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舌尖上的宜昌(8)

2017-09-23 09:51 作者:宜昌石头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舌尖上的宜昌(8)

八、南北荟萃,中西融合

上世纪三十年代宜昌城的“四不知”几乎是城里的家喻户晓。一是卖柑橘的“李桔子不知多少”,二是卖炕苕的“陈苕不知冷热”,三是卖鱼的“董鱼不知死活”,四是敲白铁的“曾白铁不知轻重”。四个中间就有三个与吃有关。宜昌原来还有一道调侃的菜“红烧马尼光(宜昌话鹅卵石)”,据说还是真事,这也就说明宜昌人不仅吃、会吃,也能吃、敢吃。

宜昌菜系属荆南流派,最早的席面为“老九碗”和“四八席”,这些都是从“田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说旧时宴席上的“老九碗”就极具宜昌的本地特色,席上的菜肴由杂烩头子、炸相蝶子、炸卷子、鱼糕丸子、鱿鱼笋子、锤碗莲子、白肉肚子、香菌鸡子、珍珠丸子等九道组成,其菜品的主要风格是“原汁、咸鲜、偏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都是用大碗盛着端上桌,各路食客筷子蜂拥而来,满嘴的油光水滑,满脸的愉悦神情,再喝上几杯酒,那就是神仙过的日子,如今仍可在城郊的一些婚宴上找出点滴痕迹。

而宜昌旧时也有“四八”宴席的种类,比“老九碗”品种更多、制作更精致,堪称是宜昌菜的“满汉全席”。如果头菜是用洋粉(琼脂)做的,就称为“粉四八”;若是用海参做的,就称为“参四八”,总的说来,“粉四八”要比“参四八”显得厚实、淳朴,“参四八”要比“粉四八”显得高贵、重义。用一句时髦的话说,“粉四八”就是“低调奢华有内涵”,“参四八”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所谓“四八”宴席就是“四八两大件”。也就是全席由4个菜碟、8个果碟、4个小碗、8个大碗、1盘烧麦、1盘米饭、1盘点心、1碗汤和两个大件组成。大件常用整鸡、整鱼等高档喜庆之类的食材做成。这样的“四八”席又可以衍生成“重八两大件”,就是在“四八两大件”的基础上,把除了两个大件以外的菜增加一倍,菜式和前菜重复;还可以演变成更豪华的“重八四大件”,就是在“重八两大件”的基础上,再加两个大件,一般就是鲍鱼海参之类的,是宜昌规格最高的宴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儿子结婚的时候,因为诸多的原因、最主要还是考虑到宜昌人的口味当然以本帮菜为主,所以喜宴定在国酒旁边的那家老字号的稻香阁,因为老婆和那里的人很熟,折扣大的多,才也上得很丰盛,一千多元的宴席有十八道菜,分量也很足,就是整个喜宴过程中,除了傻乎乎的到处敬酒、陪人说话、与人打招呼、到处装笑脸,桌上的菜一口也没吃过,根本不知道如今的这家店的味道如何。倒是原来搞业务谈生意的时候,坐在酒席上应酬,刚吃到一半,又来几个客人,赶紧加菜加酒,就吃过好多次的“重八四大件”。

只是“老九碗”原本来源于荆沙一带,而“四八两大件”更是来源于遥远的胶东半岛,宜昌菜不过就是“拿来主义”。好就好在宜昌人善于学习,也很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好就好在宜昌人上善若水,胸怀虚谷,无论是四方口味、八方宾客,都可以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最爱,于是,就引出了宜昌饮食文化的第四大特色:南北荟萃,中西融合。

红苕(在不同的地方又被称作番薯、甜薯、地瓜、山芋)是宜昌随处可见、非常适合本地种植、产量也很高的一种食物,上世纪初的时候,红苕就是宜昌人的主要食物之一;到了上世纪中叶,宜昌人的主食逐步换成大米了,就把红苕用来喂猪。也可以把红苕煮熟或蒸熟后,切成条状或者片状,晒干后即可食用,甜甜的很适合慢慢嚼,就和后来的橡皮糖似的;也可以将苕干用干净的粗沙放置于铁锅中翻炒,等其发出香味后用竹筛过滤掉沙子,待其变脆后,那种颜色呈橙黄的苕干就变得香脆可口,就被宜昌人称之为“苕果子”,是逢年过节孩子们最喜欢的零食之一;再到了本世纪之初,开始创作三峡土特产,苕果子就又变成了“三峡苕酥”,就变成了流水线加工生产出来的一种甜脆可口,老少皆宜的风味小吃,并迅速成为宜昌的一种著名旅游土特产,这也就是南北荟萃、中西兼备的一个例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2938/

舌尖上的宜昌(8)的评论 (共 15 条)

  • 鲁振中
  • 浪子狐
  • 紫色的云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东湖聚李胤德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雨袂独舞
  • 荷塘月色
  • 稚藕弋
  • 雪中傲梅
  • 榆木疙瘩
  • 淡了红颜
  • 王平如是说
    王平如是说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佳作,点赞问好!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