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曹冲称象”

2017-10-07 14:46 作者:陈宣章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曹冲称象”

陈宣章

“曹冲称象”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不仅被编入各种儿童故事读物、动画电影等,还是小学语文教材之经典课文。2008年6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曹冲称象》特种邮票1套2枚,小本票1本。但是,这个传统故事里有不少问题值得深究。

一.曹冲其人。

1.《搜狗百科•曹冲称象》:“曹冲(196-208),字仓舒,谥号邓哀王,东汉末年沛国谯 (今安徽毫州市)人。是曹操的三儿子,由曹操的小妾环夫人所生。”其实,曹操生了26个儿子,8个“早薨”。曹冲是曹操第7个儿子。其母亲环夫人的姓名、身世,史书没有记载,她是曹操的妾,为曹操生了3个儿子:曹冲、曹据、曹宇,后来都封了王。

2.《搜狗百科•曹冲称象》:“曹冲从小聪明仁,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冲病重不治而去世,年仅十三岁。”具体去世时间七月初九戌时。这是根据《三国志》的普遍看法。清•丁晏《曹集铨评》增辑《仓舒诔》序:“建安十二年五月甲戌,童子曹仓舒卒,乃作诔曰‘十三而卒’。”“建安十二年”即207年,“五月甲戌”为汉历五月十四日,即儒略历6月23日。以此回推生年为东汉兴平二年,即195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3.邓哀王是曹冲死后封号。曹冲病死时年仅13岁。黄初二年(221年),曹丕给曹冲追赠谥号为邓哀侯,后追加称号为邓公。太和五年(232年),又授曹冲谥号为邓哀王。

4.曹冲是曹操继承人之事,有种说法:“曹家诸子弟中,除了正房卞夫人所生的丕、彰、植三位公子外,曹操最喜爱的就是这棋苑环夫人所生的曹冲了。”“曹操每至军国重事的闲暇,常去春棋苑,和环夫人说会儿闲后,就召曹冲来谈天说地;曹操和十龄童子作竟日长谈,不仅不觉疲倦,反恻神清气朗,满心欢喜,不由对环夫人说:‘我头风病一犯,见了仓舒,即时而愈,你说怪也不怪?莫非我家仓舒是仙佛托体吗?’”“其实曹冲不仅有称象这类‘小聪明’,而且‘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经常利用他的智慧和地位来办一些救人性命的大事,据史书记载:‘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凡应罪戮,而为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大概正因如此,才得到了曹操的喜爱,年纪很小,就被曹操选为继承人。”“曹操在他死了以后,曾对曹丕说曹冲之死对自己来说是不幸,但对曹丕等人来说就是大幸了。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应该比较大,因为为了这件事,有个官儿(叫荀彧)曾经很严肃的(地)批评了曹操。”

中国皇位继承制是皇帝制度的核心问题,关系皇权延续和王朝稳定兴衰。封建社会中,预立太子制是皇位继承的正统做法,其原则是“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如正后无子,才考虑庶生的长子;皇帝无子则依照穆亲疏顺序选立继位人。这套制度是避免皇族内部因争夺皇位而激成内讧,希图借此保持皇位交替的相对稳定。但是,皇位继承制并没有防止皇位继承的残酷斗争,宗法制度不断受到冲击,历史上不断出现骚乱、争议、政变、兵变、谋杀、篡位等。直到清•雍正元年(1723),雍正下诏废除预立嫡长为太子的制度,改用“密建皇储”的办法:皇帝在诸子中物色、选择继承人,立遗诏密贮;等到临去世前或去世后,才公布密旨,被选定者立即登位,一切嫡庶兄弟尽列臣位。选立继位人不以嫡庶、长幼为条件,而以是否具有统治才能和是否符合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为原则。这是对皇帝制度的重大改革。

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汉献帝仅是傀儡,曹操是实际上的皇帝。曹冲从小天赋惊人,理解能力强,5、6岁时才智达到成人水平,无疑是个天才。但是,曹冲能不能继位呢?曹冲庶生,又非长子。曹操妻卞夫人(后来称卞皇后)所生的丕、彰、植三子中:曹丕(187-226)比曹冲大8、9岁,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古通今,通晓诸子百家,善于运用计谋,后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争夺中战胜弟弟曹植,被曹操立为世子。曹彰(?-223)弱冠前喜搏猛虎,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功勋盛大,但不求继位。曹植(192-232)“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南朝•梁钟嵘《诗品》评语)南朝•谢灵运评价:“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假如曹冲不早死,与曹丕、曹植争继位,结果如何?曹冲在继位问题上不应有任何优势。即使曹操宠幸环夫人和曹冲,曹冲也不大可能因此成为继位者。

二.称象质疑之一:有没有“曹冲称象”之事?

《三国志》:“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水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这是“曹冲称象”故事的起源。

1.清•何焯认为:孙权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才派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士燮兄弟等人奉承东吴,只有在此之后才能获得亚洲象,而曹冲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已去世,故曹冲秤象之事不真,而置船刻水的称量方法可能早已有之。

2.清•邵晋涵指出:《符子》中就记载了燕昭王命令水官用类似的方法称量大猪。

3.陈寅恪认为“曹冲称象”出于印度佛典。他指出:中原(曹魏)境内无象,所以不得不与孙权进献混为一谈。北魏•吉迦共昙所译佛经《杂宝藏经•卷一•弃老国缘》中有类似故事。虽然《三国志》早于《杂宝藏经》译本,但佛经原书可能亡逸,无法考证;或许还有更加早的译本;或者佛经翻译之前,故事已口述流传到中国,被附会为曹冲的经历。

4.季羡林认为曹冲称象故事源自印度佛经《杂宝藏经》,“它也许在后汉时代就从口头上流传到中国来了”。

然而,以上质疑主要依据清代、近代的自然地理、生物学常识,直接质疑成书与事件相距仅几十年的《三国志》,较为片面。而现代历史地理学、生物学研究并不支持陈寅恪等人的理论。历史地理学者总结过大量正史中出现野象的记载,南北朝时今安徽、湖南、江苏,直至北宋时今湖北等地都出现过野象闯入的记载。现代自然科学研究证明:亚洲象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80年的活动北界在秦岭淮河一带;580年至1050年间的北界仍在杭州湾、钱塘江;即使到1450年,其活动北界仍可包括福建武夷山。孙权于200年接掌江东时就被朝廷封为会稽太守,东汉会稽郡辖境南括今福建三明、漳州、龙岩、南平等地区,远在亚洲象活动北界(秦岭淮河)以南。历史地理学研究表明,南朝刘宋之前,长江以北尚有野象栖居,之后才限于江南。三国时期吴国境内有象,且由孙权进献给曹魏完全有可能。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江表传》也记载曹冲称象,与《三国志》契合,事发建安五、六年间,当时孙权刚开始统治,献象求好符合情理。何焯认为巨象来自交州,由士燮所献,未必可靠。

史料记载,曹冲称象在毛象坡。黄浩和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史料,又经实地考察,毛象坡就在河北省临漳县岗村一带。

三.称象质疑之二:“曹冲称象”之细节

1.官员们是真傻还是装傻?

小学语文课本的“曹冲称象”,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张立华提出:“曹操手下的这些官员真会如此愚蠢吗?”“如果曹操手下是这样一帮饭桶,那曹操后来又怎么能够用这些人打败对手呢?”

其实,《三国志》说:“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根本没有上述情节。不过,千万别以为这些官员真的都不知道如何办。因曹操特别喜欢曹冲,总称赞他如何如何聪明。曹冲就在现场,摆明着曹操想让曹冲露脸出彩。如哪个官员不知趣,说出办法,不是让曹操很扫兴吗?那还有好果子吃么?因此,官员们装傻是最明智的做法。另外,“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或“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之类掉身价的傻话,也不会出现。多疑的曹操最忌讳别人猜出他的想法(如:杨修之死),如果他看出官员在装傻,后果不堪设想。

2.船上装的是石头还是别的东西?

传统故事里,曹冲提出:“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三国志》记载:“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并没有说“往船上装石头”!这是后人杜撰的。

张立华提出:“‘往船上装石头’的做法对吗?”⑴一头大象重约五六吨,要找这么多石头并不容易。⑵称象至少需两个人:一个人在船上牵象,防止大象走动引起船晃动或翻船,影响另一人划记号。⑶这么多石头搬上、搬下、称重,得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于是,张立华认为“用水桶往船舱里装水”更方便。

首先比较比重:水为1。大象喜欢游泳,2-3公里/小时,可连续游5-6小时,有时候只把鼻子伸出水面,全身都浸没在水里。这说明大象比重约为1。石头种类很多,比重也不同,一般为3左右。也就是说:与大象同样重量的水,体积相同;而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头,体积仅1/3。另外,大象可以站立,石头可以堆起来,而水是无法超越船沿的(除非有容器)。

在大象站立的船中,堆放1/3体积的石头不难。但是要灌五六吨水,水肯定会漫出船沿。除非现代的大铁甲船,船沿下有许多可以密封的水仓。看来,张立华的说法不合实际。

3.“称象”时,曹冲几岁?

传统故事说“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周)岁”。《三国志》记载:称象时曹冲五、六(虚)岁。为何要把曹冲年龄改大呢?可能是杜撰者觉得五六虚岁不可能有这样的智慧。

四.称象质疑之三:谁最早发现浮力定律?

1.智商并不等于智慧。

曹冲利用浮力定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是,神童智商高,是先天的;而智慧是后天的,不是空想出来的。“称象”的智慧也一样,五六虚岁的曹冲,自己不可能有如此的实践经验。如果没有对他人经验的借鉴,仅凭一己智商是不大可能空想出来的。

2.曹冲的聪明方法是“等量替换法”,使“大”转化为“小”, 使“整体”转化为“零碎”,圆满解决难题。这种科学思维方法,曹冲曾经用过。《魏书邓哀王冲传》记载:曹操大军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严厉,常导致冤案发生。有一次,仓库里一副曹操的马鞍被老鼠咬坏了,管理员吓坏了,认为自己在劫难逃,死定了。曹冲知道后,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装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脸愁容。曹操见后,问他怎么了。他答:“大家都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说:“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会有什么幸与不幸的。”曹操是个很现实的人,他为曹冲祷告,可见其心之忧。当仓库管理员如实地上报了老鼠咬破马鞍之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冲的用意,笑了笑,就没有追究。

但是,“称象”是一个科学实践问题,与“老鼠咬破马鞍之事”完全不同。

3.曹冲称象的智慧从何而来?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事始”类中曾提出看法。前秦•苻朗《符子》曰:“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人谓豕仙。’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钧,其巨无用。”云云。乃知以舟量物,自燕昭时已有此法矣,不始于邓哀王也。

译文:战国时,北方部落给燕昭王进献一头名叫养奚若的巨猪。使者说:此猪必须圈以大圊,人都珍惜,现已120岁,人称“豕仙”。昭王派专人饲养它。15年后,猪像一座沙丘,四腿支撑不起身体,整天坐着。昭王命令掌管衡器的官员称一下猪有多重。结果折断十杆秤也没有成功。又命令水官用“浮舟”称量,称出此猪“其重千钧”(一钧30斤,共3万斤)。所以,以舟量物的方法,自燕昭时已有,不是始于邓哀王。

《苻子》五卷早已失传。《能改斋漫录》引用《符子》时,对具体做法也语焉不详。曹冲的老师一定是博古通今的学问家,可能给曹冲讲过以舟量物的方法,所以曹冲就用来“称象”了。这是借鉴前人经验,而非神童自己想出。清•邵晋涵也赞成吴曾的这种说法。

4.阿基米德提出浮力定律是在公元前200年,1627年才传入中国。“曹冲称象”在公元200年,曹冲不可能知道浮力定律。燕昭王死于公元前272年,这时阿基米德才9岁。

其实,第一个揭示浮力原理的,应是战国初的鲁国人墨翟。《墨经》里有两段论述浮力原理的文字。从船舶制造业来看,中国有七八千年历史。长江下游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有陶舟和木浆,距今七千多年。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的“舟”字,说明当时中国已能造木船了。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也即楚国能制造战船,已有水军。春秋战国时期,船舶制造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墨翟死后89年,阿基米德才出生。

燕昭王以舟称豕是应用浮力原理解决实分问题的最早记载;曹冲称象是效法燕昭王。后来,宋•怀丙和尚使用大船,凭借浮力打捞沉入河底的铁牛。2017.10.7.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4514/

闲话“曹冲称象”的评论 (共 13 条)

  • 鲁振中
  • 程汝明
  • 诗心云卿
  • 紫燕之约
  • 白云飞
  • 王平如是说
  • 心静如水
  • 祁冠领
  • 倪(蔡美军)
  • 襄阳游子
  • 雨袂独舞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推荐分享!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