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段小改

2017-07-07 15:36 作者:早岁那知世事艰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清河镇柳林村有一个段天福,他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在他十七岁那年就为他娶了亲。段天福的老婆名叫葛妮,在他们结婚后的四年里,葛妮生下两个女儿,段天福的母亲给她们取名大苗和二苗。葛妮又怀孕了,段天福的母亲一心想要个孙子,每天都跪在家中供奉的观音菩萨像前面磕头祈祷,求菩萨保佑她媳妇能生下一个男孩。几个月以后,段天福的老婆又生了一个女儿,段天福的母亲就给这个孙女取名“小改”,她是想通过这个名字让儿媳妇能为段家生一个男孩。但老太太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因为葛妮在生下四女儿小变以后就停止了生育。在四个孙女小的时候,段天福的母亲每天都是唉声叹气的,对儿媳妇和几个孙女也从来就没有过笑脸。

大集体的时候,由于家里只有两个劳力,段天福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大苗、二苗和小改姐妹三个都是小学没有上完就辍学回家帮父母做家务,大一些之后就到生产队的地里干活挣些工分,小变后来倒是读到了初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的政策出现了变化,责任田包产到户,大苗、二苗这时都长成了大姑娘,姐妹俩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地里干活都是一把好手,段天福家的日子也渐渐比以前好过得多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个女儿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先后给大苗和二苗订了亲并把他们嫁了出去。考虑到家中没有男孩,段天福老两口有意把两个女儿都嫁到了离柳林村不远的村庄。大苗和二苗出嫁以后经常回娘家看望奶奶和父母,在农忙的时候她们都和丈夫一起去柳林村帮忙。段天福老两口很是欣慰,邻居们都说他们享了女儿的福,段天福的母亲也开始对几个孙女改变了态度。

段天福是个闲不住的人。有一年秋收过后,他不知受到何人的启发,在跟老婆商量以后,就拉着架子车到位于沙河南岸赵兰埠口的酱菜厂进了几大壶酱油和醋,然后再去附近十里八村去零卖,段天福差不多每天都能赚上三五块钱,一家人都很高兴。

第二年天的一个晚上,一家人吃过晚饭后正坐在饭桌旁闲聊,段小改突然对父亲说:“,我想跟你商量一个事!”大苗、二苗出嫁以后,在家里原来毫不起眼的黄毛丫头小改已经取代了两个姐姐原来的角色,甚至干活和说话还要强过她们,父母对她很是满意。段天福就说:“有事你就说吧!”小改说:“爹,我听说在周家口一个鸡蛋要比咱这儿要贵二分钱,我想在咱这儿收鸡蛋到周家口去卖!”葛妮说:“收鸡蛋得游乡去收,你一个姑娘家会拉下来这个脸皮?你不怕有人说俏皮话?”小改不以为然地说:“那有啥啊?咱不偷不抢,他愿卖,咱愿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谁说啥俏皮话啊?”段天福的母亲说:“就让小改试试吧,咱家没有男孩,闺女就得跟小子一样能干!”

第二天早上,段小改早早起床。她做好早饭以后,就把家里放的一条扁担找出来用温水仔细冲洗了一遍,然后放到院子里一个迎风的地方让它晾干。吃过早饭,段小改把两只垫了一层麦秸的竹篮挂在扁担的两头,她挑着扁担带着父亲给她的三十块钱零钱就外出收鸡蛋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到了柳林村东面一个村庄,段小改壮着胆子吆喝了几声,果然有一位老太太端着一罐子鸡蛋过来卖给了她。她在这个村庄转了一圈,但再没有碰见有人卖给她鸡蛋。段小改想了一想,挑着扁担去了大姐家。大姐见了小改很高兴,连忙出去到街坊邻居家问是否有鸡蛋要卖。过了一会儿,就有几个人带着鸡蛋来到了大苗家,段小改高兴地收下了他们的鸡蛋。卖鸡蛋的人走后,姐妹俩数了一下,所收的鸡蛋差不多有两百个。大苗说:“小改,这么多鸡蛋就中了,你是第一趟做买卖,等明天去周家口卖了鸡蛋再说吧!”中午,大苗特地为妹妹包了饺子,并说第二天要跟她一块去卖鸡蛋。段小改吃罢午饭就挑着两篮鸡蛋高高兴兴回家了。

第二天段小改刚吃了早饭,大苗就已经回到了娘家。父母安排她们几句之后,姐妹二人就前往周家口卖鸡蛋。从柳林村到周家口的市场有四十多里路,姐妹俩轮流挑着扁担。将近十一点的时候,她们来到了周家口的市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段小改以每个鸡蛋一毛三的价钱把全部鸡蛋都卖了出去。段小改兴奋地对大姐说:“走,大姐,我请你吃饭去!”姐妹俩来到市场拐角的一家饭馆里,每人吃了一碗肉丝面。大苗问:“小改,这一趟赚了多少钱啊?”段小改兴奋地说:“赚了不到三块钱,除了饭钱还能剩下两块钱。”大苗心疼地说:“从咱家到这儿一来一回八十多里路,就是不挑扁担也累啊,以后别干了吧?又不是家里没饭吃!”段小改笑着说:“大姐,没事!我在家闲着没人给我一分钱,我第一趟先试试,以后两天来一趟,到收麦的时候能挣一百多块钱,到时候我给咱全家人每人买一身布料!”大苗笑了,“你今年十八了,攒点钱留着将来办嫁妆吧!”段小改羞涩地低下了头。

姐妹俩走在回家的路上,段小改对大苗说:“大姐,下一趟我自己来就中了。你回家以后跟你邻居说说,以后鸡蛋不要卖给别人了,就卖给我,我保证比别人多出一分钱!”大苗笑着答应了。

从此,段小改就游乡到附近的村庄收鸡蛋,然后隔两天就挑着去周家口出售。时间长了,同村的一些人直接把攒下的鸡蛋送到段天福家去卖。渐渐地,三里五村的人都知道柳林村段天福家有一位既能干又长得漂亮的女儿,有人开始托人到段天福家提亲。段小改也见了几个相亲的小伙子,但她一个都没有看中。葛妮急了,就责备女儿:“小改,我看那几个小伙子都挺不错的,你到底想找一个啥样的啊?”段小改淡淡地说:“娘,我小学没上完就回来干活了。我没有啥学问,我得找一个有学问的!”葛妮生气地说:“你想找一个有学问的,人家有学问的就看上你了?”段小改不慌不忙地说:“娘,我不急!我就不相信两年之内我就找不到一个称心的!”“你等吧!”葛妮提高了嗓门,“再等两年看谁还要你!”段小改笑嘻嘻地说:“没人要也中啊,我就在家当一辈子老闺女!”

在段小改二十岁那年春天的一个上午,葛妮的一位堂姐来到段天福家给小改提了一个媒。男方是柳林村西边范庄的,小伙子名叫范宝童,比段小改大两岁,高中毕业后在范庄村的小学当代课教师。葛妮一听感觉还可以,就问堂姐范宝童的家庭状况。她的堂姐说范宝童的父亲三十多岁的时候就死了,范宝童的两个姐姐都出嫁了,现在家里就他跟母亲两个人。一听到这个情况,葛妮心里就不大同意了。她对堂姐说:“姐,小改这闺女去周家口还没有回来,这个事儿我也不敢当家,等她回来我给她说说,中不中这几天我都给你一个回话。”姐妹俩又聊了一会,葛妮的堂姐就回家了。

半下午的时候,段小改挑着两只空竹篮回到了家中。母亲向她说上午有人来给她提媒,并把小伙子家的情况跟她说了。段小改说:“既然是俺姨来提的,我就跟那个人见见吧!”葛妮迟疑了一下说:“要我说还不如不见,这个小伙子没有爹了,家里就剩下一个老娘,他家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段小改笑了笑,“咱先不管那,俺姨走十来里路来咱家给我说媒,咋说也得给她一个面子啊!等几天我跟他见见吧!”

几天后,葛妮领着段小改来到了葛妮堂姐的家,而范宝童和他的二姐已经等候她们多时了。几个人聊了大概半个多小时以后,范宝童和他的二姐就起身告辞,葛妮的堂姐把他们送到大门外。

当葛妮的堂姐回到屋里,她笑着问段小改:“小改,你看这个小伙子咋样啊?”段小改红着脸说:“也差不多。”葛妮的堂姐高兴地对葛妮说:“人家看上咱小改了,就让我问问你们娘儿俩愿意不愿意!”葛妮有些犹豫,“姐,那个小伙子人长得是没啥说的,说话也文文气气的,配得上小改。就是他没有爹了,将来小改要是跟他成了一家,不得跟着吃苦受罪吗?”段小改有些急了,“娘,你不是经常说'有山靠山,无山独担'吗?谁也不能一辈子都靠父母啊,再说年轻的时候多干一点也累不坏人!”葛妮生气地说:“好,我不管了,将来你不抱怨我就中了!”段小改摇晃着母亲的手说:“娘,你放心吧,以后我保证不会抱怨你!”

半个多月后的一个上午,段小改和范宝童在清河镇又见了一次面。当然,他们都是由各自的亲人陪同着,范宝童为段小改买了两身布料,段小改回赠他一条手绢。中午,大家一起到镇上的饭馆吃了一顿饭,两个人的亲事就算定下了。

这年的腊月十六,段小改嫁给了范宝童,二人婚后的生活是甜美的。一年多后,段小改生了一个大胖儿子,范宝童的母亲整天抱着孙子舍不得放下。但是接下来出现了一件令一家人头疼的事情——段小改的奶水少得可怜,婴儿整天饿得哇哇大哭,范宝童只得到镇上买炼乳来喂儿子。炼乳不愧是富含高营养的好东西,小家伙几个月就长了好几斤,来到他们家的亲戚邻居谁见了这个孩子都想抱抱他。但没人的时候,范宝童却忍不住长吁短叹。原来,每个月一百多块钱的买炼乳的花销成为压在了范宝童的心上的一块大石头。

范宝童的家里本不富裕,为了能给他娶上媳妇,母亲借了八百多块钱翻盖了家里几间房子,并且又借了几百块钱给他成了亲。原来的老账还没有还,为儿子买炼乳又借了几百块钱。他们责任田里打的粮食除了吃所剩无几,单凭他一个月四十块钱的代课教师工资啥时候能把这些账还完呢?一想到这些范宝童就会头疼不已。

段小改也渐渐知道了家庭经济上的窘迫,她拿出一张五百元的存折交给丈夫让他把钱取回家。范宝童手拿存折,激动地眼泪都流了出来。

孩子长到一岁,段小改和婆婆就开始喂他面饭,渐渐地就不需要再去买炼乳了,范宝童的心里舒了一口气。孩子长到一岁半的时候,段小改就跟婆婆商量说让婆婆在家看孩子,她每天出去收些鸡蛋再到周家口去卖。婆婆不高兴地说:“我在家看孩子中,你天天出去游乡我看不中!你以前在娘家做买卖我管不着,现在你是范家的人了,我就不能不说了。咱范家人老几辈都是本分的庄稼人,没有一个跑着做生意的。家里有钱就多花一点,家里没钱就少花一点,不也照样都过来了嘛!一个妇道人家整天抛头露面我看也不是啥好事!”段小改气得嚷了起来:“娘,现在是啥时候了,你咋还是以前的老思想啊?就咱家这个情况,我不想想办法中吗?”说完,她气愤地抱着孩子回了娘家。

傍晚,范宝童从学校回到家里,看到母亲坐在家里抹眼泪,就急忙问家里发生了啥事,母亲哽咽着给儿子讲了事情的经过。范宝童叹了一口气,母亲也后悔自己说话有点重,就让儿子骑自行车带她去小改的娘家把小改娘儿俩叫回来。

半个小时后,范宝童母子二人来到柳林村段小改的娘家。段小改的母亲得知他们还没有吃饭,就连忙下厨房为他们做饭,范宝童和岳父则坐在堂屋聊天。段小改的儿子听到外面奶奶和爸的声音,就在里屋的床上喊了起来,段小改的婆婆连忙进了里屋。婆婆一见小改,就说:“小改,你看我老糊涂了,我说的话你可别在意啊!”小改打断了婆婆的话,小声说:“娘,你别说了,我来这就没有说咱家的事儿,你别让俺爹听见了。”

看到亲家和女婿晚上来到家中,段天福老两口都知道肯定是女儿在婆家跟人生气了,但他们谁都没有问这件事。吃过晚饭,段小改让婆婆和丈夫先回家,她说她在娘家住两天再回去。

几天后,段小改带着儿子回到了家里。她跟丈夫和婆婆商量,说她想买一套磨豆腐的设备在家磨豆腐。一个豆腐能赚七八块钱,一天卖两个豆腐就能赚十五块钱左右,豆腐渣能够喂猪,一头猪一年也能卖二百多块钱。婆婆和丈夫都表示赞成。段小改对婆婆说:“娘,我也问了。宝童在学校是代课教师,将来转正也没有他的份,他的工资也低,就别让他干了,让他在咱这几个村卖豆腐吧!”婆婆笑着说:“那中,明儿个就让他跟学校说说,咱不当教师了!”

没过一个月,段小改的父亲和姐夫就帮助他们家建起了豆腐坊,范宝童辞去了学校的工作在家磨豆腐。他们家的豆腐做得是不错,但由于范宝童脸皮太薄,又加之不擅长用称称豆腐,前几天的生意并不好,也没有赚几个钱。夫妻俩商量了一下,每天由段小改出去游乡卖豆腐,结果每天都能赚一二十块钱。一年后,范宝童家还完了以前所有借的钱,并且又结余了几百块钱,一家人整天都乐呵呵的。

十五年后,范宝童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全家人都搬到了县城,并且他们把豆腐坊也安在了那里。县城毕竟人多,他们每天在市场上能卖七八个豆腐。

这一年的清明节,范宝童开着一辆小轿车回老家给父亲上坟,他的母亲也坐车回家看看。几个邻居见到了范宝童的母亲,都夸她是一位有福气的老太太。范宝童的母亲高兴地说:“都是宝童娶了一个好媳妇啊!要不是小改,俺家咋会有今天啊?”

2017-7-5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6586/

段小改的评论 (共 8 条)

  • 倪(蔡美军)
  • 浪子狐
  • 心静如水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魏兵
  • 鲁振中
  • 魏兵

    魏兵文章不错,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真实故事,很有生活气息,欣赏学习!顺问好!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