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绝·嵌名李延玲题诗

2017-06-26 11:07 作者:上官亲民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嵌名李延玲题诗

2016年7月15日

输于桃李因其果,

赢得荐延缘自葩。

现在珑玲开塔后,

天台都赏牡丹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注:

牡丹,别名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金、花王、洛阳王、富贵花等等;上古原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唐以后始称木芍药为牡丹;“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根系肉质强大,少分枝和须根,枝干直立,株高多在0.5~2米之间,老茎灰褐色,当年生枝黄褐色;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叶互生,叶片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花单生于当年枝顶,两性,花大色艳,形美多姿,花径10~30厘米;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籽力强,种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严重的花,结籽少而不实或不结籽,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状子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成熟时为共黄色,老时变成黑褐色,成熟种子直径0.6~0.9厘米,千粒重约400克。牡丹喜凉恶热,宜燥惧湿,可耐-30℃的低温,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的地区可正常生长。喜阴,亦少不耐阳。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或砂土壤,忌粘重土壤或低温处栽植。多采用嫁接方法进行栽培,因为与芍药同属芍药属,又多选用芍药作为砧木。花期4-5月。牡丹原为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汉中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牡丹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许多花大色艳的品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栽培范围由长江、黄河流域诸省向全国扩大。《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与洧,浏其清矣。维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若从牡丹写入周朝《诗经》算起,种植追溯距今已约有3000年的历史了。之后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1972年甘肃武威东汉圹墓中发现的医简中已有牡丹入药的记载。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据唐《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今洛阳西苑公园一带),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赫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红、颤风娇......”,隋都西苑种植牡丹与隋炀帝广泛收集民间的奇花异草有关。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据《杜阳杂记》记载:“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剧谈录》载:“慈恩寺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花,繁艳芬馥,绝少伦比”。这时写牡丹的诗歌多,也反应出欣赏牡丹的空前盛况,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刺激牡丹种植业发展的原因,不仅是牡丹被众多的人们喜,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在大量栽培下,繁育出众多的品种,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在栽培方面角度说,唐代还开始尝试牡丹的熏花试验,据《事物纪原》记载:“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这虽为传说,但从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独迟”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真正掌握其生长规律而造成熏花的失败,使其不能与其它花卉同放。唐代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据宋《清异录》记载:“后唐庄宗在洛阳建临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有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支紫等品种。”宋代(公元960-1279年),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与开封,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周师厚《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张峋《洛阳花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等。苏颂《本草图经》也记载:“牡丹生于八郡、汉中,丹州(今陕西宜川一带)、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青州(今山东、河北东南、江苏东北地区)、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滁州(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含山一带)山中皆有之。”“牡丹又名木芍药,近世人多贵重,圃人欲其花之诡异,皆秋移植、培以粪土,至春盛开,其状百变。故其根性殊失本真,药中不可用, 其品绝无力也。”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南宋时,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阳、开封移向南方的天彭(四川彭县)、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杭州牡丹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亳州牡丹虽有盛名,但曹州(今山东菏泽),国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江南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也有所发展。夏之臣《评亳州牡丹》载有插花技术开中国之先河。《北京考》上记载辽圣宗(公元982-1031)在统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广西通志》记载,在广西“牡丹出灵川、灌阳,灌阳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阳。”《松漠纪闻》记述了黑龙江至辽东一带种植牡丹的情况:富室安居逾二百年往往辟园地,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数十丛者,皆燕地所无。另据《思恩县志》记载:“思恩牡丹出洛阳,民宅多植,高数丈,与京花相艳,其地名小洛阳”。这时的著作有薛凤翔《亳州牡丹表》、《牡丹八书》、高濂《牡丹花谱》、王象晋《群芳谱》等。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曹县志》云:“牡丹非土产也,初盛于雒下(今陕西省雒南县),再盛于亳州,彼时已六、七百种,分五色排列,叙至于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余鹏年《曹州牡丹谱》云:“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盖连畦接畛也。”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述。汪灏《广群芳谱》也有对牡丹的记载。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据《曹州牡丹-附记七则》载:“右安门外草桥,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温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进御矣“。再据《五杂俎》载:“朝迁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数十金。”这时的催花技术己达到相当的水平,此技术至今还在采用。道光年间,赵玉田在村北建花园,专养牡丹、芍药,集本村之大成,园之周围树之以桑为篱,名曰“桑篱园”;著有《桑篱园牡丹谱》其中记述了151种,内称:“山左十郡二州,语牡丹则曹州独也。曹州十邑一州,语牡丹则菏泽独也。”清末编纂的《甘肃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肃“各州府都有,惟兰州较盛,五色具备”的记载。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记有“花源头产牡丹极多,樵者以之为薪。”附近群众有在农历四月初八到此赏花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荷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同时,中国还出版了一批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如刘淑敏等编著的《牡丹》,喻衡著的《牡丹花》,魏泽圃等主编的《洛阳牡丹》等等。这些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新探索。他花皆以本名,唯有牡丹独言花,故有花王之称。牡丹花大而香、色泽艳丽、风流潇洒、富丽堂皇,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牡丹深受人们喜爱,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1982年9月21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命名牡丹花为洛阳市“市花”,每年根据牡丹开放情况于4月某日至5月某日举办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1985年5月牡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二。2000年,菏泽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牡丹之乡”。2006年,菏泽被评为“中国牡丹城”。著名书法家舒同曾为菏泽牡丹挥毫题下“曹州牡丹甲天下”。溥杰先生也曾经为菏泽牡丹留下过“天下第一香”的墨宝。2012年3月16日,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菏泽为“中国牡丹之都”,这使得菏泽牡丹有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新闻记录片《泰山南北》中盛赞:“菏泽牡丹甲天下,天下牡丹出菏泽。”每年4月中旬,牡丹花盛开时,菏泽都要举办“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海外牡丹园艺品种,最初均来自中国。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据说是由空海和尚带去的。1330年至1850年间法国对引进的中国牡丹进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许多园艺品种。1656年,荷兰和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牡丹引入荷兰,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从而使中国牡丹欧洲传播开来,园艺品种达100多个。美国于1820-1830年,才从中国引进中国牡丹品种和野生种,后来培育一种黑色花的牡丹品种。现在牡丹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珍爱。浙江省天台县赤城街道塔后村有“牡丹园”。

被嵌名题诗的诗人简介:李延玲,笔名冰玉,山东省德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供职山东省夏津县卫计局。喜爱单车运动与诗词创作,创作甚丰作品散见《棉花地》、《夏津文学》、《关雎爱情诗》、《新华文学》、《长江诗歌》、《江山文学网》、《中华诗词》、《中国文学网》、《中国诗歌网》、《云帆诗友会》等刊物与文学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作品入选很多诗歌选本。2016年6月获“中华散文网”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其作品《七律·西藏印象》在2016年《中国梦文学网》“大好河山”中华全国诗文联赋大赛暨徐霞客文学奖征文中获“诗词”组铜奖,出席了“相聚天台山”首届全国诗文大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4195/

七绝·嵌名李延玲题诗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