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海棠一叶读春秋(之三)

2017-07-13 08:25 作者:秋歌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三)

参观中,陪同我们的蒋学尧老人一再提醒:你们一定要去看一看石达开住过的旧居。

对石达开,我们都不陌生,太平天国的翼王。他参与的那场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和动摇了清王朝统治。但是到了晚期,这场运动的不少领袖却成了悲剧人物,甚至走向了历史的反面。石达开就是这众多悲剧人物中的一个。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残酷的相互杀戮让太平天国走上了衰亡之路。由于天王洪秀全的猜疑,石达开这位智勇双全的骁将也被迫率领二十万大军离开了当时的天京,从花台出发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艰苦转战。浙江、福建、广西、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石达开一路前行,一路苦战,历经艰辛。在清军的围剿中,这支二十万人的大军最终只剩下了四万人。从一份史料里,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1863年4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兵三四万人,从云南巧家渡金沙江入川,欲实现多年来‘先行入川,再图四扰’的战略方针。同年5月,石军至泸沽,分兵‘越西、冕宁大小两路’一路由小路冕宁县泸沽经大桥至铁寨子、水扒岩、烂泥坪、铜厂、新场至紫打地。一路由泸沽绕越西,经保安至海棠,翻竹马垭口经擦罗、新场至紫打地。于当月14日(清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黎明,石达开身入险域,陷入困境。”这段文字将石达开在海棠前后的行军路线作了具体说明。蒋老先生告诉我,石达开来海棠,并非一路顺利,曾遭到了清军和地方武装的围追堵截。我手中有一本《四川彝族地区近现代史调查资料选集》,书中收录的《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一文就有一些石达开军队在海棠一带的活动记载。在太平军由百沙沟经蓼叶坪到海棠的途中,清军与地方武装曾在百沙沟设伏,以滚木、擂石攻击太平军,数百名太平军战士伤亡。不过太平军到达海棠时却很顺利。海棠当地的一些汉族地主听说太平军要来海棠,慌忙逃往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的海棠城有驻防清军近三百人,由海棠都司府都司陈士亨指挥。石达开队伍向海棠城逼近时,他们也曾在城楼上架设大炮,对准蓼叶坪到海棠的道路,企图炮击太平军。但见太平军队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地奔海棠而来,都司陈士亨突然心生胆怯,害怕起来,于是匆匆弃城而逃。

受清朝官员和地主豪绅“太平军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房子就烧”的反面宣传,当地一些不明真相的贫苦百姓也曾纷纷躲藏。但是,当发现太平军并非像谣言所说的那样后,便主动出来迎接太平军。一位朱姓农民就率领一些贫苦百姓带着太平军在海棠城内四处搜索官府和地主豪绅的粮食财物。太平军在取得粮食和财物后,即将清军营房和一些地主豪绅的房屋给烧掉,穷苦百姓人心大快。

但是我也感觉到,相当多的记述虽说到了石达开在海棠住过,对其活动情况却记述甚少,语焉不详。这或许是石达开只是短暂路过海棠,并未长期驻扎停留之故。又如对其在海棠的住处蒋家大院,也多称是石达开被俘后清军关押他的地方。如此种种,不免让人困惑。

蒋学尧老人领我们来到一座院子里面。这院子前面是一个大空坝,坝子正对是一幢一楼一底的普通民房,房子左边有一道木梯通往二楼。我数了一下,从左到右共五间房。蒋老先生说,这房子是我们蒋家的老宅,人称蒋家大院。最初大院并不在这个位置,而是与前面的街房同列。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供销社需要修一个公司,于是把这幢楼房整体拆迁,后移到现在这位置,房屋的后面就是一段古城墙。房子整体格局和框架都没有改变,依然保持着当初原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走进这幢十分普通的老屋,一股浓郁的酒糟味扑面而来。借助灯光,我们看见房子里一大池子玉米正在发酵。这些年来,这里被当地人用来办了一个酿酒的作坊。蒋老先生说,房子当年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没多大变化。我在屋子里仔细察看,希望能找到一些感兴趣的遗迹,很失望,什么也没有。蒋老先生告诉我们,当年率军来海棠,石达开和家人就住在这房子里。在这里,石达开的三夫人还生下一个孩子。长年辗转征战,清军围追堵截,死神随时可能降临,石达开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孩子的降生,让石达开欣喜不已,突然有了一种难得的轻松与开心。本应开拔向大渡河进军的行动也为此而停下,他让全军将士都来庆贺孩子的降生,且持续了三天才动身离开,向紫打地也就是今天大渡河边的安顺场一带进发。对这个史实,我在最新出版的《四川通史》清朝卷中也读到过,书中写到:“(石达开)为庆贺‘弄璋生香’,决定与将士‘玩景欢醉’,令对全军将士‘传令犒赏,休养三日。’”没曾想到的是,就这短短的三天,风云突变,一场凶猛的山洪让大渡河水暴涨,本就难渡的大渡河此刻更是浊浪排空,惊涛拍岸,成为不可逾越的天险。洪水让原本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堵截准备的清军及地方武装有了充裕的时间调兵遣将从容部署,全力迎战石达开。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哪!

我曾反复琢磨这些词句:“为庆贺‘弄璋生香’,决定与将士‘玩景欢醉’”,“传令犒赏,休养三日”,这些词句让我不由生出沉重的感慨:乐极生悲!确实,三天的儿女情长居然让风云一世的英雄顿时气短,麻痹大意的轻敌举动更是贻误战机,一位豪杰的人生悲剧情节于是推向了高潮。短短的三天,让石达开和他的队伍从此走向了覆灭的结局。令人唏嘘的悲剧终于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边落下大幕,以致壮志未酬的石达开也不禁无奈地仰天长叹:“此天亡我也!”闻此长叹,让我又想起了那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

在甘洛采访的几天时间里,我曾多次行走在大渡河边,望着云遮雾障的崇山峻岭,望着万仞峭壁间奔腾咆哮的大渡河水,不禁思绪万千。我一直这样想,如果没有当初这三天的狂欢,石达开的人马及时开拔渡河,当年的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呢?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

行笔至此,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石达开令全军庆贺孩子降生一事并非如蒋老先生所说发生在海棠镇,而是发生在离开海棠后的石棉紫打地,《四川通史》中的叙述是有根据的。二是石达开在紫打地被俘后,骆秉章是直接经汉源、荥经、雅安、邛崃、新津这条路线将其押解到了成都,不会又从石棉回头往南将石达开押解到海棠城。著名作家蒋蓝在其《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一书中对这条押解路线有详细考证。因此一些资料称海棠古城蒋家大院是关押石达开的囚房之说,值得商榷。我赞同蒋学尧老先生的观点,蒋家大院是石达开被捕前在海棠古城居住过的旧居。当然,作为民间口口相传的往事,我们不必苛求非常精准,只要大事不虚,即使细节有点出入,似乎也可理解。

就要离开蒋家大院了,回首这幢一楼一底的老建筑,我感慨良多。当年的石达开就是从这里出发,走出海棠古城,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北而行,一步步走向波涛翻滚的大渡河。山风阵阵,军旗猎猎,战马奋蹄,嘶鸣声声,那时的石达开和他的将士们满怀希望,决心从这里走出深山,走出峡谷,走向成都,在川西平原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重振天国大业……遗憾的是,千里大渡河无情的狂涛粉碎了这位天国翼王的想,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悲壮的故事,而这座普通的院落便也成为了一段历史的见证。

石达开的太平军在大渡河全军覆灭,一些或因病或战败逃脱的太平军士兵却留了下来。读过《太平军经过四川彝区》一文的朋友就知道,石达开太平军失败后,不少战士流落荒野,为大渡河沿线的彝汉人民收留。为了避免清军的搜捕,群众给这些侥幸留下的战士剃去头发,换上当地人的衣服,教他们说本地话,认他们为干儿子、干女儿,帮助他们安家立业。有调查资料显示,太平军在这一带的后裔现在还有数千人,分布在石棉、甘洛、越巂等县的广大地区,被当地人称为“黄夷”。

说到太平军后裔的事,蒋老先生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他家的一个真实故事。石达开的部队离开后,一位女兵因重病不能继续随队前进,留了下来。看见这位拄着一根竹拐杖、衣衫褴褛、气息奄奄的女兵,蒋老先生爷爷的外公生出同情之心,收留了她。见她衣衫褴褛,高外公找来衣服让她换下,然后准备将那件破烂棉袄扔掉。女兵坚决不让。高外公想,这样一件破烂棉袄有啥稀罕的呢?见其不舍,也没多问就丢在了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二人渐生感情,准备结婚了。女兵说,把房子修一下吧。高外公说,哪来那么多钱呢?女兵找出那件当初准备扔掉的破棉袄,撕开夹层,只见夹层里面全是片片灿灿发亮的金箔,又把那根竹拐杖拿来,打开拐杖的一头,里面抖出的也是金箔。高外公不禁大惊。女兵告诉高外公,这是她多年来的一些积蓄,可以用来建房。于是这女兵便成了蒋老先生的高外祖母。两位年轻人相亲相勤俭持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那女兵最后还以高寿正寝。

对这个故事,笔者读到一个资料,说2007年《四川日报》曾刊发《大凉山:太平军后裔探秘》长篇纪实文章。为此笔者在一个名为“甘洛中学的博客”中,找到了这篇长文。文章说,甘洛县中学一位叫谭黎的老师在开展社会调查时,发现位於乌斯河、金口河一带的高山上,生活着太平军的后代。证实了当地留有不少太平军后裔的事实,而且其中“相当数量的人在漫长的生活和特殊的环境影响下已成族”。除此之外,这个资料还为我提供了另外一条线索,那就是1990年5月出版的《甘洛文史》第九期曾发表《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在海棠》一文,说海棠镇至今还保存着一个叫“叁棺”的坟墓,墓中埋着一家人的先祖苗氏。苗氏是一名从紫打地逃出来的太平军女兵,她身带巨金,在海棠落户后修筑了一个大院,结婚生子,直至年老去世。联系前面蒋学尧老人的讲述,这个太平军女兵应该就是蒋学尧老人的高外祖母了,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故事的一些细节有些出入罢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9009/

海棠一叶读春秋(之三)的评论 (共 2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秋歌

    秋歌我曾反复琢磨这些词句:“为庆贺‘弄璋生香’,决定与将士‘玩景欢醉’”,“传令犒赏,休养三日”,这些词句让我不由生出沉重的感慨:乐极生悲!确实,三天的儿女情长居然让风云一世的英雄顿时气短,麻痹大意的轻敌举动更是贻误战机,一位豪杰的人生悲剧情节于是推向了高潮。短短的三天,让石达开和他的队伍从此走向了覆灭的结局。令人唏嘘的悲剧终于在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边落下大幕,以致壮志未酬的石达开也不禁无奈地仰天长叹:“此天亡我也!”闻此长叹,让我又想起了那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