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绝·嵌名王建题诗

2017-08-16 15:39 作者:上官亲民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嵌名王建题诗

2016年7月26日

柳发王抽叶黄,

风经建木扯丝扬。

故人家在层阴里,

树遍山居作院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注:

柳,柳树包括旱柳、腺柳、垂柳、枫杨等;旱柳又名柳树、河柳、江柳、立柳、青皮柳等;垂柳又名水柳、垂枝柳、垂杨柳等;“柳”字与“留”字读音近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柳树的得名源自柳树的木头作业法。柳树木材至今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简陋,伐取粗大树干非常困难,而伐取两寸来粗的树枝则比较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主要是两寸来粗的枝干。在长期使用中,人们发现,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通直,更利于使用。在中国乡土树种中,柳树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这就柳树得名的所在。《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则神话故事中人物刑天氏是否就是柳树的头木作业法原型,这个还需要考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柳》「释名」小杨(《说文》)、杨柳。弘景曰:柳,即今水杨柳也。恭曰:柳与水杨全不相似。水杨叶圆阔而尖,枝条短硬。柳叶狭长而青绿,枝条长软。陶以柳为水杨,非也。藏器曰:江东人通名杨柳,北人都不言杨。杨树枝叶短,柳树枝叶长。时珍曰: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苏恭所说为是。按:《说文》云:杨,蒲柳也。从木,声。柳,小杨也。从木,声音酉。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柽,河柳也可称杨,故今南人犹并称杨柳。俞宗本《种树书》言:顺插为柳,倒插为杨。其说牵强,且失扬起之意。「集解」《别录》曰:柳华生琅邪川泽。颂曰:今处处有之,俗所谓杨柳者也。其类非一:蒲柳即水杨也,枝劲韧可为箭,多生河北。杞柳生水旁,叶粗而白,木理微赤,可为车毂。今人取其细条,火逼令柔,屈作箱箧,《孟子》所谓杞柳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绒,因风而飞。子着衣物能生虫,入池沼即化为浮萍。古者春取榆、柳之火。陶朱公言种柳千树,可足柴炭。其嫩芽可作饮汤。柳树是柳属落叶大乔木或灌木,高可达30 米,径最大可达1.5米;树皮组织厚,纵裂,老龄树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枝条细长而低垂,最长可达2米,褐绿色;芽线形,密着于枝条。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7-15 公分,宽6-12 毫米,两端尖削,边缘具有腺状小锯齿,表面浓绿色,背面为绿灰白色,两面均平滑无毛,叶柄短,具有托叶。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葇荑花序不下垂,无花被,苞片全缘,雄蕊 2、3、5或多数,花丝基部具腺体。雌花无花被,子房无柄或具柄,1室,花开于叶后。果实为蒴果,成熟后2 瓣裂,内藏种子多枚,种子上具有一丛绵毛。木本之中,柳是最易成活的树种;有“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句为证。所以柳树属于广生态幅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广,喜光,耐寒,耐旱,耐水湿,为湿生阳性树种。在遭受水淹时,能生出许多不定根,漂浮水中,有吸收和运输养分的机能,短期水淹及顶不致死亡,喜生于河岸两旁湿地;但一些种也较耐旱和耐盐碱,在生态条件较恶劣的地方能够生长,在立地条件优越的平原沃野,生长更好。高燥地及石灰质土壤也能适应。冬季落叶后可修剪、整枝。柳树发芽早,落叶迟,生长快速,30年后渐趋衰老,少数种可达百年以上;旱柳寿命一般为100年左右,最长的可以活1000余年。柳树主要用于园林观赏,多栽植于小区,园林,学校,工厂,山坡、庭院、路边、建筑物前。柳树树形优美,树枝展向柳树四方,使庭院青条片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实为美化庭院之理想树种,观赏遮荫树木如白柳和垂柳,赏柳著名的地如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贵阳花溪的“桃溪柳岸”。柳树常用来营造头木林,大众采用头木作业法周而复始地获取薪材或编织材料,是中国古人最早认识并大量栽植的树种之一。在甘肃一些地方,人们将头木作业伐取的柳树枝干修整后,剥皮,埋入土里,再灌上水,几个月后待枝干周围的泥土发黑时,挖出枝干,阴干使用。经过这样处理的柳树枝干用作椽子,不翘不裂,不生蛀虫。在甘肃一些地方还发现另一种伐用柳枝的方法,不截除树冠,只伐取枝条,树干仍可以像正常树木那样生长,而且有意使树干倾斜,加上枝桩,很方便攀登作业。柳树材质轻,易切削,韧性大,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可供建筑、坑木、箱板、火柴梗等用材;可作小农具、小器具;木材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和人造棉原料;河柳枝皮的纤维可作纺织及绳索原料;柳木、柳枝是很好的薪炭材;许多种柳条可编筐、箱、帽等;柳絮可填塞椅垫和枕头;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蜜源植物。柳树对空气污染及尘埃的抵抗力强。瑞典通过栽培短轮伐期柳树矮林(以下简称柳树矮林)获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农地,所生产的生物量在地区供热厂中用于联合热电生产。在生物能源生产的同时,柳树矮林还可起到清除污染物和治理环境的作用。瑞典已成功地将柳树矮林用于城市废水、垃圾沥出物、工业废水(如贮木厂喷浇原木后的废水)、下水道污泥和锯沫等处理,主要是通过植物吸收来减少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和过多的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这个过程被称为植物整治。柳属植物药用历史悠久,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文献记载,利用白柳叶子止伤痛。1763年,有个叫斯通的学者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了希波克拉底的“柳皮疗法”,指出柳皮还能治疗疟疾。中国医药学家很早就知道从柳树上取得丰富的药材。据《神农本草经》载,柳之根、皮、枝、叶、絮均可入药,有祛痰明目,清热解毒,利尿防风之效。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柳为本经下品,性味苦寒,无毒,可治疗风水黄疸,疮痈肿毒等症”。据《中药大辞典》记载:“柳树嫩叶或枝叶,其性寒、味苦,无毒,具散风、扶湿、清湿热、治黄疸型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湿疹、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功效”。现在中国民间有把柳叶当茶饮,以治疗高血压。迄今杨州长春岭寺内的僧人仍用柳叶和茶叶混合制成“消灾延寿茶”。在广陵一带还用柳芽拌在饭里或和面蒸卷食之,以清热明目。在苏北和皖、鲁等地民间,每当柳芽萌出时,许多少女结伴采摘柳芽,用开水后再放冷,加上麻油、食盐、葱蒜、香醋拌匀当菜吃,或将柳芽晒干到天用豆油炸着吃。更奇怪的是,有一种侵害柳树的昆虫叫天牛,其幼虫称柳蠹虫,也是一种传统中药。《本草纲目》记载,将此虫烘干研末,每服一条,可治瘀血、腰伤、胃痛、风疹风毒、目翳、肠风下血、产后下痢、口疮耳肿、齿龈肿痛等症。柳蠹虫在柳树蛀孔中排出的烘木屑,可煎服或炒热熨敷,能祛风止痒、消肿退肿。柳树作为医学界的第一棵树,产生了阿司匹林aspirin,消炎杀菌、抗血栓,揭开了人类健康史的第一次变革。阿司匹林是什么?简而言之,乙酰水杨酸,感冒发烧头痛,来片阿司匹林,便宜而效果卓著,只不过今天由于它的利润实在太小,已鲜有医院或个体医师会开它给病人。总之,柳树是阿司匹林传奇的源起,历史没有忘记柳树和它的伯乐的功劳,2007年12月17日,英国皇家科学院档案馆将英国病理学家约翰·瓦内爵士的论文与德华·斯通的论文一起载入了阿司匹林研究的史册,医学届将永远记住它的第一棵伟大的药用树---柳树。柳树是中国的原生树种,据考证,在第三纪中新世的山旺森林里即有柳属。经过对山东青岛地区孢粉分析得知,在距今~8500年间,青岛胶州湾附近就有柳属植物。柳树在中国已有近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蜀鱼凫王封树定界。柳树也是中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现“柳”字。柳树在全世界约五百余种,中国有二百余种。柳树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垂直分布在华北达海拔1600米区域。旱柳产于中国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平原。垂柳遍及中国各地,欧洲、亚洲、美洲许多国家有引种。朝鲜垂柳、圆头柳、长柱柳、白皮柳、大白柳、细柱柳、杞柳等多产于中国东北,甘肃,陕西一带,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爆竹柳原产欧洲,中国东北有引种。白柳产中国新疆,甘肃、青海及西藏等地,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阿富汗,俄罗斯和欧洲也有分布。腺柳产黄河中下游流域及辽宁省南部,朝鲜、日本也有。云南柳产中国云南、广西、贵州和四川。紫柳产中国长江下游流域。大叶柳产中国四川省。棉花柳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有引种。柳树在台湾,约于明朝末年时引进,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常见栽培类型有馒头柳、龙爪柳和绦柳。渤海柳1号、渤海柳2号、渤海柳3号是由山东滨州一林业公司选育的三个柳树品种。2013年6月21日,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中国林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省林科院及山东省种苗站有关专家对其进行鉴定,并将其认定为新柳树品种。在喀什长一棵巨大的柳树。据考证,它已生长了一千五百余年,树高达二十米,占地1.2亩。传说在一千五百年前,一位巴基斯坦的商人,去古城楼兰经商路过此地,由于步行时间长,又渴又饿,想休息一下继续赶路,不知不觉就把手中的宝贝拐杖插入地里入睡了,一觉醒来,他惊讶的发现自己的拐杖变成了一株柳树。这位商人立即跪在柳树前说:“你是我的唯一,一定是棵摇钱的神树!请保佑我在生意上发财。”说完扬长而去。据说这商人就此在楼兰发财了。以后,人们不管经商还是出远门,都要在此树前祈祷、跪拜,此树也誉为“神树”、“发财树”。此树被自治区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金寨柳树王位于金寨县青山镇茅坪村境内的西淠河畔,其主干高10米,粗围约8米,干体庞大,大半部已成深沟槽状。干体上有四个径约30厘米的树洞,能从另一侧透过光亮。主干上端,三株盆口粗侧干状如蟒蛇,长势旺盛。1943年元月,日本侵略军入侵茅坪,火烧茅坪小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茅坪惨案”,惨遭日军杀害562人,柳树王被大火烧烤数小时,致使树皮坏死。数年以后,树心逐渐枯朽成沟槽状,数株侧干因缺乏营养而先后枯折,留下空洞。柳树因其顽强的生命力、适应能力和柳树的形象特点,而得到人们广泛的肯定和赞美,并赋予很深的寓意:从柳树的外貌特征来看,柳树几乎都是倒垂着柳枝,饱含着中华民族温柔、含蓄、修养、涵养、谦逊等伟大的品格;从柳树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来看如一幅说得好的对联:“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饱含着中华民族刚毅、坚强、顽强、不屈不挠的、坚韧的伟大精神!大多柳树都是立春前后发芽吐绿,寓意人们的事业、前程生机勃勃、生机盎然、春光无限。所以人们只要看到柳树发芽吐绿,就知道春天来了。杜甫有诗:“侵陵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它告知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柳,还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中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一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推的。据说他力保国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作汤,忠心耿耿。后来重耳作了国君他却被遗忘了,他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人们插柳,说是替他“招魂”。插柳在重庆则别有一番传说:明朝末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近重庆时,一妇女抱长男而逃,丢幼男于不顾。张使人问其故,女答曰:“长男为别人委托,幼男是我亲生,我不能为要自家儿子而丢掉人家儿子。”张听后倍受感动,遂对她说:“义军不杀百姓,不用逃跑、害怕。”并顺手折一柳枝交给她。让她通知乡亲们:“门前插柳,说明不是贪官污吏,决不相害。”所以,重庆家家插柳,沿习至今,还有一条街叫“杨柳街”。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汉代文物专著《三横黄图》上有关“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的记述。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阳柳》、《杨柳枝》)的乐府诗。《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清代褚人获的《坚瓠广集》上明确解释说:“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据有关资料讲,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柳是美好的象征。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女子秀眉细长如柳叶,喻为“柳叶眉”;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在春天,柳树是最为迷人、最为“潇洒”的树木,也是千百年来诗人和作家们颂扬不已的题材之一。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则是第一篇咏柳诗;《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关于柳的特殊趣事记载: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种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据史料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传旨天下,“驿道栽柳树以荫行旅”,从此,所有大唐国土的驿道柳树成荫。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有一棵“唐柳”,又叫公主柳,据传为公元7世纪中叶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的柳树苗,种植在大昭寺周围,以表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怀念。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倡导军民在潼关至新疆的驿道沿途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

被嵌名题诗的诗人简介:王建,网名之聿,男,1966年生,四川省渠县人,现居成都龙泉驿。当过兵,参过战,做过报社编辑和社区党务,现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创作以诗歌、散文诗、散文等为主,作品散见《青年诗人》、《青春诗歌》、《南国诗报》、《关睢爱情诗》、《参花》、《龙泉驿创作(作家)》、《四川文化网》、《大巴山诗刊》、《西藏日报》、《成都日报》、《中国兵器报》、《华西都市报》、《攀枝花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现代工人报》等报刊与文化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有散文诗作品入选《星星诗人档案2015卷》。荣获《青春诗歌》全国首届短诗大赛“青春诗人奖”;荣获《南国诗报》创刊十周年全国抒情诗大赛“优秀作品奖”;荣获《关睢爱情诗》2015年度“十大精锐诗人奖”。出席了2016年“相聚天台山”首届全国诗文大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7743/

七绝·嵌名王建题诗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