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吟(九)——-我所认识的天津青年作家段家军

2017-07-16 15:36 作者:周静华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生于燕赵之地偏远乡村的家军,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靠读书。当然,这也是所有渴望改变命运的、中国乡村普通百姓人家孩子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因为早期生活艰辛的缘故,催促着家军不得不自幼便刻苦读书。

在一次闲聊中,家军说他七岁开始读红楼。开始我还不信,但在后来我和他在探讨红楼梦的一个话题时,家军张口便能说出我所说的红楼梦故事是第几个章节……

我彻底折服了。

家军的求学之路更是充满童趣和传奇。

在其自传式散文《苦尽甘来》一文中,家军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小时候上学,因年龄偏小,学校的老师不收。瞅着大俺两三岁的“家伙”们背着书包得意洋洋的进出学校,俺的心里痒痒的,便托娘去说。娘被缠无奈,到了学校,和老师好说歹说,老师就是不应。老师嘴里一直叨磨着:过两年,过两年,年龄就够了。求人不如求己。俺心里暗自咬牙,你不是不答应么,俺就和你泡了。于是,俺见天介往学校跑,那个老师去哪俺就去哪,她上茅子,俺就在外面给她“把门”儿,任谁也不让进。软“磨”硬“泡”真起了效果。三天过来,老师被磨缠的没了脾气,开了金口:真拿你个小泡儿没辙。

这种对过去生活的咀嚼回忆只能说明家军对这段生活有深刻的记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往往是过滤的,家军在这篇散文中则比较真实地回忆了幼时求学的真实场景。他所描述的生活对经历过那个时代生活的人是很容易产生共鸣的,而对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生活的人则可以透过他的描述了解那段历史。那是一个匮乏的时代,一个艰辛的时代,一个普通人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

真正的文学,传递的不仅是经验,更重要的是唤醒你坏死的经验。一个人活得越长,他的经验被钙化的可能性越高,文学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唤醒”,重新激活你钙化了的僵死了的经验。

在我细读家军的散文《苦尽甘来》之后,如果要我如实说出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惊诧。原因之一就是,我真没想到他在十四年(2002年)前就已产生具有如此造诣的成熟作品。而最大的原因是我感觉到他的思考的“多棱镜”特征和深邃,且表达形式是如此诗意而有突破。

通读全文,我深刻感觉到的就是家军在写他自己,精美而凝炼的语句和知性、智性、沉静的文字,使《苦尽甘来》当然地具备了独特质感、质地以及我在上面说到的、他平时的一些创作特征。稍有一定阅读审美能力的人,都应该感觉到了此文精美而凝炼的语句,具有诗性语言魅力以及它的知性、智性美。

这不仅缘自家军先天的禀赋,更是他对生活充满热望、激情,善于灵思妙悟的结果。而文字的沉静美,我觉得这不仅是某些风格取向所决定,更是一个作家在写作上臻于成熟的象征,那是一种深潜性的写作。

沉静的反面就是浮躁,就是虚浮。

《苦尽甘来》我读了几遍,我还是只感受到一如初读时的那种感觉:优美,洗练,深沉,凝重,厚实,灵悟……并且我再次“确证”它的内涵不仅是多重的,简直就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以至让人产生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就是说,它的内涵是立体性的,“全”方位的。如此简约的一个文本,却有如此的大容量,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说白了,家军的散文就是一本打开他的自我之书。

对认识家军的朋友来说,阅读他的作品可以加深对他的了解,因为他是如此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而对于陌生的读者朋友来说,如果他愿意静下心来阅读家军的散文,至少也可以从中看到家军的人生阅历,甚至他的精神气格;至少可以从他的文字中,知道一些人,一些事,知道家军的经历,知道他对人生的思考……

家军曾在他的一篇自序散文里这样写道:读者能读作家的书,既是作家的幸事,也使作家又多了一个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作家观察社会、人生,因作家不同而不同。读者读书,既观察作家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社会、人生,又因读者的不同而不同。不论读者持何种态度,读者是最聪明的,每一位读者心中都有一杆“称”。一部文学作品,读者仅仅瞟上几眼,便能掂量出它的含金量。认识一个写作的人,最好去读他的文字。因为,文如其人。

故此,散文是体现人生最好的文体。

因为散文需要人生的阅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沉淀;散文需要心灵的深度;散文需要良知的自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散文家就是个透明人。我一直有个看法,散文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体。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仅仅有过生活是不够的,他们还要咀嚼生活。

散文写人,贵在传神。

也许是自己经历过苦难,所以家军对别人的不幸和生活中的压力特别敏感。他是作家,也曾是名军人,家军更善于用军人敏锐的眼光与形形色色的人员交往,准确地抓住人和事物的主要特征,所述的人和事情都是亲身经历,十分真切,内容或同情、或惋惜、或警醒。述事行文则连绵起伏,层层铺开,环环相扣,曲折有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追求一种清美、含蓄的意境,这也是家军散文的一大特色。

散文《日看海》就是家军所见所闻,触情生情的共鸣曲。他用白描的手法,朴实的语言写出了在一趟冬冷的列车上,遇见一位枯朽的老人和一个羸弱的小女孩。文中对老人悲愁的无奈心情,笔墨刻画细腻,情真意切,着实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家军在表达中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画面,然后笔触一转,镜头拉近:瞅着小女孩瘦弱的身影,我脱下大衣披在了她的身上。车开了。透过车窗,我瞅见老汉和小女孩还站在站台上,那小女孩如同一个被大风吹着的绿色蝴蝶,两条胳膊挥舞着,像蝴蝶的翅膀在振动,泪水淌满了脸颊。小女孩跺着脚,用极大地声音喊着,叔叔——再见——我的泪再也止不住,任其在脸上纵淌。

“那个场面至今存在我的脑子里,我无法忘记它,想起它总会让我心酸难抑,有时有落泪的感觉。”因为这些,让我看到了家军善良的本性。今天,在我静心阅读了家军的大量文字时,突然感到我与他是不谋而合的,文字和心灵的默契。在他的叙述、描写和表达里,不难发现其对散文的制造、组装和驾驭能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而其对乡村生活的刻骨铭心以及对故乡亲人深深的,更使得家军看到了许多人视而不见的细节

家军的散文有许多充满生命质感的细节,这和他深度体验生活有关,同时又成全了家军散文的独特性。他的乡村散文有人的温度,读他的散文我会想起自己在农村的童年生活,能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喜悦和忧伤,会笑会流泪。

家军的老家有条河,也就是他笔下多次写到的白马河。

家军说,每年的秋,他和伙伴及乡人们都会到河里去捞鱼。味道鲜美的河鱼,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可是他们的美味佳肴。家军和伙伴及乡人们使尽了法子去捕捉鱼儿。秋天,白马河干涸,年少的他们脱光了身子,趟进水中捉浅水里的小鱼儿,不一会儿,半桶子活蹦乱跳的河鱼便成为了他和伙伴们的战利品……

晨钟佛鼓,撞响的是热爱生活的宏大钟声,敲响的是悠悠不尽的乡土情曲。豁然间,我顿悟:家军是在用手中的笔为其梦牵魂绕的的故乡一一立传啊。这是家军文字对我感知的触动,对我灵魂的震撼。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0235/

乡吟(九)——-我所认识的天津青年作家段家军的评论 (共 1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