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秋天的芦苇

2017-09-23 12:45 作者:凡夫一子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居住的地方临着一个水湾,湾边生长着许多芦苇。天的时候,一簇簇、一片片,钻出水面,亭亭玉立,像是浮在水里的小船。而到了秋天,芦苇吐穗时,则是另一番景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果然不错。一片片,一团团,不仅如霜,还像是厚厚的,在阳光照耀下,摇曳着忽明忽暗的光泽。一只或是一群麻雀隐藏在浓密的芦穗中啄食,你是不知的,只是在接近时麻雀的突然腾飞才使你知晓原来这些小东西早已“潜伏”在里面。再看刚才停靠着的芦苇,摇曳不已,似在应和远去的雀。还有一种白色的大鸟,大概是白鹭吧,也时而在芦苇间起落。它是翩翩飞行的,很悠闲的样子,而且是在较高的空中,像是闲庭信步。因是白色,为蓝天、绿树、碧水做背景的水湾增色了不少。有时看到这一景象,会自然的想到白洋淀——那神秘莫测的芦苇,这是小时候看连环画《雁翎队》时留在心里的画面。

但是,我最熟悉的其实并不是芦苇,而是芦草。芦草与芦苇的茎、叶极其相似,就连开出的花、吐出的穗也相仿,只不过芦苇是向上成长,而芦草是匍匐着贴着地面生长的,但有的地方也称芦苇为芦草,所以我不知道两者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但我认为至少应该是“近亲”的。之所以熟悉是因为我小的时候经常割这种草。这种草根儿深、韧性强,所以割起来很费劲,那时候要割一筐这样的草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与其他野草相比它又是一种级别较高的草,牛和羊十分喜欢吃,是牲畜的精饲料。所以许多人不辞辛苦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割这种草,晒干之后卖给生产队,一斤干芦草要卖两角多钱呢。

十四五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了芦苇。这一年,我家要盖新房,铺房用的芭就是用从二百多里以外的海边运来的芦苇编成的。芦苇在我们这里是个稀罕物。它生长在十分遥远的地方,又是用好几辆大马车走了整整一天的路运过来的,所以显得十分珍贵。因此编芭剩下的几捆芦苇根本舍不得当柴烧,而是精心的放在一间屋子里,很久之后才给了一家亲戚解了燃眉之急。

几十年之后,没有想到会与芦苇为邻。芦苇生长的水湾原来只是一个盖厂房时遗留的坑塘,后来与上游的河渠打通,成为了流水较为集中的所在。然后,在岸边栽上垂柳、种上鲜花、建了小岛、修了栈桥,“出落”成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早晨或是傍晚,饭前或是后,无意间就会来到公园,看到在风中摇曳的芦苇。即使在楼上,拉窗帘的瞬间或是读书静思的间隙,也会瞥见雨中芦苇,翩飞的白鹭。可是,有一天,我忽然想到:很久以前,这里和我的家乡一样,也是田地,并没有什么水,也没有什么芦苇,有了水之后,才有了这些芦苇。那么,这些芦苇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人工移栽的还是自然演变的呢?对橘来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难道长于旱地则为芦草,生于水边则为芦苇?我百思不得其解。

为此曾茶饭不思,妻子笑我痴。我心想,她哪里知道我们人类和芦苇的关系呢?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其实,有的时候,人和芦苇是有相同之处的。比如,人虽有思想,有时却和芦苇一样的脆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2959/

秋天的芦苇的评论 (共 16 条)

  • 鲁振中
  • 浪子狐
  • 紫色的云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东湖聚李胤德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雨袂独舞
  • 魏兵
  • 荷塘月色
  • 稚藕弋
  • 雪中傲梅
  • 王平如是说
  • 淡了红颜
    淡了红颜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共赏!
  • 凡夫一子

    凡夫一子谢谢各位老师!前段时间不能及时发回复,说是必须实名,但“实名”了仍不行,现在才可以,不知什么缘故。所以现在才感谢老师们。请谅!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