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舌尖上的宜昌(3)

2017-09-18 08:45 作者:宜昌石头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舌尖上的宜昌(3)

三、宜昌的红白喜事

在当时物质极度匮乏、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的年代里,在宜昌吃货的世界中,自然就是宜昌人所说的“红白喜事”、也就是婚丧大事很值得期待。

在荣祜先生的《漫话宜昌婚丧旧俗》中指出:“宜昌的旧婚姻习俗,与全国基本上是相同的,都得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以周公六礼为规范。六礼就是纳采(同彩)、问名、卜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问名都是前期准备工作,直到卜吉(宜昌话叫拿八字)之后,婚约才正式成立;纳征、也就是送完礼,请期(宜昌话叫求恳)、也就是将结婚佳期通知女方之后就是亲迎(宜昌话叫接新姑娘)了。

根本没有什么“哭嫁”,那是人家土家族的,与我大汉民族的习俗无关;宜昌的新娘子只是“在轿中哭一阵子,以示离娘时的悲切,但不久也就不哭了,这是喜事,不能哭到婆家。”喜宴很丰富的:“为了完成结婚大典,在很久以前就忙起来了,到了迎亲这一天就忙得更厉害。”所有男方的亲朋好友、四方邻居悉数到场,开个几十桌酒席很常见,人实在太多,厨房里也忙不过来,桌椅板凳也不够,那个时候又不兴到餐馆饭店去包席,只好开‘流水席’”,于是就有一句顺口溜说得好:“眼睛盯住,筷子别慌,举筷奔中央,而后扫四方;一看没菜,赶紧喝汤,人多莫啃骨,菜多莫吃素。”关于婚宴喝酒的策略是:“出门领导有交代,少喝酒来多吃菜,吃不到就站起来,喝不了请人代,实在不行就甩赖。”

就是在喜宴上宜昌习俗也与众不同:“送亲人当然都是坐的(喜宴的)首席,当厨师上菜,正如常说的‘酒过三巡,菜上五道’,到后出(厨)上蒸肉时,送亲人即起身不等终席即行告辞,表示已将新娘父母生下的一块肉送交了婆家,不忍吃上这块肉。”听听,就是好吃佬也是很讲规矩的,所以说讲规矩才能成方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宜昌人办丧事同样隆重,从“报丧”到“拜庙”,从“守灵”到“成殓”;从“封灵”到“出丧”,从“复三”到“烧五七”一样也马虎不得。这一点全国风俗大同小异,不用赘言。值得一提的就是清明扫墓(宜昌话叫上坟):“宜昌显得格外隆重,在外地实不多见。……全家老幼带着缠红裹绿的清明吊(宜昌话又称大清)、清明棍(宜昌话又称小清)和蒸笼装的食品,一早就出了门,在通往东山(当时的坟场)的各条道路上,人涌如潮,络绎不绝。几天里,东山上人山人海,无数的坟头上清明吊林立一片,一眼望去可谓‘花花世界’。”

插清、放鞭、点香、烧纸、依次磕头之后,“就在碑前摆上冷菜碗上搁双筷子,盛上一杯酒放在旁边,表示先敬亡人。这时在坟边摆下食品和酒,一家老小席地而坐。在进食前,先将敬亡人的酒撒于坟前,示意亡人先饮。食品全是冷的,有卤的猪肉、牛肉、鸡蛋、四季豆,炸的卷、花生米、小鱼、藕或苕片等,主食有烧饼,凉面、麻花等,外加一碗芥末。”

宜昌清明上坟扫墓又叫“赶堆子”,就是一家人去祭拜亡人的时候,周边还有些闲杂人员,或者是已经上过坟的,或者无坟可上,纯粹是出来踏青的学生和孩子会参与“赶堆子”:“即走到饮食处,不论认识与否,作个恭,就可围坐进食,对吃不完剩下的不带回去,一些叫花子也来‘赶堆子’,帮他们吃完这些东西。”

这就是宜昌清明的一大特色:不论是什么人、不管是贫贱富贵,到了山上都可以参与“赶堆子”,不管认不认识,不管有没有交接,到了清明都可以分享丧主带来的那些丰盛的食物;主人对那些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绝无丝毫怨言,反而十分殷勤;那些吃“霸王餐”的客人也吃得心安理得,吃完之后一拍两散,各自江湖,何等的潇洒、何等的意境。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2403/

舌尖上的宜昌(3)的评论 (共 14 条)

  • 江南风
  • 浪子狐
  • 心静如水
  • 雪中傲梅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沧海一笑
  • 东湖聚李胤德
  • 王平如是说
  • 鲁振中
  • 春暖花开
  • 倪(蔡美军)
  • 稚藕弋
  • 荷塘月色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