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香格里拉,心中的伊甸园

2017-08-22 21:10 作者:平凡鸟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七月中旬开始,南方连续高温,蒸烤得人透不过气来。一班朋友邀约,去云南西北部避避暑、透透气。于是,就于8月3日登上前往昆明的飞机。

到达昆明,已接近旁晚。云贵高原清凉的晚风,使我们这些刚从热浪中走出的人感到浑身舒爽。既已到了云南,不只是单纯的避暑,还是要往西北部这些既是避暑胜地又是著名的景区走走看看。第二天,我们乘坐大巴到达大理。在大理我们待了三晚,以与朋友聚会为主,顺便也去了洱海、蝴蝶泉、崇圣寺三塔等景点。乘坐洱海游船,四五层的船舱,满满的是人,没有一个宁静的角落;蝴蝶泉、三塔等景点也是人挤人,且到处充斥着商业气息,到处是喧闹声。我上次来大理是17年前,那时好像没有现在这么喧闹。可见,旅游业发展,虽能促进经济发展,但也会对自然风光造成一定的败坏。我们一行决定去丽江看看,于是从在大理创业的老乡处借了2辆商务车,自驾去丽江。

17年前来丽江时,觉得丽江安宁、和谐、闲适,有一种诗意家园的亲近感;但在离开时,也有一种隐忧,就是我在当时的一篇游记中所写的:“随着现代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纳西族的年轻人,向往外面世界的热闹繁华,远走他乡。许多宅院人去楼空,只有老人留守。而一些商贩乘虚而入,大肆兜售不伦不类的旅游工艺品。丽江古城,这个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古代城市标本,是否能抵挡现代文明的异化,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而今,重来丽江,呈现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所有街巷,都是店铺和酒吧;以前显得有点空荡的宅院,如今成了饭店和旅馆。原来生活在丽江的青年人不甘丽江的宁静和寂寞走了出去,现在却引来了全国各地大批的年轻人汇聚在这里。以前,丽江街巷大半店铺卖的是,纳西族的东巴木牌画,用东巴象形文字刻写的装饰品,纳西族星形贴布包,极富民族特色的餐饮器皿等;而今街巷的特色是各类酒吧,街边的酒吧,热烈喧闹,小巷中的酒吧,低调隐蔽。年轻人或在街边的酒吧中狂欢、放纵;或在小巷的酒吧中艳遇、暧昧,丽江的晚更成了不夜城。今日丽江,虽然仍是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石巷木屋,青瓦白墙;可安宁、和谐、闲适的古典味却被喧嚣、放纵的现代节奏取代了。这是丽江的幸还是不幸,我说不上。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可能也是好事。但我的心态已老,已无法融入这样的生活。这时,我又不禁想起东巴典籍中的两句诗:去的不必再回头,留不住的无法再挽留!

还是去香格里拉吧!香格里拉在藏语中是“心中的日月”的意思。20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描写了香格里拉这一神奇的地方,这里,基督教堂、佛教寺院、道观和儒教祠堂四处遍布,各种信仰和平共存;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荟萃,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适、宁静、和谐等人类一切美好理想的归宿之处。《消失的地平线》是西方人的《桃花源记》。从此,香格里拉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詹姆斯•希尔顿所写的香格里拉,素材来自美国威夷大学植物学教授洛克在丽江、中甸一带探险考察的照片、日记、记录。随着现代旅游热的兴起,各地出现了寻找香格里拉热。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州府中甸率先申报更名香格里拉,获得中央政府批准。

车沿金沙江逆向行驶,进入河谷,想去观赏一下虎跳峡的险峻和激流,却因去虎跳峡的道路出现塌方,只好作罢。车沿着峡谷蜿蜒而上,两边山上是茂密的森林。车行约一小时后,到达峡谷顶部,眼前出现了大片平缓的草甸。公路沿峡谷顶部向草甸深处延伸,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处香格里拉峡谷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回望峡谷,雾气缭绕,两旁山如壁立,林木郁郁葱葱。如果没有公路开通,沿峡谷攀缘而上,到达顶部,眼前蓦然出现辽阔的草甸,草甸上牛羊悠闲地啃着青草,还有藏族特色的民房错落散布,真有点“恍然身入桃源路”的感觉。

车行驶在草甸上,视野特别辽阔,远处的草甸与蓝天白云相接,高原上的风分外清凉,人好像置身于天高气爽的深秋,真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到达香格里拉,在宾馆安顿好,已是下午一点左右。在香格里拉经商的老乡,带我们去品尝了当地特色的以牦牛肉、松茸为主要食材的小火锅。上午一路饱览美景,现在又饱尝美食,虽然初到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身体上有些不适应,但也觉得值了。餐后,天公不作美,竟下起了。我与妻子想去领略一下独克宗古城风光,独克宗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马古道的枢纽,却不幸在2014年1月11日凌晨被一场大火烧掉三分之二,现虽得到重建,估计也失去了原来风味,雨又下个不停,整个下午只好待在宾馆里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晚上,老乡邀请我们去他开的KTV唱歌。他的KTV所在是香格里拉最繁华的地段,大片区域灯火辉煌,临近KTV的街道上,车很拥挤,不到一公里距离的街道竟驶了半个多小时。KTV的装修十分豪华,音响设施也是高档的。虽然不是周末,但生意依然火爆。想不到在这个高原小城,整个县市的人口都不到18万,竟有如此热闹的夜生活。这景象显然与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淳朴、悠远、宁静的香格里拉相去甚远!可见,真正的香格里拉,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伊甸园而已!

第二天,雨依然没停,但总不能再待在宾馆里,于是冒雨前往松赞林寺。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被誉为小布达拉宫。松赞林寺是五世达赖于1674年奏请康熙批准后,亲自选址建造,并赐名“噶丹•松赞林”。来到山门前,只见古堡似的建筑群依山而建,主寺建于最高点,居全寺中央,上层镀金铜瓦,殿宇屋角兽吻飞檐,金碧辉煌。我们沿中间几十米宽的石级缓缓而上,石级两旁分寺、僧舍高矮错落,层层递进,衬托着顶上主寺的高大雄伟。走过143级石级,到达最高点。扎仓、吉康两座主寺是五层藏式雕楼建筑,我们进去瞻仰了寺内的鎏金佛像、精致的各类法器和精美的唐卡,感受了藏传佛教文化的辉煌和悠久。回到寺外平台,远眺群山延绵,环抱平坝,雄伟、邃远;近看,山寺前的拉姆央措湖上飘着淡淡的水雾,湖中的玛尼堆上经幡飘拂,这景象显得朦胧而神秘。据寺院中的导游介绍,湖中的玛尼堆是僧人为天葬的死者诵经超度的地方,天葬台就在对面的山坡上。关于藏族的天葬习俗,我第一次是在现代作家马健198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中看到,马健这篇既像小说又像报告文学的文章发表不久,即遭封禁,连主编刘心武也遭到牵连,说是抹黑藏族同胞。当时我读这篇文章时,并没什么这里愚昧落后的感觉,只是对雪域高原这片陌生的土地感到神秘而好奇,有一种探究的渴望。人死后分割肉身、喂食鹫的天葬习俗,既反映了藏族同胞对死亡的坦然和超脱,也反映了他们对佛教的虔诚,真做到“菩萨布施,不惜生命”。

游览了松赞林寺,本想去普拉措,但普拉措海拔有4000多米,我们同行的有几个在海拔3200多米的香格里拉就感到难受,再去普拉措,肯定受不了。加上雨时停时下,我穿着毛衣还觉得有点冷,何况同行的大多只带了一件薄外套,于是就放弃了去普拉措的计划,老乡提议驾车去纳帕海环湖一圈。

纳帕海离市区8公里,保护区面积3125平方公里,湖泊积水面积660平方公里,环湖公路33公里。大概是天气原因,沿湖一路上车辆和游人稀少。车到达草甸时,雨已停,我们下车站在公路上,静静地欣赏这草原湖泊风光。水波淼淼,草原茫茫,缤纷野花和碧绿青草争奇斗艳,成群的牛羊随草海起伏,似在海中沉浮。这里,自然、辽阔,宁静、安详。可惜,今天天上灰蒙蒙的,缺少了明媚、艳丽的色彩。这正如我对香格里拉的总体感受:这里是旅游度假不错的所在,但还远不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适、悠远、知足、宁静、和谐的理想国。

在香格里拉返回大理的车上,我静静地想着: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都只是人们心中的伊甸园而已,在现实世界是很难找到的。这时,我想起了陆游“清闲即是桃源境”的诗句,只要不让自己的心承载太重的负担,时时给自己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一方院落、一间书斋,一泓清溪、一抹斜阳,都可成为自己的香格里拉或桃花源。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2017年8月22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8637/

香格里拉,心中的伊甸园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