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荒谬的精确性

2017-06-29 09:08 作者:荷戟彷徨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过去25年来,日本的生育率一直在降低,而社会日益走向老龄化,日本人有一天将会灭绝?根据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结论,3766年8月16日,日本的人口将缩减到只有1个人。”

不知道你看了是什么感觉,反正我边看边在吃早饭,结果泡饭全喷出来,把屏幕弄得全是马赛克。但失笑之余,心情不觉沉重起来。因为我突然想起此类崇尚数据精确性、但根本把握不住事物本质趋势的研究方法,几乎已经成为知识界的主流。长此以往,浪费资源倒也罢了,如果决策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依据的全是这些注重理论推演的精确性、与事物本质趋势谬以千里的研究成果的话,那么人类是永远不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

例1,所有的社会调研,无一例外,都是取愿意答问的那部分人的看法为依据的,但得出的结论不仅是全局的结论,而且还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这种结论貌似精确,实际上很可能与实际背道而驰。,比如,为什么民调结论都是希拉里获胜,大选结果却是特朗普稳稳获胜了呢?因为民调取样的是局部意见,而大选却是全局意见。你首先要证明你的取样是整体中各种意见的按比例缩小,那么取样结论的精确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取样不是全体意志的按比例缩小,却把由此得出的结论强加到全体头上,是一种骗局,或是愚蠢。

例2,在保健方面,科学家为了说明某种食物的营养,通常会制作一张营养表,营养的占比很精确,使人很是宽慰,在吃这个食物时,仿佛就在咀嚼这张营养表。比如,科学家说,100克黄豆中有热量(千卡) 359,硫胺素(毫克) 41,钙(毫克) 191,蛋白质(克) 35,核黄素(毫克) 2,镁(毫克) 199,脂肪(克) 16,烟酸(毫克) 2.1,铁(毫克) 8.2,碳水化合物(克) 18.7,维生素C(毫克) 0,锰(毫克) 2.26,膳食纤维(克) 15.5,维生素E(毫克) 18.9,锌(毫克) 3.34,维生素A(微克) 37,胆固醇(毫克) 0,铜(毫克) 1.35,胡罗卜素(微克) 4.6,钾(毫克) 1503,磷(毫克) 465,视黄醇当量(微克) 10.2,钠(毫克) 2.2,硒(微克) 6.16。

怎么样?精确得有点眼花缭乱了吧?是不是当你在嚼黄豆芽的时候,觉得上述营养在争先恐后进入身体呀?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但即便是正确的,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不就是黄豆对人体有好处吗?但中国人早就知道了呀,中国人吃黄豆吃了几千年,西汉时还把它制作成豆腐,更使黄豆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这张营养表既不能促进,也不会促退中国人吃黄豆的嗜好。据说林彪口袋里炒黄豆不断,打胜仗也不断,他好像并不知道黄豆这么有营养。再说,黄豆不容易被消化吸引,是人所共知的,但这张营养表却没有指出。营养表只表明黄豆的客观成分,而客观成分不等于被人体吸收的成分。营养表里的许多成分,是人体吸收不了的。因此,脱离了人体与黄豆的具体互动关系,营养表是毫无意义的。

例3,在判刑方面,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国家判刑年数居然是390年,450年,等等。精确吗?非常精确。各类罪各判多少年,叠加起来,即便是一万年,也是照判不误的。据说这是为了公平,把你的罪叠加起来,用刑期表明你的罪行,不是很公平吗?判450年,肯定比判390年的罪重。但这种虚假公平有意义吗?刑期450年如果改判为120年,除了数字不同,实际上一样,都是终身监禁。也许判450年的人实际服刑1年后就死了,而判390年的人也许服刑20年后才死,这是不是一种无法避免的不公平?不肯承认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公平的人,才热衷于追求虚假的公平,这是一种机械的社会思想的结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例4,报载,“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抽一根香烟会使人折寿11分钟。”如果你的思维方式跟我一样,肯定会又一次笑出声来。怎么搞的?抽一根烟折寿11分钟,真精确呀。让我们来算算邓小平如果不抽烟的话,会活到多少岁。据说,小平同志15岁开始抽烟,抽到93岁,平均每天一包20根(基本不止一包)计算,(93-15)x365x(20x11)=分钟。折合成天数是4349.58天,合12年。答:如果小平同志不抽烟,会活到105岁。

你信吗?我不知道一根烟折寿11分钟的依据是什么,但我知道这种算法肯定是有问题的。这种算法的前提,是把所有个人都看做是一种无生命的消极被动的品质一律的物质,而烟对这种物质的侵害是恒定的、叠加的。这个前提就是十分荒谬的。

例5,“新华社布鲁塞尔2004年11月13日报道指出,腰背痛这种现代职业病有严重上升趋势。……每年给欧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0.5%到2%。……美国约有6500万人有腰背痛病,每年导致一千多亿美元经济损失。”

慢性职业病主要的危害不是经济损失,而是对患病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经济损失也是会有的,但绝不是上面所说的那种精确的数字。经济损失完全是机械臆想的结果。比如美国每年损失一千多亿美元,肯定是通过6500万人的医疗费和误工产率叠加起来的。比如,一个操场叫三个人清扫,其中有一个人没来,另外两人难道只清扫操场的三分之二?现代企业基本都是分工作业,难道一个岗位没人,就让整道工序停下来不成?所以这种算法是根本没有现实意义的。可不可以这样来计算:人如果不吃饭,就能使每年的全球GDP增长68.49%!

例6,师傅指导徒弟手拍百会穴36下。徒弟问道:“我拍35下,或37下,可以吗?”师傅不悦,不作回答。徒弟坚持问。师傅怒道:“叫你派37下就拍37下,哪来这么多傻问题!为什么拍36下,自己去悟!”

这在健身功法是常见的:什么动作做多少次,显然是个约数(达到一定的次数才有效果),绝对不是精确的定数,但几乎所有的师傅都把它说成是定数。为什么?因为首先人们对于好像毛估估的约数都会不很信任,其次,师傅功力这么高,如果功法的次数是“36下左右”,这样一来功法的神秘性会荡然无存。

上述例子充分说明现在的科研方式完全是“精确与荒唐并驾齐驱”了。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关于日本人口的研究结果,说到“3766年8月16日,日本的人口将缩减到只有1个人”。这个荒唐结论是怎么来的呢?很显然,是根据这几年日本人口递减率机械推导出来的。这样的推导很简单,初中生都会。但如此推导的前提是日本人口递减的超长期必然性和超长期恒定性。你能证明日本人口必然会在今后一千多年里始终在递减吗?而且还要证明,日本人口递减的速度,在今后的一千多年里,肯定跟现在一模一样!如果不能证明这两点,这个3766年的结论就是荒诞不经的,无聊的,自欺欺人的。

科研的精确性很能迷惑人。但做到精确是很简单的,只需要把某种结论量化到小数点后面好几位,那么相信这个结论的人就会很多,因为我们头脑简单,对精确的数字都怀着崇拜之心的。但是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对大趋势的把握。比如,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是如何造成的?人类未来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科研的大趋势。可是现在根本不去讨论“未来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只去研究雾霾的有毒物质含量和雾霾横行的天数,只去研究关掉几个工厂可减排的温室气体量务必精确到小数点的后三位。如果人类根本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这些精确的研究有什么用呢?只有在把握了大趋势的前提下去力求精确,才是真正有益的精确。(2017.06.29)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4638/

荒谬的精确性的评论 (共 13 条)

  • 芙蓉秋水
  • 襄阳游子
  • 浪子狐
  • 倪(蔡美军)
  • 淡了红颜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心静如水
  • 鲁振中
  • 雨袂独舞
  • 江南风
  • 红尘使者
  • 可爱耀
    可爱耀 未通过并说 这也叫作文,我醉了,你复制的吧。
  • 荷戟彷徨

    荷戟彷徨折腾先生:可以帮助审核,但不知怎么操作?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