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拜见杜甫草堂

2017-08-22 15:37 作者:夤夜满月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望着那古朴、沉寂、肃穆的草堂,心中就有一种幽古的追思。杜甫草堂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虽无数次在书本上接触过。但只在此刻我才真正与它相距咫尺,感受它承载的历史,它诗性的光芒,它蕴藏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的不朽思想。

草堂已修葺得幽雅古朴,端庄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曲径蜿蜒通幽,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踏着细石小路,让心穿越时空与历史对接,人的思想仿佛在羽化飞扬。穿梭在树木花草间,我忆起了杜甫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公元759年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选择在成都的浣纱溪旁建造茅屋而居。虽然在此只居住了四年时间,但诗圣的横溢才华、生动文字,让这块土地洒满了灵动的思想,闪耀着诗性的光芒,并照古烁今,影响深远。杜甫在草堂作诗达200多首,那些饱含情感的诗文,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对现实的鞭挞,对故土的思念。从他在此留下的一些诗文中不难看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他虽生活于草堂,心仍怀念着故土和中原,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写道:“剑外忽传心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中充满了对收复中原的喜悦和启程还乡的渴望,流露出他对故园的思念。一千多年前的蜀地想必难比中原的繁华,不像今日这样到处的松风水月的宜人,寄居他乡,诗人怎不思念故园?

我看着草堂幽静优雅的环境,默默地祈盼着诗人灵魂的回归,感受一下草堂的变化,在宁静中听风的轻唱,听草堂内虫儿的抒情,听草堂林间的悄悄细语。这里的幽静优美,古雅秀美,如今诗人若感受得到,定会改变愁苦忧郁的心境的。

然而,在千余年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岁月里,诗人的心境又怎能摆脱得了愁苦和忧思。可以想见在那寒风呼啸,悲苦无尽的日子里,在四面透风的茅庐里,听怨妇的悲鸣,听官兵的喝斥,听乌鸦的呼号;看黧民的疾苦,看朱门酒肉臭的不平,看路有冻死骨的悲惨,诗人的心境是何等的忧愤难平,因此他的诗文里流淌着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黧民百姓的同情。但在那个风飘摇、昏天黑地的年代,诗人的呼喊又能激起多少波澜?他的一腔热血只能纠缠于诗文中,因为他自己也在命运的漩涡中挣扎而几乎面临灭顶之灾,又怎么能影响社会现状。诗人除了诗,他几乎一无所有,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只有一纸抒发心中悲戚的诗文,他只能借助一片草,一棵树,一根竹子,一幢茅舍,一条溪流,一缕乡思痛心疾首的呼号,表达自己的心迹。

我穿过时空隧道,似乎看到了诗人的眼里充满着闪电,他的喉咙里隐忍着风暴,他的思想中闪烁着痛切心底的忧伤。但他只有用深沉的笔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杜鹃啼血般的鸣叫在诗文里留下一行行滚烫的文字。虽然文字无声无息,虽然黑里见不到光明,但他诗文中喷射出的烈焰却有着撼人的力量,映衬出了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这就是杜甫,一个寄寓在浣纱溪边的杜甫,一个徘徊在草房边的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虽然杜甫早已在岁月中远去,但他留下的文字却在历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成为了后人仰望的精神殿堂,成为了历史不朽的记载,成为了激发我们尚文的不竭源泉。生命的火花会稍纵即逝,任何人都概莫能外。但先哲留下的不朽精神却是可以超越时空,影响一代又一代后人的。杜甫的诗文就像历史的画卷,无时不在激起我们心底的文化涟漪,带给我们崇高的向往。行走在草堂,我的心总能感受一种诗文的力量激荡,它跳跃在我的思想中,给予我的不只是文情诗意,更是一种奋进的力量。这也是在拜见草堂的最大的收获。

浣纱溪的水在涓涓的流淌。这是一条流淌着诗性的溪水,流淌着文化的溪水。它就像一本教科书,能带给我思想的启迪和行动的指引。在草堂边走边看,我深深地感受到草堂的一草一木一物都沉积着一种精神,它让我从一个有着千年时光积淀的文化圣地,接受了一次深深的洗礼。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8595/

拜见杜甫草堂的评论 (共 8 条)

  • 襄阳游子
  • 晓梦芳菲
  • 浪子狐
  • 心静如水
  • 荷塘月色
  • 倪(蔡美军)
  • 雪儿
  • mar
    mar 推荐阅读并说 好文。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