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诗意栖居

2017-08-29 08:54 作者:小小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诗意栖居

梁孟伟

说到诗意栖居,我们自然会想起两个地方,一处是《桃花源记》,一处是《瓦尔登湖》。

请看《桃花源记》: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梭罗则在《瓦尔登湖》的开篇交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的房子是在一个小山的山腰,恰恰在一个较大的森林的边缘,在一个苍松和山核桃的小林子的中央……在我前面的院子里,生长着草莓、黑莓,还有长生草、狗尾草、黄花紫苑、矮橡树和野樱桃树、越橘和落花生。”

陶渊明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幽美,人文环境和谐,人人安居乐业,风俗人情醇厚的世界。这是一处世外仙界,但生活着的是一群原先来此避难的普通人后代,他们比世人多保留了一份真淳的天性,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着宁静与幸福,这就是陶渊明心目中的乌托邦社会,这就是陶渊明追求的“诗意栖居”的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巅。”(《归田园居》)

梭罗居住的《瓦尔登湖》,那“扫荡山脊而过的风,唱出断断续续的调子来,也许是天上人间的音乐片段。晨风永远在吹,创世纪的诗篇至今还没有中断”。那“清澈的、仿佛无底的、映射出云彩的湖面上,我好似乘坐气球,飘浮在空中,鲈鱼游来游去,好像是在飞翔,在盘旋,它们仿佛一群鸟儿在我下面忽左忽右地飞绕着,它们的鳍犹如帆船,饱满地张挂着”。这是怎样一个美好的所在:清新的空气,悦耳的鸟鸣、沁人的花香、甘甜的湖水、宁静的气氛……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诗意,令人向往。

瓦尔登湖是个真实的存在,桃花源却是个虚拟的世界。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陶渊明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追求“心远”。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上帝缺席、诸神消退的岁月,也是哲学贫困、世风日下的年代,人类成为深谙算计、追求实惠、崇尚享受的生灵,人性丧失了浪漫的诗性和审美的灵性,人们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和心灵的家园。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他写这首诗时贫病交加又居无定所,但他以一个诗人的敏锐和直觉,认为科学发展和工业文明将使人类日益异化,就向大家发出寻找回家之路的热切呼唤,要人们认识人之为人的真实意义,以及人应当具有的精神和心灵的终极关怀。

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诸人所倡导的“诗意地栖居”,是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正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所说的,就是终日劳碌,“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人类艰辛地创造了物质财富后,是否能仰望头顶上那蕴含无限神性和诗意的灿烂星空?

柏拉图说过:“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生存是生活的前提,而生活是生存的升华,生存者并不一定是生活者。正如“筑居”与“栖居”,“筑居”是为了生存于世而奔忙操劳,“栖居”是以神性的光芒映射精神。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陶渊明抛却了污浊的官场,发出了“归去来兮”的高唱,兴高采烈地奔走在回家的路上,迫不及待地为灵魂寻找丢失的家园。一路上,风飘飘而吹衣,舟遥遥以轻飏。心灵生双翼,翱翔天地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像花儿般开放,每一缕情丝像似飘洒。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草盛豆苗稀。他用诗描绘着生活,他把生活诗意化。

看到陶渊明“归去来兮”的潇洒背影,也听到李白苏轼的不羁笑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排遣寂寞借酒浇愁的洒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是李白秋日登楼,俯仰天地时的感慨万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李白志向的高远和情趣的超迈。苏东坡纵使遭遇乌台诗狱的摧残,看到的仍是如画江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纵使被贬黄州,也还要“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侣鱼虾而友麋鹿”;纵然发配天涯,也还“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仰望星空,凝视明月,踏遍青山,泛波五湖,这是一种诗意。我们可以去关注一朵花的开放,一棵树的新绿,还有那不用钱买的缕缕清风,这也是一种诗意。

诗意地栖居,其实就是需要一种诗意的情怀。身行幽径上,心可达十方,步步清风起,步步莲花香……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

佛经里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意思是要用心去感知事物。“心中有佛,万物皆是佛。”若能涤荡自己心灵的污垢,留一片彻底地纯白,那么人人心里都可有一个“瓦尔登湖”,都可有一个桃花源,人人都将诗意地栖居。

生活可以没有富足,但却不能没有诗意。在人世间诗意地栖居,才能享受生活的情趣,感悟人生的真谛。人怎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在于读懂了自然的真,读懂了人情的善,在于体味到了艺术的美。那么哪里去寻找诗意?宗白华已经告诉我们:“……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诗意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一个有生活艺术的人,能对事事发生兴趣;一个有审美情趣的人,能够处处发现诗意。草木上每一缕闪烁的阳光,都是一个个音符的跳动和一次次光影的舞蹈;大山中每一条奔腾的河流,都是一道道生命的光波和一曲曲激昂的旋律。诗意地栖居,就是用心去享受生活的意趣。月下,朱自清漫步荷塘,让田田的荷叶铺满自己的心湖;穷困时,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着一丝丝金色的阳光;黑屋内,陆蠡囚住的一枝常青藤,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

归有光的《项脊轩记》中有云:“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虽然家境贫寒,读书靠借,但这种“诗意地栖居”,无疑有着一种静雅之美。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沉吟:“一切痛苦都会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又将变为美的回味。”只要具备了诗意的和审美的人生态度,一切苦痛、烦恼、不幸的遭遇和经历,都可以升华为诗意和审美的回味和体悟。

让我们用诗意去点亮生活的明灯,我们的人生就会精彩美丽、充满诗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9745/

诗意栖居的评论 (共 11 条)

  • 王平如是说
  • 东湖聚李胤德
  • 春暖花开
  • 雪儿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荷塘月色
  • 晓梦芳菲
  • 墨妍
  • 鲁振中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