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散文

2017-08-22 11:11 作者:兰若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不知从何时起,我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是在四年级时,爸给我订的《小学生作文报》,我被报上一个瑞士小孩的连载故事而吸引,至今仍记得故事中那个瑞士小男孩是多么淘气和搞笑;或许是在14岁那年寒假,去三姑母家玩,无意中发现了大表哥有十几本的世界名著,震撼惊喜之余,那个寒假我贪婪地读着,如饥似渴般地囫囵吞枣,而当年那些名著中,记得最深的就是《嘉莉妹妹》,至今这本书仍是我的最,喜欢德莱塞犹胜当年;或许是曾经那些年的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本本语法、文学作品赏鉴、写作等书看下来,最终真正加入了文学爱好者的队伍,五湖四海皆是兄弟姐妹,虽然不知道队伍里还有哪些人,但能肯定的是,自己是个文学爱好者吧!

文学的体裁中,我痴迷过诗歌,尤其是宋词,每每阅宋词,浑身舒坦,特别是每次品味《蒋勋说宋词》,蒋勋对宋词的见解,字字句句如般滋润心田,然而我是个没天份的爱好者,虽然喜欢,但是不会写诗歌,一首诗歌也捯饬不出,惭愧!也曾爱慕过小说,废寝忘食地爱过,前苏联的、美国的、欧洲的,最崇拜的是福楼拜、莫泊桑和德莱塞,喜欢他们的冷静和深刻;中国的,《红楼》是心头永远的最好,而张爱玲的也很不错,她的语言风格有《红楼梦》的影子,更主要她的小说,关乎人性,写的很深刻。然而我最终还是醉倒在散文这棵树下。要说散文,从初中时,我对它就是冷冷的、似乎根本就不曾关注过它,我记的语文老师说过什么:"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言情散文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当时听了就觉得头大,尤其是归有光的那篇《项脊轩志》,全文絮絮叨叨,如老妇那样啰嗦,尽说些平淡无味的话,老师却说这是一篇著名的散文,作者的写作手法达到了散文中的最高境界,朴实无华,却在平淡中见真情,感人至深,尤其是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让读者流泪------,还记得当时老师说这些的时候,我听的似懂非懂,半信半疑,而且从此对散文的印象除了漠然外还感到畏惧,认为散文是可怕也最难写的文学体裁了。

长大后,独在异乡,工作、成家、生子,起初几年,心理上一直以“异乡人”自居,感觉很孤寂,有时候心境也不澄明,先是疯狂地恋上了三毛,后来不经意间翻起来了林清玄的菩提,就慢慢地迷上了,其春风化雨般的文字,让人渐渐学会放下,而后的席慕蓉、琼瑶、琦君、余光中更让人学着放松,尤其是琦君的散文,让人莞尔,让人完全融入,不得不说,台湾这些大家们的国学功力都十分深厚(个人以为,当年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文化之害比“崖山之祸”还要深,都道“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可是“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的摧残并不亚于当年元朝对南宋的覆灭。在国学传承这一块,大陆人反而不如当年从大陆去了台湾的那些人,起码在他们那一辈,在海峡的那一面,国学还没有被湮灭。 ),台湾那些作家的散文,让我真正领略到散文的魅力了,记事的、言情的、写景的,都是下笔从容、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触人心扉,思想淡然更让人感觉恬静,尤其是她们散文中不声不响流露出对中国的山河之恋、故国之思更让人凄然,政治原因造成了两岸的骨肉分离,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操控下是那么微不足道,而心灵的创伤却是无法愈合,这样剪不断的乡愁,不知在大陆作家的身上有几人能拥有?

而今,我终于懂得了《项脊轩志》,也懂得了散文的滋味。于无声处却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说小说是夏天的暴雨,猛烈又刺激;诗歌是秋雨,绵绵而多情;那么散文就是春雨,随风潜入,润物细无声。而这样的春雨,却又是那么地滋润着心田,很好,很好!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8553/

散文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