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遥远走来的碎片(10)

2017-06-18 04:49 作者:宜昌石头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遥远走来的碎片(10)

十、1937(上)

1937年是中国农历丁丑年,生肖牛年。同时也是民国二十六年,伪满洲国康德四年,日本昭和十二年。那一年的天,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延安;天,中日军队在卢沟桥发生交火,两国全面战争开始;天,日军劝降不成,开始攻打南京,国民政府的首都沦陷。

可是那年秋天快到秋季开学的时候,那个梳着偏分头、新任命的学院街小学的校长张一之迈进那所在这座城市历史最悠久、师资最强大、底蕴最深厚的校门的时候却是满心的欢欣,他想到的肯定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年轻人就出生在这条学院街上的一个书香之家,早年启蒙于宜昌县立第二小学(后来的学院街小学)、在该校读完小学,宜昌师范毕业后,又在1934年回到自己的母校任教过;在考入金陵大学深造毕业以后,再次到第二小学主持校务,继而担任校长,只能说是与这所学校有缘。当然,这时的第二小学已改为宜昌县立学院街小学,全校共13个班(包括一个幼儿班)600多名学生,30多名教职员,是当时宜昌规模较大的一所完全小学。

那条学院街形成于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东起环城东路,西到滨江大道(沿江大道),长约450米、街宽约10米,因为当时这条街的东段建有贡院(也就是学院),所以就叫学院街;西段建有文庙(又叫府学庙),并在庙内设有学校,地名就叫文庙坝,这条街在民国时期东西两段统一为学院街之后,文庙内的学校被命名为宜昌县立第二小学,也就是后来位于学院街4号的学院街小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个秉承父亲衣钵、钟情于教育事业的张一之能够再次回到自己的母校,除了衣锦还乡的自豪,也有自己的革命意愿。他在这所学校读书的时候,当时正是大革命时期,这所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很多都是共产党员,所以他从读小学时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这一次能够回校担任校长,不仅有了从延安回来的妹妹的思想教育,还接受过湘鄂西区党委书记钱瑛和后来成为解放后第一任宜昌市长刘真的领导,不仅在学校里发展了十几个党员,还成立了党的支部,组织了党的外围组织“青年救国团”,同时和我党领导的“抗战剧团”也来往频繁。因为来往的人太多,以至于被国民党县党部所察觉,说学院街小学就是“共产党的大本营。”

那个时隔多年再一次迈进学院街小学校门时候的张一之一定会想的很远,他会想起他在这所小学就读的时候的校长郭新柔(又名郭少诺),那个毕业于宜昌师范的鸦鹊岭人是个中共党员,在他的领导下,当时的县立二小的革命气氛很浓,全校经常高唱革命歌曲,到处张贴着“拥护列宁、卢森堡、李卜克内西”之类的标语,在1927年国民党的“四一二”事变后,那位郭校长在宝塔河的江滩上被公开枪杀,尸体被抛入江中,可见得阶级仇深。郭新柔也因此成为宜昌城区第一个牺牲的中共党员。

不过,张一之在迈进学院街小学校门的时候却是信心满满、满心欢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2630/

遥远走来的碎片(10)的评论 (共 5 条)

  • 雨袂独舞
  • 东湖聚李胤德
  • 鲁振中
  • 心静如水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