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胡耀邦同志陵园拜谒记

2017-08-13 15:53 作者:秋歌  | 1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几次到江西,都想去瞻仰胡耀邦同志的陵园,但均因行程匆匆而未能实现,这次终于有了机会,利用在江西开会的一个中午,我专程赶到共青城拜谒了耀邦陵园,多年的愿望成为现实。

我对耀邦同志一直怀有敬仰之心,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他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 1981年7月1日那天。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日子。从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上我第一次看到了他。作为党的总书记,他在会上作了一个重要纪念报告。报告中,耀邦神采飞扬,充满了对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刚从文革灾难中走出来的党的信心和希望。他那攀登泰山十八盘的生动比喻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热血沸腾,对中国未来充满力量与信心。

这以后,耀邦活力四射的人格精神就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就是那年,我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念头回想那个时期,我们的国家正百废待兴,人们盼望着能够进入政通人和的佳境。我们不断地从各种媒体上看到耀邦同志的身影,那些日子他马不停蹄地深入祖国各地视察,见到他喜笑颜开和老百姓在一起的活动报道,我们内心充满无比的欣喜,为他的勤政作风而感叹,觉得他真是一个不知疲劳的人。后来我们才知道,其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承担着来自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压力。这些压力对我们那些普通百姓而言是无法知晓的。但是,他的勤政为民的作风却有口皆碑,他那句“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铿锵名言至今还清晰在耳。老百姓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来感受自己国家领导人的好坏与亲疏,他们心中有一杆公平秤。

后来,我从山区学校来到县城的一所中学,担任共青团工作,或许受团中央老书记耀邦同志的影响,我对团的工作充满了激情。那时我们也从社会上听到了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

不过,作为一个崇拜者,我们都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地为老百姓继续工作。然而,1987年的那场学潮,终于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传言的结果,耀邦因所谓的反自由化倾向不力而被迫辞去总书记职务。我们为这个没想到的结局而惋惜。记得那时有一位老师曾在办公室里模仿当年耀邦的口气,学他在报告中鼓励大家奋力攀登十八盘的情形。从这位老师惟妙惟肖的模仿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耀邦的人格魅力,更在心底为它的辞职而遗憾。

1989年4月15日的傍晚,我正吃着晚饭,突然电视机里的新闻联播传来了耀邦逝世的消息,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惊呆了,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然而不可能逆转的事实又让我在冥冥之中预感到的应当要爆发的事情就要爆发了。我放下饭碗盯着电视机上耀邦的遗像,心里说不出是什么味道。接下来的那几天,教研室里人们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耀邦去世的事情。大家都在心里怀念他。再后来,那场至今让人们不堪回忆的风波发生了,我们的心也随之被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影。后来我们知道了耀邦没有将自己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而是撒在了他曾经多次去过的江西共青城的富华山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耀邦同志与共青城有着不解之缘。1955年,北京的一批青年人怀着一颗当代青年的火热之心去了北大荒,在那里垦荒种地,而上海青年也不甘落后,他们以苏联共青团员开发西伯利亚、建立共青城为榜样,志愿来到当时还十分荒凉的鄱阳湖畔垦荒创业。当时是1955年的10月,而就在这年的11月29日,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到了鄱阳湖边,亲切看望慰问了首批落户的98位上海青年,并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用竹棍夹着棉花团题写了“共青社”三个大字。在以后的岁月里,耀邦同志一直牵挂着这里。1978年9月,他又应请为共青城题写了“共青垦殖场”的名字。1984年12月,已是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耀邦再次来到鄱阳湖畔视察,又题写了“共青城”三个大字。上海青年在这里创业的故事后来被广为宣传,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在这里谱写了自己的青华章。在我的印象里,“鸭鸭”羽绒服成为我们那时的一种时尚记忆。耀邦与共青城的深情不可分割。这一点在耀邦去世后不久,他的夫人李昭就向外界公布了耀邦身前的遗愿:“我死之后,埋在青山绿水间,地点就是共青城。”确实,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归宿地,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耀邦的用意。

耀邦陵园坐落在距共青城中心4公里的富华山巅,海拔42.7米。象征耀邦人生步履的73级台阶缓缓引领着我们来到了这位伟人的墓前。伫立富华山巅,我看见陵园坐西朝东,居高临下,正对着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墓前,一块0.8米厚的灰色花岗岩刻制的巨大墓碑呈三角形,似旗帜的一角,碑的右上方刻着耀邦的浮雕头像,左上方则依次排列着中国共产党党徽、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和中国少先队队徽。三个徽记表明耀邦一生的革命历程,让我们想到他在不同时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出过巨大贡献。在这三个徽记的下面,隶书写着 “胡耀邦,1915—1989”字样。主碑前一块用墨晶玉花岗岩制作而成的铭文碑,金色的字体镌刻着以中共中央委员会名义撰写的胡耀邦生平介绍,墓地地面呈不规则状,导游告诉我,这实际是一支火炬燃烧时的火苗形状。仔细一看,果真如此。墓后半圆形山坡上苍翠的龙柏郁郁葱葱,使整个墓园显得肃穆庄严。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具风格的墓地设计。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墓碑上耀邦的头像。当你正对墓碑,我们看到的是耀邦严肃中略带微笑的神情,仿佛在向每位前来瞻仰的客人交流着什么,但若从墓碑的左侧看过去,耀邦的眼中似又隐约透出一种忧郁的神情,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这让每一个瞻仰者无不为雕塑家的绝妙设计而感慨,同时也为浮雕所体现的一种历史真实而动情。墓碑周围的绿地上,几块大小不等的碣石不规则地摆放着。在靠近墓碑右侧的一块大石头的背面,镌刻着耀邦夫人李昭同志题写的“光明磊落,无私无愧”八个大字,这八个字让我们感到这应当是耀邦人格的高度概括和赞誉。

站在墓前,我的思绪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回到了那个不会忘记的日子——1990年12月5日,就在这一天,覆盖着鲜红党旗的耀邦同志的骨灰盒由他的大儿子胡德平捧着,在耀邦夫人李昭等亲人的陪护下安葬在这里。在墓碑前的瞻仰平台上,举行了耀邦骨灰的安葬仪式。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同志,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杨德中扶灵来到富华山。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毛致用主持安葬仪式。江西省党政领导毛致用、吴官正、马世昌及九江市委、共青垦殖场的负责人和所有参加安葬仪式的同志向耀邦陵墓鞠躬、默哀。耀邦夫人李昭强忍悲痛,告慰耀邦:经党中央批准,我们把你送回了革命的发源地,这里是你革命征途的第一站。低回哀乐声中,参加安葬仪式的领导、亲属、老垦荒队员、少先队员绕陵墓一周,向耀邦道别。据说安葬仪式没有对外发布消息,完全是在悄悄的状态下进行。然而12月5日那天,共青城的人们还是知道了消息,尽管那天朔风呼号,共青城的百姓们依然冒着严的寒冷,自发地胸戴白花,怀着崇敬的心情守候在耀邦灵车必经道路两旁,队伍绵延30余里,迎接一个伟大灵魂的回归。

在耀邦陵园,生长着许多高大茂盛的樟树。樟树,这是一种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材用和特种经济树种,根、木材、枝、叶均有药用价值,具有防腐、杀虫等功用,因此,樟树成为人们喜的树木。望着这樟树,我心里涌起一个联想,耀邦就是具有这樟树品格的人。朴实无华的他,心系人民,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为人民的疾苦而忧伤,为人民的幸福而勤政。他就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处体现着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在耀邦陵园大门处,高耸着两块汉白玉的石墙,上面写着“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是的,耀邦当年在诸葛亮故里南阳改写的这副对联,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能具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无私无畏的作风,正是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广大人民群众,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这,就是耀邦,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宽广情怀,一个人民忠诚儿子的不朽人格。也正因如此,人民深深地怀念着他,据说陵园落成后,每年前往瞻仰凭吊的各界群众达100多万人次。据介绍,刘伯承元帅夫人汪荣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通,吕正操上将等,当年都曾到共青城谒陵。高位截瘫的邓朴方也曾来到富华山顶,为耀邦献上花篮。

就要离开耀邦陵园了,我一次次从车窗回望这块郁郁葱葱的土地,眼睛不禁湿润起来。我是一个不轻易动情的人,但在耀邦陵前,我却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因为我是在他的任中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那是1984年的4月22日。从这个意义上说,耀邦,应当是我未曾谋面却又让我最为崇敬的一位人生领路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7247/

胡耀邦同志陵园拜谒记的评论 (共 17 条)

  • 鲁振中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 绝响
  • 淡了红颜
  • 雪中傲梅
  • 晓梦芳菲
  • 倪(蔡美军)
  • 满江蓝
  • 魏兵
  • 林从年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 秋歌

    秋歌在耀邦陵园大门处,高耸着两块汉白玉的石墙,上面写着“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是的,耀邦当年在诸葛亮故里南阳改写的这副对联,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能具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无私无畏的作风,正是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广大人民群众,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这,就是耀邦,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宽广情怀,一个人民忠诚儿子的不朽人格。也正因如此,人民深深地怀念着他

    赞(0)回复
  • 满江蓝

    满江蓝拜读,好文!

    赞(0)回复
  • 秋歌

    秋歌回复@满江蓝:谢谢赏光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