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乡的土布衣

2017-10-08 18:02 作者:千里马  | 2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常言道:“人活一天要吃饭,人活十天要穿衣”;“吃穿一般多”。人只要活着,这是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善恶美丑的,也不分国籍民族的,每天每人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吃、穿”二字,才能生存下来。作为生长在农耕时代的家乡人,从我记事起,就吃不饱,穿不暖。吃的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穿的是麻包片,土布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人穿过小孩穿”。那个年代呀,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穷”!今天,咱就给大伙儿单说说老辈的家乡人是怎么样“穿衣”的。

我是出生于人民公社化的年代,上世纪60年代我所见到的豫南农村普遍穿的都是土布衣,盖的都是土布染的印花被,连我长到20岁,当了几年民办教师,还外穿土布褂裤,脚蹬土布鞋,浑身土里土气。这土布是怎样织成的呢?据说还是沿袭使用我国宋末元初民间纺织发明家黄道婆老太太发明的手工织布机,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这样的织布机我的父母都会使用,我也曾经上机学习过,不过没学会,后来就被改革开放新时代淘汰了,现在已成为文物收藏,只能在云贵湘等少数民族那里还在作为历史文化传承保留着。

现在回忆,手工织布机构造相对比较复杂,它是用上好的槐树桑树做主料,大约有一米多宽,两米来长,呈矩形的木架。还有机头、机撑子、扣、缯、双脚踏板、搅布圆柱、连动杆等部件组成。凡是家境好一点的,是必备的大件家具之一,如同农具楼犁锄耙一般,没有的家户要在主家不用的前提下跟人家说好话,趁闲抓紧织布,有时用户多了需排队。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老辈人要穿衣可难啦,要经过至少几十道大小工序,近一年的时间

首先是要有原料。原料就是全靠自己种棉花。春棉日照时间长,棉绒长花絮就长;由于春棉往往不够穿戴使用,还要夏初种一些麦茬棉花,也叫晚花,但因生长期短,棉绒短,花絮也短,质量不如春棉。秋季丰收后要拽棉桃摘棉花絮,晒干、去杂、脱籽棉(用压花机把棉籽脱离成皮棉)、弹棉花(用弹花机把皮棉加工成蓬松)。以上这些农活我都干过,曾经有过面对白的棉花采摘时的无比喜悦,也有过轧花弹花时排队等待 和满鼻子满眼满身花絮呛人的烦恼。

其次是纺纱抽纱。先把弹好的上等棉花手工搓成花布剂子;然后用纺车纺线抽纱成线穗子;再把线穗子经过胡车子抽纱框线连接成线匹;接着是用面汁浆线使其更纤细结实;晾干后把线匹再缠绕在竹筒子上(俗称打筒);便于下步牵线,即根据自己所要的布幅(宽窄)来确定经线有多少根;最后是栓头,即把牵到最后的经线的结尾处两两连接。在上述各环节中,我只参与过手工搓花布剂子,即把弹好的棉絮撕下一小片,右手拿一根小拇指粗的秫杆梃子在一张桌面上卷起,左手顺势把雪白的棉絮卷成筒,大约一尺长,待卷成型,赶紧抽掉秫杆梃子。就这样简单的几个动作,我也学了很长时间才过关,由此我体会出一个道理:“看似简单,往往眼高手低,事非经过不知难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再之是织布。这个过程是由一根根单独的经线,通过掏头,即把每一根经线先掏过“缯”再掏过“扣”才能把经线整齐地井井有条地排列到手工织布机上,“扣”和机头成连体,“缯”和下面的双脚踏板连在一体,上面和机撑子连杆连在一起。织布的工作原理就是织布手脚并用,当双脚像开汽车来回踩离合器及刹车油门时一样,只要脚踩上下交替,木偶般地牵线会通过“缯”的分合作用经线自然而然地会一分为二,上下随之一开一合。当织布机的经线通过一只脚踩牵动“缯”的作用,处于开的状态,左手持织布梭子(内有纬线)用力穿梭到右边,这时再踩另一只脚,同样道理,经线就会处于合的状态,此时赶紧双手扶机头用力往后轻轻撞击,纬线就会穿过“扣”眼形成一条直线和经线交织在一起,反复重复这一动作,来回穿梭,几分钟、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的紧张工作,织手的怀里就会出现一个白土布的平面,假如织手熟练工作时间长的话,一条子布匹几丈长只需要十来天,而动作慢的就很难确定顺利完成的时间啦!假如要想织花布,在牵线环节要黑白筒线提前搭配好,在栓头时不要系错。布幅的宽窄决定于“缯”和“扣”的宽窄。织布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织得好的布面平整密实,看不到接线头,结实耐穿些;织得孬的布面不平整,不密实,接线头多,布不结实,更不耐穿。当然,再好的土布和机器织的“洋布”相比都显得粗糙,穿上假如贴身拉皮,不舒适,不耐穿。

织好布后要缝衣做鞋,还需要好几道工序。新土布必须经过先洗一遍, 这叫布匹缩水,避免裁衣尺寸不足。再送染坊变色,一般为黑色,也有藏青色、酱紫色等,根据给谁穿来确定染的颜色,最简单的是不染,纯白色,不过不耐脏。染好土布后,手巧会自己做衣的,那就个人依样量体裁剪,然后手工一针一线地缝纫。手笨的,还要请人裁剪和缝制。不怕花钱做得快的,就会赶集上街到县城让缝衣店裁缝给做。那时家里都穷,一般是请人裁剪土布,指导着自己学会做,过去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四代同堂,人口多,孩子多,男耕女织,也必须学会做衣做鞋,因为买不起呀!若是男上单衣,前襟、后襟、衣袖、衣肩、布兜、衣领、扣眼、用布条纨扣子,最难做的是纨衣领,纨不好就会造成前噘后罗锅,难看极了,穿着还不舒服。若是男裤,一般都没裤兜,大裆,只有裤腰、裤腿,不分前后,做时较简单,裁剪时称作“大三幅”,女裤用布料少一些,称作“小三幅”,我理解可能就是三块裁剪好的布一缝制即成。而女上衣和男上衣区别主要在衣襟上,男的为对襟,女的为偏襟,我们家乡叫大襟、小襟。另外的区别是女上衣在领口、袖口、衣襟可镶花边,作为女性的特有装饰,一般为美讲究的女子才会绣花沿边,干体力粗活的不会那么多讲究,按照当地几千年留下的陈规,只要“男不露脐,女不露皮”衣服遮体挡寒就行。

那时人们的穿着非黑即白,还有蓝灰黄,颜色单调,品种单一。春秋夏一年三季穿衣都好说,一到寒,中老年庄稼人总是头戴棉帽,身穿黑土布对襟棉袄,内衬黑色或白色的衬衣,下着大裆棉裤。条件好点的,还会外穿长袍,为了遮风御寒,腰里都会束个两米长的大宽带子(外腰带),脚蹬手工土布棉鞋或手工草鞋。青少年半大孩子火气大,不会穿长袍短褂,只穿一件衬衣,外穿棉袄棉裤。家庭孩子多条件差或是有棉花做不出来的,小孩大孩都赤脚挠头,光筒子棉袄棉裤,天寒地冻时,浑身瑟瑟缩缩,冷极了腰里束根麻绳,照样冰天雪地地玩耍,嘴里还吃冰凌条子(冬天因天寒屋檐下滴水成冰才特有的现象),真让人不寒而栗,难道不怕生病么?而姑娘媳妇身穿带大襟的印花棉袄棉裤,或坐在印花被窝里手纳土布鞋底,或脚穿草鞋、手工棉鞋,几个人聚在一起,烤着火炉,边做针线活边说说笑笑,只有冬季她们才像冬眠的动物那样整天宅在家里。

这里我讲一个穿土布衣生虱子的真实故事。1973年我到县城上高中,清晰地记得,春天入校时,外穿母亲手工做的土布棉袄棉裤,上衣只衬一件白土布汗褂,下身没秋裤,脚穿的是尖领土布鞋,连袜子都没穿。每逢周日下午挑着馍篮红薯来校步行30华里,又瘦又小的我总是把衣服汗出半透,冷风一吹,全身都起鸡皮疙瘩,只能慢慢等汗干自己靠体温自我调节。由于长期不洗澡, 出汗多,又在学校40多人滚三间地铺,一人生虱子跳蚤,满屋都遭殃。因没有替换内衣,浑身生满了虱子,白衬褂一周过去就变成了黑衬衣,全身奇痒,白天还好说,一钻进被窝,难以入睡,双手的十指交替挠痒,抓破了皮肤还不刹痒。只有靠星期天回家脱掉白褂烧开水烫。可是光筒子棉裤还要穿呐,咋能开水烫?只好藏在被窝里自己翻过棉裤里子,一个一个地仔细逮虱子,每当用两大拇指盖挤死一个虱子,就像战场上同仇敌忾的英勇战士消灭了一个敌人那样兴奋。可是,虱子好逮,虮子难除啊,因为它体积小土布粗,都钻到布缝里了难寻找,关键是太多了,挤不死的话,下周还会生出更多的虱子,无奈,只能挤死多少就算多少吧!民间不是有“虱子多了不痒,该账多了不愁”说法吗?这样的日子我坚持过了二年,直至高中毕业。像生虱子的事,按说很好根除,只要有衬衣衬裤洗换得勤,勤洗澡,讲究个人卫生,就不会出现这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衣服少,不讲卫生和穷造成的,自我参加工作的这30多年咋再没见过虱子呢?

十年“文革”中国家按计划供应,每人凭布票每年才能买上几尺“洋布”,前提是还必须有钱,没钱买照样还得穿土布。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日本尿素进口到中国农村,化肥包装袋就成为抢手货,只有公社大小队主要干部才能获得,染染色制衣穿上,既薄又轻便、夏天穿着很凉快,群众看着眼馋,愤愤不平地编成诙谐而讽刺的顺口溜:“看着怪跩,不值两块(钱);看着怪臊,其实是粪包”。由此可见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对“洋货”是多么地稀罕啊!从而也可看出腐败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着,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崇洋媚外,不顾群众的反对,只要认为是好的东西,总想多占便宜,连个“洋”粪包都不放过,怪不得现代有那么多的“老虎”和“苍蝇”存在!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家由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取消粮票和布票,市场彻底放开,温饱逐步解决,在奔小康的过程中,日子过得真像是“登着楼梯吃甘蔗——步步高节节甜”,家乡人的穿戴也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你看:布料从开始的平布呢子布到的良的卡工业化纤布,再到现代的时装、西装;制衣从自己买缝纫机加工制作到人人购买时尚成衣;花色品种从单一单调到五颜六色琳琅满目;数量从几年一件到一年四季几件十几件,只要有钱想买,穿戴应有尽有。特别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了钱,学会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城乡差别在逐步缩小,“吃饭讲营养,穿戴讲时尚,用的讲高档,家中住楼房”已是家乡大多数人家的真实写照。现在家乡农村,大人小孩子再也不见谁穿补丁衣裳了,再也不见谁穿土布衣了,再也不见谁盖印花粗布被了,再也不见谁脚蹬土布鞋啦!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吃穿住用行”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的家乡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遇到了太平盛世,这全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好的福啊!

一位伟人云:“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老辈人常说:“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这话很有哲理,道出了人活一世应该追求的生活理念,或者是一种人生最朴实最简单的处世哲学。家常饭虽不是大鱼大肉美味佳肴让你吃个膘满体肥,但是可以让你吃长久,简单,养生,延年益寿;粗布衣虽抵不过绫罗绸缎光鲜华丽让你穿上体面,但是可以勤俭度日细水长流穿着持久。怪不得古代文人自称是“布衣”先生,可见不是自谦,而是自己的理想追求,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心中有民”,“以民为本”啊!

经过改革开放这3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人民的生活早已解决了温饱,缺衣少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正在走向富裕,粗布衣已成为稀罕物,收藏品,已被各种五颜六色既结实舒适又美观时尚的现代纺织品所代替。越是生活好了越要痛定思痛,越要艰苦朴素,不忘初心,不忘民本,不忘中国还有几千万需要“精准扶贫”的人。特别是没吃过苦的年轻一代,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吃喝穿戴方面,要“知足者常乐”,要学会满足,要学会过简单朴实的日子,过艰苦奋斗的日子,贪图奢侈享受的思想是绝对要不得的,因为:“成有勤俭败由奢”!

家乡的土布衣,我曾经穿过20多年,虽然你与我渐行渐远,已无处寻觅,但是,你留下的深深的时代印痕永远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我将永远牢记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4617/

家乡的土布衣的评论 (共 24 条)

  • 诗心云卿
  • 雪中傲梅
  • 文生
  • 早岁那知世事艰
  • 光年
  • 倪(蔡美军)
  • 白云飞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 雨袂独舞
  • 紫色的云
  • 王东强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 香袭布衣

    香袭布衣好文,描写的非常详细,满满的旧岁时光,许多曾经熟悉的场景,念怀是为了更好的珍惜,回忆是为了感念恩情,一袭布衣让我们在温暖里长大,欣赏了,感谢您的文字!

    赞(0)回复
  • 浪子狐

    浪子狐写实敦厚的文字,点喜欢,力荐!

    赞(0)回复
  • 浪子狐

    浪子狐“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老辈人常说:“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这话很有哲理,道出了人活一世应该追求的生活理念,或者是一种人生最朴实最简单的处世哲学。

    赞(0)回复
  • 海岸微风

    海岸微风拜读,点赞!这应该是50后、60后才有的记忆,我现在还收藏有两件土布衣服,偶尔还穿穿。我们这边还有少量织布机,多数是两个踏板的,还有四个踏板的,最高有六个踏板,已经非常稀奇了,会用的人也非常少了。

    赞(0)回复
  • 千里马

    千里马谢谢七月老神仙的推荐阅读和欣赏!遥祝秋安!

    赞(0)回复
  • 千里马

    千里马谢谢心静如水的推荐阅读并点赞,遥祝秋安!

    赞(0)回复
  • 千里马

    千里马回复@香袭布衣:谢谢香袭布衣的到访阅读并欣赏点评,您的网名中就有“布衣”二字,我算遇到好文友了,能理解我写此文的初衷,祝您秋安!

    赞(0)回复
  • 千里马

    千里马回复@浪子狐:谢谢浪子狐的到访阅读喜欢并点评,遥祝秋安!

    赞(0)回复
  • 千里马

    千里马回复@浪子狐:谢谢您再次点评佳句欣赏!祝老师大作连连!

    赞(0)回复
  • 千里马

    千里马回复@海岸微风:谢谢海岸微风的到访阅读、点赞和精彩的点评,您那里可能是沿海吧,俺这里已经见不到织布机了,那四踏六踏的根本就没见过,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人,历史不能忘记,忘记就等于忘本!遥祝秋安!

    赞(0)回复
  • 秋诚

    秋诚拜读美文!问好老师秋怡安康!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