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悼继新

2017-07-23 14:09 作者:秋歌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继新走了,广安籍作家魏继新走了。

他走得那样匆匆,还没来得及感受一下已经徐徐吹来的风,还没来得及再看一眼正在悄悄绽开的花蕾,还没来得及与朋友们一一话别,便静静地离我们而去。虽然知道继新这些年一直被病魔纠缠着,但我一直相信他的坚强不会输给病魔。2月7日下午,我接省作协通知到巴金文学院开会。当晚,在去成都的动车上,我打开微信,突然看到一位朋友转来四川新闻网的消息,标题赫然醒目——“著名作家魏继新逝世”。我反复看了几遍,确信无误。微信上,照片上的继新依然鲜活,望着我们微笑。

我是继新的忠实粉丝,多年来充满崇拜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未跨入文坛的我,就喜欢读他的作品,一是因为他的作品写出了我们那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广安籍的青年作家,有亲切感。当时我在华蓥山区的桂兴初中任教语文,为让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更浓厚一些,我每周利用一节45分钟的自习课,开办了课外阅读课,选择一些著名作家的获奖作品,朗读给大家听,其中就有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路遥的《人生》、魏继新的《燕儿窝之》等。当时的广安还隶属南充地区,我给学生强调,这可是我们本地作家的作品哟!意在激励孩子们以优秀的家乡人为榜样,树立自信,希望他们也能优秀起来。孩子们很喜欢继新的小说,一是觉得他写的是自己家乡的事,二是故事生动、语言优美,因而兴趣盎然。

1986年,我调到广安一中(今天的广安中学)工作,在这里,我和继新有了直接联系。那是1991年,我负责广安一中八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需要联系一些知名校友,于是想到了继新。我给他去了一封信,说明意图。很快,回信到了,除按要求提供了详细的个人资料,还附有一张他端坐案前的工作照,这张照片后来就放到了校庆纪念册中,挂在校史陈列室里,成为学校保留的唯一一张继新的照片。不过尽管我俩有了联系,却一直未曾谋面。继新对母校很有感情,曾几次回过母校,但都是独自回来在校园里转转,绝不惊动他人。这些都是后来他告诉我的。2011年7月30日,是个周末,我与几个朋友在渠江边的天赐园喝茶,远远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连忙赶过去,果真是继新。我问他什么时候回来的?继新说,昨天。我说你回来怎么不打个电话,联系一下,找几个文友聚聚。继新笑说,办点家里的事情,就不影响大家周末休息了。继新就是这样一个人。

继新生在广安,老家在广安区穿石乡,家乡的山水滋养了他一颗晶莹纯洁的文心。继新自幼酷读书,但那时的书籍不及今天丰富,至多不过就是一些连环画和小说作品。这些书籍只要能找到,继新都一睹为快。1966年,继新考入广安一中就读初中。入校时,正逢“文化大革命”爆发,昔日的老师成了牛鬼蛇神,被批被斗,学校秩序混乱,正常教学无法进行,魏继新和同学们陷入了迷茫之中。不过,这样的迷茫很快消失,他找到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办法,那就是读书。当时学校图书室被红卫兵抄了,不少图书作为“毒草”或烧或封了,图书室长期没人管理。一天,继新偶然发现图书室的一扇窗户虚掩着,他趁机翻窗进入。这之后,他经常到图书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读完之后还捎带几本出来,居然从未被人发现过。这段时间对继新而言,可说是因祸得福,虽然没正常上课学习,却让他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阅读古今名著。大量的阅读,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曾问他此事可真,他笑着说基本情节是这样,但他又说,孔乙己就说了,读书人窃书不算偷,那些书有的被烧了,剩下的扔在那里也没有谁管,灰尘都积起好厚,我只是利用一下其“剩余价值”罢了。

1969年,初中毕业的继新又赶上了上山下乡运动,和大多数同时代的孩子一样,他也背上简单的行囊,带上几本书,便从城市来到乡村,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农村,除了下地干活,19岁的继新每天都沉醉在书中。他告诉我,那时虽然年龄小,干农活累,但是只要有书看,什么累都不觉得。这种与书为友的生活,终其一生,从未改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971年,继新结束了两年的上山下乡生活,有幸到南充丝绸厂参加工作,他先当工人,后做统计员。这时的继新对文学的热爱已不是仅仅停留在只读读别人的书了,他拿起了笔,将自己多年的生活积累和感受书写出来。1979年,他完成了他的处女作,继而一批反映乡村、城镇青年生活的作品也先后问世,引起人们的关注。魏继新在文坛开始崭露头角, 1982年10月,他的中篇小说《燕儿窝之夜》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更让他声名大振,轰动一时。这部小说以八十年代嘉陵江特大洪水为背景,以一群油库女工为原型,生动展示了新时期一代青年爱国爱家、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此时,正值国内文坛反思“文革”的伤痕文学占据主流,人们还沉浸在对那段痛苦而历史的反思之中,而《燕儿窝之夜》的问世,如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一扫人们沉重的心情,激发起人们为国家的振兴而奋斗的激情。著名评论家冯牧亲自为这部作品撰写了书评。这部作品先后被译成英、法、日多国文字,改编成川剧、电影、电视剧。同名电视剧还获得了“飞天奖”。正如南充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曹雷所评价的那样:继新是一位全身心扑在文学创作上的作家,《燕儿窝之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开创了南充文学新文风。

魏继新,这位渠江边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犹如一颗闪亮的新星,冉冉升起在嘉陵江畔。

翻阅这段时间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继《燕儿窝之夜》后,他又陆续写出了反映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的长篇历史小说《三个铁女人》,反映四川百年民族工业史的小说集《铁梗襄荷》。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又开拓出新的领域,对巴蜀文化进行研究,创作了一批新笔记小说,写作了《巴人早期族史论稿》《南北文化的历史误会与重述》等论文及文化人类学著作《古今巫术》,新笔记小说集《啼血》《下里巴人》也受到了广大读者、文学界、评论界的好评。《汗血马》《定风珠》《熬鹰》等作品入选三年制职高职专规范教材、《大学语文》等大中专教材。著名评论家钟本康说:“继新的新笔记小说特点是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把现实与神秘、真实与虚幻交融在一起,展示出巴蜀人豪放、刚烈、赤诚、执著的品性,或有深邃朦胧之意境,或有惊心动魄之瑰丽,但都融化在巴蜀特有的风土人情中。”这些新笔记小说,因其题材范围、地方特色、语言风格的独树一帜,被誉为“开创性地发展了新笔记小说”。

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让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的魏继新,成为南充文学刊物《嘉陵江》杂志的主编、南充市文联副主席,南充市作家协会主席,获得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待遇。相比于他所担任过的华蓥山绿水洞煤矿副矿长、南充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南充市文化局调研员等行政职务,人们更看重他的文学地位。

继新虽在南充工作,但他对家乡广安充满了眷恋之情。这一点,只要读读他的博客就可以感觉到。身体好的时候,继新常回老家,有时一年好多次。对家乡的文学活动,他也鼎力支持。前几年,广安文艺界组织采风,诸如交通建设采风、电力工业采风等,继新多次参加,和我们一同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感受家乡的变化。我与他从相识到熟悉,也就是从这些采风活动开始的。每次采风归来,继新总用手中的笔生动地表现家乡风情,讴歌飞速的变化。我曾与他多次聊起对家乡的感受,他说:不可想象,变化太快了,变化太大了!

2009年第七届省作代会后,我和继新接触的时间多了起来。只要省作协开全委会,我们就能常聚在一起,聊天说事,我也借这个机会向他请教文学创作上的一些事情。每逢此刻,他绝不以大家自居,总是有问必答,言之谆谆。一次,我向他讲起当年我给学生读他的小说《燕儿窝之夜》的事,他很感兴趣,听完后,又显出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他担心现在的教育会把学生带入死胡同,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当然,我们聊得更多的是文学。我说,你的作品那样吸引读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你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说,是这样,作家的生活体验如果不深,没有生活根基,即使有再好的题材,你也写不出精彩的东西来。《燕儿窝之夜》里面有很多生活素材就源于我在丝绸厂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他说,一个作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宏大开阔的视野,那是不可能写出精品力作的。

2012年12月,继新历时六年创作出了长篇小说《辛亥风云路》,一举获得四川文学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一次省作协开全委会,与会人员就住在红星路旁边的致远酒店。那天早上,我正在饭厅吃饭,突然看见继新迈着艰难的步子走了进来。我连忙起身招呼,他看见我,很高兴,连连问我什么时候到的。我帮他选了几样早点端来,让他坐下。他一边吃,一边和我聊起来。我问了他的身体情况,那时他似乎还不知道自己身患癌症,只觉得身体欠佳,行走不如过去。我又问起他刚获奖的长篇小说《辛亥风云路》,他兴致颇浓,谈了很多。我说你这本书也可看作是为家乡广安写的一本书,因为书中的蒲殿俊就是土生土长的广安人,这部作品也是目前写得很出彩的一部展示当年辛亥保路运动的大作品。他说,你这样讲也有道理。其实在广安,还有很多历史题材可以用文学的形式来表现,只是目前这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广安的作家大有用武之地哟!我告诉他,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些年我就主要集中精力对广安的历史进行挖掘整理,再用散文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目的就是想为自己下一步的创作积累素材,寻找感受。他说,你这个想法和做法是对的,有了历史的积淀,作品才会厚重,才会富有内涵,也才会有丰富的色彩。虽然研究历史很费事,但是它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很重要的体验。他说他创作《辛亥风云路》时,也花了很大精力去研究历史,对这一点有很深的体会。他告诉我,你现在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路子没错,就这样走,对下一步的创作肯定有好处。开会时间快到了,我们匆匆话别,我请他多回广安来指导。他笑着说,那没问题,只要时间不冲突,身体没大碍,随叫随到。当时的交谈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早餐聚会,竟成了我和继新的最后一次相见。

之后,几次到省作协开会,我都没有见到继新。去年底,省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在成都举行,听说邀请了继新参会,我很高兴,想请他抽时间来华蓥山文学院看看,顺便给广安作者讲讲创作。但找来找去就不见人影。遇见曹雷副主席,问起继新,才知道他已是癌症晚期,正在治疗。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去看望一下他,无奈年末事多,终未成行。谁曾想到,继新居然就这样急急地走了,真是遗憾至极。

继新生于1950年2月7日,去世于2017年2月7日,生日和祭日恰巧在同一天,令人唏嘘不已。2月7日,巴蜀之地寒风飕飕,细绵绵,或许是上天有灵,也为这位文学才子的离去而悲泪不止吧。

我将继新去世的消息通过微信转发了出去,闻讯的朋友都表达了深深的哀思。中国作协会员、曾在广安工作过的萧习华发布感言:“我曾在华蓥山矿务局绿水洞煤矿工作了二十四年,1986年我正在成都上大学,魏继新老师挂职体验生活,担任绿水洞煤矿副矿长,然后有了反映煤矿生活的小说和电视剧……我曾得到魏老师的教诲和提携。沉痛悼念!魏老师一路走好!”一位广安读者在微信中写道:“高中时读他的《燕儿窝之夜》,觉得很清新,后来知道他是广安人,便觉得更亲切。现在看他的照片,更知道他是一个朴实的人。逝者已矣,一路走好!”一位朋友说:“八十年代初他的成就深深影响了不少文学青年,为他的离去惋惜!”

是的,熟悉继新的人得知其逝世的消息都为之扼腕叹息。多年来,作为从广安走出去的作家,继新以其极高的文学造诣成为家乡的骄傲,他的人品、他的作品都为家乡父老所称道。继新走了,离开了他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南充,离开了赋予他创作灵感的家乡广安,离开了无数敬仰他的文学朋友们。

一代文才静静地走了,他走过了渠江、走过了华蓥山,走过了嘉陵江,走过了燕儿窝,向着里的天堂走去。他的脚下,是他用自己的部部经典之作铺成的道路,陪伴他的是这些作品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继新,一路走好,有他们的陪伴,你不会孤独

2017年2月9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3119/

悼继新的评论 (共 4 条)

  • 东湖聚李胤德
  • 晓梦芳菲
  • 倪(蔡美军)
  • 秋歌

    秋歌1982年10月,他的中篇小说《燕儿窝之夜》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更让他声名大振,轰动一时。这部小说以八十年代嘉陵江特大洪水为背景,以一群油库女工为原型,生动展示了新时期一代青年爱国爱家、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此时,正值国内文坛反思“文革”的伤痕文学占据主流,人们还沉浸在对那段痛苦而历史的反思之中,而《燕儿窝之夜》的问世,如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一扫人们沉重的心情,激发起人们为国家的振兴而奋斗的激情。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