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50回望(12)父亲的技艺

2017-07-25 23:45 作者:曾利权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父亲的技艺

父亲有相当精湛的技艺,他的技艺当然首先表现在工作上。

父亲大概是1956年到S县的,以后一直在司机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四十年,一干就是一辈子。那个时候S县的客货车不多,小车更是独一无二,所以,在父亲的那个年代他就是一个明星。只要是通了公路,或者没有通公路,只要看见过小车,都对父亲印象深刻。有时候他比县委书记还风光。

父亲是工人,职业是司机。是工人就自然伴随着技艺,就存在技艺定级的问题。父亲的驾驶技术是在部队学的,经过了半年还是一年的培训。到S县后,县里就只有一部小车,父亲就是县里唯一的小车司机。

父亲在部队摸车的时间不多,经过培训后,他的驾驶员级别可能只是初级。但自从父亲当上县委的小车驾驶员后,他的业务能力就得到迅速提高,他的驾驶员级别也提升很快。大概在我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就知道父亲的驾驶员级别已经上升到了特级。这已经是驾驶员的最高级别了。那个时候工资差别不是很大,在我的印象中,很长时间里,父亲的工资都比县委书记还要高出几块钱、十多快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个优秀的驾驶员,首先当然是要过硬的驾驶技术,其次,修理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方面。对于一般的驾驶员,不要求达到专业修理工的水平,但至少在一些常见故障的排除和修理上能够应付自如。但对于父亲来说,他的修理水平就达到了专业修理工的水平。在父亲当上县委小车驾驶员的最初几年或者十多年里,单位是没有条件请修理工的,小车的驾驶和修理都是父亲一个人承担,就这样坚持和应付了十多年。后来小车增多了,条件改善了,车房才配备了专门的修理工。

所以,父亲的特级驾驶员等级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并不是因为他是县委小车驾驶员就沾了什么光,父亲的这个特级等级完全是他自己努力获得的。当然,因为父亲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他没有上过学,只是在部队的扫盲班才学会了识字。如果说开后门,我想主要是理论考试。但父亲至少还能够提笔写字,他知道答案,只是表达表述层次条理上有点欠缺,但这也不能说就是瞒混过关吧。

以后县委也新调来了几个司机。据我观察,大家的开车技术都差不多,但修理技术却大不相同。有的好的,有点还过得去,有的根本就不行。父亲在修理技术上一直保持着最高的水平。而且,父亲基本上也算得上是一个热心人,也不怎么保守,同事请教都是耐心讲解,经常主动帮助检查和处理故障,所以,在车房,父亲和同事的关系都不错,他们对父亲很尊敬。这种尊敬甚至也传递到了我们小孩子身上------那些叔叔对我们很和善友好,有的甚至还给我们买饼干和糖果吃。

后来单位从外面调来了一位专职的修理工,修理技术也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但在父亲面前,这位修理工也经常很谦虚谨慎,很多事情还需要父亲指点。

对于汽车修理,维修化油器、检查电路、油路、水路,把发动机大卸八块,这些对于父亲来说都不在话下。有些明显已经是修理技术的边缘了或者说跨界了,只要实际需要,父亲都会耐心地学习和摸索。

有一次父亲小车的引擎被山上滚下来的一块大石头砸坏了。发动机毁损了,父亲从外面买回必要的零件,更换后,把发动机修好了。但引擎盖的凹凼修复却是一个难题。这是一项大概应该归纳为钣金工的技术,而且在钣金工中算要求算比较高的工作,因为不光是要把凹陷下去的地方敲起来,而且还要把那条竖道也恢复原样。这道竖道就是一个褶皱一样的东西,在汽车制造的时候应该是冲压技术来成形的。在北京吉普车的引擎盖上有这样的4条竖道,这是北京吉普车的一个标志性的外形特征。恢复这条竖道,对于有专业设备,经常从事钣金工作的人来说也具有挑战性,而对于父亲这样没有任何这方面技术经验和专业工具的父亲来说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但父亲就凭一把锤子和一把錾子,一点一点敲,不断摸索,最终硬是把那条竖道给恢复了。然后经过刮膏打磨上漆,基本恢复了原样。不注意看,完全看不出来,就是故意看,最终你也不得不为这样的恢复效果而佩服。

民间有言:秃顶的人聪明。父亲就是秃顶。其实,看父亲当年当兵时候的照片,他并不秃顶。这个问题我也问过父母,父母的解释是:有一年父亲得伤寒,脱了很多头发,后来病好了,头发在也没有长起来。以前我还相信这个说法,但后来我就有点怀疑了,因为我40岁过后头发也明显减少了,到了50岁后,额头上的头发就所剩无几了,一看就是一种秃顶相。

“曾老头。”有些叔叔经常这样叫父亲。这种称呼有点蔑视或者不屑的意思。一般人对父亲的称呼是“老曾”或者“曾老师”,只有对父亲有“意见”或者不满的人才叫父亲“曾老头”。这样称呼大概能够给他们带来一种平衡感。但我相信民间的说法,父亲的秃顶就代表了他聪明,那些人叫父亲老头大概是对他某些方面的嫉妒而产生的一种“怨恨”。

父亲有很多兴趣好。

我父亲爱打猎。因为没有现成的制式猎枪卖,父亲只能自己制造。我们县是山区县,县内的大山森林很多,野生动物很多。不管是城里和乡里,有很多人喜欢打猎,他们的猎枪几乎都是自制。

我见过一些自制的土枪,那东西看起来真的很土。枪管就是用的普通的钢管或者铁管,子弹是现打现装。打猎的时候,猎手需要背一个包 ,包里有铁砂和火药,还需要配备火纸、火柴或者打火机。最土的是枪托,一个弯把子。虽然把握还是比较方便贴身,但形状确实不让人恭维,没有考虑到射击时的反作用力,完全没有人体工程结构的概念。那种枪就是土制,只需要打响,至于说美观和射击的舒服,基本上没有条件顾及。

但父亲的猎枪很棒。父亲千方百计地找到最好的猎枪零配件。枪托是制式的,是那种抵肩式的。枪机也是制式的。更 的是枪管,父亲千方百计弄来一根无缝钢管,那大概就是工厂制造猎枪的材料。然后,父亲开始装配和制造。

枪管和枪机的结合是一个最大的难题。

枪机的接口比枪管大,枪管需要伸进枪机的接口里面。连接好办,焊住就行了。父亲找了当时县里最好的电焊师傅,枪机和枪管的焊缝非常均匀,焊接也很牢实。最难办的是里面。枪管伸到里面,形成了一道坎。弹丸从枪膛射出来,它本来需要前面一路平整光滑。但现在连接成这样,铁砂在一个比较大的洞道里运行,这时突然洞道变小了,要命的是还突然高出一道“挡墙”或者一道“坎”来。一部分铁砂必然被“挡墙”阻隔,就会硬碰硬,这个结果是会非常危险的。所以,必须让接头变得很平滑,弹丸能够很顺利地滑出去。

只能打打磨削平。但加工点不是在外面,是在里面藏着,而且是无缝钢管,很硬。但父亲有办法。他制作了一个工具。他用一根小拇指粗细的钢筋,在钢筋的一端焊上一把车刀。父亲把枪管用老虎钳夹住,然后把钢筋车刀从枪口伸进去,抵达作业点后,就开始一刀一刀地绞。

这项工作说不上复杂,但非常艰巨。如果在车床上加工,这个作业量可能也是几分钟的事。但几分钟加工轴要转多少转,恐怕是几万转。现在要把这几万转变成人工,一刀一刀地绞,一转一转地累计,那工作量可想而知。父亲一个人绞很累,而且手受不了,绞不了多久就打起了泡。好在车房里经常有父亲的朋友来耍,父亲就让他们帮忙绞。这样搞了大半个月还是一个月,基本上就绞得差不多了。

然后是用粗砂子伸进去磨,这样磨了两三天,然后又用细砂纸磨,这样又磨了一两天,最后,父亲终于觉得可以了。

接下来就是试枪。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因为如果铁砂不能顺利出去,就可能造成炸膛。记得那天是吃了晚饭后,父亲带着他的新猎枪到离家不远的河坝里。父亲把枪绑在一颗树上,用一根有五六米长的麻绳绑在扳机上。然后上膛,后撤隐蔽。

“轰----”父亲用力拉绳,子弹击发了。

父亲一共试了三枪,击发非常顺利,没有炸膛,响声正常,弹丸出去的集束也比较好,父亲对猎枪的性能非常满意。

父亲的子弹也非常洋气,和真正的制式猎枪子弹没有什么区别,使用的是铜弹壳,弹壳的底部安装底火。父亲有一套制造子弹的工具,那工具非常地小巧,也非常专业。比如,一个类似夹子一样的东西,这件工具的主要功能是安装底火。夹子的一个柄有一个孔,弹壳从孔里穿进去,然后到达底部的箍圈就被卡住,然后另一边的柄上有一个顶针一样的东西,把底火放到位,然后就用顶针把底火顶进槽里去,一直要顶到和底面一样平。另外,这把儿的直径刚好和弹壳的内径相同,这样,在往弹壳里灌入火药、压片和铁砂后,就可以用柄伸进去轻轻地夯实。

在那个时候小车司机非常吃得开,很多人都会买小车司机的账。林业局有上面配发的火药、弹壳和底火,父亲就找熟人弄来一些。那种弹壳都是一小箱一小箱地装着,打开后程光发亮。底火也是一盒一盒的。火药是那种像芝麻的颗粒物。这些材料和装配制式猎枪弹药所用的材料应该没有很大的区别。

父亲的小车上不时就有一些报废的旧电瓶。电瓶里有很多废旧的锡材料。父亲把这些锡材收集到一块,然后放到一个那种吃饭的漏勺里,然后用喷灯把锡融化。在漏勺的下面,是一盆清水。融化后的锡通过网眼漏下去,掉进清水里,锡珠在清水里迅速定型,形成一粒一粒绿豆大小的锡珠。但这样的成形还是不够圆满,其中有一成的锡珠的形状不是太圆。父亲用筛子讲锡珠慢慢地颠倒,那些圆满地就滚落而下,而不是很圆的就滞留在上面。然后父亲再把这些锡珠回锅,再融化,再漏一次,这样反复几次后,所有的锡珠都达到了要求。

子弹被击发后还可以反复使用,如果火药好,填装的数量恰当,枪膛和子弹的结合很??,击发后的弹壳会保存得非常好,应该可以使用十多二十次甚至更多吧,在弹壳没有爆裂钱都可以使用。

填装子弹主要有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击发后的子弹的底火卸下来,这个过程很简单,就是用一个锥子一样的东西从弹壳孔里伸进去,底火击发的时候火 有三个小孔。三个孔呈一字排列,中间的一个孔比两边的大一倍。这个时候孔基本上是密封着的,对着这个孔轻轻一敲,底火就被打下来了。然后就是清理弹壳,用铁片把火药的残渣甚至锈斑刮去。

第二步。安装底火。第三步。填装火药。这一步很重要,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量。父亲的工具里有一个小料斗,是铝制的,口沿是一个锲形,这样往弹壳里倾倒药末的时候就能够 。一般装一斗,但这也要根据需要而定。父亲的弹壳有大小两种,但说是大小,但大的并不大得很多。这主要是根据狩猎对象不同 。所以,在装填大弹壳的时候,就需要装一斗半。

然后是装压片。压片有两种,一种是硬纸片,另外一种是一种毛毡一类的东西,都是用 打成和弹壳内径大小一致的形状和尺寸。压片的作用我是知道的,用硬纸片这种材质我也好理解,但我一直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加那种毛毡一样的东西。想来,那一定是为了以后铁砂出弹壳出枪膛更加符合力学规律,但为什么要用这种材质原理可能就有点深奥了。我不懂,恐怕父亲也不是很清楚。

为了让压片压得好,父亲用铁柄把压片顶下去,然后会拿这弹壳轻轻地转动,一边转动,一边轻轻用力敲压。这样敲压了七八下就差不多了。

第四部。填装铁砂。这个时候又是另外一个铝斗。也会根据大小弹壳不同或者一斗,或者一斗半。然后再次填压压片。

最后一道工序。密封。

父亲将一个盛放着蜡油的铁匣放在电炉上,蜡油融化后,父亲就用夹钳把铁匣夹起来,然后把蜡水到进弹壳的口部。蜡油应该只有三四毫米厚。边倒父亲边将弹壳轻轻晃动,主要就是让蜡油能够均匀地覆盖。

小时候经常看父亲填装子弹。我经常想,这么多压片填进去,到时候击发后火药燃烧后,这些压片会不会成为阻挡,然后火药 不出去,造成炸膛。其实,这都是我小孩子的杞人忧天。这样的压片、这样的蜡封能有多大力。弹壳和无缝枪管有多结识。相反,有了这些压片和蜡封的适当阻挡,然后火药燃烧的时候,开始会形成一种 的阻力。这也是使火药的力量得到集结,最后一下冲出去,力量会更大,集束的效果会更好。

父亲甚至还用人造革做了一个弹兜,能够用皮带穿上系在腰上。

火药自己制造不现实,只能找熟人去弄。我想,既然林业局有火药弹壳和底火,是不是也有铁砂呢?这个我没有答案。但也许是没有,也许是一种 ,能够不求人的时候,能够自己制造的时候父亲一般就自己动手。铁砂的制作也有一套完成的工序。那工序绝对不是 ,但父亲把它也整得相当规范。

我们这里是山区,野生动物比较多,父亲开车下乡,经常可以遇到野生动物。如果是一般热爱打猎的人,也许到此就够了。但在父亲这里这还远远不够。能够想到的情形或者说困难,父亲都要设法解决。

比如晚上如何打猎呢?

如果是一般喜欢打猎的司机,也许带几把电筒就行了,但父亲根本不是这个思路或者说不只这一个思路。在父亲打猎的行头里,打猎的大电筒有。另外,他还找人弄来一套煤矿工人使用的矿灯设备。这种矿灯需要电瓶供电,所以需要背一个蓄电瓶,这样还是有点笨重,还是有点不方便。但父亲这样的设备是有的,只是不经常使用。也许是很久经验,父亲找到了一种比较方便的照明设备,那就是在小车上安装探照灯。这盏探照灯安装在小车的A柱上,供电来自小车的电瓶。父亲在探照灯的底座上还装了一个万向节一样的装置,这样,探照灯边可以进行超过180度的转向。旋转的探照灯有两个主要作用,意思可以搜索猎物。我经常就看见父亲一遍开车,一边用手伸出车窗外转动探照灯对路边的丛林和树木进行照射。如果有野生动物,当灯光遇到它们的眼睛的时候,会发出较亮的反光,一眼便能发现。第二个作用,一旦发现猎物,就用探照灯照住,如果猎物移动,可以旋转探照灯跟踪猎物。很多野生动物有一种习性,在被强光照射的时候,开始还想跑,但随后,就往往蹲做一团一动不动。这样,父亲便可以瞄准进行射击了。

父亲打猎的设备是一流的,当然收获也是颇丰的。父亲每次出车回来,经常能带回来一些野味。

但因为滥砍滥发对森林的破坏,野生动物越来越少了。

我们住的人大家属楼对面就是龙河的北岸,那里的很大一部分区域现在已经是赤裸的山岭了。

“我们刚到S县的时候,对面山上的树有这么粗。”父亲指着对面的山岭说。“一个人根本围不过来,”他又做了一个搂抱的姿势。“往山上一走,野鸡和兔子随便打,哪里都有,到处都是。现在----”父亲说着摇了摇头。

现在那山上光秃秃的,有一些零星的田地,但大部分是石骨子坡坡。

“哪里炼得出来嘛,”父亲说,他指的是全民大战钢铁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以前也听父亲说过,树木被砍伐烧成木炭,木炭放进高炉里,高炉里是一些据说含有铁质的石头。

“都是家里的锅、碗、瓢、盆,有的甚至还有农具,把这些拿去融化了,说是炼成了钢铁,真是荒唐!”父亲说着笑了笑,再次摇了摇头。

除了打猎,钓鱼也是父亲的爱好。钓鱼首先也要工具好,最开始的工具很简单,只是钓竿。但就是这个钓竿,父亲也能够整出一些花样或者说精致来。

竹子都是一般的竹子,但精致就从制造开始。

首先是剔节。把长在竹节上的枝丫剔掉。这需要锋利的刀具和一点耐心,尽量把竹节剔得干净和光滑。这个一般人大概也能够做到。

然后点上蜡烛或者煤油灯,在火苗上给竹节加热,然后根据竹竿的情况进行纠正,就是把长得不直的地方搞直。这个需要一点耐心,这个一般人大概也能够做到。

一般的钓鱼人的制杆到这一步就基本完了。但在父亲那里,还有使鱼竿精致美观的工序。

接下来,父亲用矬给竹节矬平。再用砂子打磨。然后是给竹竿上绕线卡。父亲经常用的是一种类似于女孩子别头的那种钢夹子,在竹竿上钻一个小孔,然后把这个卡子从孔里穿过去,把铁卡的脚一掰,把卡子顺着鱼竿压贴平顺。一般一根竹竿需要上这样的两个卡子,这样收线的时候就可以把钓线在两个卡子之间缠绕,鱼钩也可以钩在卡子的圆环上。

对露出来的卡子脚也要进行处理。对于一般的人,也许就用胶布之类的把卡脚包一下就可以了,但父亲的处理很精致。他是用线缠绕。父亲一般是用粗细合适的麻绳一圈一圈地绕上去,绕城一个线箍。

最后还有一步,就是给鱼竿上漆。漆分两种,一种是父亲自己兑制的,就是用一种叫黄栀子的中药材,把它捣烂,经过过滤后兑水兑凡立水然后涂抹在鱼竿上,另外一种是土漆。父亲总有办法去向别人要各种东西,土漆是他向漆匠要的。

因为土漆比较宝贵,所以,父亲对上漆还是有所区分的。一般的地方,就是用自制的黄栀子汁来涂抹。但像线箍这样的地方,就得用土漆涂抹覆盖,这样,漆的颜色分出了深浅,而且在土漆的包裹下,铁卡子会非常牢固。父亲的做工非常精细,就像是从竹竿身上自己长出来的一样。

到这里还没有完,最后还要给鱼竿上一个铁的尾尖,这个尾尖的作用是为了长时间持杆手会很软,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这个尾尖插到泥地上。当然,如果不上这个铁的尾尖,就直接把竹竿插到泥地里也行,但这就要求泥土比较松软,另外,但时间久了,竹竿尾尖自然就毛了,越到后来就越不容易插进去。

有时候父亲的朋友也拿这个和他开玩笑。

“你的杆好看是钓鱼,我砍个竹竿啥也不搞也是钓鱼,我两个钓的鱼也差不多。你说你那样搞有啥子意思,是不是花些冤枉活路?”

“嘿嘿。”父亲总是一笑带过。

这个说法应该有一定道理,但对于父亲来说,鱼竿的使用功能重要,它的美观也重要。只要是他想到了,就要尽可能做到。

但话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也可以说这种说法也正确。不可否认,钓鱼是一个技术活儿,其中的门道多着呢!从钓饵的准备、钓场的选择,钓位的识别,鱼线的长短、鱼钩的系 鱼线的连接、浮子的灵敏、提杆的时机掌握等等,都需要经验的积累。我相信,父亲在制作鱼竿的时候绝对不是为好看而好看,那反映的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所以,在钓鱼收获上,父亲胜过一般人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也许不是很多,但差别肯定是存在的。

父亲一般是星期天出去钓鱼。但他开车下乡钓鱼的机会更多。乡下有很多溪沟河流,鱼儿也更多。但一般的鱼竿都比较长,一般都超过两米,有的更长。父亲开的是小车,要把这么长的鱼竿放下去,横放竖放都不好弄。这个根本难不倒父亲。

解决的办法就是“斗斗杆”。我们这里把两节连接为一节称为“斗”。“斗斗杆”其实就是现在的伸缩杆。

斗斗竿一般是三节或者四节。每节一米五左右。是从一根竹竿上制作出来的。竹竿一般都是头细尾大。制作“斗斗杆”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把竹节打通。表面上看这有点困难,因为这都是一些“隐蔽工程”,但对于父亲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关键就是工具。父亲为打通竹节,专门制作了一个工具。用一根8号粗细的铁丝,把铁丝的尖端锻打成一个半圆形刀片的形状。刀片磨得很锋利,这样从竹节里伸进去,轻轻地捅戳,经过数十下,竹节就会被慢慢地切削下来。然后再小心地讲竹节修切到比较薄的厚度,这样,小节往你收藏的时候就比较顺畅。

我们一般把小竹叫公子,大竹叫母子。大节能够容纳小节,这只是初步。在钓鱼的时候,母节的接头会承受较重的力,如果不进行处理,接口很容就蹦裂。父亲使用的办法是给母节的接头加箍。这种箍子一般是铜质的,非常结实,也非常好看。

这种“斗斗竿”的制作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经常也有失败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竹节接头的厚薄问题,太厚了不行,太薄了不行。有时候在削薄的时候,往往就搞穿了,这样就前功尽弃。如果逐节制作顺利,后面的美化步骤和前面制作普通鱼竿就差不多了。

父亲一共有三四根这样的“斗斗竿”。父亲还为这些“斗斗竿”制作一根套袋,把这些“斗斗杆”归揽起来,这样,“斗斗杆”放在车上非常方便,如果不注意,根本就发现不了。

小时候我们男孩子喜欢玩一种木板小三轮车,父亲也给我做得有一辆。类似的三轮车社会上也有。几乎所有的三轮差的轮子用的是轴承,父亲的也不例外。一般的家长或者大少年做这种木板车都做得很粗糙。大部分都是钉子师傅级别,能够简单就尽量简单。比如三轮车方向的掌握,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脚蹬的那块木板,脚搭在木板上,想往哪个方向走就往哪个方向使力。但父亲给我做的三轮车是有方向盘的。这个方向盘是用钢筋弯成的,呈半圆形,据说飞机上的驾驶舵就是这个形状。方向杆从木板前端的一个孔穿下去,然后经过方向杆下端的一个万向轮一样的装置的锁定,木板就被撑住,这样的一个设计既使方向杆比较牢固,不会晃荡,而且操控也比较灵活。这辆三轮车做得非常精致,它让我在同龄人面前大出了一回风头。

这样的三轮车在我们县城只有一辆。有时候我经常想,如果父亲生逢其时,比如他的青年华刚好落在在改革开放的时候,他的这个发明也许会被慧眼识珠,变成一种商业推广。不说在全国,就在我们县卖,我们地区卖,或者运气好点在重庆、成都这样的市场卖,恐怕销量也是很可观的,说不定父亲就发财了,甚至成企业家了。

父亲有这样的理想抱负吗?

我们县是农业县。那个时候,县委书记是管生产的,经常需要去检查、参观一些现场,经常会带农业技术人员去介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父亲是县委的小车司机,他对农业也具有天生的热爱,遇到这样的机会,父亲当然不会放过学习的机会。掌握了技术,父亲立即就学以致用。因为职业的关系,父亲也比较容易弄到一些优良品种。在福音堂住的时候,那里有一些空地,父亲就曾经培植过葡萄、栽种过梨树,都经过了嫁接处理。父亲还栽培过魔芋,喂养过鸡、鸭、鹅和兔子。小时候,县委大院不时有不知从哪里分群飞出来的蜜蜂,父亲发现后都会去收集。他拿一个甑壁,用棕扫慢慢地把蜜蜂扫上去,然后把蜜蜂放到甑子里进行喂养。有一段时间,父亲还在县委一棵味道很好的柚子树上进行过压条繁殖。父亲的脑子很聪明,技艺很精湛,基本上是搞一样成一样,很少失败。

父亲的爱好很多,但唯独对仕途没有兴趣。父亲平时接触的都是当官的,是县委书记。父亲的性格随和,书记们对他的印象都很好。父亲基本上也能够识文断字,能够写自我总结或者心得体会一类的文章,如果父亲比较上进一点,把这个意思透漏透漏,我想书记们还是会考虑的。一个书记愿意帮忙,几个书记愿意做顺水人情,这件事情可以说就十拿九稳了。因为现实生活就是如此,领导的秘书就不用说了,包括县委打字员、县委伙食团长、领导们的勤务员,他们最后都有一个好的出路,都当上了部门或者单位的正职或者副职。

是父亲的技艺很精湛,这些技艺表现在工作上,表现在他的兴趣和爱好上,也体现在家庭日用品的制造和修理上。父亲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人,是一个顾家的人。为了使家人生活得舒适一点又节省一点,父亲做过竹椅、凉板床、竹床等大件家具。父亲还把猎获的野生动物的皮毛收集起来,积存到一定数量后自己硝制。

大物件的制造也比比皆是,小物件的修理不在话下。家里磨损的坏掉的锅碗瓢盆、背的挑的提的,主要有损坏,父亲都会尽量修理。这个不用让人告诉,他看见了就会自觉地干。大部分日常用具经过父亲的修理后,使用寿命至少延长大半。

父亲的技艺很全面、很精湛,在他的同龄人中、在他的同事中,这些技艺是让人望其项背的。技艺是父亲安身立命之本,是他的兴趣、爱好所在,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他的一些性格特征。因为有这些技艺,父亲的业余生活很充实、很丰富,他没有时间去拉帮结派,去说长道短,去搬弄是非。他沉迷在学不完,用不完的技艺中,乐此不疲,非常满足

对于一般人来说,技艺就是技艺,但对于父亲来说,这里既是技术,同事也是艺术。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看过什么美学的理论书籍,他当然不会意识到这点,但这样的爱美、规范、尽善尽美的意识已经深入到了他的骨髓,在实际行动中已经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只要父亲在使用技艺,那一定是技术和美的结合。

我们子女从小耳濡目染,也受到了一些父亲这方面的影响。我自认为在动手能力方面,和同龄人比起来也在中上水平,现在网购的一些大中型家具,比如自行车、沙发、大衣柜等,靠着基本的素质和组装说明书,我也能够自己顺利组装,在这方面我也比较追求尽善尽美。但和父亲比起来,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我都远远达不到父亲的那种境界。也许在理论和概念上我们比父亲强点,但在微观和技巧方面,我们远远不如父亲。这是一种本能,一种自觉,一种天赋,高下已定,我们只能自叹不如。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3860/

50回望(12)父亲的技艺的评论 (共 10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江南风
  • 雪中傲梅
  • 心静如水
  • 倪(蔡美军)
  • 晓梦芳菲
  • 东湖聚李胤德
  • 绝响
  • 鲁振中
  •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