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回眸学生时代(二.完)

2017-08-17 15:37 作者:2073浪迹天涯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入学后,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因此,按当时的流行做法,上课前得天天读:学习毛主席著作。天天读是半个小时还是一个小时已经记不清了。入学还不到一年,就发生了林彪事件,史称 9•13事件。不久,天天读也随之取消。现在想来,简直有点匪夷所思,难以想象。那天天读究竟有没有一点作用呢?我以为是有的,在我起码就是如此。毛主席著作,特别是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让我记住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或者说作为人民的公仆,心里要永远装着人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困难面前,要像愚公一样百折不挠,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向前。

那时大学的口号是: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因此,大学有工人代表进驻,我们称之为“工宣队”。我们的“工宣队”是省建筑公司派来的,与我们同吃同住。大学五年,我印象中,他们好像不怎么“管理”我们,至于是否“管理”糸里、“管理”老师,我就不太清楚了。但从后来与老师的交往中谈及过去,老师们好像对“工宣队”并没有刻骨的仇恨。由此推断,“工宣队”对广外的管理是松散的,只不过是顺着潮流走而已。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那时读大学不但免费,国家每月还给我们21元:15元为伙食费、1元为讲义费,5元为零用钱。后来零用钱的发放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变,不再是人人都是5元。伙食费不经我们手,由校方统一安排,但周日外出停餐,校方会将停餐费发还給我们。我们吃的是围餐,以班为单位,8人一桌。一盘饭,一盘菜,由同桌的同学分。如果生病了,经过批准,可吃病号餐,我记得病号餐是面条。那时能够吃上一碗面条,算是“奢侈”的了,而且,只有病了才能“奢侈”。那时只要能够读大学,国家包了,不会像现在的一些贫穷家庭,小孩考上了,却为学费等费用犯愁。

除了学习外语专业,还有公共课,公共课有语文、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不全记得了。政治好像包括党史,但所学的党史好像也不全对,比如,在所学的党史中,好像遵议会议后毛泽东就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了,又比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好像也是毛泽东同志一手创办的,但史实并非如此。可这不能怪老师,因为那时的说法是“历史要为现实服务”。既然如此,历史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一个小姑娘,让人随意打扮。但一些理论知识也使我受益匪浅,比如,存在决定意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作用或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等等。这些理论知识几乎一直伴随着我,我常用这些观点来观察、分折社会现象和人,和事,有时也用来反省自己

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上课,但也到农村、工厂去上课,这叫“开门办学”。“开门办学”期间,除了上课,还与工人、农民一起下车间、到田里劳动。我们去过的工厂有广州卷烟二厂、东方红印刷厂、江门甘化厂。在这些地方,我都随工人下了车间,但并没有学会制作烟卷、印制产品和造出蔗糖。去过的农村有佛冈四九公社官山大队、顺德勒流公社黄连大队,与农民一起插过秧、收割过稻谷,与农民一起打理过甘蔗,下鱼塘捕捞过鱼,那个辛苦,那个累,刻骨铭心。参加工作后,一次在简报中看到,某地一家人因为“农转非”指标有限,未能全家人都能“农转非”,一女子因此而自杀。由此可知,农村的那个苦,宁愿去死也不受,那个年代,人们想尽千方百计跳出“农门”。

俱往矣。工农兵上大学的历史由国家空白掀开,我们参与了书写,上面满是我们走过的身影和留下的脚印。工农兵上大学的历史虽然早已终结,但当年的工农兵大学毕业生至今仍未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在教育、科技乃至中国的政坛仍见他们活动着的身影,有的甚至还很活跃,还在影响着中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7852/

回眸学生时代(二.完)的评论 (共 13 条)

  • 浪子狐
  • 雪中傲梅
  • 雪儿
  • 心静如水
  • 东湖聚李胤德
  • 王平如是说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江南风
  • 襄阳游子
  • 沧海一笑
  • 紫色的云
  • 雨袂独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