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化散文】郭有生:谈“艺”知美——文字趣话

2017-10-09 21:17 作者:涛拍山城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谈“艺”知美——文字趣话

文/郭有生

谈到艺术,我们自然想到了“兿”字。

从甲骨文来看,“兿”字是一人或跪或立,在栽植禾苗、树木。因此本义是种植。如《孟子•滕文公上》说:“树艺五谷。”意思就是种植五谷。艺术,起源于劳动,从这个象形字可以看出一斑。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也创造了表达种植劳作“兿”字一类的简笔画和文字。语言、绘画和书法等艺术,也发端于此,于是有“书画同源”之说。

在种植等劳动中,人们自然会形成相对应的才能和技艺,于是出现了“才能、技艺”这样的引申义。《康熙字典》解释说:“〔古文〕秇《唐韵》鱼祭切《韵会》倪祭切,音蓺。才能也。《礼•礼运》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注》艺犹才也。又《周礼•天官•宫正》会其什伍,而敎之道艺。《注》艺谓礼、乐、射、御、书、数。”你看,这里的六艺,就是礼仪、音乐、射箭、驾驭、书法和术数等六种技能。《水浒传》写到的 十八般武艺,是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艺?其书第二回说:“ 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 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

各种才能、技艺,开始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现实需求,但逐渐演化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审美需求。于是“兿”字又引申出了“艺术”的意思。这表明了人们的功利观念到审美观念的转变。比如书法,甲骨文时代是为了实用,而秦汉开始,渐渐成了一种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艺术。半坡村的房屋是为居住的,而后代的园林建筑是为生活增添乐趣的。古代的鼎如果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厨具,而后代的鼎是一种艺术品。可见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也即真求理性价值,善求功利价值,美求精神价值,而且无真则无善,无善则无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而且文字形体的演变,也很有趣。起始一人栽植苗木,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已经从自然生长的植物中来获取食物,到主动栽培植物来获取食物,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能动行为,难怪“艺术”的基点是创造。然后加“土”,而篆化为“埶”以示人们对种植任何花草树木,五粮百谷,都离不开土壤,而不同的土壤,又适宜不同的植物,从艺术的“兿”字来看,那“土”暗示了艺术当接地气。接着有了草头成“蓺”,那草头以示归类,而我们现在看到“兿”的草头,那是借代自然万象来对艺术的启迪。最后成“兿”,又加了一个偏旁“云”。此“云”有资料解释说:“象形字。两横画表示天上横向的云层,弯钩表示卷状的云团。”这是对农业活动中,深刻的认识到水价值的表现。从艺术的“艺”来看,那“云”混沌一团,是表示“道”,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统御着一切艺术,是万宗归一的表现。也表现了“艺”从技当近乎“道”的深刻认识。“道”是处于艺术的最高层,但为什么又放在“兿”的最下面呢?因为道的艺术价值处于最顶层,物极必反,当潜入艺术万象的底层。这让我想起“泰”卦的卦象,是乾在下,坤在上,天地颠倒,看来不是什么好的卦象,但因为物极必反的原因,却暗示着好运将要来,而成吉卦。有资料说“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 ”所以有否极泰来之说。我们以此为解释“兿”的佐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云”飘忽不定,变化多端,也象征着想象,任何艺术离开想象,则会苍白无力。

综合分析,又有一番别样趣味。“兿”字,以“土”示地为“阴”,以“云”示天为阳,任何艺术,阴阳变化为根本。如书法,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书法中所谓的收放、方圆、粗细、大小、动静、开合,都是阴阳的具体元素。那笔法、字法、墨法、章法,自然也处处讲阴阳,无阴阳也就无法,不懂阴阳,也就不懂书法。而且书法阴阳当不断调节而成中庸之象,阳盛阴衰,则太刚太烈;阴盛阳衰,则柔弱无力。这样看来孤阴孤阳,更是有失书法风采。从阴阳学说来看,阳当藏于阴,故“兿”以“云”在下以示其意;阴当滋润阳,故“土”在上以明其理。在书法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是时常会欣赏到吗?而且“兿”中,天地人都有,是艺术“三才合一”、“天人合一”的理念表现。

我们不妨还可以从古代的“小学”来看“兿”字。古代的“小学”,包含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训诂,不过就是一门解释词义的学问,包含声训、形训和义训。从声训来看,兿者易也。“易”字,一般认为有日月两个偏旁构成,既表示阴阳,以卦象来说,就是有阴爻阳爻的,有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从日月的运行不移,体会到运动变化是宇宙大法,书法中所说的“势”就是对此深悟的体现,可谓“兿具易之理,易为兿之用”。日月循环往复,所以“兿”是讲究节奏的。也有人说,兿者意也,所谓“意”就是思想感情,任何艺术都不可离开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艺字,是会意字,巧于以象取意,这字中的“人、苗、土、云”,都是“象”,但“象”中有玩味不尽的内涵,这和艺术用各种形象来表情达意如出一辙。比如宋代词人张先人称“张三影”,因为他得意的三句词,都带着“影”字: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这“影”是视觉形象,而这形象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如《嫏环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从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的这段趣事中,可以看出这三句词“立象尽意”这一点。

文字学家李土生在《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中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繁体字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陈寅恪先生就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结构中蕴含着先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学习并使用繁体字对于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另外,繁体字从结构上体现了汉字之美,所以人们在书法中常喜欢用繁体字。繁体字更容易区别词义,更方便连通古代文献,浩如烟海的古籍都是用繁体字写作的。”我们在体悟“兿”字中,更是深深理解了这一点。

可惜,现在“兿”简化为“艺”了,据说皇象在草书中就是这么写的,而 且“乙”和“兿”又音相近,所以才简化为“艺”了。“艺”下面的“乙”是什么意思?众说纷纭,许慎在《说文》中说:“乙,象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强,其出乙乙也”。意思是草木刚刚萌芽,在土壤中屈曲生长,但因为寒冷的阴气还很强,难以破土而出。也有人认为是流动的水流,或者就是古人占卜的水银。也有人认为本义就是“紫燕”,字形像一只栖息的。后来加鸟字旁,写成“鳦”了,但不论是草木下有栖息的鸟也好,或者是草木下有流动的水,还是指草木萌芽难以出土,都已经丧失了原来“兿”那丰富的蕴含了。

古文字,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看来我们确实该喜欢繁体字,喜欢那古老文明象征的甲骨文。但现在只能在某种情景下才能看到这些繁体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七条规定:“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4757/

【文化散文】郭有生:谈“艺”知美——文字趣话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