作者:瑶台望月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薛会兵

不忍走进你,是不愿看到你日渐破败、萧瑟的凄凉,但终究还是时不时踏着漫道蒿草,带着一颗敬仰的心,走进你、感悟你。

青台守望历史,我把青台守望。纵然,今天无力来拯救你,亦可聆听你风吹草动的低语,与你拉拉家常,谈谈希望……心若在,就在。我相信,总会有美好的那一天!

生活中有苟且,亦有诗一般的远方。我只是一粒蒲公英,生在你脚下的禹甸厚土,曾欲要漂泊远方,却没有插上理想的翅膀,于是苟且在与你近在咫尺的地方。

你的过往,是我,还有这方土地上所有庄稼的骄傲。你奠基在曾经繁华的“华第一城”,大禹和他的子孙们在这里,种下一个安居乐业的梦。

追寻“禹王台”别名的来由。天文史学家陈遵妫说,“相传在夏朝已有专门观测天象的场所,叫做清台,商朝叫做神台,周朝叫做灵台。秋时代,有些诸侯设立的天文台,叫做观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青台之名,究竟因何而起?也许最初,人们称其或记其为“清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用途与历史作用渐渐地在传说中被人们淡忘了的时候。因“清台”与“青台”同音同声。年复一年,“清台”上又长满了青草,人们就把“清台”误认为是“青台”了。岁月久远,难以考究。但古人言:东方谓之青。这也不正暗含了青台位于禹王古城的东方?

是不是,也与身边的那条青龙河有关呢?我临一千年大石,独守岸边,以一种古老渔翁之势,甩下长长的钓竿,用现代文明作诱饵,只是河已干,梦已远……

之形,缘何为方?也许正是古人所称道的“天圆地方”理念之所在吧!穿越千年,只为求一个通透的结果,你留下的轮廓,似乎永远是个迷。

掬一捧黄土,嗅一嗅文化的味道;借阳光一束,邀那条山一道,梳理对夏都过去记忆、今天的赞美和未来的畅想。在历史驼铃渐行渐远的余音里,我咀嚼着这富有诗意的名字——青台。

青台,位于禹王城的东北部,南北长70米,东西宽6.5米,高11米,上原有面积十亩,只因风剥蚀及人为改变,现在上面只剩下了五亩左右了。夏朝时,台上设置璇玑,观测星相天气。史载汉文帝时,始建禹庙于青台,并确定每年农历3月和9月的22日为禹庙会。大禹殿位于青台的正中央,坐北面南,塑像端庄威严。殿后是涂山氏殿,左右是禹的儿子启和夏朝中兴雄主少康祠。整个禹庙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梁画栋,堪称绝品。历经汉唐风雨,岁月沧桑,清康熙四十九年重建“禹王庙”,咸丰九年又创建“神禹行宫”。1988年,包括青台在内的禹王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的禹庙建筑相当宏伟,其规模居全国禹庙之首。古时文人墨客多有诗赋,在民众心目中也久负盛名。

据近年的研究文献介绍,青台还是战国时期魏国“观象台”,因为不论从“青台”的建筑年代,构造特点,还是其在禹王城大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符合我国历史上早期天文台的基本特点。同时,从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的天文学星学家石申的“石氏星表”的辉煌成就推测,魏武侯、魏惠侯时期,青台很可能为石申所使用。不管青台在历史上扮演过什么角色,也不论考古研究赋予其何种定义,但文脉传承,精神绵延,可以铭刻于史,更能深藏于心!

夏县人,称其“禹庙疙瘩”。我觉得这样更亲切,或许是一种无奈,罢了。规模宏大的禹庙,早已消失在无情的战火之中,徒留堆满古砖瓦砾、长满岁月沧桑的夯土废墟。听一些老辈人说,当年那场大火,烧了七天七,直至化为灰烬。是一位司马岭上的游击队长下令烧的,是为了防止国军占领。这样的方式,也许迫于无奈,就交给历史评判去吧!

我想,当年的禹都古城,一定是绿野蓝天、日照清流;一定是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一定是……处处遗迹,种种文物,重见天日,复原着曾经的大禹故都。据考古考证资料,禹王城的文化堆积层厚达3米,特别是小城,更是达到5米以上。地面上战国和汉代的遗物不时被发现,建筑夯基,墓葬器皿,作坊遗址,西汉铁五铢等钱币铸范及窑址蔚为大观,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兽首云纹瓦当及十二字砖为禹王城所独有,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登临青台,就是站在厚重的文化之上,浓郁的文化气息令人感动,更令人陶醉。青台上的残砖碎瓦上依稀可见:“长乐未央”、“千秋万岁”、“海内皆臣岁丰登熟毋饥人”等字样……就像一部古城岁月的简牍,守望历史,佐证岁月。

《人民日报》曾刊发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夏县禹王城遗址出土《汉君子有九思》砖拓。文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得思义。”记得当时,我手捧报纸,兴奋异常,似乎闻到了古老方砖上亲切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是扎根这方厚土的根茎,它的触须,深入中华文明丰赡的根源,根深叶茂,繁荣滋长。文明的长风吹了千年,还将向下一个千年吹去……

推开古老的城门,门轴的声响,惊醒了天寂晨星。辉煌的王朝舒展一下懒腰,在千载沉睡中睁开惺忪的眼眸,迎接中条旭日初腾。

那雄伟的城墙,拱卫着大中小城,蜿蜒三十几华里,横跨鸣条岗,东临青龙河,随着地形起伏不平,远远望去,正如夏陵碑描述道:“如蛇如虹,禹都也!”

皇城中央,金銮殿里,禹登基为王,号令天下。鸡鸣关前,文武百官,列队早朝,有谁不冀求“今为田舍郎,明登天子堂”,怀揣一份渴望,决心“达则兼济天下”施展抱负,为国为民效力,或满腹经纶换来金银满怀。

如果说,城墙是最厚的盾;西南部的“校场”,则是最强的矛,兵强马壮、器械犀利,演绎着“护卫九州”的国威军威。运粮河,波清涟绿,樯橹云帆,舟运穿梭,群鹭远湾翔戏;金沟桥横跨两岸,沿河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潮拥挤,欣悦古城绘出的盛世繁华。以及周边那一个个带有古老时代的村庄名字,禹王、郭里、王村、大侯、小候、马村、尉郭、秦寺、中秦、西秦……无不告诉我们这里发生的故事……

走进禹都,像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迷路,江湖好汉误入武陵人的桃花源,晚清小说中的旧梦又清晰。一抬脚,就踏进市井民情。去看那木制的阁楼、气势恢宏的城门,去欣赏店铺的手绢、胭脂和团扇;去听说书人讲述传奇的故事;去尝酒肆里纯纯的美酒香。街上商贩叫卖,马蹄哒哒;阁楼闲人品茗对弈,论诗作画……旧日的糖葫芦、吹糖人、花灯、石砌的老桥,还有那映日荷花别样红,一一浮现眼前。

怎奈何!这般美景,终毁于一人。《通鉴外纪》载:“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历经四百七十余年,夏王朝轰然倒塌于“败桀台”。禹王城经历了夏朝约470余年、魏国约150年之后,到文帝太和十八年(494)禹王城迁址瑶台山下,就是现在的县城地址,并更名——夏县。至今已有1524年的历史了。

远山敛氛寝,原野扬月波。我不知,当年禹站在高高的璇台(青台)上,观日、观月、观星辰、观气象,可否看到子孙被流放时的凄惶场景。

还是那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青台俨然一位坐化的高僧,尽管千百年来,承载了太多的纷扰喧嚣、离愁别恨,然依旧心怀慈,俯身守护这方土地上故事,为夏、商、周、秦、汉……一个又一个慷慨的王朝尽忠……

也正是这种博大和善解,子民们聚拢其周,刀耕火种,繁衍生命。在夏县人的精神世界,青台就是无声的碑,任斗转星移,乾坤变幻,一样的淡定、深邃!

遗址是岁月的记忆,废墟是历史的院落。《山西郡县释名》:“县城北十五里有夏城,传禹所筑。今谓之禹王城。城内有青台,高百丈许。”《山海经·涑水》:“禹娶涂山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

青台晨雾,是古禹历史上的八景之一:“漫天疏雨乱山低,独驾小舟过小溪。是处铿锵响琼玉,悬雾落在禹城西。”

花已谢,草已枯,青台渐老,烟雨仍濛濛;城已破,泪已收,柳未抽新,人事却变迁。雨雾一次次光临青台,笔墨永远描摹不出当年的美丽,美只是我们梦幻的底片。

游客来了一批批,任由凭吊的目光擦拭,然后,望一眼天边孤鸿,发几声多情的叹息,感悟你昔日发生的一切。

青台,亦称“望夫台”。一曲穿越千年风雨沧桑的爱情绝唱,在青台时代回荡,感人、凄美而又不失浪漫。

遥想远古,洪水肆虐,泛滥成灾,民无安身之所,物无萌生之地。那水不是静水流深,也不是平湖秋月,而是波涛汹涌,惊涛骇浪。蒲坂城里的舜帝慌了,派遣禹的父亲鲧治水。他踏踏实实以“堵”的方式,奔波于洪水之间。但最终,水没有堵住,他的一条命,却被堵在黄泉路上。

禹,受任于危难之际。从父亲身上继承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摒弃了顽固不化的保守。只身一人,随身携带的,只有那把铲土的耒锸,还有那顶可以遮挡风雨的草帽,历经13载,平息了所谓“名川三百,支流三千,小者无数”的水患,令水行其道,使民得陆处。

禹,是值得歌颂的。有联为赞:“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疏通江淮河汉。”

三过家门,是一幅伤感别离图。可以看到:娇女正倚在家门口,远望着夫君远去的背影。想弱弱地一声把他喊回来,却不敢。男人有男人的事业,儿女情长,会毁了他的一生。那个孤单远去的背影,带走了夫人山高水长的张望……。

涂山娇女,仪容端秀的江南女子,只因爱慕为民治水的英雄,与年逾三十而未娶的大禹,情定终身,千里相随到禹都。

多少次,我在青台见到了她楚楚动人的眉,看她清圆月影,花香摇曳中与她扺掌谈故……

此间,草木,山川,虫鱼,兽,都在微妙弹指间动情契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新婚仅四天,娇女就别情依依送君远足治水。《史记》载:“禹辛日娶,至甲四日,往治水。”《吕氏春秋》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意思是说,禹娶了涂山的女子为妻,但没有因为有了家室而耽误公事,结婚四天,就要去治水了。

巍巍青台,见证了娇女思念夫君的浓浓爱意;碧碧芳草,吮吸了娇女盼夫归来的点点泪滴。娇女用虔诚祈祷支持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业。

侯人兮猗!娇女一句句情真意切的吟唱,一声声情投意合的呼喊,出神入化地塑造了一个伫立青台,从东方发白等到残阳如血,从烈日当空等到月牙儿西斜,翘首远望,不见伊人,低头沉思、长叹短嘘,独望孤月、空守闺房的华夏第一夫人的婀娜形象。

“兮”和“猗”是古汉语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和“呀”。“猗”亦可表示赞美。整部作品仅有四个字,其中两字是语气助词,仅剩下两个实词直白地道出了歌者急盼见到心上人的渴望,望而不见的焦炙、彷徨及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仅仅一个“候”字,就足以见证娇女子对禹的爱慕炽热程度了。

娇女反复咏唱的就是这一句,但那音调时而凄婉悱恻,时而情如涟漪,时尔声动云霄,一唱三叹,余音袅袅……抵得上初恋情人间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烂;超过了青年男女间的天涯海角、万语千言。不必说那娇女会唱得泣涕涟涟,就是禹都大地上的树木花草、青石台阶也要潸然泪下了。 千年一叹!短短四字情诗,开启了古老中国爱情诗歌之先河!

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一书中分析《候人歌》时说,这便是音乐的萌芽,也是孕而未化的语言。声音可以拉得很长,在声调上也有相当的变化,所以是音乐的萌芽。那不是一个词句,甚至不是一个字,然而代表一种颇复杂的涵义,所以是孕而未化的语言。

你用你的盛年,造就了千古华夏,我用我的韶华苍白了空闺晚霞。于是,十三个春秋的交替,大禹依然如初的忙碌,女娇忠贞持恒的等待;大禹扮演着一个负心汉,女娇演绎了一个痴情女;大禹成为了全天下的英雄,女娇则成为了英雄背后伟大的女人

当多少情深意重,已成往事,青台成了某种召唤、某种见证。千古情意,全在那方高高的土台上了……

借着初秋浅浅的凉意,也不拒绝阳光的热情。眼前的路在时光中倒退,也在时光中向前。漫步于青台,脚下是厚重的黄土,头顶是高邈的天空。似乎看见了霜染鬓发、凝视远方的娇女。

秋风起,树叶摇,发出沙沙声,似乎在吟诵那首绝唱:侯人兮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5550/

青台绝唱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