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州皮影古文化的艺术奇葩

2017-09-06 18:22 作者:闲云雅鹤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那川陕交界的地方,大巴山深处的巴州区,绽放着一枝枝千年民俗古文化的艺术奇葩之一——巴州曾口肖氏皮影剧团皮影戏。

千年的墨汁雕刻古老的藤蔓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最早出现于周代偃师的“木人歌舞”和汉时陈平的“刻木为美人”。直到三国的“水转百戏”和隋代的“水饰”。“皮影”称“平面傀儡”,经汉代巫师的“弄影还魂术”发展成“弄影戏”。宋代又称“乔影戏”(滑稽戏)或“镞镂戏”。在《都城纪胜•杂手艺人》中又称“手影戏”。“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的真实写照(《中国百戏史话》)。皮影的兴起“皮影戏”形成于唐,兴盛于宋,极盛于明、清,由说书衍变而来。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载:“仁宗时,市人谈有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至今传焉。京师有富家子,其看影戏,每演至斩关注”可见她那魅力无限的文化精品,勾引着从古到今的无数风流人物,才子佳人的闲情雅趣和文化品位。

巴州皮影”,据《巴中县文化志》记载:“川北地区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戏,说明皮影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巴中县(今巴州区)共有48个乡场(非乡级政府)就有68个皮影剧团,清杠渡(今清江)就多达3个,而且全县有13个皮影雕刻作坊,可谓中国皮影艺术之乡。”

巴州皮影流传于巴中市境内的一种民间皮雕传统戏剧人物的工艺美术和民间皮影戏演出两大部分。所谓“工艺美术”是指皮影人物的雕刻制作。选择放血而死的大黄牛皮经过“发汗”、“浸泡”、“刮毛”、“去筋”、“绷伸晾干”、“下料”,待雕刻制作。绘画纸人(又称格子),将要雕制的皮人头、身、四肢分画于纸上,后将纸人画各部分粘贴在牛皮上,用40多把不同类型的雕凿进行棰刻,刻好后上色。再用手工熬制的明油(又称亮油)浸泡,泡得越透明越好。干后用粗麻绳将13处关节部位进行连接,组装成人的身躯和四肢,皮影行业称“桩”,在桩上上三根提签(背部和手)供走影之人操作。只有人头分开单独制作,演戏时按人物角色变化需要装上人头即可。巴州皮影演出中,常有“桩”80多个,男女人头100多个。有“全堂”和“半堂”之分。全堂为4把椅4匹马,半堂为2把椅2匹马。又把“旱排场”和“水排场”全都齐全者称为“全堂影子”。

皮影人物民间称“门神”,因其制作过程与民间制作印制门神的木板画和门神人物形象相似而得名。巴州的皮影制作既可作身高0.8尺的“三门神”,也可作身高1.4尺的“二门神”,更可制作身高1.8尺的“头门神”。(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百家争鸣的古艺术花朵竞相开放

在巴州活态皮影中以“二门神”为主。皮影戏的演出是真人在亮子上(又称白布档子)操纵皮人,运用灯光之影,配合真人的道白、唱腔比划各种动作进行演戏。巴州民间称“皮鞑鞑戏”、“皮影儿戏”或“灯影儿”。演出剧目不受限制,但又以神话戏为主,唱腔为川戏的“昆”、“高”、“胡”、“弹”、“灯”。伴奏乐器与川剧伴奏乐器相同,锣鼓打击为主,次为京胡、盖板、二胡、唢呐。巴州城区的皮影伴奏乐器中还有扬琴、琵琶等弹拨乐器,打锣鼓和走影子者必须兼唱。其实,巴州皮影戏就是皮影人演川戏。在皮影剧团中只有班主(有皮影人)是固定的,其次专业性较强的为走影子演员,多为祖传。打击、弦乐人员常为机动变化人员,凡是川剧爱好者的玩友班子、民间端公戏班子成员均可参加皮影戏演出。

古藤上的花朵开在希望的田野

巴州皮影戏演出的剧目在三至四百个左右。演出的方式主要有:1、“庙会戏”。在庙会上演出,如二月二文昌会、六月十九观音会等;2、“愿戏”。为许菩萨之愿,事成必须还愿。凡许演一场戏愿者称“愿戏”;3、“青苗戏”。在栽秧后到秧苗转青时演青苗戏除蝗虫;4、“太平戏”。秋收秋种后的闲季节演“耍戏”,以娱乐为主;5、“民俗礼仪戏”。民间办生祝寿、打三朝、办房子酒、办满月酒时演出。

演出的剧目除《封神榜》上的神话戏外,就是《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上的历史故事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在小学生中非常走俏,地方戏《斩巴蛇》、《牡丹灯》、《四下河南》深受群众喜爱。皮影有历史演义戏、也有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巴州皮影戏的演出是真人在亮子上(又称白布档子)操纵皮人,运用灯光之影,配合真人的道白、唱腔比划各种动作进行演戏。巴州民间称“皮鞑鞑戏”,“皮影儿戏”或“灯影儿”。演出剧目不受限制,但又以神话戏为主,唱腔为川戏的“昆”、“高”、“胡”、“弹”、“灯”。伴奏乐器与川剧伴奏乐器相同,锣鼓打击为主,次为京胡、盖板、二胡、唢呐。多为祖传。打击、弦乐人员常为机动变化人员,凡是川剧爱好者的玩友班子、民间端公戏班子成员均可参加皮影戏演出。

巴州皮影在文化娱乐和民俗祭祀活动中,伴随巴州人民走过了上千年的时光流程。在今天,仍是巴山人民,特别是农民唯一请得起的民间小剧团。演出的灯调唱腔是巴山地区地地道道的民间音乐。演出的部分地方戏《斩巴蛇》、《牡丹灯》和《四下河南》都是巴州有史可考的历史故事剧。是研究巴山地区民俗风情、人物传说、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皮影皮雕工艺又是研究巴山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史料。它的“造型艺术”、“雕刻艺术”、“表演艺术”均是今天应该继续弘扬的三大艺术,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尽管它的人物造型是按历史戏剧人物造型,但皮影的造型艺术又有比较独特之处,如“马靠”和“马盔”的造型源于巴山民间门神的造型艺术,这在全国其它地区皮影艺术中十分少见;它的雕刻制作仍保持古代的雕刻艺术。对牛皮的选料加工既保持了传统的加工手法,更保持了牛皮的质量。制作过程由传统的、无法更改的“皮格子”,改进为可按人物造型需要进行修饰的“纸格子”,这是一大创新。其雕刻工艺的精细程度、色料的选择、亮油的加工制作等专业技术,真正达到了镞镂精巧、五色妆染,永葆明亮、不被鼠咬,可保持200年不变色。表演技艺中的“变脸”是皮影的独特艺术。其中,曾口肖氏皮影剧团杨益的走影子技艺之高超,是四川皮影戏中的一绝。

如今,一枝枝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花朵———“巴州皮影戏”曾口肖氏皮影剧团的文化历史已千岁“高龄”。她极大地丰富了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精神食粮。同时,她伴随着市场化和随之而来的产业化浪潮中,一直在活跃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示田间地头的“用武”之地,也经历了几次有趣的城市之旅。兴奋,荣耀,还有对未来命运的迷茫和执着,或许是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许还会开得艳丽多娇。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0970/

巴州皮影古文化的艺术奇葩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