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街与墨池(39)

2017-08-21 08:44 作者:宜昌石头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新街与墨池(39)

三十九、笔耕的开始

那家先是社办、随着公社变成了区又变成区属企业的西陵竹器厂就在那条连接献福路和西陵一路的新街上。很大的大门是为了方便长长的原材料进出的,进门是一排很长很高的平房,依次是厂办公室,小门房,大仓库;厂区道路左边是竹器车间,那是一栋很大、很老的明清建筑,里面还有一个破旧的天井;右边是制面车间,一台已经很陈旧的制面机械,一些切面用的木案板;保管室的隔壁是一间破旧的食堂,燃料就是废弃的篾黄和竹子的那些边角废料,还有一墙之隔的木材加工厂的锯末。

厨房的对面原来是一排平房,后来被雄心勃勃的厂领导指派路华妻子的大哥的建筑队建成了一栋简易两层楼。修好的时候,两个厂已经合并了,楼上住的是钢板网厂的外来民工,楼下有一件大大的保管室,厂办公室也搬了过来,原来的办公室成了产品展销商店,还卖过从印染厂批发回来的“头子布”(布头);两层楼的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的竹器小作坊,一个猪圈,一个浸泡竹子用的水池;从那一大一小的两个面条晾晒场穿过去,上一点小坡,那里有一个用砖柱砌成的很高的仓库,以前是用来堆竹子的,后来也用来晾晒面条。

再向后走,有两间二三十平米的平房,那是为制面车间建的,是打算阴季节用来干燥面条的炕房。可以用电或者煤炭加热温度,通过很大的排风扇将面条的湿气吹出去。可惜,电用不起,煤耗太大,成本不合算,建好以后一天都没用过,还是日复一日的将那些面条晾晒在厂区内的场坝上。而在最后面,就是那个即使已经淤积、也绝没有积水;即使历经劫乱,那些池边四四方方的青石也顽强地存在的洗墨池,西陵竹器厂用围墙将其围在了自己的范围之内,曾经做过堆放竹器的仓库,也想过在那里建房,可是到后来都不了了之。

那个时候,这个厂的竹器销售很火爆,竹篓论个卖,竹签论捆卖;蒸笼论格卖,凉板论块卖;竹梯论步卖,竹帘论床卖;竹筐论担卖,扫把当然论把卖。这是规矩,可价钱就是随行就市,好在那个时候都是议价,彼此也还老实,一个绝不多要,一个也不就地还钱,了不起就是年终的时候,给那些经常打交道的采购员、店主任或者单位负责人送点东西,从时髦的挂历到山货里的香菇木耳。路华1992年的工作日记就记载着一份23人的送礼名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个时候,这个厂的制面车间先后招收了一二十个待业青年,有些是找关系、开后门进来的,有的是劳动服务站介绍过来的,年龄在十八到二十八之间,当然都是中学毕业,也都是没有下过乡、插过队、接受过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城市青年。他们的加入给这个老年人多、婆婆妈妈也多,缺知识、少文化的老厂带来的不仅仅是青的活力,还有意识的更新。路华当然举双手欢迎,今后的文艺汇演这个政治宣传员就不必再为出不了节目而发愁,男声独唱、女高音、男女对唱、舞蹈、小品都可以要有尽有,还有一个长航船厂的女孩子练过美声呢。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那些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加入,也随着国内从政治态势转为经济态势,路华的政治宣传工作无形之中就减轻了很多,他就开始跟着郭会计学习财经知识,而到了八十年代初,就无形中成了他写作的第一个高峰时段。那段时间,除了跟着王厂长出去开会、除了和逢贵一起出去看电影,除了和家新一起到“岗上”(宜昌话:伍家岗)去玩,除了和小邵一起谈情说,除了和小陈一起在厂里喝酒,除了一些推不掉的应酬,成天就趴在那张属于他的破旧的办公桌上笔耕不止。

路华至今还能回想起当时精力旺盛,干劲十足,趴在办公桌上一晃就是上十点钟,每每在厂里待到深人静才回家,走在因为电力紧张、街上没有路灯,一片漆黑的献福路上,披一件军大衣,哼两声流行歌曲,还颇有些成就感,也有些“只争朝夕”的豪情壮志在胸中激荡,那种感觉还是不错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8412/

新街与墨池(39)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