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蓉峯夕照

2017-09-19 11:37 作者:龙马精神  | 1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蓉峰夕照

(陈寿华)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境内除了世界闻名的花山岩画,更有诸如蓉峰塔之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人说到宁明去登蓉峰塔会增加正能量,绝非误导和戏言。

蓉峰塔确实不凡。

在县城西北郊外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在环抱有情的明江河畔,一座宝塔矗立于天地之间,一株华盖般的大榕树紧靠塔旁,榕塔相拥,风相伴,阅尽数百年沧桑,见证着古镇宁明的巨变。宝塔东北面千米外,有一个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湖,湖光粼粼,映照塔尖。西北方几十里外呢,花山千年岩画栩栩如生,与宝塔遥相呼应……。周遭远近的自然人文景观,都在登塔眺望中尽收眼底。的确,宝塔像利剑,时刻呵护着这里的日新月异;宝塔像巨笔,永远记录着这里的云卷云舒。亲近宝塔,是一种幸运。你会感到这一人文景观的历史底蕴和凛然正气,对比出个人的无知和渺小。更有趣的是,宝塔有着启迪智慧和激励创新的效应。

这就是始建于清道光初年的蓉峰塔。蓉峰塔由清朝知州伊枕云筹划。历时30年方能建成。清代本地名士黎申产编辑的《宁明州志》(由中国台北市的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清光绪九年原刊)卷下•祠庙篇中(第115页)记载:“……蓉峯塔在城北,道光初伊枕云明府莅任,自谓精于形家,亲出郊外相视点此穴,以培植风水,中祀财神,再上一层祀关帝,再上一层祀文昌,再上一层祀魁星……”由此见出修建者那种崇文尚武、祈财纳福的惠民愿景,其实也迎合了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心理诉求。更何况那是出于精通风水的知州之手,则更现出塔的神奇神圣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另有本县谢姓的老师考证,他在《蓉峰塔兴建缘由及其翰墨解释》文中认为,清雍正以前,宁明县城本来有一座古建筑物叫临清楼,是“桂南八古”之一。旧址在现今的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其建筑富丽堂皇。但是雍正皇帝大兴文字狱,对临清楼望文生义,认为“临清”者,清朝临时做皇帝也,下诏拆毁,从此临清楼不复存在。到了道光年间知州伊枕云走马上任才大兴土木,但要建的是塔不是楼。原因是宁明的文人太厉害,自改土归流以来,新官上任者凡政绩不佳或中饱私囊,文人必上书告状,被告倒的州官屡有出现。伊枕云上任后便请来了一位地理先生,地理先生说,宁明州城这个地方形状很像一张荷叶,别名也叫荷城,……洪水一来,县城更像一张平湖秋叶在水中浮动,作为一州之长很难站稳脚跟,因而形成“文人多告状,州官常下台”的现象。要想稳住县城就搞一个建筑物象征竹篙,插住荷叶以稳定江山。于是伊枕云决定建塔不建楼。塔名不能再用临清旧名。县城既像荷叶,有叶必有花,应该用荷花的别称芙蓉,但是建成以后塔身又极高,像一座山峰,要两者兼顾,叫“蓉峰塔”很合适。塔上的翰墨皆是本地举人黎申产的佳作。

……五四运动以前,蓉峰塔的每一层都有一尊神像,每一尊神像的动作都配合该层的匾额。……

对于蓉峰塔,《宁明县志》记得更是详尽:“蓉峯塔在县城北郊。其西侧有榕树一株,在千米外有一东湖。远眺高塔亭立,耸入云表,巨榕婆娑,浓荫华盖,塔榕互映,相得益彰。

此塔建于清道光初年,为知州伊枕云筹划。历30年方建成。塔身5层,一层匾题“蓉峰塔”,大门两边书对联:“蓉承岳峙千重艳,峰接奎垣万丈光。”层高6.2米,大门正对的内壁面,绘壁画一幅,今已不辨;二层题“珠联”,层高6.85米,壁画苍龙布水;三层题“璧合”,层高7.25米,壁画彩凤企立;四层题“梯云”,层高6.85米,壁画瑞鹿含灵芝;五层题“取月”,层高10.68米,壁画金鲤朝龙王。塔顶装饰木葫芦,高3.85米,加上2.76米露地塔基,整塔高43.44米,蔚为壮观。旧传夕阳西照或皓月西斜时,塔尖影可及东湖,恰如秀笔蘸墨。光绪十八年(1892年),塔顶葫芦被雷击毁,遂成秃头。塔内有通梯达各层。各层壁内体虱颇丰,惟无专管,略见杂乱。民国间日军陷境后,各层铺板被盗,以后扶梯亦毁,不可缘登。建国后,1983年县政府拨款修理,用水泥钢筋代替木料,修复各层铺板和扶梯,并重新修葫芦顶(加装避雷针),恢复原貌,现已可供游人攀登游览。”……

几百年来,蓉峰塔历尽沧桑,仍然巍然屹立,他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焕发出独特的风采和魅力,那委实是宁明人民的一大幸事。而今,随着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铺设开通,更给心仪的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无论是雨,还是秋霜,总少不了游客闲人在那里来来往往,去寻求宝塔的荫护和赐福,收获一份心灵的慰藉。

游览蓉峰塔,人们可以从县城西北往前三五里,穿过田垌,绕过鱼塘,呼吸着原野的清新气息,便来到蓉峰塔下、老榕树前。那真是个休闲游览的好去处啊,且不说那榕树浓荫里百的吱喳争鸣,也不说清风摇动树叶时的沙沙呓,单就宝塔四周久经风雨吹打留下古旧的斑痕,就会让人读出岁月的沉重。尤其是那些被时光侵蚀的青砖,以及榕树下那些被虫兽损伤的老根,似乎都在向游人诉说着坚强和磨难。正是这种坚强和磨难,感召了络绎不绝的游人。

蓉峰塔的东西北三面,近处是一马平川的田野,那里有水稻、甘蔗、香蕉以及各种时鲜蔬菜诸如此类的农作物,那些富有亚热带气候特征的农作物,随着四季生长成熟。于是放眼望去,绿的碧绿、油绿,黄的金黄、浅黄,色彩缤纷且富于层次感,全都如诗如画。塔的南面,是数亩的鱼塘,鱼塘边沿浅水处,是莲荷的王国,春末夏初,荷叶田田,荷花竞放。荷叶下蛙声阵阵,莲花上蜻蜓款款。晨光初照,那里的主人便撑着竹筏,在塘中撒开渔网,嘴里不时哼唱起宁明的《迎客歌》……,此情此景,一幅壮乡网鱼图便活生生的出现在眼前。

蓉峰塔就这样耸立在田园风光里,何等壮美、风流。

古往今来,城里的居民视宝塔如神灵。他们迎着朝阳,或轻车前行,或安步当车,汇聚到这一城郊景观游览,去无偿享受自然的馈赠,与大自然进行友情交流抑或是心灵对话,把生活的烦恼过滤,然后升华成一种人生的智慧。他们披着月色,或结伴而行,或独自徜徉,会合在这一人文古迹,接受历史教诲,在郊游中完成文明传承抑或是心灵洗礼,将世俗的慵懒更新,然后激发出一种创新的力量。

外来的游客,他们洗却征尘,便可马不停蹄地前往,由一路田野风光相陪,然后到大榕树浓荫下纳凉休憩,细细研读宝塔巍巍的雄姿、古老的青砖、古朴苍劲的门联乃至古塔的文化底蕴。倘若幸运的话,他们还可以进入宝塔,拾级而上,登高远望,感受四面风物的拜贺,接受来自宝塔默默地荫佑和祝福。

游览过宝塔的人们大都感慨万千,一位髯须飘逸的老者曾经赞叹说,这并不是简单的人文景观,更是占得天时地利的风水宝物,它能为当地居民消灾添福,催出兴邦济世的人才。

是的,宝塔给宁明人民带来了福祉。宝塔建成以来,宁明因此英雄辈出。诸如抗法名将黄守忠、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农实达、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易挽澜、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黄子荣、甘湛泽、铁血抗日名将周元,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陆新……。宁明从此人才济济。诸如清代壮族诗人黄焕中、黎申产、黄体元、农嘉廪、农赓尧、农樾;著名物理学家郑建宣,著名电机工程专家甘澄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甘怀义,著名传染病学家甘幼强,著名船舶机械专家陈邕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郑志鹏,著名造船专家陈信隆……。于是,蓉峰塔历来是本地诗人吟颂的对象。

清代壮族诗人黄焕中《蓉峰塔》诗曰:“岿峨宝塔倚江滨,曾费经营数十春。蓉以为峰占地利,荷堪作叶障城阃。半空铃语风声远,四季物华一望新。我欲题名何处听,挥毫不屑傍他人。”

清代廪生陶赞勋有《九日登蓉峰塔留题壁上》二首:“叨陪名士共登高,俯仰乾坤兴益豪。莫漫酒酣轻落笔,刘郎自昔不题糕。”“征鸿天半去匆匆,景物萧条感慨中。怅望云山空目断,滕王何处一帆风。”

清代诗人农保谟有蓉峰塔题壁一律:“十载归来双鬓改,青山依旧傍江村。重游古塔层霄耸,独上云梯万象吞。远浦木棉烘有色,近城芳草断无痕。金身对峙沦荒土,法眼何人识化源。”

清诸生甘尚贤有蓉峰塔题壁一首:“独上云梯眼界空,层峦低列隐迷濛。峥嵘耸立红尘外,突兀长凌碧落中。远浦斜阳归倦鸟,断云秋影渡征鸿。不堪兵燹萧条后,剩得玲珑八面风。”(见于《宁明耆旧诗辑》)

今人吟颂蓉峰塔的诗篇更是常见常新,不一而足。正因为有古今文人的诗赋,更给神圣的蓉峰塔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异彩。

我曾有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登上蓉峰塔,那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夕阳返照,晚霞满天。我与两三文友相邀前往,扶梯而上。我们站在第五层“取月”,心怀着在事业上能够实现“折桂”的梦想,环视四周景观,面对八面来风,顿时踌躇满志,为鲤鱼跳龙门而信心满满。此时夕阳徐徐西下,景色变得如梦如幻,忽然间,位于东北不远处的东湖熠熠生辉,变幻出“秀笔蘸墨”的美景……

俱往矣,唯独蓉峰夕照,依然是绝美景观,永远存留在宁明人民的心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2546/

蓉峯夕照的评论 (共 1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