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馆陶一中初创时期的社会活动

2017-06-27 10:40 作者:陶山墨客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馆陶一中初创时期的社会活动

——一级二班王明立回忆

编者按:看了一级校友,我们尊敬的王明立老师的回忆录,感慨颇多,深感馆陶一中的历史急需大力挖掘。望历经建校之初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老师、校友,记录自己与学校一起成长的那段历史!望广大老师和校友热心参与!

来稿联系:

我是馆陶县(当时称:山东省馆陶中学)第一中学一级二班学生,在校时间为1951年9月至1954年7月。当时校内校外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国内国际的形势教育,政府重大政策的贯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庙会集市上游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种活动规模大次数少,一学期一次。1950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反动的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其罪恶企图是把诞生不久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

在1952年、1953年,南馆陶三月十五庙会期间,组织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参加人员,除了馆陶一中的广大师生,还有北馆陶师范的师生,共有近千人。洋鼓洋号,锣鼓齐鸣。以多面红旗为先导,组成了游行队伍。高呼:“打倒美帝国主义”,“保卫新中国”等口号。赶庙会的群众,有的也加入了游行队伍,有的为之鼓掌。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感化了群众,也教育了自己。

首批毕业生,不是升入高一级学校,而是十二名同学参军。到了硝烟未尽,仍散发着血腥味的朝鲜战场。他们是:张维志、王明立(本文作者)、张学义、范同信、张新谦、孙古、武会卿、赵书文、杨秀亭等人(还有三人记不起名字了)。

二、文艺活动制度化、社会化

当时,每天下午都有文体活动,每月两次全校师生参加的文艺晚会。主题不同,形式多样,如演讲会、故事会、时事报告会,心得交流会。文艺活动节目多样,如独唱、合唱、活报剧,相声、小品、舞蹈等等。

最热烈的活跃是赛歌:一班对二班;男生对女生。“东方日出,西方”,献技各不同。刘秀芬老师琴声流畅似水,郭萍芝(郭平之)老师的二胡激越高亢;常香玉唱吧《花木兰》,新凤霞接唱《刘巧》,羽扇纶巾诸葛亮,黑脸张飞叫喳喳;白毛女哭诉黄世仁,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真是歌声阵阵,掌声如潮,热闹非凡。

这样的活动是走出学校,服务于社会。到南馆陶(南馆陶老街,河东街,牌坊东,路北。上世纪70年代治理卫河,整体搬迁。)土台子剧场演出两次。不过演出的节目进行了精选。还自编自演了一些小话剧,活报剧,如《送公粮》、《二大娘送子参军》。还排练了当时极热演的歌剧《白毛女》等,轰动附近几个村庄。观众把园子挤得满满的。

三、结合当时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1952年秋收后,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号召农民留下口粮,余粮全部卖给国家。广大农民在解放前饿怕了,卖余粮有阻力。学校就让杜毅仁主任组织了宣传小组,去附近村庄讲演,放“幻灯片”,在街巷或高处喊喇叭,甚至走进农户,用拉家常的方式,宣传“统购统销”政策。打消了顾虑,提高了思想认识,使广大农民踊跃将余粮卖给国家,受到馆陶人民政府的好评。为国家初创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及社会稳定,做出了我们的贡献。

作者寄语:

上述这些杂乱无常的文字,是70年前不可重复的生活实录。当下流行着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和远方,它是青年人的“专利”,对于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或许是复杂的,茫然的,只剩下“苟且”,还有没有诗和远方呢?

王明立于2017年6月10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4315/

馆陶一中初创时期的社会活动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