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煤油炉的记忆

2017-09-10 14:58 作者:李映泉  | 1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煤油炉的记忆

2017年9月9日

□李映泉

生活中有很多奇特事,有些不怎么留印象,心中很快模糊或不存什么记忆;而有些却过目不忘,且时时闪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使人难以忘怀!记忆中,笔者在老家曾经使用过的煤油炉子即是一例。

岁月匆匆,不觉三十多年一晃而过。1983年7月仲时节,当时青年少的笔者,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为高中学费所迫,徒步翻山越岭,去离故里近十里远的新添乡水库工地参加建设劳动。也因做饭所需,到了后即在该乡供销社买了个煤油炉子。记得当时花了7.9元买下,呈绿色状,飞轮牌的,不知产自何方。现在看很便宜,但在当时也属价格不低的物件。

炉子分上下两层,上层焊三个撑子顶锅灶,周围焊成圆柱型,能揭下来,下层是个铁罐,能装约1.5斤开外煤油。下层的上方有一个能旋转扭下来的盖子。盖子上焊有8个穿棉线捻子的小指粗细的铁管,直通炉子顶端。炉子中间也有个圆柱形纱罩隔离住8个灯捻子,炉子中心隔空,用一个铁片罩住。煤油灌上,8根捻子用火柴一点燃,便在周围纱罩风眼的轻轻吹拂下,燃起8股火焰直向上窜去。炉灶很旺,无论是烧水还是做饭,都挺快的。一般情况下,一锅水十来分钟就烧开了,做饭,只要面条买好或自做好,连烧水带下锅,也一共二十几分钟便告成,因此很简便适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曾使用它相当长一段时期。除了在新添水库工地用了40余天而外,在1985——86高考那两年,因复习时间紧,学校大灶上打饭拥挤来不及,又伙食太差,故而笔者把此炉带到会宁二中学生宿舍,家里自带面油,使用了两年。

此炉曾伴随笔者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最苦闷难熬的两个时期;度过了盛夏之伏,笔者打坝劳动的异常辛苦,和高考复习应战的异常繁重和心情异常压抑的苦愁岁月……尤其记得高考那阵,一下课,同学们便火急火燎地直奔宿舍,顿时,煤烟四起,熏呛得大伙儿眼睁不开,眼泪溢出,纷纷咳嗽流涕,且油烟刺鼻难闻,两手直抓挠,一时狼狈可笑不堪。然而同学们共同相处,共度难关,也只有在这短暂的时刻,大家在一起充满了异常的快乐。笔者也在此时似乎才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忧愁不快,和大家一起融入到此种艰难苦涩而充满希望的环境中去了。

记得当年不到一个小时,大家连做带吃,带收拾碗具,均可停当。随后在拥挤的集体床上,稍躺睡一阵,便又投入到紧张、焦躁的、繁重的学习、复习任务中去了……

现在看来,那段时光虽是笔者人生中极苦、极悲、及其艰难的一段时光,不仅家庭生活条件是这样,而且学校学校情形也是如此。然而回忆起来却是那么地珍贵而令人流连。相比之下,上高中时在水库工地上,虽然苦,但稍安静一些,工友们早晚在回民家里各自租一小屋,吃饭休息,倒也自在。虽每日往工地上自挖自运90架子车土,委实辛苦异常,然处此环境清静,无人干扰,一觉醒来疲乏之状便烟消云散,之后,又投入到下一次紧张的战斗场面中去了……

2010年初夏,笔者因事路过新添乡时专门到街上寻访当年买此炉的地方。不料那两坡水的人字架老平房供销社还在。进去一看,架上还有当年笔者买过的煤油炉子,颜色大小型号一模一样,静静地放在那里。仿佛正要向笔者见证它的存在,见证笔者来过此地,并买过它。笔者一时感慨无比,激动异常!

此煤油炉买来至今已过整整34年了,现仍存敝处。妻子清理家务时曾几次提出要丢掉此物,少脏占地方。笔者却每次不忍弃之,便置放在楼房阳台角落。真是敝帚自珍啊!

1988年7月兰州专业学校毕业后,笔者到平川区参加工作。次年初在老家结婚后,随即将此炉拿到单位。用了没几个月,妻嫌味臭难闻,笔者便在一次工资发下来后买了个800——1000瓦的电炉子烧水做饭,那煤炉子随即闲置下来。进入90年代,笔者又买来煤气灶兼合使用,一直到2008年前后用上新型的电磁炉灶为止。此时不仅煤油炉早已不用,而且电炉也进入历史的陈迹堆,丢弃不见。至此几十年来,笔者撇过的电炉可能不下四五个,唯有此煤油炉一直存放至今,不忍丢弃。从当年劳动的工地带到学校;又从会宁带到平川,一直伴随笔者三十几年,心中总是流连不舍。总是把它与自己当年那段艰难而珍贵的岁月连接在一起,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至于季城乡、家庭普遍烧水做饭取暖用的铁火炉,那随处可见,笔者也用过几个。如今已上楼快二十年,亦早已不用它了。

现在不少农村人已在自家建小锅炉送暖,大多村民也不用柴火灶,炭火炉了。不要说在城里家家住高楼大夏,厨房被煤气灶、电磁炉、微波炉,以及天然气等一步步所代替,就是有条件的农民,家家也是如此。哪还能见到煤油炉?

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多年,社会的发展变化真是巨大、迅速。仅从笔者所举的煤油炉、炭火炉,到沼气、电炉、煤气、电磁炉、微波炉,再到方兴未艾的天然气,都已接到千家万户灶前的一系列变化,足见历史的变迁一斑,这是一个有力地证记过程。

世事迅速,光阴迅速,人生迅速,不觉天命过半,两鬓冉冉,风光不再,而旧物独存,静观其变,消磨人老。联想到俗话说的‘万物是真,人是假’的道理,笔者心中真是充满了无限的感慨!遂作文以记之。

文学简历

作者:李映泉,笔名未济,会宁人,中共党员。白银市作协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主要有古体诗词、散文。九十年代开始在甘肃日报、西部乡财政;白银日报、广电报;白银文艺、平川文艺、桃花山、乌兰山等报刊发表作品。

目前作者在以上报刊及作家网、散文网等国家级刊物网站上发表古体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总计近30万字。

2016年4月,散文《我之锻炼观》荣获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同时获得“全国文学艺术界精英人物”荣誉称号。并上北京人民大会堂宾馆参加颁奖大会和北京大学举行的文学创作研讨会。

2016年5月,推选为白银市平川区首届诗词楹联协会理事。

作者积30年之历练,写成的近60万字的《未济文集》,于2015年底结集,正待出版。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财政局 联系电话: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1426/

煤油炉的记忆的评论 (共 1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