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陶辛圩“井田”式水系的传说

2017-07-18 08:48 作者:万山红遍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陶辛镇位于芜湖县中南部,紧邻长江支流青弋江、漳河,境内沟渠纵横、碧水环绕,拥有水产养殖水面3.1万亩,2008年获批全省最佳旅游乡镇。“陶辛水韵”系“芜湖新十景”之一,2015年获批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全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又是芜湖市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芜湖市青少年文化活动基地、芜湖市少先队体验教育基地。

陶辛,素有江南“水上迷宫”的美誉。在陶辛33.2平方公里范围内,二分陆地一分水,那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沟渠蜿蜒延伸,让你觉得水随人意,人随水流,仿佛置身于里水乡。过往岁月里,人们进城入市、生产生活、运送货物、或者出行都是以船作为交通工具,可谓“咫尺往来、皆须舟楫”。

圩内被称作万亩“井田式”的十纵十横古水系,是古代人工开挖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保存完好,且沟沟相通、渠渠相连、纵横交错,实为江南一大奇观。现有排涝站4座,装机11台/1380KW,可有效排除圩内涝渍,确保普降大到暴200mm/天不涝。有引水斗门两个,如果沟渠水质不好,水环境变差,水污染严重,丰水季节可以通过清凉渡斗门将青弋江水引进圩内,再通过塘斗排涝站将污染水排入青弋江;枯水季节可以通过黄潭站将青弋江分洪道内的水开闸放进圩内,再由清凉渡斗门开闸放水入青弋江,从而调节圩内水环境,改善水质。

筑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的陶辛圩,是芜湖东南四大官圩(即陶辛、易太、政和、行)中质量最为考究且最具特色的一个圩。圩堤宽五六丈、高丈余、长45里,堤基十分厚实;堤外有缓坡,上种杨柳,下种芦苇,起着加固堤防的作用。圩内水面亩,良田.9亩。大约以100亩为一方,四周小沟环绕;每四方为一区域叫做“坝”,四周大沟为界。以八卦型水道为交通的自然村落依田傍水,星罗棋布,环境优美景色迷人。陶辛人自豪地说陶辛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曾为“四大米市”(即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安徽芜湖、湖南长沙或湖北沙市)之首芜湖的发展助有一臂之力。

说起陶辛圩,当地百姓有这样的传说:北宋年间,东晋时期田园诗派诗人陶渊明的后裔——人称“活鲁班”的陶木匠,秉承先志“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的祖训,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江西山区举家迁居到这片水泽丰饶的土地。陶木匠不但有一手好木匠活,还深谙天文地理。陶辛圩原是青弋江下游的一片滩涂泽地,十年九涝,每逢梅雨季节,洪水泛滥,村民饱受困扰。陶木匠来到这里后,决心改变这一状况。因他精通水文知识,各族首领和百姓都推举他为圩长,全权负责水利工程的实施。由此,陶木匠当仁不让成为兴修水利的领头人,并不负众望,费心竭力率领众乡亲一起筑堤围堰。他起早贪黑,徒步视察了周边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地形地貌,甚至自备干粮跑到数十里外的万春圩察看圩堤构造。回来后,他精心构图,几易其稿,更改建圩设想,力求使设计尽量从本地水域和地理特征出发,以求更合理更适用,并按井田模式开凿水渠,力争构建一方堤防坚固、水系发达、适宜人居的家园。为解决修筑经费,他采取按亩征费,即按田计价、按亩起费,“费不足,则三人者解囊以助之;力不能,即输者又假货以先之”的方式,从而“其壮者既受夫之值,足以赡其家;而老弱者又分班任易,足以糊其口”。他亲自设计图纸,反复修改。图纸敲定后,他又立即发动、率领群众兴修圩堤、开挖水渠。开始,有些人认为是劳命伤财,且许多人中途丧失信心而退却。面对越来越大的阻力,陶木匠挨家挨户做几个大家族的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这样,水利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他们全靠手挖、肩挑、人抬,昼奋战在这片滩涂泽地。经过三年零八个月的努力,当工程快要完工时,适逢一场特大暴雨,冲垮了许多新磊的圩堤。民工们已经筋疲力竭,面对被冲垮的圩堤,大家不知所措。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后,顿生怜悯之心,遂派天兵天将连夜下凡,到这里帮助疏通沟渠,磊筑堤坝,终于成就了“井”字形、十纵十横、呈八卦状分布,且沟沟相通、渠渠相连、纵横交错、古代罕见的、可灌溉万亩良田的人工开挖的沟渠。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这一古代水利工程,素有水上“迷宫”之称,实为江南一大奇观。

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水利工程建成后,陶木匠的身影也消失了,人们四处打探也难觅踪影。村民自发地划着木舟在他率众开凿的沟渠里寻找,却如入“迷宫”,身陷“八卦阵”,每每见到前面须发皆白的陶木匠“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身影,待到近前却又不见了。有人记得圩口刚完工时曾见到陶木匠最后一面:发落齿摇,面目苍老。人们猜测,陶木匠是不想让乡亲们见到他憔悴衰老的面容,所以隐居起来了。后来,有人在那沟渠交错的圩田中迷路了,忽然发现不远拐角处出现了白发苍苍的陶木匠身影,只见他掏出亮晶晶的“心”举过头顶给村民指明方向。后来每当人们划着小船进入“迷宫”迷路时,只要喊着“陶公”的名字,眼前就会闪出一盏透亮的指路明灯。人们为纪念这位为百姓辛劳一生,无私奉献,带领大家建设圩田并“掏心”为民的陶公,就把这座圩口取名为“陶辛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江南这一宏伟水利工程的胜利建成,除了陶木匠辛劳付出外,人们不能不联想到为构筑“井田式”水利工程做出贡献的丁、麻、耿、顾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于北宋大观二年南迁陶辛后,积极响应陶木匠的号召,发动各自家族的所有人员围湖造田。各家族为首者分别有:七房丁墩的丁世陶,楼麻麻墩村的麻雄辛,沙墩上水耿坝的耿直飞,七房顾村的顾勇才。他们聪明能干,同心协力,以丁、麻为主,耿、顾辅助,并按家族大小划分地块,先从南到北开挖主沟(奚村小塘至老村董村),再从西到东(黄谭至清凉渡)开挖横沟,合呈十字形。然后,所有的“坝”均按“井田式”开凿十纵十横的水渠。四大家族为围垦造田立下了大功,为何现在陶辛只有不足百人的顾姓后代呢?据《芜湖县志》载:本县历史上发生过两次最严重的洪灾,一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圩岸冲决,庐舍倾毁,舟行陆地,河鱼入市”;二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圩破尽,平地水深丈余,米价腾贵,民多饥死”。 听老人们说,自明永初(1430)东坝建成后,陶辛曾遭洪水淹没过。这三姓人可能是为避灾荒逃往外地,也可能是被洪水淹死。然而,这只不过是揣测和传说而已,却无从考证。

另据一传说就是,天兵天将下凡到这里帮助围堰造田,到后半夜听到鸡叫头遍离开时,将一把铁锹抛到河沟里,正好触痛了鳄鱼精(当地人称土龙王),这鳄鱼精连翻几个身,尾巴一搅,顿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所以村庄夷为平地。除顾姓两户住在高墩上免遭厄运外,所有人员和房屋全部被埋绝迹,有的地方甚至大面积塌陷。据说当年修铁路时,还从地下挖掘到人头骨和兴修水利用的扁担、竹筐等物件。灾难中就连陶木匠家的所有成员也都全部被掩埋。陶木匠当时正乘着小船在沟渠巡视工程,因而幸免一难。然而,面对如此大难,陶木匠也无心久留,只得远离此地,飘泊他乡。雷公电母知道此事后,晴天霹雳,一道闪电将鳄鱼劈死,从此,这里一直平安无事,再也没发生过任何特大天灾。此后,随着“奚、芮、承、骆”四姓外来人员的流入,陶辛又逐步形成“奚芮承骆”为主体的四大家族。

陶木匠率众修建的陶辛圩,经受住了历次洪水的考验。王象之的《兴地纪胜》一书所述,陶辛、政和、行春三个圩的周长共达145里。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这些圩田都曾重修并扩大过,宋宗隆兴二年(1164年)实核其周长为290余里(见马端临《文献通考》)。据传圩田重修工程完成四年后,长江下游闹过一次很大的水灾,江南的宣州、宣城、池洲、贵池等地约有大小一千多个圩田惨遭淹没,唯有万春圩、陶辛圩屹立无恙,同时屏障了附近的一些小圩。

勤劳朴实的陶辛人民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明。这方热土曾引来了不少名人雅士,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和古地名。如李白游历青弋江醒酒小憩的“清凉渡”,周瑜夫人小乔隐居的“香湖岛”,李自成藏兵的“闯王沟”,张果老点化的“果老坝”,以及“灵龟墩”、“唐王渡”、“谈文渡”、“和尚桥”、“牌坊村”等等。特别是水乡人喜的龙舟竞赛,如今已成为当地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每逢赛事,岸边万人云集,水上锣鼓震天,构成了“陶辛水韵”的又一景观。已建成的“香湖岛”度假区、宗潭游乐园、中湖生态园、精品荷园、水韵美食村、老芮木榨油坊、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基地、水韵广场、苗木花卉园、三太果蔬园等景点,集观光、休闲、娱乐、美食于一体,更为陶辛增添了美色。

凡到过陶辛的人,无不为“陶辛水韵”的迷人美景而流连忘返。每到盛,这里到处呈现出荷花怒放的诗情画意,真个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蓝蓝的天,绿绿的水,原生态的沟沟坎坎,郁郁葱葱的树木,争奇斗艳的花草,还有清澈见底的沟渠塘坝,实在令人心旷神怡。泛舟陶辛水乡,树木掩映,碧波荡漾,荷叶田田,浮鸥嬉戏,大自然的清新与质朴直让人陶醉不已。香湖岛公园内的香荷亭、垂钓亭、强陶亭、醉翁亭、九曲长桥和香湖宾馆,为万亩水系的自然美平添了古朴、典雅之韵,吸引无数远道游客纷至沓来。

水环境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的历史时期,陶辛镇党委、政府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以全国“水利风景镇”模式和多元化长效管理理念,以“三水共治”工作为重点,认真实施黑臭堵塞河道整治“五年规划、逐年实施”的方案,着力建立健全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让农村水环境治理步入“新常态”。同时,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引种国内数十种精品荷花,让“陶辛水韵”更添异彩。(万汝滨)

2017年7月17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1529/

陶辛圩“井田”式水系的传说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