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门前竹大笋成笆

2017-07-13 13:29 作者:李明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门前竹大笋成笆

李明

(一)

付洪书是沿河乡党委宣传委员,这位能说会道,具有丰富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向我讲述了在引导村民脱贫过程中,作为全乡主导产业的笋竹是怎样一步步壮大发展起来的。他说,整个迎红村共有笋竹7000多亩,主产白夹竹,不包括野生的茨竹、木竹、金竹。光老迎红(五社,白果树里面这一片)原有1200多亩笋竹,现在这一片总面积已达2800多亩。从2013年开始种植,大面积栽种是2014年,顶峰是2015年,现在完全有收益了,政府为了鼓励种植,除挨家挨户宣传、动员,抽派技术员示范栽种外,只要每亩栽植成活380株母竹的,一律给予每亩70元栽植费,对耕地栽种的,三年内逐步到位每亩一次性1200元退耕还林奖励。开头两年采用间作的方式,在母竹的地里还可间种矮杆作物。第3年可收获,4年时开始大面积采收,第5年进入盛产期,亩产近700斤。

迎红村大多数村民没有技术、不懂经营、又没得资金,看到笋竹种植技术不难,投入不大,且不需施肥、除草,无需打点、管理,俗话说“竹荒新笋细”,竹子下地三四年后,只需要作必要的疏林。一次性栽植,年年受益,也不担心卖不出去。对笋竹的认可和接受度比长毛兔、五倍子、白肋烟、蚕桑这些项目都要强。每年农历的腊月至正月的水季节都适合栽种,农历的五月开始采摘,笋竹的生长周期就是一、两个月时间。新笋出土时节,只需注意抢抓季节就成,所谓“三日不出门,新笋已成竹”,说的就是这个理。

由于宣讲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迎红村1470多人,人均栽竹4.8亩,其中,贫困户59户,258人,户平栽竹约3亩多。基本形成了“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鸡”的风气。(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村笋竹产量为13.7吨(光乡上各收购点的数据,不含自己吃的,也不含送人情和“跑跑匠”上门收购的)。

50多岁的邓才江是老迎红的村民,他一家三口,每年光采笋一项,两个月时间要挣近两万元,足够全家一年的开销了。尝到甜头的他,如今38.7亩土地全都种上了笋竹。杉木湾王世文说他每年也能收100多斤干笋,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多的能收5、600斤干笋,平常都是在家等人上门收购,全村的人都盼望沿双公路早日通车。

如今,“深园竹绿齐抽笋”“好竹连山成笋香”,仅此一项,全村每户最少年收入也有好几千元,多的达到两、三万元。

与此同时,政府要求村民诚信经营,除太阳晾晒外,用老死的竹子和脱落的笋衣烧火炕笋子,不允许用煤,保持原生态这个底线,更不允许用硫磺熏制赚黑心钱。

迎红没有矿藏,也找不到其它资源,笋竹项目,对迎红今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如今,老百姓不愿搬出大山,除了故土难离,也舍不得这大片大片的白夹竹海,舍不得这些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希望的笋竹啊!

(二)

今年3月6日才到沿河走马上任的易伟乡长,向我们勾勒了迎红未来发展的美景。迎红村现在距沿河乡政府13.7公里,但未来将成沿河的南大门。境内今年5月才上马的沿双公路接快速通道硝水坝,到迎红村只有4公里,预计2018年底完工,总体规划设计都由县旅游局负责,初步方案按旅游集群片区来打造这一块。迎红大湾里面,重点发展笋竹产业,只要不是建设用地的地方,都可种植,目前补植、补栽的空间还有1500亩左右,考虑到土地的问题、产业的布局,既适合老百姓,又适应市场,对1、2社不作要求,全村本着群众自愿、土地适宜、又有种植条件的,均可种植,重点发展老迎红(白果树周围)这一片,所以这一个社的3000亩笋竹,几乎就占了全村笋竹的1/2。

考虑到迎红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政府已经准备在林区规划设置健身步道,并于今年年底部分引进景观竹的栽种。

待明年沿双路畅通后,按规划还要建设竹林人家。2019年,公路全线油化后,开始接待游客,并引进外来投资商到上面建酒店、建游客接待中心。

首期规划按照1、2、3星级的标准建30户竹林人间,根据群众自愿的原则,结合其自身经济条件具体实施。经济条件好的,可以按3星级的标准来建,条件相对较差的,可以按1星、2星的标准来建。

(三)

乡党委书记吴飞告诉我们:沿河乡共有6个村,笋竹野生资源有6万多亩,这些年,通过党委政府的引导、鼓励,用各项政策,不断地叠加,完成了3万余亩的笋竹栽植,建成了10万亩笋竹基地,使其成为了境内的骨干产业。在此过程中,长线产业除笋竹外,辅以核桃、药材作为重点,短线产业辅以山地鸡、花菇、农户的多种经营,还鼓励发展电商、小型加工厂……通过这些举措,大多数建卡户都可以如期脱贫,但要真正斩断穷根,还必须重视教育,所以这些年沿河学校建设的步伐是很快的,在建好中心校的同时,中溪完小即将完成升级改造,用复垦资金和乡上自筹资金重建了文丰村小,在县委办和县上主要领导的关怀下,柏树村小也会很快启动重建,全乡师资力量会进一步得到补充……

她不无遗憾地对我们说:目前沿河的笋竹产业链没延长,更多的是粗加工,没有真正成为百姓增收的骨干产业。今后,我们将把笋竹与休闲、观光、旅游等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笋竹经济,延长其产业链。

(四)

在迎红村,我们见证了迎红村民采笋、剥笋、焯笋、晒笋、卖笋的场景,并有幸品尝了干笋炖腊肉,真是既开了眼界,又大快了朵颐。

竹笋因出产季节的不同,可分为笋、笋。新鲜采挖的春笋洁白如玉、细嫩爽脆,无论凉拌、煎炒还是熬汤皆成佳肴,深受人们的喜。口感上,虽说冬笋更加醇厚、细腻,但相较之下,春笋更多了一份淡淡苦涩的青草味。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笋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常吃能促进肠道蠕动、吸附脂肪、助消化和排泄,有人形象地比喻称“吃一餐笋要去三天油”。早在唐代,白居易的《食笋》诗就表明态度:“每日逢加餐,经时不思肉。”笋能使嗜好者忘掉肉的,或三月不知肉味。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不俗加不瘦,竹笋加猪肉。”文人美食家李渔在《论蔬食之美》中说:“笋这种东西,好的就只能是生长在山林,城市里出产的,再怎么芳香鲜美,都只是笋的次品。它是蔬菜中味道最好的,肥羊乳猪,怎能相比?

“笋这种东西,不管单吃还是合煮都能表现出美味,且食物中不论荤的素的,都可以用来作笋的调和物。”

李渔甚至认为笋之所以“能居肉食之上”,是“蔬食中第一品”,其至美之所在,仅仅是一个“鲜”字。有经验的厨师,连焯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鲜笋之可口,堪称“植物鸡”。中国有竹文化,《诗经》时代,竹笋就成为食物:“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竹笋在饮食中堪称“国粹”,也是百读不厌的“圣经”,它与《诗经》同时诞生,并同时成为中国人的“必读书”。

(五)

听着他们每个人如数家珍般的介绍,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幅竹绣的农家美景图:远山是以白夹竹为主,成片成片满目清爽、连绵不绝的秀美竹林;道路两旁是大气的景观竹,幽篁夹道、绿竹成荫、万竿参天、竹径通幽,步入其间,嗅到的是笋的清香,呼吸到的是不带任何粉尘的纯净空气。风摆凤尾,竹波千里,蔚为壮观,让人产生深邃、雅静、优美的意境。“履道园池竹万竿,竹间池际笋斑谰”;掩映在修竹丛中的“精舍”,前临一池荷塘,背依万竿修竹,层次丰富,造型活泼,生机盎然;住的是竹楼,竹楼依着水波,水中竹林倒影与岸上竹林动静相宜,风光艳丽动人;用的是竹编、竹器,连睡的都是竹床;吃的则是绿色、生态、健康的笋竹宴。就连寒凉时节升温烤火也是疏林时砍掉的竹子和脱落的笋衣。举目四周,游人经过竹径,入轩小憩,品读玩味竹子的诗、画、书、印等竹文化,顿生诗意,好一个清幽、雅致的所在。

我欣赏竹笋破土而出拔节向上的韧劲,那生生不息,向上的白夹竹,在这出行仍不太方便的大山里,任凭盛烈日,蚊虫叮袭,霜欺雪侮,仿佛一之间,千山万壑,悄无声息地,一竿竿立起来,一亩亩翠起来,一山一山绿起来,漫山遍野都活了过来。

春雨过后,一茬茬春笋破土而出。一群群山民走向大山、走进竹海,倏忽之间,一背背打尖的笋竹从竹林深处走了出来,仔细地剥去层层笋衣,露出纤纤细长、洁白光润、水灵脆嫩的笋肉……

我分明看到竹区百姓建立了相当规模的竹产业体系,也分明看见迎红的百姓从贫困走向富裕、再从富裕奔向小康!

二0一七年六月廿九日夜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9096/

门前竹大笋成笆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