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匠

2017-06-21 06:43 作者:闫振田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巴 匠

 

父亲有一位朋友姓徐,他家离我家很近,就在二里多远的大徐庄,他比我父亲大两岁,我叫他徐大爷。他是一位“巴匠”:补锅、补盆、补细瓷碗,镶补着百姓的日子。每当逢集的时候,他就挑着他的工具箱来到我家药店的门前,为客人补锅补盆补碗,一直补到罢集。

父亲和他交朋友的原因,一是因为巴匠的手艺好,二是他会唱戏。罢集后,父亲的生意淡了,常常邀请巴匠到我家喝二两。巴匠一高兴就唱起来:高梆、二黄、四句推子,样样都可以来一段,唱得有板有眼,让父亲过一下“戏瘾”。

他的修补技术很高超。我家有一个盛“麝香”的药罐子,这个药罐子是景德镇出产的,景泰兰的彩釉,非常精美,是一位卖中药材的药商朋友送给父亲的,父亲很珍惜。可是有一天,他一不小心弄打了,摔了好几瓣,父亲心疼得不得了。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拿给巴匠看,看能否修补,巴匠仔细瞅瞅,反复琢磨,终于找到了修补的方法,当他把修好的药罐交给父亲时,父亲啧啧称赞,比他当年接到新罐时还高兴。

解放初期的农民家家还很穷,一口铁锅就是一件家当,锅烧漏了,一般不会仍掉,总要请“巴匠”补补再用。逢集时,徐大爷在街上支个摊子,不停地补锅。背集时,他就挑着担子,走村串乡为农民补锅。他手里拿着一串由铜片相连的链子,每到一个村庄,他摇动手中的铜链,发出有节奏的哗啦啦哗啦啦的响声,庄里的农民听见这个响声,就知道“巴匠”来了,赶快把漏锅拎出来,让巴匠修补。有的农民一时手里没零钱,或给几个鸡蛋,或舀半瓢小麦,作为补锅的费用。实在困难的赊账也行。他也不记账,他觉得乡里乡亲的,谁能没有“撅着”(困难的意思)的时候。下次来补锅时,欠账的都能及时付款,极少有赖账的。“赖账”的名声难听,谁也不愿意丢那个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958年,农民入了人民公社,家家的铁锅也都收去“炼钢铁”了,巴匠已无锅可补,一直在家闲了几年。后来,食堂解散了,家家的烟囱又冒烟了,他又重操旧业。四清运动时,批判资本主义,巴匠补锅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四清工作队组织社员批判他,由于平时几乎家家都得过他的好处,人缘好,尽管工作队再三动员,社员就是不肯发言,批判会没开下去。

去年我回乡探亲,见到巴匠的孙子,他告诉我,他爷爷已故去多年。我问他,你爷爷的手艺传下来了吗?他笑着说:“现在谁还补锅巴盆?”我问他现在干啥?他说,他现在在福建一家锅厂打工,他们厂里生产的铁锅有两千多种,产品销售到全世界70多个国家。

(安徽阜阳市清河路阜阳日报社 闫振田)

(邮编 电话)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3170/

巴匠的评论 (共 2 条)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