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关一中校园文化解读

2017-08-08 19:22 作者:星境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三十多年来都在学校度过,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或多或少地系有难以割舍的情愫,所以,利用空闲时间,将学校“楼堂馆所”作一小结与拓展,并尽量挖掘一些素材加以辅佐释义,以作闲时玩味或资料积累,倒也别有趣味。

一、楼名:

(1)逸夫楼【释义】:“逸夫教学楼”,也简称“逸夫楼”,是由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的创始人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建筑物。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地区持续捐资办学。至今,逸夫教学楼范围遍及中国大江南北的大学、中小学等学堂。

在中国,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常常可以找到共同点,那就是在他们曾就读的学校里都有一座“逸夫楼”。无论是逸夫楼、逸夫中学,还是逸夫体育馆、很多人知道邵逸夫其人,正是由于这些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影视的辉煌带给他无穷无尽的财富,然而他更大的名望并不是因为他的财富,而是因为他对慈善的专注以及对捐资助学的一掷千金。逸夫楼的来历: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

(2)自知楼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经》。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老子说了,知道别人,你是智慧。你了解别人,你是智慧;你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高明。同学们想,知道别人是智慧,知道自己是高明,合起来就是明智,你这个人很明智。

这里除以上意思外,还有纪念为大关县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龚自知老先生之意。

(3)致远楼【释义】“致远”:意即“达到更远的理想目标”。语出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教育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要以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实现更远的目标。也就是,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用“致远”一词冠以图书馆楼名内涵深厚,富有品位。

(4)科技楼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在艰难办学中修建了这栋实验楼,如今已愈二十多年,为校园从无到有的见证,讲述的是那段艰苦创业的历史,是我校第一代标志性建筑。取名“科技楼”就是为了凸显其功能。

(5)鹏举楼

鹏举,典故,典出《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北方的大海里的鲲,变化成为大鹏,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后遂以"鹏举"等指奋发有为。三国 魏 曹植 《玄畅赋》:“希鹏举以摶天,蹶青云而奋羽。” 唐 元稹 《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迅拔看鹏举,高音侍鹤鸣。” 清 方文 《李士雅江上见访谈粤中事甚详感而有作》诗:“怪尔艰辛还故国,不争鹏举慕鸡栖。”

新建“鹏举楼”,将提供给学校各年级优秀生住宿,取名为“鹏举”,就是为了寄予学子们能像大鹏一样奋发有为,给大关县第一中学争光。

二、楹联

(1)耕耘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

杏坛鼻祖名环宇

曲水壶殇唱永和

这幅对联是盐津书法家何为民老先生于2009年为纪念大关县第一中学建校七十周年所创。

上联写孔圣人。“杏坛”,是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鼻祖,指始祖,比喻创始人。语出《汉书·扬雄传上》:“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这里“杏坛鼻祖”彰显孔子的名望和功绩,激励现在的办学者“不忘初心”。

下联写历史上的书法圣人王羲之。“曲水壶殇”是指永和初年,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永和”,在这里不单只是记叙这一历史,还寄寓我们当今社会“永远和谐”之意。

现在挂对联处曾经是文庙,亚圣殿就居于此。这幅对联悬挂于此意寓就可想而知。

另外,这幅对联是昭通市书法名家谢崇坤用篆书体书写,使得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2)逸夫楼

行大道兮为国为家为未来看雏凤展翅

登斯楼也安人安己安天下喜雄鹰凌空

此联为我校在全国网上征集对联时从三百多幅对联中选用,撰写人是河南省的一位老学究。

这幅对联“行大道兮”“为国为家为未来”“安人安己安天下”立意很高,凸显了教育的功能;“登斯楼也”“雏凤”变“雄鹰”,突出了该楼的功用,虚实相生,意味深长。另外,此联用了四个动词“行”“看”“登”“喜”,增添了气势,同时上联的两个动宾短语和下联的两个动宾短语对的也极为工整。

(3)科技楼

修成晏婴管仲可抵千军万马

熟读诸子百家能通四海九州

晏婴是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灵公,庄公、景公三帝,均在齐国为官,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管仲,春秋早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改革家,公元前725年生于颍上管谷村。管仲在贫穷中度过了童年,因家贫在早年时做过马夫、小商贩、当过兵,后与鲍叔牙相识,结拜为兄弟,携手经商,历经大约十年,走遍了中原各国。

公元前685年在鲍叔牙的极力保荐下,管仲被齐恒公拜为大夫,并于次年拜为相国。管仲一生在位40年,辅助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成霸业,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是历史上罕见的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的伟人,其治国思想博大精深、罕可伦匹,堪称百家之祖。

“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儒、墨、道、法、兵、农、名、阴阳、纵横、杂等最重要的一些哲学流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如孔子、颜子、墨子、老子、庄子等的思想学术与智慧,兼及佛道二教。

这幅对联悬挂科技楼多媒体教室,就是希望学生博学多才,综合发展,成为像晏婴和管仲一样的国家栋梁之材。

盐津书法家钟世伦的书法潇洒飘逸,别具一格,为此幅对联增色不少。

三、知行亭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在蛮荒的龙场,王守仁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以“知行”命名此亭,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同学们,有时间常到“知行亭”坐坐。

知行亭共有六根柱子,刻有三幅对联。

第一幅,由本校老校长梁栋永撰文,教师王兆元书写。内容是:书览圣贤启睿智,路攀荆棘达神明。

第二幅内容是:翠屏溢绿春风醉,笔架生辉学府深。此联由盐津书法家刘龙贵撰联,大关书法家周元江手书。

第三幅由盐津书法家王浩鉴撰文并书写。内容为:勤观日月通古今,静品梅兰感春秋。

四、学生宿舍楼

(1)修品居

修品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用修品命名其意可见。

修品要做到六戒:

1、大乐易失察

跟大喜易失言有近似之处,有个成语叫“得意忘形”,人太得意,欢乐过了头,难免大意失荆州。

2、大喜易失言

《论语》上说:“驷不及舌”:说出去的话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因而提醒我们在兴奋时说话不能随意,更不能失言。人的精神处在兴奋状态时,往往会口不择言,甚至伤害别人。

3、大惊易失态

老子说:“宠辱不惊。”苏洵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王阳明说:“此心不动”。修一颗安定、安稳的心,坦然、淡然面对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和变故,宠辱不惊。

4、大醉易失德

所谓大醉易失德,无非就是在大醉之时,人的行为往往会不受自己控制。自己觉得是一时之为甚至完全不记得,但不排除别人会暗记于心,并以此来做出判断。

5、大话易失信

《道德经》中说“轻诺必寡信”。一个人老是随随便便许诺别人,这个人必然没有信用,因为他根本做不到那么多事。

6、大欲易失命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多的欲望会败坏我们的身体,甚至因此丧命。

(2)崇德阁

【崇德】“崇德”之“崇”是推崇的意思。“德”,是道德、德行,也就是人的品质或品格。“崇德”即主张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这是为人之本。把它用在宿舍楼名,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

(3)逐鹿轩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指的是百姓、人口,常比喻帝位、政权。逐之,逐,动词,追赶;之,代词,代鹿。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明朝骆用卿《题韩信庙》诗:“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

这里用“逐鹿”为学生宿舍楼名,显然是用其引申义“竞争”。考场如战场,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不名落孙山,就必须从小树立竞争意识,苦练本领。

五、孔子塑像

大关县第一中学七十周年校庆时,由老校友们出钱和募捐将孔圣人请进了学校。孔圣人塑像落成典礼时,天象出现异常:刮大风、下暴、落冰雹、地震山摇,因此,有老百姓认为是圣人显灵,拿着贡品到圣人塑像前祭拜。

孔子塑像前“为人师表”四字由宜宾市书法家撰写;塑像后刻有孔子生平;两侧录入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办学思想。

“中庸文化”是孔孟(儒家思想)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家思想之中庸文化:“中庸”就是强调“善”。对于“中庸”的概念,“‘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中庸”核心是礼乐文化。

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

六、腾飞球场

腾飞球场上两颗百年银杏树挺拔而立,郁郁葱葱,见证了我校的办学历史。银杏树“坚韧挺拔,积极向上”的特性,又成了我校办学精神的象征。

腾飞球场虽不大,但学校的升旗、聚会、演出、歌咏、体育等大型活动都在此举行。

百年银杏,给一代又一代学子遮阴蔽日;腾飞球场,承载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而刻在青石板上的“腾飞”二字,至今仍然熠熠生辉,闪着光芒,似乎想冲天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七、墙壁文化

(1)初中部教学楼上两米大的“厚德博学,勤思求真”八个大字,是我校当今的校训。

厚德——语出《周易》中的卦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我们把“厚德”作为校训就是说:人有聪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教师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所以教师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载育万物,用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大意是: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礼记》)这是古训。“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这是当今流传的话语。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博学多才,孜孜不倦地努力是自己的成才之基,也是坚实的育人之基。

勤思——即勤于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深刻而周到的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产生创造的灵感,才会有理性的升华。“勤思”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是创新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

对教师而言,勤于思考是应具备的业务素质,思考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思考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反思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只要善于质疑、设疑,必将能在和学生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对学生而言,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积极思考,在质疑、释疑过程中才能举一反三,将书本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

求真——语出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即追求真理,是指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将“求真”作为校训,就是要求教师真学、真懂、真用、真教、真心、真;要求学生求真理、求真知、做真人、干真事、行真事、长真才。

(2)高中部四合院内北楼上“读书读人读天下,求知求学求未来”,意在强调读书和求知的重要性。因为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6554/

大关一中校园文化解读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